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6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田野记|边城内外——陇东、宁南考察日志

[复制链接]

510

主题

2113

帖子

657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4:2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甘肃陇东地区及宁夏南部地区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这里又成为连接鄂尔多斯高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的过渡地带,从秦汉到唐、宋、明等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部族之间的战与和,在这一带交替上演,所以沿线的城址、堡寨十分密集。而流经该地区的泾河、蒲河、茹河、马莲河所冲积出的河谷地带,也成为连接关内与塞外的军事、通商的要道,是丝绸之路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地探查这一地区的山川地形、边塞城址,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组织历史学、历史地理、考古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于2019年6月19日-25日,对上述地区进行综合考察。这也是继2017年居延遗址考察、2019年内蒙古长城沿线考察后,文研院组织策划的又一次西北考察。
考察人员有: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孝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鲁西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韦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睿(故宫博物院考古所研究员)、刘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马孟龙(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付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于志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韩笑(北京大学文研院院长助理)、王瑞(北京大学文研院行政助理)、任超(摄影师)。
本文系此行的考察日志,由付马撰写,马孟龙校订,于志霖、王睿增订,澎湃新闻分三篇刊发。
2019. 06. 19
09:30,考察队在北大二体北侧集合,乘坐校车前往南苑机场,搭乘中国联行KN5605次班机飞往甘肃省庆阳市。飞机于12:35起飞,经过2小时飞行,于14:35到达庆阳市西峰机场。庆阳天气阴,凉爽。考察队提取行李出机场后即乘坐中巴前往庆阳市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和谐广场南侧,市政府对面,建筑崭新气派。鲁西奇老师在博物馆与大队汇合。15:12,考察队进入博物馆,首先参观历史展厅,对庆阳地区的史前和不同历史时期出土文物有了整体概观。庆阳地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境内有环江、马莲河、蒲河、茹河等泾河支流流过,这些河流下切形成的谷地将地表分割成块状的黄土塬。庆阳市所在的西峰地区就位于最大的董志塬上。在当地形势较为安定的秦汉初、东汉中后期、北朝时代以及今天,董志塬往往成为环江、马莲河、蒲河流域高级政区的治所。在族群关系复杂、边界冲突频发的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隋至本世纪初等时期,本地区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日庆阳市区东北的庆城县,这一历史悠久的古城的城市形态至今仍可透露唐宋庆州、明清庆阳府之痕迹。