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5年9月2日,上午,8点。 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主甲板上,人头攒动。 “密苏里”号战列舰是美国海军在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爱荷华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接近45000吨,是美国海军级别最高,“体量”最大的战列舰,曾参与太平洋战争中硫磺岛战役等一系列战役。
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舰长270.4米,比日本人引以为豪的“大和”号还要长7米,是有史以来最长的战列舰。
但此时,这艘战列舰却看不出有丝毫战备状态,因为在它的主甲板上,聚集着来自全世界各国的人:他们中有的是军官,有的是士兵,有的是记者;有的黄头发,有的黑头发,有的棕头发;有的说英语,有的说俄语,有的说中文……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愉悦的表情,现场的气氛也相当轻松。作为这艘战舰的东道主,美国海军官兵从上到下,都没有穿正式的军装,没系领带和佩勋章,全是平日的军便服。 如果不知情的人看到,可能以为在这艘战舰的甲板上,可能要举行一场派对。 但是,到了8点10分,舰上的喇叭里忽然响起了《海军上将曲》。 有传令兵通报: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将军,即将登舰!” 随即,军舰上升起了尼米兹的海军五星上将旗。 不远处,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将军搭乘的小艇,正缓缓靠近“密苏里”号。 半小时后,传令兵又通报: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即将登舰!” 军舰上又升起了一面陆军五星上将旗——在一艘军舰同时上升起两面五星上将旗,这在美国海军历史上还从未发生过。
此时,甲板上的嘈杂声已经明显小了下来。 作为五星上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同时出现,当然是不可能亲自来参加什么派对的。 事实上,他们的到来,也意味着一场仪式即将正式开始。 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仪式。 2 尼米兹是主动去迎接麦克阿瑟的。
两个人见面后热情握手,然后谈笑风生地走向船舱。
现场的新闻记者自然不会放过美国两位五星上将亲密无间的瞬间,但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两位将军围绕这场投降仪式,幕后一直在暗暗角力。
麦克阿瑟当时的身份是驻日盟军总司令,日本的投降仪式由他来安排,自然也是天经地义。而麦克阿瑟也很乐意做这件事,他计划把这场投降仪式安排在日本东京的某处,由美国陆军全权操办。 但这个方案一出台,立刻遭到了尼米兹的强烈反对——他当时的身份是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 尼米兹上将认为,整个太平洋战争,是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始的,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事实上他也是在这个危难时刻出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之后,从珊瑚海到中途岛,从硫磺岛到冲绳岛,一场场的硬战血战,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付出了那么多鲜血和生命,最后的荣誉全都归到了美国陆军吗? 尼米兹在美国军队中是有名的好脾气,他面对这个方案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平淡地做了一个表态:我肯定不会出席这个仪式。
尼米兹。他去世后,美国第一艘当时最先进的核动力航母即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堂堂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不出席日本投降仪式,这不是开玩笑吗?
