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5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此他乡是故乡:苏联女兵在新疆的一生

[复制链接]

2452

主题

2649

帖子

912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1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 11:5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此他乡是故乡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时期,苏联向中国工农红军提供了军事支援,派遣苏联红军进驻伊犁。其中一群年轻的女战士受命来到中国,他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刚刚二十出头。
战争中,有些姑娘被炮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有些姑娘收获了跨国爱情,却又被无情的战火摧毁。战争后,她们中活下来的,留在了中国,加入中国国籍,把根和血脉留在了新疆,与中国丈夫合葬在她们曾战斗过的土地。
她们把信仰带到中国。她们的后辈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圈,成员之间互助友爱。教堂与墓园紧紧相偎,那是女战士后裔和同胞们心中的圣地。

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女战士。2016年4月翻拍


菲多斯娅女士和中国丈夫姜树科之墓。2016年4月新疆伊犁。


残照。2016年4月新疆伊犁。


女战士阿历山德罗娃遗像,女儿拉丽莎端详抚摸着。2016年4月新疆伊犁


拉丽莎在家中,圣像、时钟、和母亲的照片是她的陪伴。2016年4月新疆伊犁。


拉丽莎丈夫生病,同胞来家中探望祈福。2016年4月新疆伊犁。


拉丽莎与同胞在院中。2016年4月新疆伊犁。


“父亲是汉族人,去世后我们也会按照中国习俗立碑铭文,我们会中俄两国语言和文字,在新疆长大的中俄混血通常都是这样”,拉丽莎说。

墓园大门门楣,与守墓人家的门牌。2017年8月新疆伊犁。


教堂内景,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2016年4月新疆伊犁。


教堂神父,彼得罗先生,是俄罗斯红军烈属,目前负责教堂管理工作。2016年4月新疆伊犁。




礼拜,安得列.佛肯在亲吻主的画像。2016年4月新疆伊犁。


“我们亲吻主,我们做祷告,主会保佑我们和母亲,让我们将来在天国相会。”在教堂礼拜时,安得列.佛肯心里常常这样默祷。

圣炉。2016年4月新疆伊犁。


墓园看守人亚历山大收藏的俄罗斯老式手风琴。2016年4月新疆伊犁。


弹唱中的伊万。伊万的父亲是天津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会说俄语、汉语、维语、哈萨克语。


多远,家乡的琴声与歌唱不能忘怀,收藏是思乡的一种抒发。
“请你带领我吧,小路,跟着爱人到遥远的边疆”,80岁的伊万一弹起琴就会唱起《小路》。

老收音机。2016年4月新疆伊犁。


小菲多斯娅和索菲娅在练习音乐。她们是生活在新疆伊犁的第四代俄罗斯红军后裔。


索菲娅给母猫喂食牛奶。2017年8月新疆伊犁。


神父彼得罗带着鲜花去祭墓。彼得罗的姥爷生前是赤脚医生,为当地哈萨克老乡免费治病。


静谧的墓园躺着无数有名或无名的战士和她们的爱人,园里种着丁香、紫薇,春夏时,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香味,她们后人来到这里相聚,共同怀念母亲和故乡。

彼得罗父亲在岳父的墓前失声痛哭。2017年8月新疆伊犁。


在墓园,来祭奠母亲的拉丽莎拥抱亲吻着同胞姐妹。2016年4月新疆伊犁。


墓园夕阳(旁白)。2016年4月新疆伊犁。



摄影师简介

王晴,1975年出生于新疆,自由摄影师。2012、2013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学习。长久以来,关注中国人在当今社会的生存文化和生存环境,拍摄《生命的回声》《玄门之士》《留守儿童—星月和文玲》《土葬》《天山马背民族》等多个系列专题。
图片发表:纽约时报、中国摄影、人民画报、中国画报、南都周刊、摄影旅游、Lens视觉、中国民族报,等报刊和杂志,发布在“纽约时报”、“新浪”、“搜狐”、“腾讯”、“中国摄影家协会”等网站的图片专栏。
获奖:2013--2017年,获得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人类贡献奖”摄影大赛文献奖;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资助奖;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优秀摄影师奖; “索尼青年摄影师资助计划奖”;蝉联两届露西姊妹奖IPA国际摄影大赛中国区“年度深度摄影师”奖、“人类一家”主题比赛专业组4枚金奖;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金质奖。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图片故事类二等奖。
展览:2013--2017年,参加大理、平遥、济南、贵州等国际摄影展。参加国家博物馆《乡土中国》展。参加北京民族影像志展览,参加纽约IPA国际摄影大赛获奖作品世界巡展等。
著作:2017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全语种(中、英、法、德、拉丁、俄、阿、日、韩)出版摄影画册《丝路上的故乡》一书。

摄影师问答
你的作品《从此他乡是故乡》获得了2018年的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入围奖,你现在的感受是怎样的?
我受到了一种鼓舞,一种支撑我继续拍摄的力量!我看过阮义忠先生许多著作,《失落的优雅》、《正方形的乡愁》、《二十位人性见证者》、《花与泪与河流》等等,我都一一拜读过,受到许多启发;另外,阮先生行脚摄影生涯,是我喜欢的一种生命状态。
你是什么时候,怎样接触到摄影的?
大概在一九九O年左右,还是少女时代,兄长买了一台海鸥相机,他给我讲了一些照相原理,我觉得很有意思,从那时起对拍照片产生了兴趣,用彩色负片给家人和朋友拍纪念照。
这组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什么?你为何选择这个题材?
我觉得有时不是我选择题材,而是题材选择了我。每当我在行走过程中遇见一群人(事、物),他们的生活和故事打动了我,我被感染被触动,我想,摄影师唯一能做的就是拍下来。
我的一个拍摄习惯是这样的,用摄影讲述我的感动。我之前拍摄的几个主题,创作初衷大致都是这样。
《从此他乡是故乡》的创作持续了多久?在创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我似乎从来记不住遇到过的困难,相反,拍摄过程中的获得总让我历久弥新,包括和拍摄对象的相处,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这个主题在两年中完成,现在我和彼得罗、拉丽莎还有其它俄罗斯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他们过每一个节日,还有我过每一个节日,都会彼此传递祝福,与他们一起欢乐、一起悲伤是让我最难忘的。
这组作品会继续创作下去吗?有其他作品的创作计划吗?
“纪实这个概念似乎没有终结吧!只不过每个阶段的心境和思考不同,看到的不同,表达会有所不同。
有的,并且在创作中。基本围绕着"故乡"展开的,并不是在讲一个故事,一种认知,而是我对故乡一种复杂情感的多角度呈现。比如,我去年出版的书名叫《丝路上的故乡》,这几年环行中国西部拍摄的《西部中国》,以及专题《天山马背民族》等,内容都是来自故乡的人和文化。我祖籍是江苏,父母支援边疆来到新疆,一直没有离开,新疆是他们第二故乡,我出生在新疆,因为新的追求而不停地离开新疆,在留与离之间,故乡是牢牢缠在我心里的一个情结。
你如何理解“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的“人文”二字?
就我个人理解,阮义忠摄影奖的“人文”一词含义刚好与“冷漠”、“麻木”对立。
人文是关注人在当下社会的生存。如果摄影师用尊重、关怀、接受的内心去面对他人,从镜头里便易看到他人的痛苦与欢乐。我常说,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关怀与被关怀,我想好的照片应该是能看到两者的内心——摄者与被摄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1 05:18 , Processed in 0.2271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