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董铺水库,相信合肥人再熟悉不过。1956年11月,合肥市开始修建董铺水库,至1958年4月土坝及洪水涵洞工程竣工。建成后的董铺水库不仅以其大库容量拦截洪峰,屏障合肥市区的安全,更以其优质水源向市区供水,被亲切地称为合肥人的“大水缸”。
兴建水库,根除水患
历史上,大暴雨常给合肥老城区造成灾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合肥市的洪涝灾害问题,1952年,合肥市便着手规划城市防洪工程。而1954年遭遇的那场百年一遇的大水,直接催生了董铺水库工程的诞生。
1954年春夏,江淮地区普降暴雨,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水,合肥地区更是受灾严重。据史料记载,全市有6250多间民房被冲倒,13000多亩农田被淹没。多处交通中断,工厂停工,商店停业。为减轻洪水对合肥市区的威胁,打赢抗洪抢险保卫战,修建防洪大型水库已迫在眉睫。
1954年10月,安徽省水利厅编制《合肥市防洪工程初步意见书》,采用“排蓄兼顾,疏防结合”的方案,在南淝河上游兴建水库,董铺水库就是其中之一。1956年,合肥市委在省委大力支持下,经淮委代总工程师王祖烈和当时的苏联专家索洛诺维奇指导,勘测设计,形成规划:在南淝河上游正源与中支四里河下游,兴建董铺和大房郢两座大型水库,在中游市区修筑防洪墙,下游进行河道疏浚。
蓄洪与供水兼顾的综合方案得到批准后,进行了移民搬迁与安置。1956年11月董铺水库工程开工建设,1958年4月土坝及洪水涵洞工程竣工,下闸蓄水供水。后又陆续做了溢洪道、防浪墙、除险加固、大坝加高、加长等工程,于1982年全部竣工。至此,一座库容为2.42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告成。
截洪蓄水,滋润合肥
董铺水库建成后,充分发挥水库蓄洪调峰的功能,数十次拦蓄洪峰,为保护合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相关资料记载,1984年6月合肥市出现超过1954年的特大暴雨,只是局部低洼处积水,虽有损失,但灾害大大减轻。特别是1991年,合肥地区遭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水库将其控制范围内的洪水全部拦蓄入库,调蓄洪水总量达9936万立方米,当时蓄水水位超过汛限水位2.35米,达29.85米,拦蓄了大于兴利库容两倍的洪水,削减下泄洪峰流量达90%,有力地减轻了合肥市区的洪水灾害。
除了防洪作用之外,董铺水库还担负起城市供水的角色。得天独厚的优质水源,自1961年开始,经由自来水公司二、三水厂向全市供水。2004年,大房郢水库与董铺水库实现连通,向合肥市提供优质生产和生活用水。由于董铺水库特殊的调蓄功能,保证了较强的净化水源能力,通过多年监测结果表明,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为严格控制水库水质,1987年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公布实施了《合肥市董铺水库水源水质保护办法》,2004年公布实施了《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把水库水源水质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如今的董铺水库处处生机勃勃,波光粼粼的水面漾着清波,林木葱葱引来成群鸟儿在这里休憩,这里不仅是合肥市民主要水源供应地之一,更是大地馈赠城市的最美礼物,滋润着合肥这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