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9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桃园书院:结义营书,独创群落

[复制链接]

2772

主题

634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3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0:5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桃园书院虽名为书院,其实是一家书店,桃园书院古旧书店只是书院的一个分部。书院主人叫郑金才。不知在何时,也不知道是哪个场合,我有了郑金才的微信号。这位郑兄每天在微信中都会发出几本书,并且每一条微信只发一本书。他为一本书要拍9张书影,我好奇于他的认真,仔细看过这些书影,却未能看出这些书的高妙之处。除了签名本之外,他也会发几本旧书,他那些旧书没有一部属于善本级的。
混搭
书店式的分类
正是因为这些书影,使我对郑金才有了不明真相的偏见,我认为他只是在业余时间于网上售卖几本书。以我的理解,拍这么多书影,卖出几十块钱一本的书,显然不可能以此为生,我估计他只是在工作之余经营个小小的第三产业。而绿茶先生的桃园之行,却彻底纠正了我的误判。
书房中的墨宝
大概是2017年9月,绿茶在微信中发出了多组图片,茶兄虽然定居北京,然而他却是地道的南方人,而温州乃是改革开放之后著名的经商之地。绿茶经常感叹,他的家乡温州缺乏文化氛围。但前一度他生了一场病,在母亲的规劝下,绿茶回温州家乡休养了几天。在这期间,当地的爱书人方韶毅先生为了让绿茶解闷,带着他看了几家当地爱书人的书房,同时也去了桃园书院。绿茶看到此书院时大为感慨,因为他说自己从未想到,在略显偏僻的乐清小城市竟然有这样一片书店群。
在街面上看到的桃园书院教辅店
绿茶的这段话对我大有吸引力,从他的文字中了解到,桃园书院经营面积很大,总计分四个店,而其中一家店就有四层楼。虽然每一层的面积并不是很大,但一个人能够开办这么多的经营场所,这在我访过的旧书店中从未见到过。胡同先生的布衣书局,其实也有几处经营场所,但以我的观察,除了他本部之外,其他的几处都属仓库性质。当然我的这句话概括的不谨严,比如说布衣书局在潘家园有一个店面,但那个店面“门虽设而常关”。胡同本人也很少去那里,所以那个店应属布衣书局对外的窗口。胡同还在他的家乡开办有一元书店,此店我未曾去过,不清楚具体的情形,听胡同讲只是他的同学在那里帮助经营。这样说起来,桃园书店在直线距离不足一百米的范围内开办有四家,这是绝无仅有的经营方式,难怪绿茶称其为书店群。
书店群处在这个小区内
正是书店群这几个字给我以强烈的吸引,我很想前去看一看桃花园中是不是真的可以耕田。以我的想象,桃园二字应当是本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然这两个园字不相同,然而陶渊明的这篇美文,却在我的心中勾勒出了不可磨灭的美景,我宁肯相信在这世界上确实有一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而郑金才把他的书店起成这样的名称,这对像我这样的逃世者而言,有着十分强大的吸引力。
正在整理
俗语说“机会是创造出来的”,这句话用在我的桃园之行颇为恰当。应诸暨图书馆之邀,10月29日我到该馆去办一场讲座,同时在11月4日和5日还有两场讲座。这两个地区都处在浙江境内,而乐清离温州不远,虽然也属浙江省,然而它却处在浙江的南部,但既然想去,总会觉得同处一省就是便利。更何况这两个讲座之间有几天的空档,若返回再去,还不如大当地找几处寻访点。于是在方俞明先生的带领之下,我先到绍兴寻访了几处藏书楼遗迹,而后从绍兴乘高铁直奔乐清而去。两个半小时后,就到达了这座滨海小城。
纷纷查找个人所爱
成行的前几天,我已跟郑金才通过电话,他说高铁站距城区较远,他会带朋友前来接站。而我给温州的方韶毅先生也通报了行程,承其美意,方先生说也会赶到乐清与我碰面。虽然我也知道温州到乐清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客套地推辞一番,但心里还是希望能够多有几位爱书人聚在一起。尤其我跟郑金才没有见过面,不清楚这位年轻人是否好打交道,而方韶毅我们却在上海见过面,有熟识的朋友在场,总会觉得自在一些。
