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老板对一位名叫王盛云的师傅更是敬重有加,不仅因为他对工序门门精通,更因为他是关键工序的“掌门人”。王盛云是罗文轩笔店的“掌作”师傅——那可是“大师傅”哟!掌作,也就是切毛时掌刀的师傅,经过梳洗整齐后的一大批羊毛,排成一批,决定好这批毛做笔型号的尺寸,由他用刀切下去,那要绝对整齐划一。 合肥毛笔与宣笔 笔、墨、纸、砚,毛笔是文房四宝之首。 自古以来,毛笔是书写和绘画的工具——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全章贯气……其中包含着诸多艺术要素。也只有毛笔,才能达到这独特的境界。 安徽是文房四宝之乡,且以质优著称于世。如徽墨、歙砚、宣纸和宣笔。其中宣笔从汉晋到唐宋,均称"御笔",历代书画家都视为掌上明珠。 合肥地处安徽中部,春秋时期就是商贸发达之地。唐代、北宋、明末、清初,合肥手工业、商业、文化逐渐发展,无疑,皖南的文房四宝要到这里集散,扩大销售范围。其中宣笔的制作工艺也影响到合肥的制笔业。合肥师傅做的笔杆,就是从泾县引进的毛坯;质地优良的山羊毛、山兔毛,也是从泾县选购的。合肥毛笔的质量和品位,名声鹊起,加之价格适中,吸引了诸多外地客商,笔店由原来的几家发展到十多家。 罗文轩笔店领衔笔业 旧时合肥的毛笔店,有的是店坊式的,即一间门面房,两面或三面靠墙放货架,内置一排排瓷笔筒,不同类型的笔分别插入其中。在店堂内,师傅坐在支架着齐胸高的小木水盆前,整修笔毛。这里既是销售店,又是作坊。也有五六家笔店大些,为前店后坊。 毛笔店主要集中在后大街(今安庆路),其中有罗文轩笔店,位于今乐普生商厦南端;一品斋笔店,位于今乐普生北端;孔青云笔店,位于今乐普生东端,与宿州路相邻;刘淦亭笔店,位于今鼓楼商厦南面巷口;天一堂笔店,位于今老市府广场东;仙文堂笔店,位于今天徽大厦西侧;王林堂笔店,位于今老安徽日报社宿舍区南大门对面。另外还有文化斋笔店,在今三孝口附近。那时在东大街(今淮河路步行街)有两家毛笔店:罗文林笔店,位于今百盛商厦附近;汪祥新笔店,位于今含山路口。 最有名的是罗文轩笔店,老板罗新乔,读书多年,接了父亲的笔店后,仍喜爱读书看报,对做笔的手艺却没有用心去把握。但在笔店的管理上,他十分重视人才的使用和产品质量。当时有师傅五六位,其外还有学徒工,是当时合肥笔店行业中师徒人数最多的。罗先生对师徒们十分尊重,对学徒要求严,其中不乏后来成为制笔的好手。罗老板对一位名叫王盛云的师傅更是敬重有加,不仅因为他对工序门门精通,更因为他是关键工序的“掌门人”。王盛云是罗文轩笔店的“掌作”师傅——那可是“大师傅”哟!掌作,也就是切毛时掌刀的师傅,经过梳洗整齐后的一大批羊毛,排成一批,决定好这批毛做笔型号的尺寸,由他用刀切下去,那要绝对整齐划一。再将切下的毛分成做单支笔的量,就有把握了。掌作师傅的这一刀,决定着这批毛笔后面工序的产量和质量。老板罗新乔先生为了维护自己品牌的声誉,不惜工本,总是选上等材料制作,虽是薄利,但能多销。罗文轩的牌子越来越响,生意红火。常有书画家前来试笔,切磋,笔店犹如“文化沙龙”。 一品斋笔店,是老字号,规模较大,生产毛笔品种多,质量也好。其中的大字笔、小字笔,是大众化的笔,价格不高,但耐用。当时的私塾和刚兴起的学堂学生们,大多喜爱用一品斋这个牌子。这家笔店在罗文轩笔店对面,坐北朝南。但两家并非“同行是冤家”,相反,业务上还互有来往,互相通气。