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皖籍名人吴棠,很多人都没什么印象,听过名字的人也会一笑置之:“一个错送银子上位的官”。 做官30年,历封疆大吏16年,在整个同治朝,一直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藩、陕甘总督左宗棠等疆臣齐名的吴棠,似乎被历史遗忘了。 最有趣的是,人们记住的“同光中兴”三大臣:曾国藩以财养军,李鸿章以财持权,左宗棠的财神是胡雪岩。 在清末最后的数十年里,唯一以“清官”得以著称的就是皖东的吴棠。 历史再一次如施耐庵一般,写残潘金莲和西门庆一样,因为一个落魄书生的编排,让吴棠离世的近百年里,变成了攀附慈禧的无能者。 而他,从安徽明光一个贫困家庭以读书为敲门砖,以举人身份最终做到封疆大吏,在《清史稿》中获得了“勤政为民,实心任事,尊师重教,清正廉明”的评价。 他是清末封疆大吏中唯一一个贫农子弟出身的,也是清史中难得一见的“清廉者”。
(安徽名人馆吴棠蜡像) 贫苦少年买猪头肉 关于吴棠,正史上的记载很难流传,野史倒是不少,共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吴棠的儿子吴清和慈禧太后的一段私情,因为如此,吴棠后来得慈禧青睐,一路上升官,做到四川总督的位置。 还有一种说法,吴棠做知县时本要行贿巡抚,却不料送错银子到了奔丧的慈禧太后船上,此时的慈禧还叫兰儿,父亲惠征与吴棠本就相识,便将错就错,再赠银两,日后兰儿成了慈禧,感恩吴棠,让他做了四川总督。 这两个版本,都经不起历史的考究。 一方面是吴棠的儿子和慈禧从未谋面,便也说不上私情,再次,慈禧一直生活在北京,父亲惠征也是在北京获罪病亡,更无从经过山东,最后一点,吴棠一生以清廉和能力著称,更无从以贿赂获官。 但关于吴棠的野史,却在他的老家明光一直流传,口口相传的故事,却成了口碑,难说真假,却一直为家乡人深信不疑。 吴棠,生在安徽省明光市三界镇老三界村,家中自幼贫苦,正史中说:“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光月明之下”。 开始,吴棠与哥哥吴检一起读书。因家中生活困窘,只能供养一人上学,哥哥吴检辍学做小买卖,资助吴棠一人苦读。 由于吴棠勤奋好学,17岁就考取秀才。此后吴棠一边到镇上一个姓李亲戚家教私塾,一边温习功课,准备参加江南乡试。 一年春节,父亲只买了二斤猪肉,准备在年三十中午做两样带肉的菜,晚上再将就包顿饺子,剩下日子虽是春节,也只能吃几样素菜了。 父亲说要节省一点,留点钱给吴棠来年秋天作乡试盘缠。 吴棠觉得新年大节,家人如此清苦,都是为了自己,心里十分过意不去。 正好大年三十上午帮邻居写了一个时辰春联后,吴棠便上街溜达,不知不觉溜到集市上,他想赊点猪肉什么的,但又不好意思启齿。 三界市集市很大,吴棠溜到头又溜回来,这时,小商贩都在收拾摊子,准备下集回家过大年了。 走着,走着,就听有人喊到:“吴秀才,过来!”吴棠一看是集上一个屠夫,名叫张三,忙问:“喊我吗?什么事?” “我这还剩下一个猪头,便宜一点卖给你!” “我随便溜达,身上没带钱。”吴棠迟疑地说。 “没关系,就赊给你吧,难道怕你秀才不还钱吗?” 吴棠一听,好事,赊个猪头过年,也算对父母和哥哥尽了一点心意了。 于是谈好价钱,就高兴地拎着猪头回家了。 猪头到家打扫干净,放在锅里刚刚烀熟,这时张三兴冲冲地赶来了:“吴秀才,吴秀才,请你把猪头钱给付了!” 吴棠说:“你不是赊给我的吗?怎么刚一会儿就来要钱了?” “那是因为快下集了,我以为卖不掉才赊给你的。”张三一脸市侩:“我们做小本生意养家糊口,哪能赊不起?现在有人出现钱了,你要不付现钱,就把猪头还给我吧。” “我现在没有钱给你,再说猪头已烀熟了。” “烀熟也没关系,得罪了。”张三见吴棠没有现钱,伸手用筷子将锅里的熟猪头挑走了。 但吴棠还是很生气,生意人如此势利,算是领教了。义愤之下,吴棠于是重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之上: 只因眼前运气背,人年我也年,烀熟猪头要现钱; 单等来年时光转,他好我更好,天天节来月月年。 后来,吴棠考取举人。多年后,吴棠官至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官居二品,真正是天天过节,月月过年了。 这时太平军叛徒李昭寿派一万余人,兵分三路攻进三界市,烧捣毁练局,杀掉了50多个练兵场,一把火烧掉三界市。 吴棠妻子黄夫人带着吴氏族人及亲戚400多人逃往吴棠清河节署,张三带着妻儿老小无路可逃,只好随着大队逃难人流逃到清河,吴棠见到张三后不计前嫌,收留了张三一家。 同时,吴棠对张三一家以礼相待,一视同仁,只字不提赊猪头的事,张三惭愧不已,从心眼里感激,佩服吴棠。 张三多次想主动提起赊猪头之事,向吴棠赔个不是,请求吴棠原谅,但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怕旧事重提,自己难堪,也让吴棠难堪。干脆装胡涂,不提此事。 一年后,张三回到三界,逢人就夸吴棠,同时也开始尽力周济他人,一改先前市侩行为,人们都说张三换了个人。