仔细浏览
在乐清高铁站出口,我见到了郑金才,他的形象与我的想象有着一定的距离。我一直把他默认为是一位二十多岁的文艺青年,然而眼前的这位应该在四十开外。举手投足颇为成熟,并且他的身材有着北方汉子的魁梧。可能是初次见面的原因,郑金才言语不多,而与他同来的那位朋友名叫詹恭学。郑金才并不介绍詹先生的情况,然而上车之后,詹先生边开车边给我讲解着乐清一地的天时地利。其口才之佳,讲述问题三观之正,让我立即判定詹先生是一位官员。果真郑金才后来向我介绍说,詹恭学原来在市水利局任防汛办主任。因为乐清近海,故时常有台风,而詹先生就专门来对付这件事。可能是太过钻研业务,而今调到了市志办任主任。
来不及找到所爱
依我的习惯,每到一地我的采访从接站便开始,这样边走边聊,不仅仅是为了节省时间,更多者是结合沿途所见更能找到鲜活的话题。但詹先生忙着向我普及乐清的人文历史,而郑金才又坐在车内默默无语,使得我无法转移话题,也只能努力地应答着,一同驶入了乐清城区。而停车之处正是桃园书店临街的店面,下车我想走入店内拍照。而郑金才则跟我说,回头再参观这里,因为后面的店内有几位朋友等候见面。
小区内的书院
跟着郑先生进入了一片老的住宅区,这些一排排的楼房从外观看去,应该是八十年代典型的建筑风格。在楼群的一个小十字路口上,我看见某栋楼的一单元悬挂着“桃园书院古旧书店”的大匾额。
厨房也摆满了书架
灶台有一部分还可使用
走进这个单元,里面是老单元房的格局:进门左手位置就是厨房,虽然厨房里的灶台宛在,然而上面却加上了一米多高的书架。仅有的洗碗处保留了下来,而剩余的墙壁则挂着一些字画。郑先生介绍说,这些画作既是装饰还是商品。穿过书房向内走去,我感觉其格局是当年典型的三室一厅。其中最大的一间房应当是当年的主卧,里面三面是书架,中厅还摆放着大的条案。这种满满当当的氛围,最能贴合我的偏好。
满墙皆书
主卧室内的陈列之处基本上全是新书,然而书架顶端却按照书店的惯例,分别标示出下方所列之书的属性。这些属性中,我尤其对“签名专柜”最感兴趣。站在此柜前端详,看到了不少熟识朋友的大名,约略统计这几柜子签名本,数量有千册左右。而在此前,郑金才也颇为偏好在微信中发出签名本的介绍,那样一本一本的去卖,以我的理解,应当是数量小的敝帚自珍,未曾想到,他的书店内竟然堆放着这样数量不小的签名本。如果以他在微信上的销售方式,把这些签名本卖出去,真不知道得卖到什么时候。显然我通过微信来判断桃园书院的销售情况,一定是犯了望图生意的毛病。这让我瞬间开始怀疑,朋友圈内展露出的真相,跟生活中的真相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签名本专柜
没有找到新面孔
然而我在签名本专区却未曾看到有自己的“大作”,想一想在此前我的确没有给他签过书。为了能跟这个专区内的朋友们“排排坐,吃果果”,我暗下决心,等会儿有时间时,多给桃园书院签几本。
我喜欢的门类
在这些分类中,我还看到了印谱专柜,印谱原本就是我藏书的专题之一。虽然此处的上架之物均为印刷品,但郑先生将其单独分类,我还是有着莫名的高兴。他看我站在此书架前拍照,而后跟我说,自己也藏有几部原钤印谱,等坐下来时让我欣赏。他瞬间猜到了我的小心思,看来这个郑金才确实有两下子,就算是巧合这也太巧了吧。他又向我解释说,乐清当地有不少爱好书法和篆刻的人,故而这方面的书卖得还不错。
数量不少的书话书
而与印谱相临者则是书话专柜,对于书话类的书,在以前我也有收集的偏好,因为我总想从他人的所谈之书中,汲取到自己所不了解的关键之事。但有那么一段时间,书话类的书迅速地泛滥了起来,有些书根本不研究版本,所谈不过是新书的书评,有些甚至是一些新书的序跋集。这种急功近利地出书方式很快让我倒了胃口,所以近些年很少再翻阅这类的书。而我站在这书话专柜之前,还是细细浏览一番,因为我想看看近些年又出了哪些相应著作。然而粗略浏览一番之后略显失望,因为的确没有发现眼前一亮的书话之书。我的这个说法当然有些绝对,比如我在此架上看到了陈子善先生的《签名本丛考》,但陈先生已经将此书赠一册于我,熟识的地方没风景,我在这里更多的是想看到未曾体味过的惊艳,可惜这个小愿望未果。
等待签名
但我还是在旁边的一张条案上看到了一些自己的书,因为整摞地放在那里,应当是请我签名之物。而我签名后,他应当把这些书摆在哪里呢?显然放在签名本专柜更为合适。