庆阳地方的历史叙事始于传说中的周人三迁。周人先祖后稷被尧帝封于邰地(今陕西武功县),其后人迁入“北豳”之地避乱,此北豳即被认为是庆阳。其后,周人先祖又经两次迁徙到位于陕西岐山的周原,形成周族。庆阳地区出土的先周和周代的青铜器成为周人在当地活动的证据。春秋战国时期,庆阳地区有义渠戎国,与其南方的秦国和战不定。后来,秦国灭义渠,置北地郡,郡治彭阳县。西峰区董志乡野林汉墓出土镌有“彭阳”字样的铜鼎,说明汉初彭阳县应在董志原上。唐代分别在今庆阳市下的庆城县和宁县置庆州和宁州。2001年在庆城县城北发掘唐穆泰墓,其中出土文物反映了当时庆阳地区华戎交汇的文化面貌。中唐至五代,这一地区由于吐蕃、党项势力的侵蚀与渗透,州县级政区废置无常,在庆州一直保持中原政权经营陇东重要据点的地位之同时,今日的环县(宋金环州)地位也日益上升,并成为北宋一朝抵御西夏的前线。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出土一方宋代铜印,发表者将印文识读为“强猛弟八副指挥使之印记”(张亚萍《甘肃镇原县发现宋代铜印》,《考古》1996年第11期),这一录文结果并为后来的研究与图录沿用。鲁西奇老师仔细辨认篆文,认为印文可能是“强猛第八副指挥使朱记”。考诸文献,《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志》载“又有朱记,以给京城及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其制长一寸七分,广一寸六分”。又出土宋代军职官印,有“威勇第十指挥使朱记”、“振武第三副指挥使朱记”等实证,鲁老师意见似应遵从。庆阳地区还出土了包括墓画像砖在内的大量带有西夏风格的文物,反映了西夏文化对当地的渗透。画像砖上胡人牵驼等独特的动物、人物图案引发考察队员驻足围观。馆藏“原州开边寨人户白重立墓志砖”对讨论北宋西北边疆户口制度亦具有重要价值。庆阳市及其属县现存多座宋金时期佛塔,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八座。鲁西奇老师指出,尽管今天仅有佛塔遗存,但在当时佛塔一定与寺庙伴生,通过佛塔—寺庙—聚落的链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宋金时期庆阳地区的聚落与人口分布。
参观过历史展厅,考察队进入佛教艺术展厅参观。庆阳地区最早的石窟寺开凿于北魏,张家沟门石窟尚存北魏太和十五年(491)的开窟造像题记。陇东地区的早期的佛教艺术由北魏的统治中心大同“倒流”而来,主要反映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则是位于蒲河、茹河交汇处的庆阳北石窟寺。北魏永平二年(509),奚康生平定泾州沙门刘慧汪叛乱,在当地舍宅建寺,并主持开凿北石窟寺。展厅中有对北石窟寺的主要石窟165窟的四分之一比例复原,考察队借此对即将考察的北石窟有了直观的了解。
庆城县城南门航拍
16:25,考察队结束对庆阳市博物馆的考察,乘车前往庆城县,参观县博物馆。17:35,到达县博物馆,进入参观。博物馆位于庆城县老城中普照寺旁,东临柔远河(东河),对岸依山建有周祖陵现代景点。考察队主要参观庆城历史沿革、石雕石刻、唐代彩绘陶俑和历代文物精华四个展厅。讲解员在历史沿革展厅介绍了庆城从先周北豳地直到明清庆阳府的历史沿革,李孝聪、马孟龙老师不时提示讲解和布展中的错误。展厅中有庆阳故城的复原模型,可一览其地理形势。庆城古城选址在马莲河与其支流柔远河(东河)相汇之地,筑城在两河道下切形成的台地上,以两河及临河高台为天然屏障。两河在城南相交汇继续南流,古城在此处开南门。李孝聪、鲁西奇老师都指出此城与吐鲁番交河故城的形制有相似之处。石雕石刻展厅展出庆城县地区出土的古代碑志、墓志。《隋刘兴墓志》证明隋弘化郡城就在庆城古城之地。《金郑公墓志》则记述了宋金之际陇东士族及当地官员的政治抉择。展厅中间立有明成化十一年马文升撰写的《重修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石碑,记颂北宋范仲淹、韩琦在庆州坐镇抗击西夏之功。石碑背后刻马文升统帅环庆军事时当地的布防图,尤其引考察队注目。唐代彩绘陶俑展厅主要展览唐穆泰墓相关文物。穆泰墓址在城北2.5公里,墓道中出土大量造型精美、独特的陶俑,尤其是其中的胡人俑最引人关注。主馆两侧廊棚下堆放大量明清时期石刻,有待进一步收纳、整理、刊布。

