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2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座埇桥,半部宿州史,隋唐大运河上的州府之地

[复制链接]

2704

主题

3081

帖子

995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6 01:1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埇桥的由来
埇,词语。多用于地名;埇桥,在安徽省宿州市。
半数宿州人都不知道埇桥是什么意思,不明白宿州市唯一市辖区为何要以埇桥来命名。
顾名思义,埇桥,就是一座桥。


可以说,没有埇桥,不一定没有宿州,但,若没有埇桥,就不会有现在的宿州城。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隋朝末年说起了。
埇,传说是秦始皇在当时修建的甬道,“甬道”意指两边有墙的通道。但这一说法只是传说,一般认为,埇桥,是隋朝修建的。
埇的本意,就是道上加土之意。
隋朝末年,隋炀帝下令开挖大运河,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据史书记载,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就是为了坐龙舟到江都去游览南国风光,结果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他的龙舟开到扬州之后,农民起义爆发,他被部下杀死,龙舟就再也回不来了。
隋唐大运河,其中通济渠(后世称汴水),就流经今日的宿州埇桥区、灵璧和泗县。


在隋朝,还没有宿州,也没有灵璧,在当时,人们为了方面来往,就在徐、濠之间的汴水之上,搭建一座石桥,因堤岸较高,桥基搭建在堤岸上,所以就称作埇桥。
二、埇桥镇、盐铁院、汴水咽喉
因为埇桥的便利,后来的人们夹河而居,聚集在埇桥,渐渐形成了埇桥镇,因汴水的重要性,埇桥成为了扼汴水咽喉的重要关口。


埇桥,是唐初、中期重镇,所以,自隋唐以来,饱经沧桑,史书多有记载。
《新唐书·列传·卷八十八》:上元初,(穆宁)为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住埇桥。李光弼屯徐州,饷不至,檄取 资粮,宁不与。光弼怒,召宁欲杀之。或劝宁去,宁曰:“避之失守,乱自我始, 何所逃罪乎?”即往见光弼。


上元,唐肃宗李亨使用年号,即760年闰四月─761年九月,据史书记载,在这个时候的埇桥,就是非常重要的关口,唐王朝的物资转运皆由此过,这个时候,朝廷已经在埇桥设置了盐铁院仓库,是全国十三个盐铁院之一,是唐代重要的税源地,而埇桥,只是一个镇!


如果说,盐铁院见证了埇桥镇的繁荣,那么,史书记载的叛军占据埇桥的文字,则证明埇桥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
《旧唐书·列传·卷九十》载:乃割濠、泗二州隶淮南,加杜佑同平章事以讨徐州。既而泗州刺史张伾以兵攻埇桥,与徐军接战,伾大败而还……元和元年,被疾,上表请代,征为兵部尚书,以东都留守王绍 为武宁军节度代愔,复隶濠、泗二州于徐。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零二》:李正己反,将断江、淮路,令兵守埇桥、涡口。江、淮进奏舡千余只,泊涡下 不敢过。
这两段记载,是在建置宿州前发生的事,泗州刺史攻埇桥不得,而被徐军大败;李正反,占据埇桥、涡口,江、淮千余只船不敢从此过。


这足以说明,埇桥,是扼汴水咽喉的重要关口!
三、建置宿州
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叛将经常占据汴河,切断唐王朝的经济命脉,而宋州(今商丘)到泗州(今盱眙境内)之间六百余里却没有一座州城来镇守这段汴水咽喉。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朝议汴水咽喉的重要性,设置了一座州城,因此地为古宿国旧地,就以宿为姓,取名宿州,而州城就设在了曾做为临潼郡、潼州、宋州、仁州等州郡治所驻地的虹县(今泗县)。


宿州辖地也是极大,下辖虹县、符离、蕲县、临涣四县,辖地大概包括今宿州市埇桥区、灵璧、泗县、淮北市区、濉溪县、蚌埠市区(建置宿州时,钟离县部分地区属宿州)、五河县、怀远县、固镇县。可以说,是跨汴阻淮的重要州城,建州时即为上州。