但尼米兹碰上的,是软硬不吃且喜欢站在聚光灯下的麦克阿瑟,这个叼着玉米烟斗的将军也不肯退让半步:论海洋,“跳岛战术”是主要靠我想出来的,论陆地,我们陆军在东南亚尤其是菲律宾的血都白洒了吗? 两位五星上将谁也不肯让步,最后矛盾一直闹到美国总统杜鲁门这里。 杜鲁门从副总统的位置接任总统才四个多月,面对两位军中元老,谁也不敢得罪,只能打哈哈。
到了第二个任期,杜鲁门的腰杆明显硬了,炒掉了在朝鲜战争中不断判断失误和惹麻烦的麦克阿瑟。
最后解决问题的,是美国海军部长福莱斯特。 福莱斯特经过深思熟虑,拿出了一个没有人愿意拒绝的方案: 日本的投降仪式,就放在美国海军的军舰上举行,而整个仪式,由陆军将领主持;麦克阿瑟代表盟国签字,尼米兹代表美国签字;届时军舰上同时升海军五星上将旗和陆军五星上将旗。 这个方案一出台,尼米兹和麦克阿瑟都无话可说,而杜鲁门也露出了笑容——福莱斯特确实会办事: 举行投降仪式的军舰,选择了“密苏里”号。这不仅仅是因为“密苏里”号排水量大,装甲厚且火力猛,更因为密苏里州是杜鲁门的家乡,“密苏里”号的下水典礼,就是杜鲁门的女儿主持的。 在这场投降仪式举行前,从总统到两位五星上将,美国人自己内部算是达成了一致。 3 9月2日上午,8点55分。 又一艘附近的小艇经过允许后,缓缓靠近“密苏里”号战列舰。 上面搭乘的11个人,是来参加投降仪式的日本代表团。 事实上,究竟谁来出席投降仪式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美国人,同样也困扰日本人。 按道理,代表日本投降的应该是日本天皇。考虑到天皇有这样那样的规矩,维系着日本亿万民众这样那样的情感,那么至少也应该是日本的首相,即内阁总理大臣。 当时的日本首相是77岁的铃木贯太郎,他是于1945年4月,在裕仁天皇的再三拜托下授命组阁的,然后在8月15日裕仁天皇广播宣布“终战”后3小时,就立刻提出了辞职。 他的辞职理由简单但坚决:他上任的任务,就是为了结束战争。现在战争结束了,他的使命也完成了。 这位在日本政界和军界都算德高望重的海军大将,带着“二二六事变”中留在他头颅里的那颗子弹坚决辞职(他在那次事变中身中三弹却奇迹般未死),连天皇都不敢阻拦,只能继续寻找继任者。 天皇找到的新首相,是自己叔叔,同为皇族的东久迩宫稔彦亲王。
东久迩宫稔彦亲王最后比自己的侄子还要长命,在1990年逝世,活了103岁
东久迩宫稔彦亲王虽然在侵华战争中同样上蹿下跳,不过在日本宣布投降后,还算是帮自己的侄子天皇擦了屁股:当时日本在本土、中国、太平洋诸岛以及东南亚尚有700万全副武装的官兵,要说服他们抛弃之前“一亿玉碎”的洗脑教育而放下武器,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 而东久迩宫稔彦亲王以“天皇叔叔”的身份,只用了短短几十天,就完成了天皇交给他的任务——700万日本军人,都放下了武器。
但是,当天皇向东久迩宫稔彦亲王提出带团去“密苏里”号上代表日本投降的时候,却再次遭遇困境。 东久迩宫稔彦亲王的祖上曾在当年日本被迫打开国门的“黑船事件”中担任过与美国讲和的代表,结果饱受国内批评,下场悲惨,所以他坚决不肯。 当天皇好不容易说服他这位叔叔时,东久迩宫稔彦亲王又提出另一个不可更改的条件: “接洽投降可以,但我绝对不去美国人的军舰,如果一定要我去,我肯定辞职!” 无奈之下,天皇只能再觅人选。 在接连找了几个军部的重要人物均遭到拒绝后,裕仁天皇也感到了无奈——日本军队中有很多人信奉这样一段话: “投降两个字,在日本军人的词典上是没有的。武器失去了,就用手战斗,手不行了,就用脚,手脚都不能用了就用牙咬,实在不行的时候,自己咬下舌头自杀。” 说这段话的,是当时的日本军部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 天皇在感动之余,下了死命令:就你去吧!
梅津美治郎在战后最初没有被美国人列为战犯,但在苏联人的坚持下还是成为甲级战犯(他当过五年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在担任日本天津驻军司令时,推动是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分离了中国的华北地区。
军界代表只是副手,整个日本投降代表团的团长,必须还要是政治人物。裕仁天裕仁最终选中了认同投降是“日本民族复兴”重要前提的外务大臣重光葵。 重光葵也在中国留下过难忘的回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在虹口公园出席日本军界举办的庆祝天皇生日的“天长节”时,被朝鲜志士尹奉吉扔出的炸弹炸掉了左腿,终生残疾。
重光葵。
梅津美治郎此时已被诊断患有直肠癌,而重光葵一条腿残疾。