线装书在这里
跟着郑金才又进入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书虽然从数量上来说不如刚才的多,但我能够感觉到这间应当是珍本书室。因为一个书架上摆放着一些线装书,而旁边则有沙发和茶具,同时在这里又见到了几位郑先生的朋友。这些朋友中我仅认识方韶毅先生,方兄说他是打的赶到了这里,也是刚刚到达不久。对于其他的人,郑先生不习惯于介绍,他只说这都是当地的几个爱书人。而后我坐在那里与众人寒喧,众人喝着功夫茶,而我却品尝着桌子上的蜜桔。还没坐几分钟,郑金才提出请大家一起吃饭,于是众人跟随他穿过几条街区,来到了一处当地著名的海鲜馆。郑金才跟我说,乐清就是以海鲜出名,所以带我来此品尝。
架顶上挂画
落座之后,我还是想搞清楚这些朋友的尊姓大名,以示不忘朋友的友情陪伴。好在詹恭学明白我的心思,一一给我介绍在座的朋友。这其中唯一的女士乃是乐清市图书馆馆长林回清,林馆热情而不失礼节,她说本馆常年请一些著名学者来办讲座,希望我也能来此讲一场。我当然不能拂她的美意,于是说下次有机会一定来讲。黄崇森则是《乐清日报》文化周刊的编辑,在工作之余喜欢写现代诗,并收藏不少民国新诗集版本,两年前由他发起众筹在温州苍南做了一个叫半书房的民间文化机构。而我对写诗填词一向拙劣,可惜面对一桌子的海鲜,只能手嘴并用来不及向他请教作诗的技巧。谢加平先生是《乐清文献丛书》主编,詹先生介绍说,谢加平在研究整理文献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这个匾额气魄大
王建秋先生则是一位画家,我不清楚桃园书院内是否有王先生的画作,但能够看得出来,郑金才与其很是熟识。而晚到的一位则是陈明之,陈先生是一位书法家,对篆刻也很在行。吃完饭回到桃园书院时,陈先生拿一本拙作让我签名,这样的班门弄斧显然令我惭愧,但陈先生很会鼓励人,说我握笔很松,一定能写好书法。只是我随手带的一方印,陈先生不以为然,他说以我的签名方式,应当用更小巧的一方印,方显得谦逊。从聊天中得知,转天陈先生前往北京去看他的老师陈忠康。陈先生介绍说,老师特别喜欢收藏古纸,因为用古纸写出来的书法有着别样的韵味。他的这个话题我颇感兴趣,于是跟他探讨着古纸在使用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
寻寻觅觅
寻得了所爱
郑金才一再强调今日中午所点的菜都是当地的特色,其实我对吃海鲜很是粗野,尤其做不到江南人那样的精雕细品。本桌所上海鲜有不少是生食,几位朋友纷纷劝我,如果不习惯的话最好不要吃。但有一个海鲜让我颇感兴趣:一大盘子螃蟹,用刀一分为二,这在食用起来颇为便利。但几位热情朋友纷纷告诉我这不是螃蟹,他们说出来了奇怪的两个字,这两个字让我听来有着本能的熟识,而后终于想明白了,他们说的这两个字应当就是蝤蛑。当我描绘出这两个字的写法时,众人颇感吃惊,问我何以了解到只在当地用的这种读音,因为外地人很少这样称呼这种螃蟹。
正中即是蝤蛑
朋友的问话给了我小炫耀一把的机会,因为这正是我读古书的所得:无锡在宋代时有一位著名的大藏书家,他的名字叫尤袤。因为这两个字的读音跟蝤蛑很相像,说不定在宋代时这两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有些人就给尤袤起了个外号叫蝤蛑。而正是这段掌故让我知道海洋生物中有蝤蛑这种动物,然而这种动物究竟长什么模样此前我却不知晓。今日见到了这盘螃蟹,方得知这不是螃蟹乃是真正的蝤蛑。正因为这个掌故,我努力多吃了几块蝤蛑。可能是因为我的味蕾太过迟钝,我却没有品尝出蝤蛑和螃蟹在味道上有什么差别。而众人听闻到我的这个小掌故,纷纷遗憾地说,应当让我在看到生的蝤蛑后再砍开来烹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72

主题

