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合肥文庙”突然爆火,什么情况?

[复制链接]

297

主题

378

帖子

153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00:3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摄影:春色晚
偶然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合肥文庙”,结果出来令人吃惊……创作者们纷纷打上“小众打卡地”的标签,以其当下网络热度,似已在本土成功“出圈”。对于媒体而言,这处建筑却从来不是陌生的。自多年前复建引发关注,2009年因合肥四中整建制并入合肥六中而渐废,再到后来被纳入《合肥市区历史建筑名录》,近年来又成为了庐阳区“走读老城”的重要节点……有热度,有关注,也引来了重重争议。本篇,不妨共同来了解一下它——庐州府学(合肥学宫)。
——引子
千年学宫 始于晚唐
学宫,古代政府拨款兴办的学校。“学宫”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唐贞观四年(630),诏令州县学设立孔子庙,正式形成“庙学合一”的教育规制,并相沿至清末。“孔子庙”,即孔庙、文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贤纪念建筑,历代又称先圣庙、宣尼庙、宣圣庙、文圣庙、先师庙、文宣王庙、夫子庙、圣庙,等等。


· 东汉画像砖《石室讲经图》 ·
▲ 来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 《宋高宗御题孔子及七十二圣贤像》之孔子 ·
▲ 来源:杭州孔庙碑林博物馆
庐州府学亦可追溯至唐代。武德七年(624),诏令“州县及乡皆置学”。贞元年间(785—804),罗珦上任庐州刺史,听闻当地“不好学而酷信淫祀”,遂“修学宫(指‘乡塾党庠’),政教简易”,社会风气得到改善。会昌年间(841—845),庐州州学创立,距今约有1200年历史,是安徽创办最早的州县学之一。


· 唐代《维摩诘经变》之学堂 ·
▲ 来源:数字敦煌(敦煌研究院)


· 杨凭《唐庐州刺史本州团练使罗珦德政碑》 ·
▲ 来源:《钦定全唐文》
唐末战乱不断,各地学校被迫“废绝”。而随着杨吴政权的建立,社会局势趋于稳定,学校逐步得到恢复,时人韩熙载曾称“大吴肇基,聿修文教”。后来的南唐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所统州县,往往有学”。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在拓城运动的影响下,庐州城初具规模。若按今庐州府学址,此时已被括入城内。


· 南唐《韩熙载夜宴图》之韩熙载 ·
▲ 作者:顾闳中


· 韩熙载《上(吴)睿帝行止状》 ·
▲ 来源:《钦定全唐文》
宋元繁兴 弦歌不辍
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庐州州学盛于一时。天圣至景祐年间,各地掀起了“办学热”。庆历四年(1044),再度下诏“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元祐元年(1086),诏“齐、庐、宿、常、虔、颍、同、怀州各置教授一员”,“从近臣荐也”。随后几年,著名词人周邦彦曾出任庐州教授(一说为首任)。


· 南宋石刻“州学”(宜宾流杯池) ·
▲ 来源:巴蜀客家研究
南宋初期的“建炎兵乱”及绍兴、隆兴年间,庐州州学屡遭战火毁坏。其间,太宗七世孙、知州赵善俊曾“增筑学舍”。乾道九年(1173),赵磻老以淮西安抚使兼知庐州,一到任即拜谒文庙,并倡议修复,翌年正式开工,是谓“新学”。此后,知州翟朝宗、淮西提刑杜庶等先后多次修缮、扩建,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宋代庐州州学建设一栏表 ·
▲ 制作:又心


· 赵磻老塑像 ·
▲ 来源:江南时报
正是从赵磻老开始,庐州州学有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尤其是建筑规模及布局情况。彼时,州学共有房屋49间,包括门屏、堂殿(含大成殿等)、阶序(厢屋)、斋厨(厨房)、庖湢(浴室)、垣墉(围墙)等。大成殿庄严肃穆,祭器完备,供举行祭祀活动,左右厢房则祀奉有马亮、包拯两位乡贤像,以勉励莘莘学子。


