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应该启迪心智,有些作品宣传英雄主义,有些则弘扬友谊和爱情。在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里,作者都把想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故事和角色中,他们希望广大读者能领悟到其中的韵味。对于作者来说,他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他们的作品“鼓励”了某些人去做伤天害理之事,特别是违法犯罪的恐怖行为。而我们本文要说的,恰恰是促成了犯罪的十大文学作品。
10.《收藏家》约翰·福尔斯(John Fowels)的小说《收藏家》(The Collector)于1963年出版,对读者的身心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位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蝴蝶收藏家弗雷德里克·克莱格(Frederick Clegg)展开。深居简出的克莱格意外中了足球彩票,巨额奖金使得他足以遁世归隐。虽然克莱格生性孤僻,但他感到越来越孤独寂寞,并因此绑架了他觊觎已久的女性——米兰达(Miranda)。克莱格把米兰达囚禁在别墅的地下室里,承诺只要她老老实实呆在那里就绝对不会伤害她。 不出所料,加利福利亚连环杀手查尔斯·吴(Charles Ng)和莱纳德·雷克(Leonard Lake)效仿了小说,将他们其中一个谋杀案命名为“米兰达行动”。20世纪80年代期间,他们虐待和谋杀了11人。后来莱纳德·雷克自杀身亡,但吴因监禁、虐待和谋杀而被判有罪。吴承认,他是读了《收藏家》后才受到驱使去绑架女性。 除此之外,连环杀手克里斯多夫·怀尔德(Christopher Wilder)自杀后,人们在他的遗物中也发现了这本书。 9.《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这个清单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是《麦田里的守望者》(Catcher in the Rye)。它出自J.D.塞林格(J.D. Salinger)之手,这也是他唯一的一部主要作品。这部小说以一个青春期少年霍尔顿·考菲尔德(Holden Caulfield)的视角平铺直述了他游荡纽约的经历,在游荡中,他很快认识到周遭朋友和社会的虚伪做作。小说出版后大获全胜,塞林格也一举成名,成为偶像人物。排山倒海而来的名利使他疲惫不堪,塞林格变得愈发孤僻并因此归隐田园。但这并没有中止人们利用各种荒谬的理由把塞林格暴露在聚光灯下。 谋杀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凶手,马克·大卫·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沉溺于这部小说,曾痴心妄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霍尔顿,警察逮捕他时还在他家中发现了这部小说的副本。查普曼用点三八英寸口径左轮手枪向列侬的背部连开四枪。 8.《基地》系列《基地》(Foundation)这一科幻小说系列为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所著,最早的《基地》小说在1942至1943年出版。故事的背景设在逐渐走向衰落的银河帝国。帝国的主星正面临着人口过密、自然环境消亡的窘境,整个星球的自然环境只剩下环绕皇宫的花园。哈里·谢顿(Hari Seldon)——故事的主人公之一,与其他科学家组成了一个秘密社团,他们希望能在帝国文明失落之前将其延续下来。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社团变成宗教,他们相信“(宗教)才是掌控人类和世界的最有效方法”。 尽管阿西莫夫表露了对宗教的批判态度,但依旧有人将《基地》系列里关于宗教的理念用于现实。日本的奥姆真理教(Aum Shinrikyo)教主认为,书中的描述与日本现状无异,书中所述也尽可照搬到现实。奥姆真理教教义宣称末日即将来临,只有虔诚的信徒才能幸免于难。但当“预兆”迟迟没有显现时,奥姆真理教的教徒们便发起了对日本公共交通系统的袭击,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事件发生在1995年3月20日,造成了12人死亡,超过五千人受伤。 7.《透纳日记》《透纳日记》(The Turner Diaries)讲的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推翻了政府,并将美国社会从非白人和那些争取种族平等的“叛国者”手中“解脱”出来的故事。作者威廉·卢瑟·皮尔斯(William Luther Pierce)本人是白人国家主义组织——民族联盟(National Alliance )的领袖。小说背景设定与现实几乎无异,小说的主角引爆了一辆装满硝酸铵和燃油的卡车,成功摧毁了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总部大楼。 俄克拉荷马州联邦办公大楼的爆炸事件与小说的场景何其相似。主犯蒂莫西·麦克维(Timothy McVeigh)被捕时,警方在他的车上发现了《透纳日记》。168人在爆炸中丧生,其中包括一个托儿所里的所有孩子。 6.《秘密间谍》另一部错误地启发了读者的小说是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间谍小说《秘密间谍》(The Secret Agent)。故事发生在19世纪晚期,康拉德的小说主角是一位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个间谍。他为了迫使英国政府对持不同政见的团体组织采取更强硬的措施,在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Greenwich Observatory)制造了爆炸。该小说对大学炸弹客泰德·卡辛斯基(Ted Kaczynski)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卡辛斯基后来承认自己曾阅读这部小说十多遍,同时也使用“康拉德”这个名字或其变体作为自己的别名。他的朋友和家人都说,整个青年时代,卡辛斯基都将这本书放在自己的枕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