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9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湘秘境 | 一次乡土文化之旅

[复制链接]

2750

主题

632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3 21:1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湘秘境 | 一次乡土文化之旅【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路漫漫其修远。屈原曾上下求索的,沈从文、黄永玉曾饱含热泪一遍遍摩挲与吟咏过的,充满了传奇与风情的三湘大地是怎样的?

由BMW中国组织,我们从长沙出发,途经屈原的故乡汨罗市,黑茶之乡益阳市安化县,“云贵门户、善德之城”常德市,湘西州州府、苗文化丰沛的聚集地吉首市,直到土家族的发源地、老司城遗址所在地永顺县,进行了一次“探访三湘秘境——中国文化之旅”。

期间,我们探访了火宫殿、屈子祠、老司城等历史遗迹,女书、鼓盆歌、渔鼓、三棒鼓等盛行于民间的艺术形式,还有苗族、土家族的刺绣、织锦、摆手舞、毛古斯等少数民族的非遗传统。


火宫殿因为臭豆腐声名远扬,但火宫殿和臭豆腐却没必然联系。

火宫殿中有火神庙,火神庙所供的是火神——公元前21世纪,中国部落社会出现了负责管理民间火源的官员,官名为“火正”,人称“祝融”、”火神”。民间逐渐形成了以火神庙为载体的敬火、拜火、用火、管火等一系列的宗教民俗活动。

从明朝开始,长沙火宫殿地区就有相当规模的祭祀活动。到顺治一朝,更是将长沙火宫殿火神庙祭祀正式列为国家祭奠。近百年来,湖南省近百座火神庙消失,唯火宫殿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现在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这里都会举办主题庙会。


火神庙

长沙民间盛传,火宫殿在建设之初以金砖铺地。2005年和2012年,在重修古戏台以及扩建湘菜首府的施工中,施工人员敲开水泥地面,发现火宫殿内坪及湘菜首府墙角有大量城砖。

现在火宫殿院内立了一面照壁,照壁中间部分用玻璃框罩住一部分,是明朝修建火宫殿时所用“金砖”。这些体积硕大的砖块是朱元璋特别征调来用于修建明首都应天府的。很多砖上还刻有铭文,如“长沙府提调官经历高耀、司吏杨原善,醴陵县提调典史王思恭、司吏凌德”等字样。



照壁

火宫殿最出名的小吃要属臭豆腐和龙脂猪血。

火宫殿臭豆腐的手艺从同治年间延续到现在,植根于长沙200多年,卤水配方和工艺依旧延续第一代姜氏所传。


传承图谱


臭豆腐

龙脂猪血的技术要追溯到同治年间,当时火宫殿内只有胡家麻油猪血的生意最好,胡家人一代代把手艺传承下去,从收取血浆、上火烫血到入碗调味,各程序把控严格,猪血鲜香可口。


龙脂猪血

在长沙当地的一所非遗博物馆中,我们见到了女书绣品。

女书,是湖南江永女性所书写、汉语方言的音节文字。女书一般书写在精制的布面手写本(婚嫁礼物)、扇面、布帕、纸片上,分别叫做“三朝书”、“歌扇”、“帕书”和“纸文”。

江永女书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女性专用文字,主要流传于中国南部的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以前还通过女性婚嫁外地,扩展到附近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

女书脱胎于方块汉字,是方块汉字的变异。经过研究,女书基本单字共有1000个左右。女书字的外观形体呈长菱形的“多”字式体势,右上高,左下低,斜体修长,秀丽清癯。乍看上去似甲骨文,又有许多眼熟的汉字痕迹。

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七言诗体唱本,大多是描写当地妇女的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也有的编译成汉字唱本。女书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因而从这些女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地妇女的整体形象。




