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上~春~山!约~你~来~见!歌里的春山到底是哪座山?

[复制链接]

2474

主题

573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54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0:5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是不是下一秒就有节奏在脑海中响起?
春晚节目“上春山”。来源/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截图
毕竟,这支来自贵州的歌谣《上春山》不仅自身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更因为春晚的创新演绎,成了今年“春节档”的真正“顶流”。随着传唱度的不断增加,许多朋友的脑海中或许也出现了一个疑问:邀约众人来见的“春山”,到底是哪一座?“上春山”之前,一起来聊聊。
由来已久,为何上春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透过王维的一笔白描,我们也能知道,“上春山”这事儿,不仅今人喜欢,老祖宗们也是兴致勃勃。要说原因也不难理解,毕竟中国自古便是农业社会,为了庄稼的“好收成”,人们对气候季节变化都相对敏感,一到万物复苏的春时,兴趣一来,向春山一行,也是水到渠成之举。
王维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这个答案,也对,也不对。因为古人对“春”的特殊爱意,即来源于此,却也不至于此。
《尚书大传》有言:“春,出也,万物之出也”。这写照了古人对“春”的原始认识,也就是“推出万物,草木发生”。《礼记》也称:“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这也是将“春”理解为了“万物蠢蠢欲动”之意,所以“春”也是万物之圣。
广绣鹤鹿同春图,清。来源/故宫博物院
不过,这也只是“春”的意义起点,带着古人发自内心的偏爱,“春”逐渐成为美好事物的代称。比如李太白就曾写下一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表面不提情意,却实打实讲述着秦中妇人对在燕地戍守的丈夫的浓浓情思。与之类似的便是大家伙儿耳熟能详的俗语,少女怀“春”,蠢蠢欲动的情愫与爱恋,可不就把青年女子情窦初开的含蓄说了个明明白白?除了以“春”喻情,春日里兴盛的生机也倍受尊重与爱护。比如《礼记》就有记载,春天时国君打猎不合围场,大夫打猎不可将野兽成群包围而捕杀,士打猎不可捕捉幼鹿、不可到鸟巢掏鸟蛋。
《春山游骑图》轴,明,周臣绘。来源/故宫博物院
另外,喜好杯中佳酿的朋友或许也会发现一件趣事,不管是剑南春、五粮春,还是燕塘春,中国不少酒都沾了点“春”色。可是,这并非是巧合,更不光是现代酒客的“别出心裁”。《诗经.豳风》就提到过:“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经考证,这里的“春”就颇有意思。原来,古时候酿酒的方法有限,人们多是在秋天收获稻米,足足等过一个严寒的冬季,直到春意渐染,佳酿才成。这样制作出的便是“春酒”,被古人视为极为珍贵的杯中酿,常被用来祈求长寿。久而久之,春酒的酿造技艺被不断传承,“春”也就成为了美酒的“雅称”,“春杯”因此也有了“酒杯”之意。这些无不显示老祖宗们对“春”的珍爱。
既然春意不可辜负,趁春登山自然成了一件幸事与雅事。还有研究者推测,古人向来崇尚“比德”,也就是以自然的某些特征象征自己的理想与品德。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便是此意。肩负兴草木、繁鸟兽、增财宝、润万物的山,因而生出了“仁”德,足以令世人爱之念之,以至心向往之。足可见,高山披绿,草木初生,美好之物叠合,既唤起人们“上春山”之心神涌动,更让“上春山”的古今故事自此起笔。
八山一水,到底哪一座?
虽然有心上春山,可高山巍峨,连绵高耸,人们究竟上的是哪座春山呢?
