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粘锅”还是忠直之臣?赵贞吉:我这压不住的暴脾气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69

帖子

108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29 00:2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赵贞吉的圆滑形象深入人心,堪称观众心中的大明牌高质量“不粘锅”。“甩锅”是他最擅长的技能,无论是借粮一事,还是后来的浙江贪墨案,他总能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权术手腕,成功地为自己找到“背锅侠”。他的存在,与胡宗宪和海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进一步突出了他们光明磊落、为百姓做实事的可贵品质。同时,“赵贞吉”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大明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堪称触目惊心。
赵吉贞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但是,这毕竟只是艺术作品。那么,历史上的赵贞吉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上,真正的赵贞吉与电视剧中的形象相差很大,是一位为人正直、不畏强权的直臣,既是德高望重的学者,也是陆王心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为人刚正不阿、言辞耿直激切,不屑于与人虚与委蛇。
惹恼了皇帝?那就回乡躲躲。得罪了严嵩?那就……那就没办法了,只能蹲大狱、挨板子。即使吃了许多教训,赵贞吉仍然不改其性,他的一生,始终是有些“暴脾气”在身上的。
锋芒初露:翰林沉浮十余年
明正德年间,是明朝统治日渐混乱的时期。宦官势力迅速发展,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一手遮天;兵变四起,土地兼并和流民问题愈发严重;北方蒙古鞑靼蠢蠢欲动,多次南侵中原。而在大明帝国的内部,腐败的因素也在潜滋暗长……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赵贞吉出生于四川内江一个官宦世家。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他的先祖是宋朝丞相赵雄(曾任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参知政事、右丞相、武军节度使等职,进卫国公,谥文定),祖父赵文杰是当地有名的学者,赵贞吉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他自幼聪慧,据说到六岁时,已经能够每天读完一卷书了。嘉靖七年(1528),赵贞吉考过了乡试,杨廷和对他大加赞叹,直言“是社稷器也”。
也就是在年少时,赵贞吉接触到了阳明心学,顿觉震撼,深感其博大精深,如获至宝。
明 蔡世新 王阳明肖像轴。来源/上海博物馆
少年时不能遇见太惊艳的人,除非遇见的是“真圣人”。阳明心学在赵贞吉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终其一生,赵贞吉都奉其为言行圭臬。
乡试过后不久,赵贞吉的母亲去世,王守仁和杨廷和也相继辞世。至亲的离世让赵贞吉遭到重击,而像王守仁、杨廷和这样的忠臣却怀才不遇、只能黯然而终的境遇更让他感到愤懑,他因此陷入迷茫与痛苦之中,长期流连于山林古刹之间,试图借助苦读与“格物”来抚慰内心的失意。
然而这个世界却不允许他继续消沉下去。在其父亲的强制勒令下,嘉靖十四年(1535),二十八岁的赵贞吉重新投身科举事业,并一举考中进士。
“己丑进士”铜印,明。来源/故宫博物院
也就是在此时,赵贞吉耿直的性子已经初露端倪。考官们对他的考卷赞不绝口,如献宝一般献给了皇帝,并且暗戳戳地进言:皇上,这是个人才,我们点他为榜眼吧!然而皇帝看后却眉头一皱,大笔一挥:这人说话太直,朕不喜欢。
就这样,赵贞吉“啪嗒”一声,从好端端的榜眼掉到了二甲第二。而对于赵贞吉来说,这还只是他因“直”而为人所不喜的开端。在他接下来的人生中,类似的事情还将不断上演。
赵贞吉成为进士以后,仕途的大门也就向他敞开。他很快就被选为庶吉士(由进士中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根据李贽《少保赵文肃公》的说法,明世宗在将赵贞吉降为二甲后,很快就后悔了,于是将他选为庶吉士),送进翰林院深造。不久后,赵贞吉又被任命为翰林编修。翰林编修的品级虽然不高,却能参与国家大事,尤其是能和皇帝增加接触,许多内阁大臣在飞黄腾达之前,都曾经在翰林院“攒过资历”。摆在赵贞吉面前的,俨然是一条通天之道。
可第二年,赵贞吉就捅了一个大娄子。起因是他写的一道奏疏——《乞求真儒疏》。在奏疏中,他进谏嘉靖不要沉迷于方士之学,而应该大兴儒学,广收天下英才。嘉靖早年励精图治,后来渐渐懒于理政,每天躲在宫中炼丹修道。大臣们为此愁得头发都白了,历史上劝谏他远离道教、亲近儒学的大臣数不胜数,但大部分都没有好果子吃。赵贞吉也是其中之一……
