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历史梗的都知道,说起大明战神,第一时间想到的不会是开国大将常遇春、徐达,也不会是抗倭名将戚继光,而是会想到李景隆和朱祁镇,他们都有共同点,就是都曾率领数十万兵马叱咤风云。然而不同的是,徐达等人率军可以消灭敌军,而军队在李景隆和朱祁镇的率领下,最后都是大败而归。 说实话,作为大明战神,没有带过几十万的军队,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战神。那么李景隆和朱祁镇到底打过哪些仗才会有了大明战神这样的称号呢? 大明初代战神李景隆 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之子,自幼喜好军事,熟读兵书,他立志将来成为一名大将军。只可惜一直以来,李景隆除了练军,基本没有参加过大的战事,因此军事水平一直处在理论层次。而让他带兵的机会在不久后就来到了。 随着大明开国大将的离世,李景隆作为第二代勋贵开始进入军中。在建文帝继位后,开始着手削藩,李景隆成为建文帝的心腹。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因为在洪武朝的时候,朱元璋杀了大批功勋武将,一时间造成建文帝无将可用,最后只能派出老将耿炳文,结果遭遇大败。于是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李景隆接任明军主帅,统率50万大军北伐。 建文元年9月,李景隆最有可能一举攻克北平,却因为自己猜忌攻城都督瞿能,最终功败垂成。11月,与朱棣大军在郑村坝决战,遭遇大败。 其实,最开始如果说李景隆因为第一次领兵,不熟悉战场,也能理解。只要接下来仔细分析战场局势,坚壁清野,打消耗战,朱棣也不可能是明军的对手。 可是李景隆并不这样做,他一直以为自己的失败是因为军中有掣肘,权柄不够,于是在建文帝的支持下,李景隆得以指挥全军。 建文二年4月,李景隆与与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会兵真定,合军六十万,在白沟河再一次与燕军决战,结果不出所料,李景隆再一次大败而归。两次大败,直接让朝廷损失几十万军队,从此朝廷与朱棣的攻守易形。 李景隆的战败影响十分巨大,不仅损兵折将,让局势逆转,同时让朝廷威严扫地,地方看到朝廷的无能,以至于他们不愿意率军勤王。这也是最后朱棣能够凭借藩王成为皇帝的原因。 在后来燕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又是李景隆开城投降,主动迎燕军入城。完全可以说,朱棣能成为皇帝,李景隆起码有一半的功劳。 大明二代战神朱祁镇 他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因为宣德皇帝离世早,因此朱祁镇登基为帝的时候年仅9岁,朝廷自然就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的手中。 在太皇太后掌权时期,朝中还有三杨辅佐,因此这个时期的明朝国力达到鼎盛。而朱祁镇一直在宦官王振的陪同下,渐渐长大。 随着三杨以及太皇太后的离世,朱祁镇开始亲政。因为从小听着明成祖以及父亲的英雄事迹长大,因此他也立志要成为和他们一样,成为一代明君。于是励精图治,还对外发动过三次北伐。 如果一直如此,朱祁镇确实能如同庙号一半,成为名副其实的明英宗,但是他也想像明成祖那样成为马上皇帝。于是在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不顾群臣劝谏,亲自统领二十多万大军北上征伐瓦剌。 然而打仗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朱祁镇率领的大军来到大同之后,因为大雨连绵,再加上粮草供应不及,造成军心不稳。当时朱祁镇有心撤军,但是在王振想要率领大军衣锦还乡,于是怂恿朱祁镇绕道蔚州。 而朱祁镇也同意了这一请求,不顾群臣劝说绕道蔚州。而这一消息被驻扎在大同不远的瓦剌大军得知。在来到土木堡的时候,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并将其团团包围,明军面临断粮断水的绝地,如果这个时候朱祁镇敢下决心置之死地而后生,不说反败为胜,逃出去应该没问题。结果,朱祁镇打算与瓦剌议和。瓦剌决定假装议和,趁明军不备,发起总攻,最终皇帝朱祁镇被俘,大小将领纷纷战死,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至此,明朝开始由盛转衰。这一战不仅让明朝损失惨重,更是让原先被大明压制的游牧民族再次崛起,此外,朝中文武也开始失衡,为后来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以上就是大明的另类战神,李景隆损兵折将造成的影响对于整个大明来说总体是好的,不然明成祖朱棣也无法成为皇帝;但是朱祁镇的败亡太过致命,直接让国家处于危难之间,明朝差点就体验一把北宋的靖康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