《春山图》卷,元,商琦绘。来源/故宫博物院
说回话题源头,《上春山》一曲,正是由山峰林立的贵州省报送的节目。可云贵高原之上的“春山”也是数不尽数,毕竟,“贵州”与“山”,缘分向来不浅。据考察,10亿年前,贵州和湖南的武陵山一带发生了造山运动,梵净山区地壳上升,成为陆地,贵州境内的第一座山由此诞生。“层峦叠嶂”自此有了前奏。数亿年过去,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再度起势,一番作用下,贵州成为了高山丘陵,随着时间推移,强烈的风化侵蚀作用下,贵州地貌继续变化,最终形成山川纵横,清流蜿蜒之景象,有人为此想出了一个形象的描述——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便是延续至今的贵州地貌。
多山没什么稀奇,但每座山承载的曼妙风光与独特故事,就很耐人寻味了。
就拿梵净山和雷公山来说。梵净山位于贵州铜仁境内,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出海已有十余亿年,山体高大挺拔、山上层林尽染,真正值得称奇的,是梵净山上曾经延续千余年的佛音。《元和郡县志》记载:“三山谷,一名辰山,在辰州麻阳县西南八百三十五里”,这便是人们对“辰山”的初印象。唐宋时期梵净山的佛教开始萌芽。建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的西岩寺便是梵净山佛教的祖庭。几百年后的明代,梵净山已成古刹林立、晨钟暮鼓之圣地。此处形成了庞大的寺庙群落,包括天庆寺、护国寺、承恩寺、朝天寺,合称“四大皇庵”,另有“四十八脚庵”,万历时期,梵净山佛音远传,方圆数百里范围内的寺院和法派传承都受其覆盖和影响,“梵天净土”让高山生出特别的气质,据说每逢雨后初晴,山体笼罩的云雾中都会出现五彩光环,景色与人文嵌入光影流动间,如同佛光临世,别有一般风貌。
贵州梵净山。来源/pixabay
相较于梵净山的禅意,苗岭一脉的雷公山就颇有些传奇意味了。这座黔东南最高的山峰,屹立于榕江、雷山、台江、剑河四县之间。《贵州通志·古迹志》曾如此描述高峰连亘:
“叠嶂重峦,皆是山支,林木幽深,霾阴雾郁,水寒土软,人迹罕至,即古称牛皮箐也。”
相传正是因为连天之高,此山被人们尊崇为“雷电之源”,所以得名“雷公山”。雷公山有着传奇的身世。远古神话中有两座与天齐高的巍峨山峰,一座名为雷公山,另一座名为雷公坪,雷公时常脚踏凉山呼风唤雨。不过雷公坪非要和雷公一争高下,惹怒神明,被一板劈下,最后独留高耸的“雷公山”。虽然传说有所加工,但“独尊”的雷公山的景色却有令人称奇之处。山峰时常笼罩着茫茫云雾,远看去,仿佛流云浮动,托举高山,一旦旭日升空,金灿灿的光芒更是染尽山体,可谓“云蒸霞蔚,不辨海天”。若是季节轮转,寒冬袭来,山上景色又是焕然一新。山下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山上却是暖阳流溢。清时诗人罗雨峰就曾留下诗句盛赞这番奇景:
“四百里纵横,雾锁云吞,出头敢说众山惊,五岳移来休比峙,空负虚名。原始有森林,烟雨沉阴,长年障目不知春。反是冬来气候暖,顶上晴明。”
景色葳蕤的雷公山,还印着历史的足痕。据载,中晚清时期,栖居此地的苗族人民难忍清廷盘剥,曾两次揭竿而起。其中在兴于咸丰元年的反清斗争中,当地领袖张秀眉踞雷公山为营,与清廷整整抗争了18年,大大动摇了腐朽清王朝的统治地位。据说至今雷公山山顶还有一口“神井”,终年不盈不涸,当年张秀眉被困此处,粮水耗尽,本以为已到末路,不想在山顶巡查时,战马突然疾啸,马蹄落地踩出一口井,汩汩井水正好解了义军的燃眉之急,使其士气大振,重创清军。
雷公山。来源/纪录片《地理·中国》截图
守着这方丛山旖旎,贵州儿女对“上春山”的热情,便有了源流、传承与未来。
信念延续,思想有“春山”
好山河,万千风光,只是贵州“春山”馈赠人们的冰山一角,细究一番,便能寻到黔地群山更为深厚的承载。
梵净山。来源/pixabay
佛音萦绕的梵净山,也曾是守望家国之士和精神栖居的净土。
公元1646年,明神宗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朱由榔在丁魁楚等人的拥立下于广东肇庆称帝,第二年改国号“永历”,自此这个守在东南偏隅的南明政权,成了大明王朝对抗清廷的最后火种。黄宗羲在《永历纪年》中如实记录了这个饱受漂泊,短命而悲壮的王朝:
“王自起肇庆,往来桂林、武冈一年,还肇庆二年,往来梧州、南宁二年,在安隆四年,云南三年,缅甸二年,立十五年而亡。”
如其所言,历史大势难挡,仅仅十五年,南明政权彻底湮没。正因此,许多怀有复兴执念的南明士子成了前朝遗民,他们最终隐入山林,与青灯古佛长伴,后人将这种行为称为“逃禅”。根据《黔诗记略》记载,当时在贵州出家的南明士子,有姓有名者多达数十人。作为永历王朝畿辅的贵州,成了这些志士的避世首选,其中尤以梵净山为甚。明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吕大器就曾在晚年失意时,来到梵净山奉养双亲,水月庵上留有他的题词,词中吕大器自述在此处建立亭阁之举,直言:“亭成,与诸名士落之,以待来者。”历经千年,题词字迹仍然清晰可见。史称这些隐士在这里栽花种竹,慷慨而歌。
青釉弦纹带托三足灯,南朝。来源/故宫博物院
对家国的眷恋与执守在贵州春山上不断延续。
1936年2月底,红军撤出贵州毕节向西转移。红六军团于3月初进入赫章地区。此时贵州春意朦胧,红军的处境却愈发艰难,敌人派出重兵,妄图将红军围歼于金沙江以东之川黔滇边地区。对此,红军总指挥部毅然改变行军路线,让队伍向乌蒙山北麓前进。虽是冬去春来,乌蒙山区却是天寒地冻,时常大雾弥漫,星月不明。
乌蒙山。来源/央视纪录片《长征》截图
登上这座“春山”,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无比严峻的考验。在原红十八团政委余秋里的回忆里,这时“高山顶上仍然覆盖着白雪,遇到阴雨,特别是夜间,天气还相当冷”,为了尽可能摆脱敌人,红军战士们采用了夜间行军,常常需要在深山之中连走带跑一百余里以突出重围。突围后,战士们无不腰酸腿疼,饥肠辘辘。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行军匆忙,部队携带的粮食很快耗尽,无奈之下,大伙决定把希望寄托于莽莽乌蒙山。
八路军战士在乌蒙山中与敌人周旋的路线。来源/央视纪录片《长征》截图
好在乌蒙山本就是一座“宝山”,山间动植物遍布。似有感应,这座高山慷慨地护佑了勇敢的战士们。据当时的战士回忆,大家伙在山间寻到了蕨根、救军粮(一种野果)等许多食物,“就这样用菜缸、菜盆、洗脸盆等煮着吃,很快吃了一顿,还有带走的”。野菜野果给了战士们极大的信心。组织科长罗辉就曾感慨:
“革命离不开山,湘赣的井冈山,湖南省的阳明山,贵州的梵净山、将军山,我们脚下的乌蒙山,都帮助了革命!”
盎然婀娜的风光,振奋人心的故事,曾在贵州春山上悠悠轮转,以至于数年后人们听到那句“踏遍春山不思还”,仍能从心头涌上暖意。据说,这支歌曲的创作人曾表示,《上春山》表达的便是相约好友共同登山踏春的场景,希望大家能从中感受到春天和美好,更能感受到满满的希望和梦想。
看来,这些美意与光亮,无论古今,尽已入众人心房。
参考文献:
黄世堂,晏政凤编著,春俗大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肖红著,文艺视阈下翻译的多向度研究,新华出版社,2020.
杨瑞东,高军波,盛学庸编著,史前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18.
王路平著,贵州佛教文化的典型图像 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蒋欢宜著. 梵净山佛教地理研究[M]. 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 2018.
胡传淮著;四川宋瓷博物馆编,遂宁历史名人研究,巴蜀书社,2017.
李文明著,贵州黔东南,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中共赫章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红军长征在赫章 第2版,德宏民族出版社,2018.
欧阳志云,中国国家公园总体空间布局研究,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8.10
END
作者 | 念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2 17:11 , Processed in 0.2413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