《重修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石碑背面所刻军事布防图

2019. 06. 20
阴,凉爽。早8:20出发前往庆城鹅池洞。考察队驱车进入古城区,停车在陇东中学门口。通往鹅池洞遗址的小巷就在中学对面。据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庆城古城夯土为墙,在临柔远河的东城墙下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洞口,是为鹅池洞。从城内可沿洞穴直通河边,自古以来为城中主要的取水口,一直沿用到上世纪70年代。长庆油田的开发导致河水污染,此后庆城居民不再取用河水(现在庆城县用水为黄河引水),鹅池洞才彻底成为遗址。鹅池洞独特的结构使其成为庆州城在历史上从未被攻破的秘密。其洞口正对柔远河中流,方便城中取水,敌人也无法在遄流中投毒。洞口狭窄荫蔽,从城外不易被发现。即使发现,敌人也难攻入。在危急时刻,城中人还可从洞口泅水过河,与外界联络。考察队成员缘铁索沿陡峭的石阶下到鹅池洞口处,洞口平台有淤泥积水,应是丰水时河水漫入所致。洞中南壁有多方题刻,最早一方为唐代,说明鹅池洞开发的历史至迟在唐。洞壁多方题刻已经被移送博物馆保存。
鹅池洞
9:10出发,从南门嘉会门驶出古城,上G211国道沿马莲河上游西北行前往环县,沿途隔河可观古城西城墙。马莲河上游古称环江,环县因之得名。沿环江一路可见道路两侧沟壑纵横,地表被切割成支离破碎的黄土塬,因此环江河谷自古以来便是当地交通动脉。今日之G211国道就覆盖在历史上沿环江沟通庆州和环县的古道上。
9:57到达庆城县马岭镇。马孟龙老师介绍,西汉武帝拓边之后,分北地郡为安定、北地两郡,析分后的北地郡管辖马莲河谷地,而马岭镇一带的河谷最为宽阔,适宜发展农业,故在此地设置马岭县作为北地郡郡治。北魏时废县。隋、唐两代又恢复县的建制,大概在中晚唐五代又废为镇。位于其东南的庆城在隋代才兴起为县一级(合水县),成为弘化郡治。到唐宋时因其军事防御地位而崛起成为环庆地区的中心城市。考察队前往寻找马岭古城遗址。在村庄中有古城断壁一面。李孝聪老师测其夯层为16厘米。鲁西奇老师推测,遗址应是明朝在原有城墙基础上增筑。据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现存遗址应是明代城墙,在遗址东西两侧的山坡上有烽火台遗址,亦属明代,与此城构成防御体系。此城应是明代马文升治下所修筑马岭城。北宋《武经总要》所记环州镇寨中列有“马岭镇”,可能是明代马岭城的基础。马文升出任陕西巡抚时,曾于成化五年(1469)起奉旨出镇庆阳府五年,指挥防御鞑靼入寇。他沿环江修灵武、洪德、木钵、马岭四城以及许多烽火台,扼守沿环江入庆阳之路。当地周边未见汉代城址,但据说遗址周围有三处汉墓,而在其南侧沿川道则有汉墓群。马孟龙老师据汉代葬俗判断,汉马岭县城应当就在此地。
10:35,考察队与前来接应的环县博物馆馆员沈浩注汇合,在他带领下继续沿环江西北行前往环县。考察队驶出马岭镇,进入环县界,10:51到达环县曲子镇,考察曲子古城遗址。环县二中历史老师李建刚向考察队展示其在古城遗址采集到的汉代瓦当,其上文字引起大家的兴趣。李零老师现场释读,录文作:“永建五年,汉德泽弗流,北地县灵州夷狄族戎伐休”。《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汉灵州县置于今灵武一带,即北魏以降的灵州地。马孟龙老师曾撰文论证汉代灵州应在环县南部,今得此新出瓦当文字印证。《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并未标记曲子古城,仅记曲子镇当地有聚落遗址。曲子古城位于曲子东沟汇入环江之两水相交之地,古城具有独特的双城结构,因此当地又名“双城”。考察队通过测量城墙夯层推断,古城遗址应属汉代,后来又有增筑。沈浩注介绍,遗址周围有汉墓群。这可印证此地在汉代就是一处城市聚落,并一直延续到今日,为曲子镇中心所在。