我们在博物馆可以看到一部分女书作品及释文。


屈子祠

下午,我们去到了汨罗市屈子祠。屈子祠,又称三闾祠,是为纪念屈原所建,始建于汉代,后屡经修葺。今日所见的这所屈子祠,为乾隆十九年迁建于此。

屈子祠及附近建筑占地7.8亩,建在玉笥山上,自山脚至祠,有石阶119阶。此祠为三进青砖结构,祠正门牌楼墙上绘有13幅屈原生平业绩,以及对理想追求的写照的浮雕,附近建有独醒亭、骚坛、望江台等纪念屈原的古迹。

今存建筑有正殿、信芳亭、屈子祠碑等。正殿为砖木结构,单层单檐,青砖砌墙,黄琉璃瓦覆顶,全殿三进。祠内有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桂树多株。





院中桂花树

屈子祠下就是一望无际的汨罗江,江水苍茫浩荡。

屈原与汨罗江渊源深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便有记载:“(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唐代蒋防在赴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任途中,也专程来汨罗凭吊,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在《汨罗庙碑》一文中写道:“案《图经》汨冬水二尺,夏九尺,则为大水也,古之与今,其汨不甚异也……愚则以为三闾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为其实。”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储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皆汨罗遗风”。世人多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设,当天在屈子祠举办的主题讲座中,屈原纪念馆馆长刘石林提出观点:屈原和端午节关系不大。

他谈到:“是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端午节。农业生产的局限性在于靠天吃饭,自然界有风雨雷电的灾害,先民不懂原因,所以要祭祀龙,渐渐成了习俗。端午节的习俗,在我们这一带主要是伴随着龙的文化。汨罗有多个关于龙的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前后祭祀龙,秋分以后一年的农事结束也要祭祀龙。所以端午的源头是伴随着农耕文化的诞生和祭祀龙而产生的。”

“端午节的起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强大的生命力。端午节和农耕生产地区对于生活的幸福、生命健康以及早期祭祀仪式有关,所以起源很早,有一个祭品叫粽子,形状是菱角形,在南通地区还有,这种形状也是祭祀仪式的保留。”刘石林说。

“屈原为什么选择端午节投江,因为楚人对民间习俗很讲究,老人下葬左青龙又白虎。屈原龙年龙月龙日生,他要实现在龙日乘龙而走的愿望,他上下而求索理想的境界,要实现自己美的理想。端午节和屈原更多的关系是中国文人的情怀和理想,是为寄托理想。”刘石林说。

探访安化黑茶:劳动号子亦成歌

五代毛文锡在《茶谱》中写:“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今人是否有福消受唐人曾品鉴过的茶?

在“黑茶之乡”安化县,我们看到了当地工厂制作“千两茶”的现场,工匠展示千两茶的踩压整形的工艺。之后,我们也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茯砖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刘杏益。

黑茶属六大茶类之一,因其外观呈黑色故得名。湖南是黑茶的重要产地,尤以安化黑茶最出名,我们驱车行至益阳市境内,道路两旁是一个挨一个的茶厂,路边广告牌也大多数和黑茶有关,黑茶本为“边茶”,到了明朝,黑茶才定为“官茶”,专销西北,至陕、甘、青、新、宁、藏少数民族地区。

益阳市安化县境内山区种植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等工艺加工制成黑毛茶,并以其为原料精制成湖南黑茶系列产品,其中尤以“茯砖茶”和“千两茶”出名。


黑茶茶厂

千两茶得名于茶的重量,为运输方便,千两茶常做成卷,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故而得名“千两茶”。千两茶采用安化本地产黑毛茶为原料,将经汽蒸变软后的黑毛茶灌入垫有蓼叶和棕片的长圆筒形的篾篓中,用棍、锤等筑制工具,运用绞、压、踩、滚、锤等技术,经多次反复锤压和束紧,使茶支达到致密坚实的要求,最后形成高圆柱体,在自然条件下自然干燥。

千两茶的制作工艺中有人工踩压一项,我们也现场看到工匠们表演踩压千两茶,号角有力,工匠多健康壮硕,举手落脚似有千钧力。


踩压千两茶

黑茶的另一种——茯砖茶也是安化的特产。茯砖茶的茶饼上有点点金花,这是一种促进人体消化、对人体好好处的益生菌。我们采访了“茯砖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刘杏益,刘杏益的手艺师承的是第一届湖南安化黑茶的师祖彭先泽,彭先泽被称为“黑茶理论之父”,刘杏益为第三代的传承人。