(吴公祠) “ 天子知名淮海吏” 明清两代官场非常注重功名,举人出身的安徽省盱眙县三界人吴棠候补时间不长就实授县令已属佼佼者了。 但他能官至四川总督、成都大将军,实属少见。他的升迁与王茂荫鼎力举荐有很大关系。 王茂荫是安徽歙县人,进士出身的二品大员,最早的提出关于货币流通理论,这一理论被马克思记载在《资本论》中。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捻军揭竿而起,各地义军给纷纷响应,大清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当时太平军攻占 扬州,遂有屠城之难,消息传来,淮人纷纷迁移。一时贵者叹于室、富者犹于门、贫而强者喜于道。 吴棠诓称:清廷大军将至,淮派员接应,人心稍安,迁者多返。吴棠在地无城郭、手无兵柄情况下,徒以忠义号召,会同乡绅 鲁一同招集乡勇,倡办团练,申明纪律,乡镇立七十二局,不数月间,会者数万人,首尾相联,合力防御,声威大振。 太平军止步于淮扬。这一功绩被家乡人王茂荫所知,心中十分赞赏,也为他推荐吴棠买下伏笔。 后来,咸丰帝为了维护苟延残喘的大清王朝,决定广纳英才,号召各位大臣举荐贤明。 而王茂荫则举荐了吴棠,经过吏部查证,吴棠确实是地方能吏。 没有过多久,咸丰帝在王茂荫的请求下给两江总督怡良、江苏巡抚许乃钊降旨垂询:“清河知县吴棠团练乡勇,深得民心,若令其带勇击贼,必当得力。” 这一嘉许很快使吴棠成为“ 天子知名淮海吏”。 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地方封疆大吏也因此更加看重吴棠了。 而吴棠的发迹,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 要知道,李鸿章办团练,也是从咸丰十一年才开始的,而咸丰三年,李鸿章的父亲李安文办团练,也是王茂荫的推荐。 一个七品县令得二品朝廷重臣(相当于今天中央部级官员)王茂荫举荐,官运自然要亨通了。这里也少不了吴棠自己的奋斗。 很快,吴棠升任海州直隶州知州。并赏戴花翎,由正七品晋升为正五品。 后来吴棠父母相继病逝,吴棠按制应丁忧去职,回乡守孝,因士民攀留,咸丰帝命吴棠治丧百日,以墨视事,仍署原职,一年半后才回原籍终制。 咸丰九年(1859年),吴棠孝期刚满,立即被起用为徐州知府,此后仕途一直非常顺畅。 不到一年,升为淮徐道,赏加按案使衔,又过了不到一年,升为江宁布政使,署漕运总督,督江北粮台,辖江北绕道以下文武官员。 仅仅7年的时候,从候补县令到四品大员,这在明清时期,是不可多见的。 咸丰十年(1860年) 捻军李大喜、 张宗禹率部二万余众,攻克 清河县 清江浦(今 淮安市区),击毙淮扬道吴葆晋,副将舒祥等,河督庚长等逃往淮安府城。 吴棠临危不惧,招集乡勇,驻军瓦砾上,亲自在 清江浦北圩上督战,终击退捻军。 于安徽、江苏,可以说吴棠功绩不可小觑,现在很多都会记得李鸿章在合肥办淮军,缺少人有人知道吴棠在当时对家乡的守护。
执掌“东南三大政” 准确的说,吴棠是河道起家,当时从举人到知县,皆因河道治理的方面。而东南三大政:河政、漕政、盐政。运河则是基础。 吴棠在清淮一带全力以赴对抗捻军,以练达勤能的政绩投身于清廷至关重要的“东南三大政”(漕、盐、河),掌握节制江北的实权,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湘淮集团既相互支持,又有所钳制的微妙关系。 慈禧垂帘听政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此前吴棠已是淮徐道兼理徐州知府,帮办江北团练和总兵田在田徐、宿军务,赏加按察使衔,从三品。 垂帘听政这一月,吴棠奉旨补授江宁布政使,署漕运总督,督办江北粮台,江北镇道以下各官弁均暂归节制。 实际上吴棠是接替王梦龄职位,王梦龄也是从淮徐道升任这个职位的,他干了不到一年,因为对付捻军不力,才被降为五品京堂回京候补的。 前有车,后有辙,他的缺由吴棠补授,顺理成章,不存在超擢嫌疑。 而为历史所知的清末首富胡雪岩,在投靠左宗棠之前,则是王梦龄的财神。 此时的吴棠,已经可以说在东南跺跺脚,东南就要颤三颤的人物了。 