11:30乘车上G211国道继续沿环江西北行。在杨旗下国道入008县道,西行过环江后沿江西岸南走,过合道川后在张旗停车。在合道川与环江相汇之南的黄土原上有一古城遗址。因其南有当地最大聚落刘旗村,遗址被称为刘旗古城。以往普遍认为,古城为汉北地郡方渠县故址,但经过实地考察,该城址时代不早于唐代。马孟龙老师询问将此城定为汉代方渠县的依据,沈浩注先生回答依据乾隆《环县志》。马老师指出《环县志》的说法只能追溯到明代,明代方志对汉代县城的定位多不可信,从刘旗古城的选址、筑城方式和遗物残存来看,明代将此城定为汉代城址的说法显然不可信考察队坡道上原,考察古城遗址,现存城墙上有今人所开窑洞。当地地名刘旗、张旗、杨旗等,皆为明代沿环江谷地驻军的小队军营。李孝聪老师指出,宋代寨堡遗址,如果临近水源,往往为当代民众延续利用。判断寨堡年代,除依据夯层厚度判断年代早晚外(一般年代越晚夯层越厚),还要对夯层表面进行鉴别,表面光滑者往往是近代的。
12:45分到环县县城,用午餐。14:00出发前往战国秦长城遗址。从G211国道下入012乡道环河公路沿城西川西走,在进入城西川河谷前北转,过城西川,到达一处田地中。当地文物工作者指田野深处一截隐约可见的土堆即长城障墙遗迹。因为车辆不便进入,考察队员只能驻步金黄的麦田之外,凭空吊古。秦昭襄王灭义渠戎拓边北地,筑长城北拒匈奴。战国秦长城起自甘肃临洮,经宁夏固原,进入环县境内沿城西川河谷一路向东北延伸,到达今环县县城所在的环江谷地。考察队所见的长城障墙遗迹,正是长城出城西川谷地进入环江谷地之处,为古代东西、南北两条军事交通要道交会之处。
14:22出发前往环县博物馆,14:35到达。博物馆位于环县文化博览中心大楼中,有皮影艺术展室和历史文物展室两个展室。考察队参观了位于大楼三层的历史文物展厅。文物陈列虽不丰富,但范围涵盖了环县历史的各个阶段。环县出土有五铢钱钱范、新莽时代的钱范,说明在汉代环县当地应有级别较高的大型聚落。汉北地郡在今环县境内有两县:方渠县和灵州县。马孟龙老师认为方渠县应当就位于环县县城而非刘旗古城。李孝聪老师就环县故城模型图讲解故城历史变迁。宋代在今环县置环州,与庆州并立。明代沿用宋环州城,但其城址仅有宋时一半。李老师进一步指出,西北地区明代城墙多半较宋城退缩,但城市中心十什字往往不变,这一做法导致西北明城大什字往往不典型(不在城市中心),但环县明清存续至今的城市中心什字可能就是宋城的城市中心。
15:00出发考察环县塔,15:07到达。环县塔位于县城北环江东岸灵武台公园内,全塔呈宋塔风貌,2014年维修时又发现刻划“永兴军泾阳县砖匠人□秀,作下张义□□庆历三年七月”文字的塔砖,始建时间当不晚于宋庆历三年。据塔刹文字,该塔元时为景福寺所属佛塔,今寺院不存,余砖塔一座兀立高台上。由于时间关系,考察队没有到近处参观,只在台地下远观塔的形制。
15:15,继续驱车沿环江西北行,考察宋代环州西北方面的堡寨。过肖关村后,到达乌仑寨遗址,地在寇家河汇入环江之处。停车在国道旁,考察队向公路东侧穿过农户的一片黄花菜地后,登上一块长方形台地,即乌仑寨城故址所在。台地四周有城墙遗迹。考察队从西南角登上台地,踏查了西城墙一侧。李孝聪老师指出,宋时河道可能经过寨下,今日河道有摆动。
继续驱车沿环江西北行,过许旗村,16:00左右到河连湾村,考察宋肃远寨遗址。城址在玄城沟汇入环江之处。考察队登上公路东侧的台地边缘,台地上辟为农田,考察队员无法深入,只能远隔种满小麦和玉米的田野远望一段城墙。
继续驱车向西北,16:20左右到达洪德乡洪德街村,考察宋洪德寨遗址。洪德乡乡治洪德街村就在洪德寨故址上。隋大业初在弘化郡下置弘德县,应即此地。国道公路穿村而过,其西侧即可见寨城残垣,已被当地居民利用做窑洞壁或院墙。洪德寨修于真宗咸平年间,其地选址在耿湾川(东川)汇入环江(西川)之处。
16:32调头向庆城方向行驶。17:40到达木波镇遗址,今地作木钵镇。国道从镇中穿过,古城墙中断,在道路两侧部分被当地居民用作院墙。木钵镇地在安山川汇入环江之处,为环江谷道的一处大路口。此地建城史可追溯到晚唐。贞元年间,唐邠宁节度使杨朝晟请在方渠、合道、木波地方筑城,防吐蕃进出。木波之名,亦疑来自古藏语。环县境内的城西川、合道川和安山川三处河谷在当时都被吐蕃用以进入环江谷道,前述三地分别在三河谷口,是为必争之地。唐代新筑用以守合道川谷口的城应当就是考察队之前所见的刘旗古城。
《新唐书·杨朝晟传》称朝晟先屯木波堡,又请在木波筑城,可知当时木波只有小堡或寨,后来建成有一定规模的镇城,即木波镇。后晋分灵州之方渠和宁州之木波、马岭三镇而置威州,后周避太祖讳改威州为环州,知五代以来方渠、木波、马岭三城皆为镇。宋初沿用唐末五代建制,称镇。
木钵镇航拍
18:10出发继续沿G211国道返回庆城县。途中增停三十里堡,考察桑志华(Emile Licent)所建三十里堡教堂。后返回庆城县在清真餐厅用晚餐。晚餐后前往庆阳市西峰区住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0