· 赵磻老《庐州新学(记)碑》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 包孝肃公遗像 ·
▲ 来源:民国《香花墩志》
嘉定十七年(1224),州学完成扩建,房屋增至324间,规模更加宏大。首先便是扩建“先圣宫庙”,知州翟朝宗亲自为大成殿题写了匾额,继而将稽古阁(收藏古物处)迁至直庐(值宿之处)后,又增置了门庑(廊屋)、斋序等,“祠祭有馆,庖廪有所”,所有建筑均砌以“水磨砖”,用漆色彩斑斓,内外装饰一新。


· 阮霓《庐州重建学记》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庐州置庐州路,庐州州学旋即改为“庐州路学”。因史料缺失,未见相关记载。值得一提的是,元统元年(1333),合肥县学三贤堂曾被赐额“景贤书院”。“三贤堂”源于宋代“三贤书院”,又称“三贤祠”,为纪念包拯、马亮、王希吕所建。淳熙年间,县学由大东门外迁于此,当与州学无关。


· 《肥邑儒学图》之景贤书院 ·
▲ 来源:万历《合肥县志》
明清府学 体系完备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庐州路置庐州府。明洪武二年(1369),诏令“天下府州县皆立学”。在此全国兴学的大背景下,各地官学教育次第恢复。庐州路学因政区变化改称“庐州府学”,而地方官学亦统称“儒学”。府学设教授1人,从九品,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4人佐之,生员定额40人,附学生无定数。


· 《学(宫)》 ·
▲ 来源:明代《三才图会》
宣德年间(1426—1435),庐州府同知谢庸创修府学。自此至明末的两百年间,由历任知府牵头主持,并在同知、教授、训导及合肥知县等众官员的协助下,共完成了20余次建设工程(包括修缮、扩改建等),促使府学实现快速发展,体系日趋完备。而地方官员“首兴学校”,也让“人才多所成就”,庐阳名士辈出。


· 明代庐州府学建设一栏表 ·
▲ 制作:又心
值得注意的是——嘉靖九年(1530),世宗根据大学士张璁的意见,去孔子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改为“至圣先师”。不久,即诏“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并恢复朱元璋“首定南京国子监规制”,撤去孔子塑像,改设木制牌位,规定大小尺寸。同时,诸学中“别立”启圣祠,以祀孔子之父叔梁纥。


· 明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
▲ 摄影:旧约扁舟
万历年间,据记载:府学中央为先师庙,东西庑各13间,东庑右隅为乐器库3间。先师庙前为戟门、泮池、棂星门,门前有“云衢”坊及左右“圣域”“贤关”二坊。先师庙后为明伦堂,堂东为进德斋、正谊斋,堂西为崇道斋、育英斋,堂后为尊经阁、敬一亭、启圣祠。启圣祠后为笔架山,附近皆为射圃之地,内设观德亭。


· 《庐州府治之图》之庐州府学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明伦堂西隅为训导宅(原为聚星堂)。西斋前为义路,后为号房20间。西南为训导宅2所,宅前为仓房6间。明伦堂东隅为教授宅(原为馔堂)。东斋前为礼门,门北为训导宅,宅南为号房20间。训导宅前为吏廨、土地祠、省牲所及状元井亭,井前为儒学门。儒学门东为名宦祠,棂星门西为乡贤祠。


· 《肥邑儒学图》 ·
▲ 来源:万历《合肥县志》
这里要着重说下“笔架山”,原系“古潜山”的一部分。知府周瑯重修时,曾将撤下的孔子塑像掩埋于此,故得名。知府冯圣世重修时,又在此山基础上“培土累台”,并于其上建立“凌霄亭”,而山麓射圃之中,种植槐、桃、李、松、柏等千株,四季常青,可比杏坛。每逢花开时节,人们纷纷“环桥来观”,风光“甲于江淮”。


