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启圣用族谱担保施琅,劝康熙东征台湾,明郑为何惨败于澎湖海战?

[复制链接]

2445

主题

2641

帖子

90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9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00:3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同年即康熙元年(1662年)六月,清廷决定在福建建立水师,大学士苏纳海到福建后经过考核举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于是清军第一支水师部队正式纳入“编制”。
此后的这支清军水师在施琅的率领下屡建战功。尤其是在康熙二年十月收复金门、厦门的战斗中,施琅率军击溃了郑军主将周全斌所部,使得郑军在大陆再也无力与清军攻守,郑经只得退回了台湾。
康熙三年七月十八日,清廷授施琅为右都督、靖海将军,并授其专征台湾之权。施琅接到清廷任命后,在八月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在当年十一月趁北风出兵,但到了十一月间,船队在海上航行时遭遇台风,船队无法前进,施琅只得率军返回。
数月后的康熙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施琅再次领水师船队出发又遭遇台风,只得返回金门等到四月十七日再次出发,可当天午时海面上再次刮起台风,而且这次台风直接将清军水师船队,从福建一路吹到了广东海域,施琅返回厦门时已经是四月二十六日了。
由此康熙三年、四年,施琅两次东征都为海上台风所阻。
此后的康熙七年,施琅被罢去水师提督一职,并调入北京城当起了内大臣。清廷内部则从主战变为了“剿、抚并用”,由此便裁撤了大部分福建水师,但在实际上此举是给了郑氏集团“喘息”之机。尤其是三藩之乱时经过10多年休养生息,郑军在东南沿海的军事行动使得清廷不得不投入重兵才将其平定。
但这也让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就下定了收复台湾的决心。因为郑经趁三藩之乱的军事行动,使得康熙对台湾有了新的认识:“明郑”虽然隔着台湾海峡,但只要大陆有了风吹草动便立刻会趁虚而入。因此重新打造水师以收复台湾就被提上了日程。



▲电视剧《康熙王朝》剧照:康熙下定决心收复台湾
康熙收台战策阶段:从“剿、抚并用”到“因剿寓抚”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春郑经病死于“承天府”(今台南开元寺)。此前郑军趁着三藩之乱之际,在大陆的军事行动,使得郑家2代人在台湾的积蓄被掏空。因此郑家在台湾只得搜刮民脂民膏以填补军需,但此时的台湾连续遭遇了数年旱灾,赤嵌、安平两地又发生了火灾。
这一切都让郑家在台湾的“统治”已经开始摇摇欲坠。而此时的郑家居然还开始了内斗:郑经死后才几个时辰,冯锡范就将郑经的长子郑克臧暗杀,然后扶持自己才12岁的女婿郑克爽上位,“导演”了一出“挟女婿以令台湾”的闹剧。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郑经曾经的行宫:承天府(今台南开元寺)

而当此消息被福建总督姚启圣得知后,火速报于了康熙。康熙当即下旨:“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
但此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万正色居然上奏《三难六不可疏》反对出兵攻台。因此康熙只得另换水师提督,而此时不仅姚启圣敢用姚家族谱名册来保奏启用施琅。内阁学士李光地(和施琅是同乡)也向清初重臣明珠以以下4点保举施琅:
1.全家被海上(郑氏)杀,是世仇其心可保也.
2.熟悉海上情形,亦无有过之者。
3.其人还有些谋略,不是一勇之夫。
4.海上(郑氏)所畏惟此,用之则其气先夺矣。
实际上,康熙三、四年间的玄烨虽然年幼但对于施琅还是有印象的。尤其是在康熙六年(1667年)所呈《边患宜靖疏》中就施琅就提出进攻台湾当“因剿寓抚”,也就是先攻占澎湖,将郑军困在台湾孤岛上再行招抚,到时候如若不降再以武力收复台湾。
也就是说施琅在十多年前就曾指出,打着“明郑”旗号的郑氏集团根本无意归降,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明郑”仍毫无归降之意。于是康熙在七月二十六日单独召见施琅,后七月二十八日即下旨施琅“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
如此60岁的老将得以重新披挂上阵,开始了针对台湾的东征。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剧照:施琅重任水师提督

