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1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京梦华:考古学视角下的《清明上河图》

[复制链接]

2772

主题

634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3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0 12:5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子奇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建筑。近年参与了隋唐长安城、东魏北齐邺城、辽上京等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近期,微信公众号“爱考古”邀请王子奇博士为读者解读《清明上河图》,希望就此一探北宋东京汴梁城繁华的由来和坊市制度的崩溃。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徽宗朝崇宁时期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景象,宋人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里详细记述了北宋东京风物和社会风情,王子奇博士在讲座中从张择端笔下描绘的开封城更深入地去体认北宋王朝,回到这幅画描绘对象本身去讨论问题。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本次演讲的图文整理稿(经作者修订)。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哪儿?是北宋的东京城(今河南开封)。

北宋有4个都城,其中相当于我们首都北京的就是它的东京城,另外3个是陪都。

那么北宋的东京城在什么地理位置?它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有的学者在评价北宋时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时期,即在中国的南部地区是两宋相继,而在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辽金两个政权轮替,还有其他的一些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相继,但主体上是辽和北宋的对峙与金和南宋的对峙。

开封就是北宋王朝的都城,(下图红点处)这里就是北宋东京汴梁的位置。

开封它并不是一个北宋才出现的城市,它是历史上沿用下来的旧城,在唐代称作汴州。唐代是两都制,分别是长安和洛阳,长安在今天陕西西安,洛阳即今天河南洛阳,这两个中心城市是唐代王朝最重要的两个核心。除了两京以外的最重要的两个地方城市是江苏扬州和四川成都,有“扬一益二”之称。

那么,东京(开封)城为什么会突然变得非常重要?

我想这是和五代十国时期不同政权的割据是有关的。五代时期北中国地区被梁、唐、晋、汉、周五个地方政权相继控制,汴梁城成了这些割据政权的首都,由此地位才一下变得格外的重要。

当然它变得重要,也一定有它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在晚唐时有人评述汴梁城,说它的经济地位已经变得很重要了——“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漕运”,即是说它处在一个很重要的地理位置。

“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说明交通方面的重要性,说它控了河朔的咽喉。我们看开封城在整个北中国版图里的地理位置,它确实是河北和中原交通的一个重要节点。而且还“通淮湖之漕运”,这是说它和江南地区的联系,是和当时的运河是有关系的。运河从扬州通向汴梁城能够使得江南富庶地区的漕运转运到这个地区,所以才是所谓的“通淮湖之漕运”。

南宋时期人们不断地追忆东京城的繁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当这些南宋的遗老们走在西湖边的时候,依然把南宋行在临安想象成了他们过去的故都——东京汴梁(开封)。

开封城处于黄河泛滥区,淤沙非常厚,要对开封城做非常详尽和全面的考古工作难度非常大。通过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工作,大体上使我们了解到北宋东京城当时是有一个外城,然后外城内套用着自晚唐以来沿用的汴州城,在汴州城内应该还有一重皇宫,就说开封城在北宋时期至少应该是一个有三重城垣的很大规模的城。

有建筑史学家就根据文献记载,对开封城的布局做了一些复原,给大家展示的这张复原图(下图)未必完全和开封的实况相同,但是也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开封的情况。

它很重要的一点是“通淮湖的漕运”。

这张图里勾勒出来几条非常重要的河流,包括五丈河和金水河,还有著名的汴河和贯穿开封外城南部的蔡河。

如果我们从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范围里俯瞰东京的时候,就会发现东京的繁华不是凭空来的,恰恰是和这几条重要的运河直接相关的,通过这些河流使得开封不止于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使它具有了一个很大的城市腹地,这个城市腹地里的资源都能为首都东京所用,使得开封的物产能够从一个很大的面积包括江南富庶地区来调用。

这样当我们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开封的时候,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它为什么在这个时期能够变得非常的繁华。

《清明上河图》画面当中就有一些反映当时漕运的景象,这个画面当中描绘的就是几艘漕船。

张择端是山东东武人,山东东武恰好也是一个运河沿线的城市,也许张择端在他成长过程中是曾经目睹过这样的景象。当他来到东京城以后,这些画面能够成为他笔下可以调用的资源。