634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31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0:5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到桃园书院后,跟随郑金才继续参观,二楼的某个房间里面全部是温州文献,将这么多地方文献汇集在一起,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而方韶毅说,他刚刚在书架上找到了两本很有用的史料,他的这句话也提醒了我,既然我来到了此店,总要买几本有用的书。可惜在众人的陪伴下,难以静下心来慢慢翻看,只好说采访完毕后,有空再细翻。
二楼情形
乡邦文献专柜
而在另一个房间内我则看到了不少的民国版旧书,只有看到这些书,我才觉得桃园书院符合古旧书店这个崇高的称呼。虽然说,我并不收藏旧平装,但从这些书中找史料,则是我的偏好。方韶毅告诉我,温州地区在商业上的发达,其实是起始于乐清。而詹恭学也告诉我,因为乐清山多地少,很多人都到外地去打工,使得乐清有着很浓的经商传统。在这样的地方竟然看到这么多的旧书,多少让我有着时空错乱的不真实感。
民国版本这样摆放
还是民国书
在民国版本的隔壁是线装书的展柜,总量大约为五六百册,绝大多数是清代和民国的诗文集和碑帖。虽然都不是善本,但在一个县级市的旧书店一下子能看到这么多的线装书,真让人感受到郑金才在组织货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因为旧书大量上网销售,我国各地的旧书已被网上卖旧书者洗劫一空,清代、民国的线装书在各地的实体书店也已是难得一见。
线装书
都包上了塑料袋
更让我感到吃惊的是,郑金才以两个房间来陈列连环画,数量之多也同样是我所见到的私人旧书店之最。郑金才说,连环画的销售情况远比普通的文史书要好。这样的话虽然令爱书人听来丧气,但事实却无从辩驳。虽然我也知道连环画中有不少名家绘制的精品,但我始终觉得那不过是印刷物,就像一本《世界名画集》,这样的书里面所收录的历代名画应该一定超过连环画吧。但即便如此,不也就是一本印刷品吗?我知道这样的心思只是自己的偏见,被连环画收藏家听来,肯定是大逆不道的言论。既然我不懂这一行,那我就闭嘴吧。
全是连环画
连环画上架方式
这个房间也是以连环画为主
登上书院的四楼,这一带是专门堆放新书之处,因为书的数量太大,楼梯的两侧也堆满了书。我边看边发愁:这么大量的书,如果一本本的卖,那要卖到哪一辈子。当然我也清楚隔行如隔山,郑金才有着这样的经营,肯定有他的道理在,只是这个道理我不明白罢了。但我总希望爱书人都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尤其某家书店书卖得很好之时,我就会产生莫名的欣慰。
前往四楼的楼梯
齐整
桃园书院的街边店而今的店堂主要用来经营教辅,郑金才告诉我,虽然他开了四个店,但有一半的利润都是由此店产出。看来只有经营这样功利的书才能赚到钱。而郑金才则称,这是他开的第一个店面,如此说来,如果他只经营这些实用之书,恐怕已经赚到了更多的钱。而今他却把主要精力用在经营文史书方面,郑先生也向我直言,这样的经营转变更多者是他个人的偏好。闻其所言,我差点脱口而出:爱好害死人啊。但转念一想,这句话说到我身上不也同样贴切吗?不过就是五十步笑百步。除了经营文史旧书,郑金才还是温州地方文献的收藏者和研究者,2014年出版了一册有关乐清乡邦著作的文史随笔《桃园书事》,他平时随意写下的每日贩书日记也成为好多人购书的向导。
再次走到教辅书店门口
教辅书店一楼的陈设
这些也都是学习用书
在我离开乐清时,郑先生送给我一册该书。我在前往温州的车上随手翻阅,由此而让我了解到他的藏书专题。但我觉得,他这样明确写出,如何才能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心仪之品呢?转念又觉得这个担忧太过多余:乐清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市场繁荣地,我相信每位乐清人都比我会做生意,这当然也包括郑金才。他的名字就以表明他注定多才多金,我何必还替今人担忧,他的做法必有其道理在,只是我不明白罢了。一念及此,心下大感舒坦,而后就安心阅读他的搜书之旅。
另一间书室
此处也有匾额