有金花的茯砖茶饼

他介绍:“茯砖茶必须在它的茶尖上面有一种黄色的颗粒,我们就叫它益生菌,也是一种真菌。这种真菌作用于茶叶,能够产生新的物质,有益于人的健康。有这种菌花的就叫茯砖茶。茯砖茶是黑茶中科技含量最高,加工工艺最复杂,生长时间最长的一个产品。”

关于茯砖茶上的“金花”,刘杏益表示:“’这涉及一种发花工艺,我们要从菌花窖库里,通过控制温度,让菌类自然生长。从鲜茶到这样一个茶饼的产生周期要有40多个工序、历时35天。”

“黑茶是我国历史最长的茶类之一,最早发源于唐朝,生于宋朝,在明朝兴盛。因为西北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就靠黑茶促消化,所以西部的茶马古道就是以茶易马。黑茶最主要的功效是促消化,消除油腻,最近科学家也分析了黑茶的成分分析,就发现黑茶不仅仅能促消化,还能调理肠胃,降血脂,降血糖,而且对痛风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刘杏益说。

关于如何挑选黑茶,他认为:“要选择大品牌,益阳茶厂、白沙溪茶厂等等,价格根据等级的不同会有较大区别,一级黑茶做的茯砖茶一公斤不超过500元,二级的3、400元。”

鼓盆歌与常德渔鼓:民间焦虑的民间解答

《庄周》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汉代,《盐铁论·散不足》中有:“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训》亦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到了唐代,“鼓盆、击缶”的娱乐成分逐步减少,宋代则出现“鼓盆之戚”的说法。《元史》中书:“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语,教习杂戏……击渔鼓,惑人集众。”

那么,元代已为市井所接受和喜爱的艺术形式是否仍在传唱?2300多年前庄子曾击打过的乐器与吟唱过的歌乐,在今天是否有遗存?

在常德,我们亲眼见到鼓盆歌、常德渔鼓以及三棒鼓。这些民间的演绎形式所借助的乐器都极为简单,不加矫饰,不夺唱词和艺人演绎的神采,而细考究,才知鼓盆歌自庄子的时代便有。渔鼓在唐诗中便有记载,至元代,已广泛流传于歌楼酒肆。

三棒鼓则最早始于明代,到清末与凤阳花鼓合流,艺人为谋生计,背井离乡,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在这些艺术表演的传统唱词中,仍旧可见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流传的过程中对于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的极为朴素的思考和解答。

在流传的过程中,鼓盆歌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今天的鼓盆歌,与丧礼上“扑一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的“打丧鼓”有直接关系,只是在演变中,渐渐丰富了唱词和形式,不只限于丧鼓。

在常德,我们听到了有“金鼓匠”之称的民间艺人邵丹演绎了《传承》,故事讲的是自己在街上遇到几个同学,“我混的没有他们强,缩脚缩手站一旁”,形容自己忙递上君健烟,而对方“望都不望,递上芙蓉王”。其中一个同学自我吹嘘和调笑他:“你看老子们混得当当响,我在当局长,他在当处长,他也搞了个巴耳副乡长,你就哪里这么窝囊,搞了个什么打鼓匠,老子们想都不敢想。”“你跟叫花子是同行,有红白喜事你就到堂,打三鼓棒打乓乓,站人家门口一背时相。”然后邵丹哽咽着说起父亲临终托付,希望他能接着打鼓棒,把这个行当传承下去。

整台戏唱词平白朴素,一人一鼓,方言讲述,俚俗而生动,演绎者以眼神流转,肢体动作来模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而所唱之词,也正道出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的困境和误解。