初设宿州,治所在虹县(今泗县)
建置宿州时,埇桥只是符离县下辖镇。
虽然,埇桥只是镇,却至关重要!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零六》:群治装赴阙,智兴遣兵士援送群家属至埇桥。遂掠盐铁院缗币及汴 路进奉物,商旅赀货,率十取七八。逐濠州刺史侯弘度。弘度弃城走。
长庆二年(822年),王智兴叛乱,纵兵大掠埇桥盐铁院储藏的钱币和布帛,以及诸道向朝廷进奉而经过汴河中的船只,商人和行人在船上的财物。有了埇桥抢来的丰厚的物资,王智兴派遣轻装士兵二千人渡淮袭击濠州(今安徽滁州市凤阳县临淮关镇),濠州刺史侯弘度弃城逃奔寿州(今安徽淮南市寿县)。
由此可见,埇桥的繁荣程度和战略地位!
或许是有一段时间太平日子,在大和三年(829年),徐泗观察使崔群奏罢宿州,朝廷准奏,废了宿州。而仅仅过了四年,朝廷才真正意识到宿州的重要性,大和七年,复置宿州于埇桥, 在徐之南界汴水上,当舟车之要。


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
四、白居易提笔写埇城
埇桥具体是哪一年筑城已不可考,但宿州治所设在埇桥镇之时,符离作为宿州的附郭县也从竹邑城(今符离村,最早的符离县治所在灰古镇境内)搬到埇桥镇。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河南新郑,但因家乡战乱,少年时期便来到当时的符离县毓村(考据:白居易诗作《重到毓村宅有感》,即今符离镇东菜园庄,距古符离不远)居住,居所名为东林草堂。


白居易在符离居住了20多年,在这里,有着白居易刻骨铭心的初恋。他的初恋,是邻家女孩符离村姑湘灵。但白居易出身官宦世家,门不当户不对,遭到白母的坚决反对。而白居易也是因为湘灵直到37岁才结婚。湘灵,成为了白居易一生的牵挂,多年后,唐王朝在埇桥设置宿州,白居易就是这个时候回到了符离。
离别二十载,故乡的道路都变化了,而因为战乱等原因,左邻右舍也所去无几,湘灵,更是早已不在这里了。看到此情此景,白居易写下了《埇桥旧业》。
别业埇城北,抛来二十春。
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
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
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
旧业,旧时的园宅东林草堂;别业,指白居易移居他处,与“旧业”或“第宅”相对而言。白居易在诗中提到“埇城”,“埇城”就是指宿州城。
其实,白居易和湘灵的爱情并没有因白母拒绝而结束,白居易一辈子都在为湘灵写诗,后来白居易还偶然遇见了漂泊的湘灵父女,发出了“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的感慨,传说,湘灵一生未嫁。
五、宿州知州陈希亮发明虹桥
宿州设在埇桥后,饱经沧桑,历经唐中晚期、五代十国,如庞勋掠城、后梁太祖朱温以汴水淹城等,历经磨难。
赵匡胤建立大宋后,一统中原,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八月,宋太祖赵匡胤颁布诏令《升宿州为节镇诏·开宝五年八月癸卯》。
诏令是这些写的:
眷惟宿国,实处要冲。
接淮水之上游、乃符离之故地。
俾升节制,用壮军城。
其宿州宜升为节镇。
以保静军为名。
宿州为古宿国地,是要冲之地,跨汴阻淮,为符离郡之故地,赵匡胤升宿州为地方节镇,派杨家将杨业(原名杨重贵)之弟杨重勋(本名杨重训,后周末避周恭帝名宗训改)为宿州刺史、保静军(一说保靖军)节度使。


到了宋仁宗年间,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陈希亮因故不愿在京城为官,于是前往宿州当知州,陈希亮在宿州任职期间,到城内参观了著名的埇桥。


埇桥为有柱石桥,而北宋时期的汴河之上,舳舻相继,而城内河道狭窄,有柱石桥并不利于航道通行,往往有船只因交通堵或大风大雨天气而撞到石柱上,导致船只受损或沉没,而桥梁也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所以陈希亮发明了一种飞桥,有如彩虹,亦称虹桥,横跨汴水,河中没有石柱,这座桥,便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木拱桥。