我们看这个局部,能够看到一艘漕船正停泊在岸边,有工人正在从船上往下搬运麻包,也许是粮食什么的。

另一艘船搭着板子到泊岸边,也有人正在从船上往下背东西。这里还有一个统计数目的老人,看着这些从船上转运下来的物资。

另一个著名的画面就是我们上一次说到的一艘漕船从河中通过即将和虹桥相撞的这个画面,也在反映漕运的景象。

而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注意到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是我们在城市历史研究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所谓“坊墙的倒塌”,学术专业术语是:“坊市制的崩溃”。

我们在《清明上河图》的整个画卷当中,看到在开封城几乎所有的街两旁都有临街设市的商铺,而且没有看到坊墙的存在,是和我们今天城市面貌很相近的这么一种繁华都市的景象。但是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这个就要说到宋之前的唐代都城。这些年考古工作者对唐代的首都长安城做了很多的考古工作,对于它的整体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我们是比较了解的。

长安城北部居中的是太极宫,城东北部还有后来营建的大明宫,然后外面有皇城,再外面有一个巨大的郭城,皇城两侧有东、西两市。唐长安城的城市管理方式和北宋东京城完全不同。

在《唐会要》里记载说唐长安城里如果不是三品以上和坊内三绝就不能向街开门。

《唐会要》卷八十六“街巷”条:“太和五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伏准令式及至德、长庆年中前后敕文,非三品以上及坊内三绝,不合辄向街开门。”

唐长安城里是把空间划分成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里坊。这个里坊是在四面筑坊墙,所以当我们在唐长安城大街上走的时候,街道两旁是只有高立的坊墙。我们结合这条文献,就知道在坊墙上如果你不是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是不能开门的,如果不是坊内三绝户(也就是在房里其他方向都开不了门的人),不能在坊墙上开门。所以唐代长安城的城市景观和我们在《清明上河图》里看到的整个面貌是非常不同的。

在唐代文献里对于这些有很详细的记载,包括唐代长安所实行的夜禁制度。

《唐律疏义》卷二十六《杂律上》:“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注云:“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故,谓公事急速及吉凶疾病之类。”疏义曰:“宫卫令: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违者笞二十。故注云:闭门鼓后,开门鼓前,有行者皆为犯夜。故:谓公事急速,但公家之事须行,及私家吉凶疾病之类,皆须得本县或本坊文牒,然始合行。……若坊内行者,不拘此律。”

同书卷八《卫禁下》疏义曰:“又依监门式,京城每夕,分街立铺,持更行夜。鼓声绝则禁人行,晓鼓声动即听行。若公使赍文牒者听。其有婚嫁亦听,注云:须得县牒。丧病须相告赴,求访医药,赍本坊文牒者亦听。”

还有一位著名的晚唐诗人叫温庭筠,《太平广记》里就记载说,温庭筠有一次“失意归江东,路由广陵”,路过扬州,“醉而犯夜,为虞侯所击”,虞侯就是管理夜禁的官员,甚至打得他“败面折齿”,因为他犯夜禁把他牙都给打掉了。

《太平广记》卷二六五“温庭筠”条云:“温庭筠……咸通中,失意归江东,路由广陵……醉而犯夜,为虞侯所击,败面折齿。”

所以我们知道当时对于城市的管理制度事实上是非常严格,坊市制并且有严格的夜禁制度。

著名的唐代传奇《李娃传》,也为我们了解唐长安城当时的城市生活提供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资料。

《李娃传》写的是一个到长安应试的荥阳公子郑生,他要到长安考取功名,但是他到长安后和当时的一个名妓李娃,一见倾心,为李娃花光了钱被赶了出来,流落到了长安的凶肆(管丧事的场所)里,靠唱挽歌来生活。当然后面是一个大团圆的故事,他最后考取功名和李娃结为夫妇。《李娃传》中记录了郑生初见李娃的一段很细节的记载,可以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生活提供一个侧面。

生亦自负视上第如指掌。自毗陵发,月余抵长安,居于布政里。尝游东市还,自平康东门入,将访友于西南。至鸣珂曲,见一宅,门庭不甚广,而室宇严邃,阖一扉。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绝代未有。

……复坐,烹茶斟酒,器用甚洁。久之日暮,鼓声四动(夜禁的提示)。姥访其居远近。生绐之曰:"在延平门外数里。"冀其远而见留也。姥曰:"鼓已发矣,当速归,无犯禁。"生曰:"幸接欢笑,不知日之云夕。道里辽阔,城内又无亲戚,将若之何?"