· 《庐州府学图》之笔架山 ·
▲ 来源:康熙《庐州府志》
遗憾的是,崇祯十五年(1642),张献忠攻克庐州,府学毁于战火。“稍有残椽,亦煨烬余耳”,建筑残存不足十分之二三。清顺治二年(1645),安庐道丁允元到任曾修“中殿一楹”,其他建筑仍“荡然平地”,旧基上“牛羊践履、鸟鼠纵横”,一派荒凉景象。直到八年(1651,一说三年),知府吴允昇捐俸,进行全面修复。


· 《庐州府学图》 ·
▲ 来源:嘉庆《庐州府志》
从顺治开始,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历任知府对府学展开了漫长的“复兴”工作。按上述五朝176年统计,共完成了近15次建设工程,其中乾隆朝占据了50%以上。不同于明代的是,这一时期以“修葺”和“复新”为主,整体规模及布局上,较前变化不大(早先部分基址曾被居民侵占,后重加清丈)。


· 清代前期庐州府学建设一栏表 ·
▲ 制作:又心
前文说到府学的“山”,这回儿再说说“水”。知府张祥云重修时,在其东南隅“掘地”,仅仅三尺,便有清泉自地下涌出,泉水甘甜味美,众人舀之不竭,不禁大为诧异,连忙用石砖围砌之,并命名为“思乐泉”。该泉东侧——旧时曾有一口“状元井”,以“宋马亮擢进士第一”(实际上只是进士及第)得名,建有井亭。


· 《庐州府学图》之状元井 ·
▲ 来源:嘉庆《庐州府志》
好不容易得到了平稳恢复并持续经营,岂料——咸丰年间,太平军攻陷庐州,府学再次毁于战火。同治二年(1863),富绅褚开泰捐钱1000串助修。同治四年(1865),甘凉道李鹤章倡劝淮军文武捐钱18000两,并请庐州府属五邑(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无为州、巢县)复抽亩捐。


· 《庐州府城图》之庐州府学 ·
▲ 来源:《续修庐州府志》
同年冬,两江总督李鸿章来信,由唐景皋、李蕴章、黄先瑜、叶士选、戴昌言、刘步青、徐桂森、许宜世等人督修所有。大成殿、两庑、戟门、泮池、棂星门一律按旧制,翌年竣工。重建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福神祠、东西学署。又在学署东首临街建造房屋三重,由知府指派绅士经理,招租收息,作为府学的修工费。


· 李鸿章(1895年) ·
▲ 来源:《日清战争写真图》
近代以来:消亡与复建
清末,随着科举制度终结,庐州府学失去了作用,学署亦被新机构取代,唯有文庙祭祀依旧。彼时建筑保存尚好,遂被改为其他文教机构驻地。诸如民国十六年(1927)初,合肥首家公共图书馆——县立中和图书馆,迁往府学明伦堂(后经调整迁回尚节楼街原址)。同年,合肥县立民众教育馆成立,馆址设在文庙。


· 合肥县立中和图书馆(1936年) ·
▲ 来源:《中国教育馆图书馆博物馆一览表》
二十七年(1938),日军侵占合肥,将旧府学据为军营。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内的神主牌位均遭破坏,殿内空空如也,仅剩下一块“万世师表”匾额高悬殿中。三十四年(1945)底,安徽省立立煌女子中学奉令迁来办学,并改为安徽省立合肥女子中学(简称“省立合肥女中”)。同年,合肥县农会入驻府学教谕署办公。


· 安徽省立合肥女子中学(1946年) ·
▲ 来源:合肥市第四中学
1949年1月,省立女中与县立女中合并为合肥市立女子中学。同年秋,改称合肥市立第二中学。1950年11月,改名合肥第二初级中学。1956年10月,定名合肥市第四中学。2009年,合肥四中整建制并入合肥六中,原校址成为新的合肥六中中校区。2015年1月,原合肥四中校舍被划为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过渡馆舍。