和曾、左、李三人不同的事情是,吴棠更注重的是民生。 吴棠在任漕运总督时,为保清河县人民生命财产及衙署大小官员的安全,使百姓能安居乐业,为防御捻军再来,吴棠于同治二年奏准朝廷,得以拆用河湖堤砖石,筑清河县城于里运河南岸,清江城开工于同治三年春,翌年秋竣工。 城周长一千二百七十三丈六尺五寸,高一丈八尺,杉木梅花桩基础,椿顶满砌,全部用糯米汁灌嵌,十分坚固。 四城门上均砌有砖木结构枪楼,四楼皆入嵌一额,东门署“安澜门”、西门署“登稼门”、南门署“迎薰门”、北门署“拱宸门”,筑城经费耗银十二万两。 清江城筑成后防御功能增强,人民安居乐业,并非吴棠私自所为。 在他倡导下,清河县周边各乡镇、村寨先后皆筑圩寨,同治六年“捻贼”再度来时,皆不得逞,可见此城圩之功效也。 由于黄河北徙,改道山东。此时,河督功能降低,无河可治,清廷于咸丰十一年裁汰河道总督署,立漕运总督署,实授吴棠为漕运总督(俗称漕帅),辖二十四河标营,拥兵数十万。 吴棠认为,黄河北徙,拆高堰石堤无大碍,不料招致很多人反对,亦有同僚多次弹劾上告,状告吴棠“拆堰制灾,圈城卖地”。 谁知吴棠没有被告倒,官越告越大,这也是中国官员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特例。 同治二年,吴棠下令拆武家墩以北石工,修筑清江城,并筑清江里运河南北土圩,上置炮台多座,以防捻军。又建崇实书院,建文庙大成殿,置义学四所。 四年调两广总督,未赴任,忍留槽督原任,筹划恢复运河槽运,以小粮船岁运四万余担。 黄河北徙后,裁汰河道吏员和河营标兵,改修防为操防,并改隶淮扬镇总兵。 黄河、运河和洪泽湖等滩地涸出,试行屯田,“划予各兵督耕充饷,以自然之利,养有用之兵。” 一为民生,二为养兵,可以说多方得利。 由于吴棠的功绩卓著,士民称颂,后任漕运总督文彬于同治十年奏建专祠。 如今是是“中国运河之都”江苏省淮安市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位于淮安市清浦区轮埠路141号,里运河畔,是清江浦的重要遗迹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遗产点之一。
(吴棠故居) 满清廉吏 吴棠不仅是位能力非凡的漕运总督,也是晚清时非常有名的清廉吏,很多文学作品中,将吴棠描写成一个贪财纳贿,攀附权贵的庸吏。 但事实上,吴棠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位不畏奸权的清官廉吏。 同治五年,吴棠出任四川总督,在任拨捐输银赈济灾民,疏呈捐输之弊,要求清政府“讲求吏治,尤当慎于序补之先”。 而在同治十年,吴棠弹劾李光召一事更是让其声震朝野。同治年间,商人李光召与内庭权贵相互勾结,以重修圆明园的名义,从东南亚等地低价大量收购木材,然后高价卖与内务府,从中谋取暴利。 因为此事迁涉官员众多,并有大学士、军机大臣、亲王贝勒等人涉案,不少知情官员为保住自己的前程,都不愿提及此事。 唯有四川总督吴棠得知此事后,毅然上书弹劾,并向慈禧太后陈述此时重修圆明园有弊端。 此事在清廷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足可看出吴棠不畏奸权的品行。 光绪二年,朝廷御制碑文盛赞吴棠:“尔头品顶带四川总督吴棠,正直砥躬,忠诚励志。”朝廷盖棺论定吴棠为“正直”官员。 光绪二年,安徽巡抚裕禄称吴棠:“综计服官三十年,励己之清勤,爱民之肫切,有如一日。”“清勤”,即“清廉勤政(勤劳,勤于政事)”。 光绪三年,漕运总督文彬奏明清廷:“……清江旧有书院,为贼所毁。棠于军旅之暇,筹款兴复,俾诸生讲学其中,人知向学,文教日兴。” 光绪四年,二品顶带四川建昌道黄云鹄称赞吴棠:“……公自牧令,洊陟封圻。服官三十年,清谨之操,仁惠之政,人所共知……实近今所罕见。”“孳孳为国,爱民之意,一出至诚。”“清谨”,即“清廉谨慎”,清官行为操守。 光绪七年,安徽巡抚裕禄、两江总督刘坤一认为:“(吴棠)捐廉俸以恤流离,散牛种以裨耕作,建文庙考棚以兴学校,筹应试之资以惠士林。凡有善举,无不具备。”“虽在妇孺,咸知感念。” 民国学者邵镜人称吴棠:“仲宣微时,贫而好施与。见乞丐衣不蔽体者,辄衣之。叹曰:‘丐亦人耳,贫而不知耻,非其本意也。’及至显达,益慷慨乐善,凡里党戚友有贫乏者,无不随时周济其急。” 综上,吴棠一生行善,为政清廉,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位不畏奸权的清官廉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