郑生第一次遇到李娃的时候,是他刚到长安时,他居住在布政里这个地点,大家留意一下。然后他由东市还,我们刚才说到长安城,在皇宫的两侧有东、西两市,然后从平康东门入,“将访友于西南”。

然后到了一个坊曲,见到一个宅院,门厅也不大,但是“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说这个李娃“妖姿要妙,绝代未有”,绝对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刚才说的这几个地点都在哪儿?这个郑生事实上是居住在布政里的,我们看布政里在唐长安城当中是在皇城的西侧,这个是郑生居住的场所。郑生那天去东市游玩,游玩以后从平康里的东门进入了平康里,要去访友,这个也很好理解,他从东市大概逛完了,要去平康里,他自然要从平康里东门穿行,于是就在这里碰到了这个“妖姿要妙,绝代未有”的李娃。那么他和李娃有一番聊天之后,“久之日暮”也就是说在这待了一段时间,“鼓声四动”,就是唐长安城的夜禁即将开始。前面我们说过“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闭门,后更击六百声,坊门皆闭,禁人行”,夜禁就正式拉开,街道上也就不再允许行人通过,所以这个时候李娃的老鸨就问:郑生你住在哪?

本来郑生是住在布政里的,但是郑生给李娃的老鸨撒了个谎。他说他住在延平门外数里,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空间关系,郑生和李娃相遇的地方是平康里,郑生本来住在布政里,从平康里到布政里穿过皇城前就可以到,这个距离不算太远。可是郑生住在延平门外数里,延平门是唐长安城大城的西门,他还在西门以外数里,也就是说他住在城外了。其实他给李娃的老鸨撒了谎是想留在这里,因为如果他现在出门要去延平门以外就来不及了,他就会犯夜禁。

所以这其实帮我们勾勒出唐代长安城城市生活和平时人们居住的空间的关系,可是我们在《清明上河图》里看到的城市生活空间却并不是这样,我们看到在《清明上河图》里都是商铺临街设市,完全不再有那种坊市的区隔,所以这是帮我们很直接地提供了一个在唐宋巨大的城市制度转变之后的城市面貌。

当然《清明上河图》除了这种宏观的景象的勾勒,也还给我们提供一些了解当时城市的细节。

比如《清明上河图》的中部勾画出一个很高大的城门,这个城门也非常有意思。

在整个画面里,只有少数的几个建筑是画了筒瓦的,这个城门是其中之一。其他的房子即便是用瓦,也用的是一种等级较低的板瓦垒砌的方式。这个城门的形象也是我们一直以来中国古代这个时期常见的城门形象。

下图这个是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里看到的城门,和我们在这个《清明上河图》里看到的城门是非常接近的。

接下来这张图据传是宋徽宗绘制的,也就是《清明上河图》所在的这个时期的《瑞鹤图》。

他勾勒的是宣德楼,就是北宋宫城正门,画面中呈现出的这些屋宇的细节,包括它的用瓦等等也都和《清明上河图》是非常相近的。

《清明上河图》的中部这个城门下还勾画出一个穿行的驼队,开封城所处在的北宋时期和西域的联系相对唐代已经弱得很多了,但是我们在画面当中仍然能看到一个胡人的商队,我们也可以想象在当时开封城中这种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和商业的交流。

当然在《清明上河图》里也不只有一般的社会生活,还包括一些其他宗教形象的反映,比如说在《清明上河图》的画卷里有一个地方就画出了一个寺院的山门,还有一个小和尚就立在这个寺院的门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行脚僧人等等,这些我们就不做展开讲述了。

总的来说,通过《清明上河图》能帮我们整体地串联整个北宋东京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北宋晚期的最珍贵的一手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1 10:50 , Processed in 0.2501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