开始的时候学生其实是会反感的,是因为报社记者去学校拍,他们有一个概念,学生要摆好了姿势,得到学生们的认可是很难的。 他们脑子后面都是长着眼睛的,你一端相机,他身体马上就不一样了。 头一个学期我几乎没拍出几个胶卷,但是我还是在校园里转溜。过了一个学期后,我就变成透明的影子了。
那会一打铃,“哗——”潮水一样泻满整个操场和楼道,几十上百个人,就我一个人拍,我太幸福了,感觉我在一个花的海洋中,蜂蜜任我采。 学校里面有很多可以拍的,上学进校门、早操早习、课间10分钟、体育课和美术课,中午吃饭,值日劳动,都可以拍。
他们上游泳课,在总政游泳馆,我也得跟着进去拍去,有很多就站在水里拍的。
我拍了很多擦玻璃的场景,学校的卫生都是学生自己做,一般都是礼拜六的下午,自己带着抹布做值日。
我无意中发现学生的脚特别丰富,膝盖如此,后背更是如此。 人的表情往往一半以上是假,但是脚、后背、手,不会掩饰,甚至比表情的表现力还丰富。
总结一下就是拍局部。这些局部在以前是有禁忌的,但是我比较胆大。 我就支个三脚架,坐在操场中间,我一看,自己也疑惑:拍身体的局部,就跟掐头去尾留中段,跟吃虾似的,这东西能成立吗?
可能是拍的时间长了吧,观察越来越细,感觉中学生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都会说话。 十五六岁正是活跃的时候,身体总是特别好动,特别丰富。
特别是有些女生的局部,你感觉不出任何一点色情,那种健康的力量能够把人包含进去,震撼。
这张一个女生标准的中段,两只手在那,再往上就简直就多余了。
很多人对这张印象很深刻,但它其实是一张色温失误的照片。颜色是会说话的,白和蓝之间有一种清冷的感觉,安静中有点神秘。
其实这张合影我是最满意,拍之前大家在那说说笑笑,每个人朴实鲜活的本性都出来了。
10年,1万张照片 一群男女生,场景的把握,景别的把握,空间的控制,瞬间的抓取,这都得在那一瞬间。趁人不备的时候,照出来的才是好照片。 我很早就有拍摄专题的意识了。拍中学生这10年中,它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和工余时间。
我一共大概拍了300卷胶片,一万多张照片。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摁快门是有快感的,有仪式感的。我们那会儿拍照很贵,一张2块5,3块7,加上冲洗费就是这样,一个月工资才多少钱? 里头我什么角度都用了,超广角,500折反射,负片,反转片,富士的,柯达的,都用过。
80年代的青春啊 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放学坐公车回家,经过一个女校,一到站那些女孩子就涌上车来,瞬间打破车里的平静。 她们下车后,车里的气氛好像就直接死了一样。 那一群鲜活的中学女生给整个车厢带来的活力,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1985、87年以后,北京市最早提出“五讲五美”,过了几天就变成了五讲四美,把最后的“仪表美”给去掉了。 我说为什么?学生穿得漂亮怎么不好?后来我们的校服是怎么难看怎么做,就不愿意把青春的一些东西,特别是女孩子好多东西表现出来,觉得是魔鬼,觉得学生就学坏了。 此校园非彼校园了。到1989年,我就没有拍了。
拍完中学生之后,这事我就忘了。我没有想到它们将来会有出头之日,可以展示给别人看。 我自己看《八十年代中学生》,也说不出来哪张好,看到最后,青春两个字就不存在了,变成一种味道,可闻可嗅可感。
当初拍照时,很多学生家里都是知识分子,就说什么照相没文化。我当时就说:要告诉你,咱们多少年以后见! 果然30年后,他们找我,请我吃饭,“哎呀任老师,没有你回学校拍了这些东西,我们不知道,青春是这样的。” 我觉得还是触动了他们内心一些很深、很柔软的东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