从临街店面的后门穿出,进入小区院内,与后门正对着的一个单元房也是郑金才租下的经营场地。这是我看到的桃园书院的第三个店面,这个店面内同样是满壁皆书,其数量之大始终令我感叹不已。格局依然是宿舍楼的形式,走到后方可以看到厨房的痕迹。可郑金才则称,他原本就住在此店的二楼。一楼所见,依然是四壁皆书,但最里面的区域则是专售新印线装书。其他的书也基本都是文史类书籍,我不清楚郑金才的这种经营方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个人偏好,还是一种经营策略。我也忘记问他,这些新印的线装书在当地有多大的销量。
所见桃园第三店
第三店内的陈设
此店二楼还有两个房间,这两房间摆放着一些新印碑帖,而四壁则挂满了字画。郑金才说,他也有收藏名家字画的偏好。我不知道他的这些偏好是否会影响到经营,但当他给我介绍这些名家是哪位时,我看到了他眼中瞬间放出的亮光。
而与此楼不足二十米处,则是桃园书院的第四个书店。这个书店与前三个书店不同之处,则是带有一个几十平米大的院落,而此院落内摆放着近百盆的花花草草,有几盆是不错的兰花。而在一个墙角上,还堆放着一些陶泥做的花盆,郑金才解释说,这也是老东西,因为仅靠卖出赚不到多少钱,所以他也在拓展思路,想办法搞多种经营,而出售老花盆也是个不错的营生。
新印线装书
书光隧道
满壁皆字画
走进桃园第四个书店,这里面堆放着大多是旧平装。郑金才说这是最后租下的一处经营场地,因为实在地方不够用,所以他把这里暂做整书的场所。他的这句话同样令我感慨,根据我多年的藏书经验,书房无论多大都不够用。以我个人的藏书的增长数量来说,从书箱变成了书架,由书架变成了书房,书房又升级为书楼,书楼又变成了书库。爱书人的贪欲真是难以满足,而郑金才却租下了四个店面,我不知道这种方式是否符合商业经营规律,同时我也分不清这些书究竟是他的藏品还是商品,我很怀疑他自己是否能在这两者之间做到泾渭分明。但是我清楚,如果他不遏止自己的欲望,恐怕辛苦挣来的钱都搭在了房租上。
走向桃园第四店
郑金才告诉我,他也想将四个场地合为一个。他已经看了几处面积很大的经营场所,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都难以满意,所以他还是延续着摊大饼的开店方式。他说当地好在房租不贵,这让他还能够承受得起。我一直纠结于是否应该劝他在生意和爱好之间划出界限,否则的话挣多少钱都等于是给房东打工。然我转念细想,他能在这偏远小城搞出这么一片书店群,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劝这个奇迹消失掉呢?
应该有不少的宝贝
参观完书店回到茶室,我当然要对郑金才做个正式的采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有爱书人出出进进,我从那些人宾至如归的随意举措来看,他们都没有把自己当作桃园书院的外人。这些人走进店内随意地翻翻书,而后坐在那里聊几句天,喝几口茶,接着连招呼都不打转身离去,而郑金才基本可以做到视而不见。这一瞬间让我感到桃园书院存在于乐清的价值:当地的文化人已经把这家书店当成了当地的茶馆,这有如阿庆嫂所唱:“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得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正在整理之中
然而唯一的缺憾乃是郑金才不是女性,同时他也没有阿庆嫂的伶俐口齿。虽然有这样的缺憾在,却并不影响当地人把这里当成茶馆。只是,我想问得是,大家在得到这种便利的同时想没想过,店主郑金才是靠个人之利来支撑着当地的一缕书香。开店有成本,经营有压力,大家是不是能够从各个方面来对该店给予实质上而非道义上的支持呢。也许我的所想太过多余,说不定桃园书院早已受到了各种支持,只是我不知道罢了,但我希望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吧。
上架后的情形
在聊天时,我还惦记着桃园书院名称的来由,在我的感觉中,桃园书院处在商业氛围很浓的乐清,这的的确确是当地的一处精神世外桃源。虽然如此,我还是很担心郑金才告诉我他的店名不是此意。而后他向我讲述了本店的来由。
兼营旧花盆
郑金才在上学时学得是国际贸易,他刚毕业时有一位朋友的老婆没事可做,于是提议开办一家书店。而后三位同学经过商议,决定合伙来办书店。因为是三个人,他们就想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因此给此店起名为桃园。这样的起名方式当然很贴切,但他的所言却打击了我事先的想象。我不知道郑金才是否又读懂了我的心思,因为他又告诉我说,桃园二字本就是有两意:一是三结义,二就是桃花源的意思。我不管他这句话所言真实与否,我以此来确实自己猜对了一半。虽然仅一半,还是觉得大感安慰。