那么施琅为什么会早十几年就能看清清廷对于台湾的“剿、抚并用”之策并不可行,就算要“抚”也应该先剿再抚呢?理由也很简单:
如果说郑成功和郑经的时代台湾尚可称明郑。那么郑克爽继位后就只能算是想要割据的“海寇”集团,只不过仗着与清廷隔着海对峙,福建文武官员又不通海战,因此在剿不到的时候就只能抚。而抚的作用就是有好处就拿,没好处就拖。至于清廷派去台湾的官员属于“钦差大臣”,能起多大作用就更和福建官员无关。
但对于清廷来说台湾“自立乾坤”是属于“卖”,不是“抚”,因此康熙对此是万万不能接受的。由此“剿、抚并用”之策其实已经成了空话。
而施琅的“因剿寓抚”则完全不同。因为施琅深知剿才是平定台湾的唯一手段。剿完之后再抚才可算是以战迫和的恩威并施。也只有如此才能让“海寇”看到清廷坚决主剿。
施琅征台战略阶段:东征的季风
十月初六,施琅抵达厦门开始重新组建福建水师。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明清浙江福建沿海海防图

但刚上任的施琅就和保举他的姚启圣闹得很不愉快:因为施琅仍然想要专征台湾。但早年经商的姚启圣为了征台耗尽家财,何况此时的姚启圣已经官至福建总督更不能将主帅让给施琅。
于是康熙只得再次命李光地“实地调查”两人情形。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李光地赶至福建经过详细调查后,虽然结果偏向于施琅,但未使姚启圣改变要出征的意愿。此后的施、姚之争日久持续,而且两人之争不仅是统帅权,还有出兵的时机,也就是风向问题。
五月初五,施琅和姚启圣统帅福建水师驶往铜山(今漳州东山岛)。五月十六日召开了征台军事会议,会议上施琅与姚启圣再次因为进兵时间问题再次发生了争议。
因为台湾海峡冬季吹的是北风,夏季吹的是南风。而此时姚启圣的主张是乘北风用兵:兵分两路一路主攻澎湖、另一路绕过澎湖进攻台湾北部重镇淡水。以策应主力对澎湖的进攻。而此战略也得到了海坛镇总兵官林贤、金门镇总兵官陈龙、同安镇总兵官吴英、平阳镇总兵官朱天贵、兴化镇总兵官林承这五镇总兵的支持。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剧照:施琅考虑南北风向
但进攻淡水的策略还是被施琅坚持否决了。因为就算攻下了淡水,登陆军队的补给就成了问题,而且在淡水南面的山区里不熟悉地形的清军很容易被伏击。
因此施琅主张乘六月间的南风攻占澎湖,那么对比姚启圣的“北风战略”,施琅的“南风战略”到底是何优势呢?
首先从施琅前两次东征台湾失败的结果来看,就是源于冬季吹的是北风风力极大容易吹散船队,因此此时的施琅主张在夏季船队更容易形成编队。而且澎湖列岛虽然大小岛屿嶙峋,但冬季北风之下能停泊战船的只有娘妈宫、西屿头、北港、八罩四澳等少数几处。相反如果是南风时节,只要有山有海的地方就都能停泊战船。
其次北风季出兵虽然出兵时是顺风,但到达台湾海岸边后想要发动登陆作战就必须调转船头,那么登陆部队就要面对逆风。如此一来郑军守军只要坚守几个登陆地就可顺风防御。




▲电视剧《康熙王朝》剧照:姚启圣、施琅争论风向与出兵时机

但六月的澎湖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五月三台断海路,海神难奈三台起。”因为澎湖海域在此期间有着独有的“异象”:无五日和风。也就是说连续五日的晴天并不多见,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是清军不得不考虑等到问题:


  • 澎湖有郑军重兵把守,一旦陷入持久战孤悬于海上的清军船队该在何处停靠?又该如何提供补给?


  • 澎湖位于台湾本岛的偏南。如果清军趁夏季南风攻取澎湖,那么下一步攻打台湾时就会面临逆风。此后数月只能驻扎在澎湖,数万清军的所有补给就只能走海运。但由夏至冬的台湾海峡台风频繁。一旦补给船队因为天气无法前往澎湖,那么岛上清军该如何维持生计?


  • 倘若郑军放弃澎湖将有生力量撤回然后在海上断清军粮道,到时候就算清军占领澎湖,又该如何应对?