邵丹在表演中

当天,1965年从艺、师承临澧渔鼓艺人徐亮楚的颜昌春带来了一段渔鼓表演《娘教女》。

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即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后来“道情”为民间艺人所习用,宗教内容渐趋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变为一种说唱的艺术形式。常德渔鼓演唱形式简单,唱词说白通俗,演唱的故事情节生动,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城乡茶楼酒肆之中,皆有演唱。

常德渔鼓的演唱形式是由单人演唱多种角色,既能演唱小段节目,又能演唱有完整情节的大型剧目。演唱中使用的道具很简单,除渔鼓筒外,有单钹、云板、竿子。渔鼓词包括韵文唱词和散文说白两部分,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颜昌春在《娘教女》中唱:“幺妹你嫁到穷人家,鱼不跳来浪不起,你的大姐就嫁到陈家去,打的是八箱和八柜,弹的鸭绒新棉絮,靴子寸把高的底。二姐就嫁到马家去,陪嫁秧田棉花地,杉木柜子装糯米,压断几根箩筐系。我的幺妹嫁到穷人家,娘对女儿对不起,做妈妈的没权利,纵然疼只在心里。”


颜昌春

颜昌春的悲腔哀切动人,每唱一句,则沉吟感叹:“我的幺妹儿呦”,婉婉道来。

《传承》和《娘教女》,是鼓盆歌和渔鼓表演中较为经典的诠释,一来是艺人的表演极生动,二来是唱词感人肺腑。

民间的艺术形式就应该是道民间的疾苦、民间的焦虑。面对“衣锦还乡”的同学,如何体面而理直气壮地讲讲自己的志业,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惦念和担心如何百转千回,这些是最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话题和焦虑,比起宣讲、教化、传播大道理,这些东西非常丰富和感人。

练三棒鼓的最小传承人:不疼、不苦

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是广泛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县永顺县以及张家界一带的一种曲艺走唱形式。

三棒鼓的传承人李有为介绍说:“三棒鼓在湘鄂渝黔土家族居住处是非常盛行的,不管是红白喜事、开业庆典,这个表演是必不可少的节目。甚至是大家吃饭的时候,边吃饭,梆梆梆就跳起来唱起来。这个几乎是人人会唱,只是水平有高有低。三棒鼓最大的特点是即兴演唱,没有词。此情此景,看到你就唱你,看到他就唱他,看到这个房子就唱房子,看到蓝天白云,就唱蓝天白云。两个人之间呢,针对性很紧,一环扣一环,互相调侃逗趣,非常幽默,跟东北二人转有点相似。”

李有为介绍,三棒鼓有很多表演形式:“三棒鼓的形式是根据曲目来组合,最核心的是两个人的对唱,然后可以打锣,因为光有鼓没有锣不好听。抛刀也叫杂耍,它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是视觉上的一种冲击,当然我们也还有其他的组合,比如武术。”

当天的表演包括了对唱、打锣鼓和杂耍。

表演杂耍抛刀的三个小孩尤其引人注意。李有为介绍:“这三个小孩是我的徒弟,亲生三姊妹,他们的父亲是精神病,长期住院了,母亲是脑膜炎后遗症,跑了,等于就是他们三也算是孤儿,最大的是11岁,老二是9岁,老三是6岁,我号召了一些爱心人士资助他们上学以及生活,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他们就跟着学三棒鼓。现在是能抛能唱能打,可能在我们中国,这个特别这个小朋友应该是最小的传承人。”

与三位小朋友闲聊,他们笑说练习抛刀既不苦也不累。被问起是否受伤,三个小朋友也都摇头否认。李有为现场展示给我们抛刀所用的刀,小孩所抛的尖刀虽然不是特别锋利,但却沉甸甸的,落在身上是要受伤的。

孩子身上虽然没有明伤,但是皮肤却非常粗糙。“抛刀肯定会受一些伤,一开始学不抛真刀,就抛木棒、鸡蛋,慢慢熟悉了以后,就抛尖刀、斧头、镰刀,还有大斧头,都可以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3 17:36 , Processed in 0.7835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