· 合肥市立女子中学(1949年) ·
▲ 来源:合肥市第四中学
与此同时——解放初期,大成殿被改为“和平堂”,门上缀有地球和平鸽的图案,1980年前后改建为新式礼堂。当年学校为砖砌花墙八字大门,门内有一约10米长的拱形石桥(即状元桥)跨越泮池上,于1960年前后拆除填平。1986年10月,开拓蒙城路时,彻底铲除了笔架山。1987年春,状元井亦因建教学楼而消失……


· 合肥市第四中学(1979年) ·
▲ 来源:安徽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时隔十余年,合肥四中启动复建仿宋建筑群——“府学苑”,作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之一,并于2002年8月落成。主体建筑大成殿,高12.695米,面南而居,古槐掩映,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东毗办公楼,内设《合肥四中校史陈列》。大殿四周,青石路基,半围石栏,雕刻群狮,石阶中央,螭陛浮雕,“二龙戏珠”。


· 庐州府学复建效果图 ·
▲ 来源:《合肥教育史话》
云路向南,井亭、碑亭侍立东西,井亭之内,双眼状元井。又南,状元桥架于泮池之上,有渠连接相通。又南,棂星门之四座青石鼓,南临校园主路,向西通往大门。府学苑内,学校还铺设草坪,栽植各类花木。同年,“文庙”被列为合肥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2018年5月25日,入选《合肥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


· 合肥四中“府学苑”(2006年) ·
▲ 来源:合肥市第四中学
札记
“府学苑”荒废十余年,省市媒体曾做过多次报道,一度引发广大市民关注和热议。2018年,庐阳区开始实施“老城更新”战略,老四中片区被纳入升级改造范围内。有关部门称,老四中的改造将与城隍庙协调发展,复建四大家族特色的历史建筑,共同打造合肥古建筑文化和江淮文化集中展示区。在提高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重视外来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努力营造最能体现合肥历史文化传承、本土民风民俗的游览氛围,与城隍庙片区风貌协同、功能联动一体发展,塑造合肥老城文化旅游胜地。


· 合肥老四中片区更新规划效果图(2019年) ·
▲ 来源:庐阳发布
2019年,合肥市政府将老四中片区划转给庐阳区。2022年,庐阳区交由文旅集团管理。近年来,庐阳区再次提出,“推动实施庐州学宫等古迹保护修缮”。当前,庐阳文旅集团正在进行“学宫”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包括开展片区绿化提升、大成殿修缮恢复等。下一步,将会同区住建局、区文旅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对合肥学宫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拿出详细方案之后,实施保护性开发再利用。期间,还计划邀请文史专家团队来出谋划策。


· 合肥文庙 ·
▲ 摄影:五魁首六六六
话说回来,当年复建或稍补庐州府学消失之憾,似有恢复圣贤纪念、弘扬传统文化、提振合肥文风的重要意义。但令所有人摇头叹息的是——只因当初让位于校园道路,致使复建后的大成殿、泮池及状元桥、棂星门等,并不在同一直线上。这在以“中轴线”为独家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被视为大忌,希望在以后的修缮中能得到及时调整。当然,我们共同期待“庐州学宫”早日复兴面世。


· 合肥文庙 ·
▲ 摄影:卧龙捏伞
千年学宫,历经古邑沧桑巨变;绵延文脉,细数庐郡历代名贤。恰如南吴殷公当年所言:“禹贡别九州之广,扬鼎居先。淮夷控七郡之雄,庐邦最大。”庐邦之大,不只是辖域面积及人口,更在于其文教。千百年来,纵观古今,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多少人杰!


· 合肥文庙 ·
▲ 摄影:鼓楼君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供参考及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诸位看官多多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合肥文庙 ·
▲ 摄影:又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27 06:13 , Processed in 0.7494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