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宿州:活着的运河 古老的新生

[复制链接]

2188

主题

2596

帖子

827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02:1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千多年前,隋唐大运河修建时,通济渠是最早开挖的河道。如今,通济渠的大部分河道都已湮没于沧海桑田,唯有安徽宿州境内还有一段活水。
十年前,“活着”的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年后,大运河依然以各种形式承载着千年的历史。6月25-26日,“何以中国·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网络传播活动走进安徽宿州,一起寻找运河的踪迹。
“活运河”依然可见当年风貌
从宿州泗县东环城河一路向东,一条笔直的河道静静流淌。这条河道长约5.8公里,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目前唯一一段“活态运河”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隋炀帝时代所开凿的运河中,通济渠是开凿时间最早的一条。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全长47公里,其中现存运河原始有水故道28公里,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唯一的有水河段,也是大运河通济渠段仅存的有水河道遗址之一。
大皖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曾经蜿蜒曲折的河道大部分已经变为炊烟袅袅的村庄,而泗县段的大运河却仍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5.8公里的遗产段,大运河的河道只有十余米宽,和鼎盛时期的隋唐大运河显然不能比,但站在岸边,仿佛可以感受到当年舟车往来、商旅不绝的繁盛景象。“汴水晴波”和“隋堤烟柳”等虹乡八景,还在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在通济渠泗县段的旁边,一条笔直的景观道与河道平行。景观道两侧,重要景点和文化遗存被一一保护和展示。每到傍晚,会有大量居民沿景观道散步、游览。这里不仅是当地推荐的打卡点,更是居民休闲、运动的场所。



沿着大运河,泗县集中打造了大运河公共文化场馆集聚区,在运河沿线先后建设开放了泗县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家风馆、隋唐运河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下一步,泗县还将继续挖掘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提升保护传承利用的专业水平。
古运河即将迎来新生
如今,泗县的活态运河与新濉河重合交汇,一路向东流入江苏境内。而沿着运河往上游走,穿宿州城区而过的运河故道,早已湮没在城市之下。如何打开尘封的历史,让运河重生?
在宿州市西关大街与拂晓大道交叉口西北角的大运河遗址公园,新建成的千帆广场已经成为市民新的打卡点。就在广场的下方,是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大运河河道遗址。
“西关大街往北60米宽的位置,都是运河河道遗址。我们在施工时挖到了很多瓷器和海螺,说明这里原来就是河道的河床。”宿州大运河遗址公园项目负责人庄前涛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据介绍,大运河河道现状为堙废状态。为保护大运河遗址,河道遗址上不新建建筑物、不进行开挖作业,对现有保留建筑进行改造更新。千年的运河故道尘封于地下,而在其北侧,一条三八河缓缓流淌,两岸杨柳青青,它将承载起运河故道的新生。



“以三八河为界,南岸去年10月已经建成对外开放,目前正在进行北岸景观的建设,预计今年10月可以向市民开放。”据介绍,宿州大运河遗址公园是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一期)的一部分。宿州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宿州城区段规划研究范围约14.5公里,其中,保护利用一期项目全长约3.1公里,西起京台高速,东至西昌路。
一期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大运河博物馆、古运飞虹、运河故道、运河书院、非遗合集、活力水岸、文创产业园、古运童趣等八景,配套建设停车场、景观绿化、道路等,核心功能包括诉说运河故事、感受非遗体验、进行文创互动。建成后,昔日隋唐大运河的场景将以全新的形式得以新生。
“一眼千年”看尽运河变迁
古老的运河湮没于沧海桑田,终究是有些遗憾的。但在宿州,除了“活运河”,市民还能近距离看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在宿州博物馆三楼,一整面墙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剖面十分震撼。据介绍,隋唐大运河遗址剖面长53米、高4米,取自灵璧凤山大道隋唐运河遗址。



“这张考古剖面,是通过科技手段,用材料固化后揭取,再经过清洗、杀菌、脱盐、脱酸、阴干等多道程序,才能保存下来。”宿州博物馆副馆长高雷告诉大皖新闻记者,这一整面墙的河道遗址想要搬进博物馆并不容易,它是被切割成小块后,在博物馆内再重新拼接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面运河遗址考古剖面涵盖了河堤、河道和航道,保持了完整了地层结构。通过文化层的地层线,还能清晰看到历代疏浚、开挖、废弃的情况,可以说一眼千年,看尽大运河前世今生。
而河道剖面上粗糙的泥沙淤积层,及其夹杂着的石块、瓦砾、陶瓷片、动物骨骼等,就像一本大运河的“百科全书”,让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瞻仰厚重的历史,更能感受到文化的传承。
站在现在回望历史,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启迪。无论是依然流淌的“活运河”,还是重获新生的运河故道,亦或是重现历史的考古现场,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传承,才能让古老的运河一直“活着”,焕发新的光芒。
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摄影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9-8 09:29 , Processed in 1.5865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