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7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0年春节拜佛记忆,重新拾起那个年代“春节”的记忆

[复制链接]

1639

主题

2342

帖子

791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9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2 14:4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又是一年春节啦!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
现在的春节,
年味越来越淡了,
再也看不到过去的那种热闹与温馨场面了。
但是,
春节不管如何变化,如何过~
都藏着中国人一份浓浓的感情,
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今日,
让我们一起回味50、60、70……年代的春节老照片,
重新拾起那个年代“春节”的记忆~


清末、民国年代
由晚清进入民国,
民间过年的习俗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最重要的活动有三方面:
一是对神祗的,包括年前送灶神,新年去寺庙烧香,接财神;
二是年终祭祖;
三是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新年期间的拜年、贺年和走亲访友。


大年初一,
家家户户,男女老少
纷纷来到寺院烧香祈福。


过年期间,大家会争相抢着来烧头柱香。
“全股香”有吉祥圆满的寓意。
香烧的越旺代表来年运势越旺。


新年祈福的法会现场。


律堂是僧徒坐禅修戒的佛堂。
人们祈愿新的一年得佛祖护佑,事事顺心如意。


民间师父们用黄土和木头塑出来的佛像。
小孩们也会双手合十,虔诚的敬拜佛祖。



新的一年结缘一串象征好运与福报的佛珠。
有了佛祖的护佑和加持来年一定平平安安,吉祥圆满!


寺院特别灵验的祈福桥。
春节前夕,
大家会请有名望的大师写下”年年如意”的吉祥祈愿牌悬挂在祈福桥上。
大人小孩都要争相站在桥上仍铜钱,
祈愿来年兴旺发达,镇压百邪。


大年初一,
不止是普通老百姓才会来寺庙烧香祈福,
达官贵族、社会名流也会虔诚的来到寺庙,
虔诚的跪拜佛祖,
祈愿来年顺顺当当、生意兴隆。


最懂感恩的孩子最有福报!
在大一点的家族,
过年当天,
家中的孩子不仅要向身前的父母叩头表达感恩,
还要虔诚的敬拜祖先。


“年年糕”,年年高。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
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过年赶庙会,
人们赶庙会除了赶热闹,
还要来上一碗热腾腾的蒸年糕。
50年代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
在当时,毛主席的年画特别受欢迎!
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珍藏
大家还常常齐聚观赏这些画作
毛主席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1951年,长春的小伙子在家里写对联
当时家里稍有些文化的人,就要担此重任
全家的小孩儿都围在跟前看个不停呢


1952年,湖南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
除夕之夜,阖家团圆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大家吃年夜饭的习俗是不会变的,
媳妇、小姑子要和婆婆一起做一桌子的饭
但是当时的年夜饭可几乎是没有荤腥的


1954年,河南省唐山解家套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姑娘
正在试妈妈刚做好的新衣裳
过年的时候
什么都比不上妈妈亲手做的花棉袄


1955年,陕西一农村的跨年活动里
最出名的就是踩高跷
表演的人大部分都是青壮年
惹得老人和孩子一阵欢笑


1956年的春节,村民围坐在一起
第一次听到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
在电视诞生之前,
收音机一直都是大家娱乐消遣的活动之一


1957年,北京市宣武门外牛街的
刘奶奶在看孙女们做游戏
那个时候小孩子的娱乐项目里
没有特别华丽的玩具,
但却都特别开心


1959年,天津天后宫春节庙会的景象
逛庙会是当时特别流行的活动呢
街上往往人挤人,特别热闹
60年代


1960年,北京南苑人民公社的老太太
全都跳起来了秧歌舞
这一年以后传统民俗
都被打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
民间祭祀活动也处于隐蔽状态


1961年,江苏省南京夫子庙
花灯市场上人们在选购花灯
一派热闹的景象


1962年,
北京逛庙会的孩子们最喜欢的
就是图中的这个大串糖葫芦


1963年,在庙会上
正在进行摔跤比赛的两个孩子
每次庙会上的活动都有很多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参加


1967年,国务院提出了
“春节不放假”的政策
这个时候,各地的公社啊,工厂啊
全都组织各种活动
开创各种学习班,过“革命化的春节”
在这段时间,年味儿渐渐淡了下来


1969年1月8日
赴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在天安门宣誓
他们将在山村过“革命化春节”
70年代


到了70年代,
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物质逐渐变好~
过年了,
一家人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
聚在影楼一起照一张合影。
小时候过年的全家福里总是透着一股喜庆劲儿,
记忆中的小时候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春节期间,
人们依旧有着到寺庙烧香祈福的习俗~


70年代,
群众用拖拉机装扮的彩车闹春,
看起来也是喜气洋洋~


春节前夕,
理发店里想美发你得排队。
一方面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老例儿,
一方面为了讨个大“发”财源的彩,也必须从头做起。


北京农民踩高跷来迎接春节。
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
摆上茶水、点心,
年味十足~
80年代


1983年,
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晚,
从此,
春晚成为了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形式,
成为了我们每年的年夜饭。


那个时候物品缺乏,
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做馒头、蒸豆包、年糕、,
吃年糕寓意“步步高升”,
蒸各种寓意的馒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1985年,
骑驴逛庙会是北京白云观庙会的一绝,
备受儿童们的欢迎 ‍~


1985年,
在北京地坛庙会上,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
几乎每天都有特定的风俗,
而逛庙会也是北京旧时过年的主要习俗~


1985年的地坛庙会,
老北京自己的茶道——龙嘴大铜壶,
不过此时这壶沏的不是清茶,
而是面茶或莲子糊。


1985年春节,
辽宁营口农民的节目表演~
在一个不足30平米的小屋子里,
有人手里拿着“年年有余”的吉祥鱼,
有人敲锣打鼓,
欢欢喜喜的过春节~


1980年,河南扬集的鞭炮市场~
村里的人们都围在一起看放鞭炮,
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
其实关于爆竹的传说很多,
其中之一是:很久以前,
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
为了吓退这种猛兽,
人们便燃放鞭炮。


如今,每逢春节,
数以亿计的人们从工作地回到家乡,
就是为了跟家人吃一顿团圆饭。
图为1983年,
张海迪在山东聊城家中和父母姐妹包饺子过新年。
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
以谐音取“更岁交子”之意。
90年代


90年代的全家福~
为了更应景,弄一根树枝,
上面绑上糖纸花儿,
花花绿绿的特别喜庆,
还要从集市上买一些假花,
放在柜子上,有过年的喜庆!


小时候在村里过年,
红红火火的挂上红灯笼,
福气满满~


90年代,
北京雍和宫~


春节期间,
人们到寺庙烧香祈福,
排队烧香的香客已经排到大门外~
00年代


20世纪末21世纪初,
许多餐馆开始推出年夜饭订餐服务,
如今大部分家庭都选择在外面吃年夜饭~
吃的越来越好,
但是却好像少了一点年味儿~


现在过年,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寺庙祈福,
除夕深夜的灵隐寺,
人群熙攘、香烟缭绕~


来自各地的上万香客络绎不绝地赶到寺内烧香、撞钟和祈福,
迎接猴年的到来,
并祈求新年一切顺利。
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一个故事、无限遐想……
人生百年不过一瞬间,
再过100年,
中国的春节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无法想象,
而这百年的春节老照片必然给世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又一年春节到,
祝大家新春快乐,吉祥圆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9-29 15:23 , Processed in 0.52356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