于是施、姚之争此后还在持续,因此清廷就施、姚之争展开了一番讨论,到了十月初六明珠向康熙上奏可让施琅专征。
到了此时康熙才下旨施琅专征。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四日,63岁的施琅率战船236艘、两万水师从铜山岛(今漳州东山)正东航往澎湖八罩岛道。
决定大清王朝国运的澎湖海战由此展开。
施琅征台战术阶段:搏杀澎湖海
先来解读下澎湖的地理位置: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本岛与福建省之间的台湾海峡中央偏东,东面距离台湾最近处约24海里,西面与大陆福建厦门最短距离约75海里。因此台湾的攻守都要经过澎湖这个海上要冲。
而在施琅东征前,其实双方早就开始了情报战。尤其是刘国轩在澎湖海域的布防图早就落入了施琅之手。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刘国轩剧照

因为当施琅复出后,郑克爽便命冯锡范为左督,驻守鹿耳门,同时命刘国轩便调郑军两万余人,大小船只200余艘,分别驻守澎湖各地。
随后的刘国轩以娘妈宫为大本营、在风柜、白沙岛、渔翁岛、牛心湾、金龟头、虎井屿、白沙岛等处周围构筑炮台等防御工事14座,女墙、战壕20余里形成了海陆一体的防御体系。
但由于兵力不足便在澎湖西南偏僻的八罩、花屿等地船只无法停泊处只留下了小部分军队警戒没有构筑防御工事。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今娘妈宫实景

而施琅也并不打算隐瞒准备先取澎湖的计划。因为刘国轩是郑军中唯一的能统全部郑军主力的战将。因此如果是别的武将守澎湖就会出现“败还能战”的局面。而刘国轩亲自前来只要战败就会全台“震动”。所以一战就将刘国轩击溃才是施琅的目的。
因此施琅出兵后便直接驶向刘国轩主动放弃的八罩岛海域。而且相比前两次还非常的幸运:一路顺风顺水,次日就到达了八罩岛海湾。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今八罩岛实景

但刘国轩也很快得知了施琅船队已经赶到澎湖的消息,但既然兵力处于劣势便不敢贸然出击。当然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时的海上一旦吹起大风那就不用等郑军去攻击,施琅船队自然就会覆灭。只不过这种寄托于气候的防御方式虽然有可能发生,却同样有可能不会发生。
而施琅这边在到达澎湖第二天的六月十六日就主动发起了攻击。
清军前锋蓝理率先在清晨逆流时就发起了海面冲锋,但很快就遭到了战船以“品字形”迎战的郑军围攻,蓝理却在身受重伤时却死战不退。施琅见状后命兴化总兵吴英前往救援,但在逆流情况下吴英部清军也很快处于劣势,施琅只得亲率本部战船前往,刘国轩见状后命林升阻击,而施琅在遭遇阻击后被击伤了右眼。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剧照:施琅右眼负伤

关键时刻脱困而出的蓝理再次返回与施琅部汇合后清军方海潮开始顺流,清军突围后处于逆流的郑军无法追击。刘国轩即令收兵。
当天日落后双方这场前哨战结束,虽各有伤亡但清军战船都是新船因此防御力较高,而郑军船只多为老旧故被毁较多,对此刘国轩只得收缩防线将虎井屿的守备军队也撤回了澎湖本岛。
十八日,施琅命吴英进驻虎井屿,随后几日施琅派兵对澎湖各处佯攻一遇抵抗便撤从而使得刘国轩根本弄不清楚接下去施琅要主攻的方向。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八罩岛、虎井屿位置示意图

六月二十一日针对防守方在凌晨有顺流优势施琅便下令当夜起航,并在二十二日晨发起总攻击。这样的意图很明显:在海潮平静时发起突袭然后战船坚固的优势尽量使用冲撞战术,这样既能避免郑军的海潮顺流的时间段优势,也能最大程度减少海岸炮台对船队的杀伤。
而船队则分为了东、中、西三路。其中西路由吴启爵率50艘战船经四角屿入牛心湾牵制澎湖其余守军对娘妈宫的增援。东路由陈蟒率50艘战船则从鸡笼屿封锁娘妈宫,断绝刘国轩主力与澎湖守军的联系。中路则由施琅亲率战船56艘,吴英、朱天贵为左右前锋向娘妈宫发起攻击的同时与刘国轩决战。
其余80余艘战船为后援。在阵型上清军战船全军采用五梅花阵:五艘战船为一组前三后二,如此布阵既能互相提供支援也不易被各种因素冲散队形。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娘妈宫、风柜、白沙岛、渔翁岛、牛心湾、金龟头位置示意图

战斗开始后,三路清军首先遭到了沿岸炮台的远程火力阻击,但在全新船体的掩护下三路清军船队都到达了指定区域,随后双方开始了惨烈的海面搏杀。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郑军炮台阻击剧照