我向其讲解来源
桃园书院开办于1999年,开办一年多后,经营情况一般,其他两位合伙人不愿再经营这种费心费力又赚不到多少钱的营生,于是他们提出散伙。然而此时的郑金才却爱上了这个行业,他经过一番思索,决定独立将此书店办下去,于是他就接下了另外两位股东的股份,从那时起一直经营到了今天。
名人手札
桃园书院最初仅租了一间房来搞经营,经营地点就是现在的那家教辅书店。再后来他把这处房买了下来,而后的一些年就越扩越大,一间间的发展下去,一直到了今天的这个规模。以我的理解,乐清属于县级市,在这样不大的县城内,开办这么大规模的书店是否与当地的读书人口不相匹配。郑金才也承认这一点,他说桃园书院刚开办时,仅此条街上就有五家书店,在其他街上还有两家。在不大的乐清县城内有七家书店,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如今在乐清市内仅剩下两家书店。除了桃园书店,另外一家则以经营文具和玩具为主,纯粹经营书的书店仅余下桃园书院一家。郑金才说,当地还有一家读者书院,那家书院的经营时间已达二十多年,但前一段还是关门了。
对于目前的经营状况,郑金才也承认全靠店面经营难以维持,所以他在2005年就开始在孔夫子网上卖书。对于进书的品种,郑金才说他最初主要是做出版社的库存书,也就是所说的特价书。十余年前,这一类的书卖得很火,但近两年却大不如前了。所以他说,今后的主要经营目标是做更为高端的民国书和线装书。郑金才坦陈进哪些书有时候是个人的偏好,比如他对线装书中的诗集和联语就更为感兴趣。他觉得以自己的爱好做为经营方向,也并没什么问题。而在座的几位朋友则称,郑金才的经营思路没错,因为读者也需要引领。
我还是好奇于他个人的收藏,郑金才给我拿出了几部印谱,另外还有几部线装书。我问及他买到的价钱,至少让我听来一点都不便宜。郑金才也承认,他对乐清乡贤著作最感兴趣,为了买这类书他跟很多人在网上争抢,有时买到的价格远超心理上限,但买到后他还是很高兴。这种做法算是对读书兴趣的引导吗?我很怀疑郑金才的这种不管不顾的买书方式,更多者还是在满足个人的兴趣。他也明确地跟我说,买到的这些书不是为了经营,更多的是自己的一份收藏。其实我更觉得这种买法不是为了收藏,更多者是自己的一个情感依托。
有正书局印谱
但我还是惦记着他时常在微信中推出的几本书,因为我总觉得费那么大的劲儿卖几十块一本的书,还不够功夫钱。郑金才告诉我,其实他在网上推出的书不止是我看到的那几本,因为他给自己的朋友圈做了分群,如今有历史群、文献群、艺术群、签名本群等等。他的这番话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疑惑没什么道理,因为我对他的判断如同盲人摸象,可能我仅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而郑金才的经营远不是像我摸到的那么小,他明言虽然开了这么多实体店,但实体店对他而言,主要还是交流平台,如今网上交易成为了文史书的主流。
乡邦文献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再租房间来开店呢?郑金才称无论网上销售还是店面销售,都要把书摆得开,否则的话难以查找。所以他只能租更多的地方,来对这些书进行梳理。而桃园书店所售之书,尤其是特殊的书大多都卖给了外地人,只有新书以本地销售为主。我问郑金才,桃园当地是否有专藏线装书的人,他告诉我没有。
桃园书院自印之书
但是桃园书院从哪里搜罗来这么多商品呢?郑金才告诉我,前些年他主要靠到上海、温州、杭州等地去进货。上海的文庙、福州路都是他常跑之地,另外他也到南京和安徽等地去进货。这两年货源越来越少,所以他正在做新的准备,他的新准备指得是什么呢?那就请看官们猜一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0 11:29 , Processed in 0.5835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