就这样,由这两人领衔,日本投降代表团组成了。 4 在日本代表团登上“密苏里号”之前,中国代表团已经上舰了。 中国代表团是与同盟国代表团一起,在8点30分乘坐“尼古拉斯”号驱逐舰抵达“密苏里”号的。 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是徐永昌。 从北伐战争到军阀混战再到抗日战争,徐永昌并不是一个让人非常熟悉的名字。 事实上,徐永昌之所以能够入选,正是因为他军阶高,但为人低调务实。 论资历,当时国民党的军人中没有几个人比得过徐永昌。徐永昌1887年生人,陆军大学毕业,经历过辛亥革命,参加过倒袁运动,40岁时是“北方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在“中原大战”时是统帅20万人马的晋绥军主将。 论品格,徐永昌一直反对军阀混战,主张与民休息。在1928年北伐结束后,各大军阀巴不得拥兵自保,只有他反其道行之,自解兵权,出任绥远省政府主席,主动要求不再带兵,并在之后主动请缨屯垦戍边。但蒋介石这样倒反而主动几次约他谈话,和他探讨治国治军的理念,徐永昌的观点深得蒋介石的首肯。 论军阶和官阶,徐永昌是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时期一直是军委会军令部长,主管作战。抗日战争期间,他与军政部长何应钦、军训部长白崇禧、政治部长陈诚并称为“军委会四大巨头”——从名义上说,他是中国战区军事指挥中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
徐永昌
这样一个有资历,有军阶,没派系,没党争的人,蒋介石自然不会错过。 而从参加日本投降仪式的各国代表来看,美国派出了两个五星上将,中国如果只派一个中将参加,似乎有承认自己在抗日战争中出力不多的嫌疑,无论如何必须要派一个上将以上的人选,才能以正视听。 徐永昌确实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5 1945年9月2日上午9点整,投降仪式正式开始。 日本代表团一行十一人出现在了甲板上。以重光葵为首的日本外务省代表基本都穿了正式的燕尾服和条纹裤,还戴了大礼帽。而以梅津美治郎为首的七名军官都穿了没有熨烫过的军服和没有擦洗过的军靴,显得有些邋遢。 在场有记者猜测,可能是日本军人觉得“败军之将,何足言勇”,也不好意思弄得精神抖擞。但更多的人认为,日本军人心底里是不愿意投降的,他们其实想的是拉上日本普通民众,来一个“一亿玉碎”。
而美国人对服装也是动过心思的。 参加受降仪式的美军军装虽然都是新的,但却都是制式衬衫的军便装,自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以下,全都不系领带不佩勋章,完全不是出席正式场合的装扮——美军想通过这种打扮,表达对投降日军的一种轻视。 事实上,日本代表团登舰的路线也是经过设计的。 他们一共要爬两段阶梯,第一段阶梯爬完后,他们必须从“密苏里”号二号炮塔三联装的406毫米巨炮炮管下低头经过,第二段阶梯更窄更陡。当他们气喘吁吁地爬上阶梯之后,位于舰桥二层的麦克阿瑟等战胜国代表,就会悠然地沿着楼梯信步走下——一仰一俯,气场立现。 至于“密苏里”号上的美国海军官兵,并没有给他们划定特别的位置,所以他们抢占了各自认为的最佳视角位置,有的甚至直接坐到了栏杆边,把脚伸了出来,像看露天电影一般。
密苏里”号甲板上当时能坐能站的位置都被占满了
在看到投降仪式的主持人麦克阿瑟后,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同时向他致礼,但麦克阿瑟面无表情,并没有回礼。 不回礼是麦克阿瑟故意的,但事实上他那个时候也确实不太好受。尽管这次投降仪式的安排最终让他满意,但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的他,在这个重要的日子也难免有些紧张——之前在舰长室的厕所,他刚刚把早上吃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 在军舰牧师做过祈祷之后,麦克阿瑟走到麦克风前,开始宣读宣言: “……今天,我们各交战国的代表,聚集在这里,签署一个庄严的文件,从而使和平得以恢复。涉及截然相反的理想和意识形态的争端,已在战场上见分晓,我们无需在这里讨论。 作为地球上大多数人民的代表,我们也不是怀着不信任、恶意或仇恨的情绪相聚的。我们胜败双方的责任是实现更崇高的尊严,只有这种尊严才有利于我们即将为之奋斗的神圣目标,使我们全体人民毫无保留地用我们在这里即将取得的谅解,而忠实地执行这种谅解。 宣读完之后,他指着桌子前的椅子,冷峻地说: “现在我命令,日本帝国政府和日军总司令代表,在投降书指定的地方签字!” 在一旁的长条桌上,已经放好了两份早已准备好的投降书文本。 同盟国用来保留的文本,是墨绿色真皮封面;日本方面的文本,封面是廉价的黑色帆布。 这份投降书,是同盟国方面拟定的,因为之前他们吃了一次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下诏投降,普天同庆。但很快同盟国方面发现,日本天皇的这份所谓《终战诏书》中,全文没有一个“降”字,只是说“停止作战”。 于是,同盟国方面再次拟定了一份“诏书”,不再让日方参与,而是让天皇直接签字——这份诏书中,两次明确提及是“降伏”。