两家师傅们平时相处也很好,他们认为都是手艺人嘛,重要的是把活做好。外地来的客商,总是先到罗文轩进一些货,再到一品斋进一些货,对他们而言,品牌不单一,生意好做啊! 刘立斋也是祖传笔店,老板刘静山自己不动手做活,但他极为喜爱书法,字写得很好,有独到之处。据传他的书法吸收真草隶篆中的一些妙处。他常在店堂中铺就宣纸,握笔挥毫。刘先生的字很适合用在匾额上,那时常有人请他书写匾文,或直接求字。开毛笔店的是位书法家,也算一桩美谈呀! 做毛笔的传统工序 我的一位表兄王文山,于1950年从肥东乡下来合肥,投在王林堂笔店当学徒。三年期满后,他也成了手艺不错的制笔师傅,曾对我讲过做毛笔的过程。 首先,根据做笔类型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毛。总之,适合做毛笔的有羊毛,尤以泾县的山羊毛为佳;黄鼠狼(即黄鼬)的尾毛;兔毛,尤以山兔毛为佳;公鸡颈下部的毛,具有一定的色泽,可做笔头外包搭配之用。 第二步,对原料毛进行清洗处理,将毛的锋端理在同一边,便于掌作师傅用刀下料。切下的毛料,原始锋端这边的毛,就是做笔头的材料。 第三步,有个口诀“梳、齐、赶、盖、扎”,这是制作笔头必须遵循的工艺。梳,对笔头这部分毛仍要进行梳理,使其更顺,同时也除去杂质;齐,笔头的尾部一定要搭齐;赶,要反复将笔头上的毛用手或工具驱赶,把不合格的、多余的毛剔除;盖,笔头外面一圈,盖上一层与之相适应的毛;扎,笔头尾部要用线扎紧。到此,一支笔的笔头就做完了。这个口诀所讲的工序,全部是在一个木水盆中进行的。操作师傅要不断将笔头的毛蘸水,不断地取出修整,即使严寒的冬季也要如此。 第四步,扎紧的笔头尾部,还要用松香使其凝结,毛就不会乱。用一盏油灯,一手拿笔头,一手钳着松香,让松香在油灯上融化,滴到笔头尾部,使其硬结。 第五步,如何将笔头固定在笔管上呢?是用石灰、小麦面粉混合的糊粘合的。干燥后,焊接很牢固。一支毛笔就此完成。 接下来,用钢针在笔杆上划字,包括笔名和店名,字上还可染色。我这位表兄是划字高手:字体秀丽,布局得体,给笔增添美感。 昔日主要的书写用具 过去无论是私塾还是学堂,学生是离不开毛笔的。即便刚兴起的学校,学生都有描红本、大字本、小字本,每天按要求写毛笔字。看到老师给自己写的字画红圈,可高兴啦! 店家记账、写办公文书等,也都以毛笔书写为正本,绝不含糊。亲朋通信,大多是用毛笔书写,十分讲究笔墨功夫,因为对方往往会评价字,甚至以此揣摩写信人的心情。 虽然自来水笔出现了,但过去的文人仍喜爱在方格纸上用毛笔竖着书写。编辑改稿,也是用毛笔,蘸红墨水,书写小楷。我曾见过这样的手稿,从上到下一行行读来,不自觉地就欣赏起书法了…… 据笔业一位老师傅回忆,合肥解放初期,四乡八镇进行土改,那时丈量土地、写账本、证书等,用的都是毛笔。一时间洛阳纸贵,毛笔供不应求。 在毛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年代,也分普及型和高档型,或专业型。例如学生们的用笔,写大字本上的字选用大羊毫,写小字本的字选用小狼毫或小羊毫。一些商店的账房先生讲究些,选用毛锥子、小绿颖(小羊毫的一种)、五色云中驾六龙(笔毛染多色,为象征名)等。教书先生、文人雅士、专业写作者,一般用锋毫档次高一些的小羊毫或小狼毫。春节写门对,有专门的“对笔”,型号多样。至于书画家的用笔,专业性强,属另一个层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