陈希亮发明的虹桥,得到了宋仁宗的褒奖,下令从京畿到泗州之间大小城镇效仿宿州埇桥,都建起了如虹的飞桥。


如《清明上河图》里开封的虹桥,和淮北市濉溪县柳孜挖掘出的虹桥遗址都见证了这段历史。
关于陈希亮发明虹桥的历史,《宋史·列传·卷五十七》有明确记载:
代还,执政欲以为大理少卿,希亮曰:"法吏守文,非所愿,愿得一郡以自效。"乃以为宿州。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常坏舟。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


陈希亮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陈希亮也是宿州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一位知州。
六、苏轼《乞罢宿州修城状》
北宋时期,宿州因横跨汴水,靠近帝都东京开封府和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成为通都大邑,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密集,是汴河沿线仅次于汴京城的第二大人口城市。


宋元祐年间,这时候的陈希亮已经不在人世,此时的宿州知州名叫周佚。
因宿州空前繁荣,在唐藩镇割据时期仓促建立起来的城池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发展需要,所以宿州急需扩城,于是周佚上报朝廷申请宿州扩城和虹县零壁镇建县。
朝廷已经批准宿州扩城和零壁(后因山川灵秀、有石如璧改称灵璧)建县,并且拨款给了宿州,可不曾想,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新除兵部尚书苏轼一纸《乞罢宿州修城状》让宿州扩城一事作罢,根据周佚的规划,宿州城池周长原为六里,扩建后为十二里,只可惜,苏轼一纸奏章让宿州古城规模和唐朝无异,永远错失一次机会。


苏轼奏章写道“本朝承平百余年”、“宿州自唐以来,罗城狭小,不以城小为病”、“近年周秩奏论,过为危语,以动朝廷”,而灵璧因建县工程已动工,苏轼才作罢,苏轼永远都想不到,用岁币换来和平,承平百余年的北宋,在苏轼去世26年后,就灭亡了。
七、孝宗北伐、符离鏖兵
北宋灭亡后,宿州沦陷,逐渐没落。
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南宋孝宗北伐,宋人振奋,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今安徽泗县)。收复虹县、灵璧后,李显忠率部攻克宿州,中原震动!
可是,没多久,因将帅不和,宋军在宿州战败,宿州,又称符离郡,所以这次战败,叫“符离鏖兵”。


宿州战败的原因之一,和宿州罗城狭小,不无关系。隆兴北伐失败后,南宋再无力北伐。
八、埇桥无复波通漕,灵璧使闻石卧沙
南宋时期,宿州沦为金国地盘,金国统治者疏于疏浚汴河,又因黄河泛滥,汴河逐渐淤废。
乾道五年(1169)楼钥出使北行,他在《北行日录》写道:“车行六十里静安镇(今宿州埇桥区大店镇),早顿,又六十里宿宿州,自离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湮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二十四日乙亥晴,车行四十五里,饭宿州临涣县蕲泽镇(今淮北市濉溪县四铺镇),早顿,又四十五里宿宿州,汴河底多种麦 ”“待使客饭后乘马行八十里宿灵壁,行数里汴水断流”……
这些文字,触目惊心!
曾经繁华的汴河,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元朝诗人陈复《宿州作》写道:城贯长堤柳满鸦,防秋带月听鸣笳。埇桥无复波通漕,灵璧使闻石卧沙!
九、埇桥遗址
埇桥遗址:位于淮海路小隅口南路西,为大运河宿州埇桥遗址。1987年,在大隅口西侧市政建设时发现埇桥遗址即被发现,并就地保护。1995年, 在埇桥东南处出土唐代蕲县界碑,标注了宿州至周边州郡的距离。
1999年,撤销宿县地区,成立地级宿州市,而原宿县地区下辖的县级宿州市更名为埇桥区。


宿州市,是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上的节点城市,而境内众多运河遗址,如宿州西关码头遗址、埇桥遗址、静安镇遗址、灵璧花石纲遗址等至今仍深埋地下,希望,这些遗址能早日重见天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3 04:02 , Processed in 0.2188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