尤其是施琅中路主力更是遭到了强烈的阻击。因此战斗刚开始中路前锋朱天贵就战死。随后施琅的帅船被逼到了岸边,立刻遭到了郑军不计伤亡的围攻。好在蓝理、吴英两部及时赶到才将围攻的郑军歼灭,施琅才得以返回海面继续指挥作战。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澎湖海战剧照1

双方战至午时海潮开始对清军有利,而且对娘妈宫海湾内的郑军船队也完成了封锁,此时施琅下令对郑军在湾内战船发动火攻。至申时(下午4时)东西两路清军在各自完成任务后开始向中路靠拢,随后清军后续部队赶到后便开始了登陆作战。由此刘国轩败局已定,但还是在亲兵的掩护下驾驶小船逃回了台湾。
日落后还在澎湖的郑军在大部分被歼灭后选择了投降,至此决定台湾命运的澎湖海战结束。最终清军仅以2000多人的伤亡歼敌1万2千多人、收降6千多人。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澎湖海战剧照2

此后施琅率军在澎湖驻扎。七月十日,被郑经迎到台湾的66岁明朝正朔后裔朱术桂自缢,这也意味着“明郑”失去了法统性。七月十六日,施琅派人去台湾招降,七月二十二日,台湾兵民剃发,二十七日,郑克爽向施琅缴交延平王印、招讨大将军印,以及台湾土地、户口会册。
八月十一日,施琅统领清军自澎湖进发,十三日入鹿耳门到台湾,十八日,郑克爽率领刘国轩、冯锡范及台湾当地民众迎降。


▲电视剧《康熙王朝》剧照

而施琅在完成了攻取台湾的夙愿后,大清王朝也终于迎来了天下一统。
而康熙在收到施琅捷报的这天正好是中秋,于是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留下了这么一段:“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殊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另还作诗《夜对月再成》:“明月中秋节,驰书海外来。自今天汉上,万里烟云开。”
十一月,施琅回到厦门,十二月,施琅到福州与督抚会议台湾弃留问题。因为此时清廷发生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在施琅收复台湾后,清廷居然对台湾的弃、守产生了争议。因为在不少官员看来征台的意义只是为了平海寇,但这样的愚蠢建议遭到了施琅等人的强烈反对。为此施琅还向康熙上奏:
“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彼中耕种,尤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借内地挽运,亦断断乎其不可弃。惟去留之际,利害攸系,恐有知而不言。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到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四日康熙下旨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与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驻防台湾。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驻守,隶属于福建省,同年解除禁海令。
总结:从一统天下到天下一统
一统天下通常指的是乱世的终结。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秦灭六国,但在明清之际也可以是改朝换代,而天下一统通常是在战乱结束之后对国家版图内的地区实行秩序上的统一管理。
这样的秩序既是行政,也是财政,更是军政,但是如果版图内出现不服从管理、甚至危害一方普通百姓的那就要付之于武力将其收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和东征收台。
而施琅以63岁的高龄东征台湾为的就是要天下一统,另一方面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是以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为前提才建立“明郑”政权,但郑经以“朝鲜例”完全是将台湾以“外国”自称。


▲笔者亲摄于鼓浪屿:郑成功雕像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施琅进京。康熙在乾清宫接见时君臣二人也是感慨万千。
时间据此往前数60年便是天启年间,当时颜思齐率郑芝龙等入台,后来由于明末战乱被荷兰人钻空子占据台湾,好在经过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努力才以“明郑”旗号收复台湾。如此数来郑氏前后4代人在台湾可谓是根深蒂固,由此可知清初时期要收复台湾面临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而施琅东征台湾不但结束了郑氏后人割据局面,而且重新实现了天下一统,而康熙帝作为统一台湾的决策者,深知天下统一对其政权的重要性。
而施琅作为海战名将的目光则看的更远:台湾收归一统后对于海防的重要性。
首先早在康熙三年施琅第一次征台时荷兰强盗想要“协助”,后来因为施琅坚持只率清军渡海才没让荷兰人得逞。由此可见拥有强烈海权意识的施琅对于荷兰强盗的防范更甚“明郑”。其次便是反对海禁。因此独立的海防不仅是在清初更是对后世的警示,但想要独立的海防就必有先决条件:“天下一统”。


▲笔者亲摄于泉州:施琅雕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2 12:52 , Processed in 0.2942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