青花芝桃仙鹤符箓纹盘,来源/故宫博物院
就这样,因为触了嘉靖的逆鳞,他不得不暂时告病还乡,以躲避天子的怒火。
至此,初入仕途的赵贞吉已经尝到了教训。而很快,他又要对上此生最大的死敌——严嵩。
挺身而出:战火奔劳一场空
嘉靖二十年(1541),赵贞吉作为副使,随隆平侯张伟出使兰州。嘉靖二十三年(1544),又参与了《大明会典》的纂修工作。由于此前赵贞吉只是告病回乡,并没有被褫夺官职,因此还顶着翰林编修的官衔。
大明会典。来源/民族文化宫
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做了十几年翰林编修的赵贞吉,终于得到了升迁的机会,被任命为右春坊右中允,协理国子监的事务。这年六月,发生了著名的“庚戌之变”——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打过来了,还在都城外烧杀抢掠。而都城却大门紧闭,对城外的血腥屠杀视若无睹。
俺答举兵南下的原因,是想要扩大与明王朝的“贡市”,以满足蒙古部族对于农业与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如果这笔交易达成,俺答就能更好地统领整个土默特部族,并对付死对头瓦剌。然而明朝已经被土木之变吓破了胆,不仅拒绝了俺答的要求,还斩杀了来使。既然和平外交达不到目的,那就只能用拳头说话,于是俺答心一横,直接挥兵南下。
俺答之所以能祸乱京畿,还要“得益于”两位奸臣的倾情赞助。
第一位是仇鸾。俺答南下时,最先盯上的并不是京师,而是大同(今山西大同)。当时的大同总兵正是仇鸾。他靠着严嵩父子做上了总兵,板凳还没有坐热,就迎来了俺答的挑衅。极度恐惧之下,仇鸾使了个昏招。他用重金贿赂俺答,并告诉对方:大同没有油水,去都城吧,那里才是抢劫的风水宝地。
俺答也很爽快,收钱办事,转头就从古北口进攻京师。令他惊喜的是,第二位奸臣严嵩已经在京师等着他了。
严嵩画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俺答刚刚南下时,赵贞吉就敏锐地察觉到军事防御的漏洞。在和同僚交谈时,他满心忧虑地说:“虏将大入,盍为防御计?”
果然不久后,俺答的大军就杀到了京师附近。赵贞吉于是上书嘉靖,请求:
“急遣官捧诏激励各军营,许开损军令,凡获一级,赏银百两。”
对于他的谏言,嘉靖和阁臣们都不置可否。但赵贞吉并未就此放弃,在不久后的廷议上,他从一群相顾无言的官员中挺身而出,奋袖大喊道:
“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既许贡则必入城,倘要索无已,奈何?”
“为今之计,请至尊速御正殿,下诏引咎。录周尚文功以励边帅,出沈束于狱以开言路,轻损军之令,重赏功之格,遣官宣谕诸将,监督力战,退敌易易耳。”
听到这番言论,嘉靖赞赏不已,当即下令封赵贞吉为左谕德兼监察御史,奉敕宣谕诸军,并赐给他白金万两,让他自行犒赏军队。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赵贞吉接完圣旨,转头就去拜谒严嵩。严嵩避而不见,赵贞吉望着禁闭的大门,暴脾气“蹭蹭”往上冒,对着守大门的人就是一顿骂。赵文华(明代大臣,认严嵩为“义父”)这时从门外进来,装模作样地劝了两句架,赵贞吉于是更加恼怒,把赵文华也骂了个“狗血淋头”。
大明嘉靖甲辰银锭。来源/银锭博物馆
赵贞吉骂爽了,但也彻底得罪了严嵩一派。
严嵩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下发敕令的时候,严嵩既不写赵贞吉奉命督战之事,也不给敕印(古代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更不派一兵一卒跟随。严嵩这一番操作,直接使赵贞吉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之中。后来,赵贞吉与严嵩辩论许久,言辞“义颇正,不能夺”,这才顺利拿到了敕印。
拿到敕印后,赵贞吉携“巨款”进入军营,迎接他的却是仇鸾的闭门羹。仇鸾表示,这笔钱我不收,你自己去各个营帐挨个儿发吧。无奈之下,赵贞吉只能“遍历各营,唱名给散”,打算第二天再回到京城复命,希望能够得到谕旨明发的督战权。
回城的前一天晚上,赵贞吉提前写好了奏疏,向嘉靖汇报自己遇到的难处。然而这一切都被仇鸾看在眼里。于是,仇鸾从中作梗,将奏疏拖延了下来。第二天赵贞吉面见嘉靖时,严嵩又在一旁煽风点火,对情况一无所知的嘉靖勃然大怒,下令将赵贞吉“下之诏狱,杖于廷,谪荔波典史”。
对此,《明史》的记载是:
“帝大怒,谓贞吉漫无区画,徒为尚文、束游说。”
嘉靖皇帝画像。来源/故宫博物院
嘉靖之所以会发怒,主要是因为觉得感情上受到了欺骗,认为赵贞吉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沽名钓誉之辈。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严嵩的添油加醋。从交锋的结果来看,赵贞吉显然斗不过老奸巨猾的严嵩,不仅被打了板子,还遭到贬谪,只能灰溜溜地收拾东西走人。赵贞吉的贬谪之地远在广西庆远荔波,他身上带着伤,又一路奔波劳碌,不久就病倒了,病势连绵两个月才渐渐康复。
至于“庚戌之变”的结局,则是因为严嵩等人的不作为,导致“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一时之间哀鸿遍野。可见奸臣误国害民。可无论严嵩如何耍手段,群众的眼睛始终是雪亮的。根据《少保赵文肃公传》的记载,在赵贞吉被贬谪后:
“一时海内识者诵公主张国是,大义凛然,令边衅不开、国势日尊者皆公力也。”
此后,赵贞吉的官职不断变动,做过徽州通判、南京吏部主事、南京光禄寺少卿、南京右通政、南京光禄寺卿等职务。尽管远离中枢,他仍然心系国政,多次秉直上书,其中有不少言论都与严嵩的利益相悖,致使严嵩更加厌恶赵贞吉。
嘉靖三十八年(1559),赵贞吉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嘉靖四十年(1561),随着丧期结束,被外放多年的赵贞吉终于回到了京师,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郞。这一年,赵贞吉已经五十三岁了。
青山归路:座下桃李遍天下
回到朝廷中枢后,赵贞吉不改旧志,仍然勤勤恳恳地和严嵩作对。当时有人提议在蓟州增设一名户侍,负责督粮,以便练兵。严嵩眼睛一转,说:那就赵贞吉吧。
于是他将赵贞吉请来喝酒,推杯换盏间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被赵贞吉严词拒绝。在赵贞吉看来,如今已有掌管这些工作的官员,如果再增设户侍只会徒增烦忧,劳民伤财。严嵩一怒之下,指使都给事中张益弹劾赵贞吉,罪名是“廷推不及,是不职也”,相当于说赵贞吉玩忽职守。这一次,赵贞吉直接丢了官职。
随后,他便回到家乡内江,一边教导学生,一边与当地名士儒生交游。
嘉靖去世后,赵贞吉终于迎来了职业第二春。隆庆元年(1567),他被起用为礼部左侍郞,在国子监上班。赵贞吉博闻强识,成功吸引了新帝的注意。隆庆对他颇为赏识,让他在国子监讲了两年书后,终于在隆庆三年(1569),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从此,赵贞吉踏入了明朝的最高权力中枢——内阁。第二年,他又被升为太子太保,兼掌都察院事,一时荣宠无限。
国子监。来源/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有了实际的话语权,赵贞吉终于可以放开手大干一场了。或许是因为“庚戌之变”给他留下了太过惨痛的记忆,在任期间,他格外关注练兵设营、营制改革、兵权制衡等军事事务,他陆续向隆庆上书,希望能够对现有军事制度进行改革,改变边防废弛、兵力疲弱的困局。如《练驭议》《调兑议》《议边事疏》《论营制疏》等奏疏就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可惜的是,这些奏疏并没有引起隆庆的重视。
而同时,人到晚年的赵贞吉仍然不改从前的暴脾气。《明史》记载:
“贞吉学博才高。然好刚使气,动与物迕。九列大臣,或名呼之,人亦以是多怨。高拱、张居正名辈出贞吉后,而进用居先。咸负才好胜不相下,竟龃龉而去。”
也就是说,此时严嵩已死,但赵贞吉很快又遇到了新对头——高拱。高拱二次入阁后,因为私仇想考察科道官,排斥异己,赵贞吉便向隆庆上书反对。高拱也因此记恨赵贞吉。等到考察开始后,两人便开始互相掣肘——你刷掉我的手下,我就刷掉你看重的人,一番“斗法”下来,导致二十七名官员因此被罢免,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自此以后,高拱对赵贞吉的恨意日益增长。不久,他便指使门生韩楫弹劾赵贞吉“庸橫”,且在考察中营私舞弊。赵贞吉一看形势不妙,便上书乞归。这一年是隆庆五年(1571),六十三岁的赵贞吉退休,回到家乡著书立说。他潜心编撰《经世通》和《出世通》,书中不乏阳明心学的精华。可惜天不假年,万历四年(1576),赵贞吉在家中去世,未能完成这两部书的编撰。
青花云龙纹蟋蟀罐,明隆庆。来源/故宫博物院
纵观其一生,忠直与博学都是赵贞吉人生的底色。他是一位纯正的学者,与杨慎、任瀚和熊过并称“西蜀四大家”。他常年在国子监给司礼监宦官、国子监学生讲学,经年累月,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才,桃李遍布天下。《南询录叙》中记载:
“师事赵老者,在朝盈朝,居乡满乡。”
当代学术界对于赵贞吉的评价都较为正面,肯定了他在思想、教育、文学创作、政治建树等方面的成就。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赵贞吉的政治主张之所以得不到实施,主要还是因为其“好刚使气,动与物迕”的个性——诚然,赵贞吉不够圆滑,也不够和气;他耿直而执拗,如同一柄寒光凛凛的利剑,一旦出鞘,就一往无前、誓不回头。但也正是这股豪直的“暴脾气”,让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仍会想起一个名叫“赵贞吉”的忠直博学的人。
参考文章:
《明史》 中华书局
《赵文肃公文集》 明万历刻本
《弇山堂别集》 中华书局
《衡庐续稿》 明万历刻本
张明等人:《西南“名臣大儒”赵贞吉研究述评——兼论赵贞吉心学流派之归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作者:易璟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5 04:03 , Processed in 0.24138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