天皇的第二份投降诏书,里面明确写到了“降服”
不过,由于日本方面一直喜欢搞小动作,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出现过多次“诈降”事件,给美军造成过不小的损失,所以美方甚至担心:这次的“密苏里”号战舰投降仪式如果也是一次“诈降”,万一日本人再来个什么“神风”或“玉碎”怎么办? 所以,一支由美国海军上将斯普鲁恩斯统领的舰队,当时一直在附近海域保持高度戒备状态。 一旦“密苏里”舰上发生什么意外,美军就立即对日本人发动攻击。 6 投降书放好后,就应该签字了。 重光葵第一个走了上来,摘下礼帽和手套落座,但坐下的时候,手杖滑落倒了地上。周围的人看了一眼,都没有帮忙捡的意思,而随从人员还在远处,腿脚不灵便的重光葵只能自己捡了起来。 面对投降书,重光葵又犹豫了起来——不是不想签,而是不知道签在哪里。 麦克阿瑟对自己的参谋长说了一句: “告诉他签在哪儿!” 在旁人的指点下,重光葵很快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重光葵签字
然后梅津美治郎走了上来,并没有落座,而是站着签字,而且完全没有看投降书一眼,签完字后即迅速退下。 麦克阿瑟随即宣布: “同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各交战国签字!” 麦克阿瑟说的其实就是他自己。随即,他邀请乔纳森·温赖特少将和亚瑟·帕西瓦尔中将陪同签字——温赖特是麦克阿瑟当年撤离菲律宾后最后坚守后被俘的美国将领,帕西瓦尔是新加坡沦陷时被俘的英军将领。两人都是刚从沈阳的战俘营里出来,经历了三年战俘的折磨和摧残。 一向善于公关和宣传的麦克阿瑟随后拿出了六支笔,分别用每支笔签下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军衔、时间和地点。他把第一支和第二支笔当场就送给了陪同签字的温莱特和帕西瓦尔,后面几支笔分别送给了自己的夫人、美国国家档案馆、西点军校和海军学院。
麦克阿瑟签字
之后,按照两位五星上将之前的妥协约定,由是尼米兹上将代表美国签字,随后是中国代表——中国代表排在美国代表之后,列整个同盟国代表团的第二位。 徐永昌将军在商震将军的陪同下出列,代表中国在受降国代表一栏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徐永昌签字
当时重庆《大公报》的记者朱启平就在舰上,全程目睹了签字过程。在他的长篇通讯《落日》中,他这样写道: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7 等各国代表都签完字之后,简短的投降仪式已经进入了尾声。 按照尼米兹的命令,等仪式一结束,就可以给日本代表团提供咖啡和香烟了。在此之前,同盟国代表上船都有无限量的咖啡和香烟供应,但唯独日本代表团没有——美国人认为,咖啡和香烟是招待朋友的。 麦克阿瑟最后登台,做了最后一句总结发言: “我们共同祝愿,世界从此恢复和平,愿上帝保佑和平永存!现在仪式结束。”
他的话音刚落,所有人的头都抬向了天空——雷一般的轰鸣此刻正响彻东京湾: 400架美国B-29重型轰炸机在1500架美国海军舰载机的护航下,集体掠过“密苏里”号上空。 这也是美国方面故意设计的。 在巨大的轰鸣声中,美国人似乎想传递给日本人一个信号: “想玉碎?你们有资格吗?”
而这个时候,同样在舰上采访的桂林《大公报》的记者黎秀石,低头看了看手表: 正好,上午9点18分。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钩沉|日本投降仪式为何选在“密苏里”号上》(陆军,“上观新闻”,2016年8月18日) 2、《日本宣布投降在8月15日,为什么抗战胜利纪念日是9月3日?》(《浙江新闻》,2018年8月15日) 3、《70年前的今天 三中国记者在“密苏里”号上采访日本投降》(中国记协网,2015年9月2日) 4、《日本投降仪式上,天皇和首相为啥都没出现?听听首相咋说的》(百家号“飞春读传”,2017年12月1日) 5、《受降时,美国人让日本人这样走上密苏里》(“澎湃新闻”,2019年9月3日)
6、《日本投降全过程》(新华网,2015年9月2日)
7、《史海钩沉:密苏里战舰见证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王瑛,《北京青年报》,2002年9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