主题

2113

帖子

657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4:22:37 | 只看该作者
2019. 06. 21
阴有小雨,微凉。兵分两路,李零、王睿、任超在甘肃省考古所王永安的引领下赴宁县、正宁县参观遗址和出土文物。
大队人马8:40出发前往庆阳北石窟。考察队取002县道西南行,盘下董志塬后,进入茹河谷地,到达北石窟寺寺沟窟群。该窟群位于茹河、蒲河两水相汇之处的台地上,是东西、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茹河、蒲河河谷自古以来行旅不绝,沿岸遍布石窟,此地因开窟密集,故名寺沟。当地文物工作者为考察队介绍了石窟的整体情况。北石窟寺的开凿肇始于北魏。其后,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开窟造像活动不绝,尤以唐代为多。北石窟寺半数石窟为唐代窟,但主要是小窟。石窟寺在清同治年间被回民起义焚毁,荒废至近代。北石窟最大的特点是雕像全为石雕,因此制造过程非常困难。
考察队首先考察寺沟窟群的主窟165窟。考古专家韦正教授为队员系统地讲解石窟寺的形制和造像。韦老师指出,考察石窟寺应当首先关注其建筑结构。从建筑的角度,石窟寺本质是对地面寺院建筑的模仿。现在所见的石窟寺遗址多数是石窟寺的内室,其外室往往已经损毁。在古代礼佛活动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内室巡礼。韦老师提示队员观察石窟寺入口两面侧壁、壁龛以及侧壁上梁孔痕迹,引导大家想像石窟寺前室的规模和形象。窟前地面发掘是复原石窟寺外殿结构的重要步骤,此窟前柱洞已不可见,需要考古发掘来发现。前室后壁正门两侧有两尊高大立像,左为天王,右为力士。戴头盔者应为天王,而力士则从不带头盔,但给力士披甲穿靴,显示了民间特色。通常天王、力士造像各自搭配成对出现,这种不对称的搭配反映了地方造像的特色。天王力士像外侧各有一只对称的卧狮雕像,造型清奇。韦老师指出,云冈第6窟出现现存最早的天王形象,而力士形象则是在洛阳时代的龙门石窟中才开始出现,流行于唐代。这里出现了早期的力士的形象,或可推测其年代。前室后壁和侧壁的许多不规则小龛则为后代加开。
考察队进入洞窟内室考察。洞窟为佛殿窟,空间高大。正壁、侧壁前塑有七尊立佛造像,反映了七佛信仰的主题,主尊应为释迦佛。佛像高8米,造像体积庞大,富有力量感,反映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韦老师指出,七佛造像应一字排开,此窟为适应空间,在两侧壁各立两佛,显示出地方造像的特点。窟顶模仿天幕形象,四边雕刻佛本生、佛传故事。此点与敦煌的表现方式类似,而不似云冈、龙门则表现在空间下部。韦老师指出,北石窟的地理位置在北魏平城时代处于河西经固原到平城的通路上,其艺术题材很可能也吸收了来自河西的因素。正室前壁入口右侧雕阿修罗像,三头四臂,各手中持法器。前壁入口右侧则雕一尊骑象菩萨像,或为普贤。韦老师指出,通常阿修罗配帝释天或梵天等天界诸神出现,但此窟中却配菩萨出现,再次反映了地方石窟自由创作的特点。在前壁东西两侧还对称雕刻两尊交脚弥勒菩萨像,反映了弥勒上生信仰。邓老师与韦老师讨论七佛、三世佛、千佛信仰的联系。韦老师认为三者本质相同,都反映佛法不可灭的思想。北石窟寺历代题记极有价值,其中一则宋代题记反映了政和八年种师道“统五路兵出鄜延”的历史事件。不少元代石刻题记及明清墨书题记仍有待进一步识读整理。
10:15左右,考察队乘车从茹河河谷前往蒲河河谷,沿河谷南行至小河湾谷口。下车步行进入小河湾谷地,考察石道坡古道遗址。在当地文物工作者带领下,队员在细雨中沿泥泞湿滑的山路靠近遗址。谷口有唐代所开石窟遗迹。古道在山壁青石上开出,这在土质松散的黄土高原地带实属难得。道路循山壁向上,沿河谷方向向东延伸。道宽约1.8米,中间深刻两道独轮车辄。考察队在湿滑的古道中东行,观察山川形势。此路被认为是汉代东西交通干道萧关道的一段。考察队队员对此说颇有质疑。西来行旅出茹河谷后,取蒲河谷地继续南走入关中似乎更佳。马孟龙老师指出,西汉初期北地郡郡治彭阳县就在董志塬上某地,武帝迁郡治于马岭县后才将彭阳县迁至塬下。观此古道更像由蒲河河谷上塬去旧彭阳县的道路。
石道坡古道遗址
11:18,考察队乘车前往汉彭阳古城。古城遗址位于庆阳市镇原县彭阳乡茹河北岸台地。继续取道002县道沿茹河河谷西走。茹河河谷很早即为古人所用,是沟通关中和陇右的丝绸之路重要路段。沿途时见河岸台地上有古代烽燧遗址,在滚滚黑云衬托下,颇有历史感。11:31,考察队在古城东南角停车,沿东墙向北踏查古城遗址。古城南墙已被破坏,当地村民在南墙处建造一排房屋。北墙外开有耕地,考察队得以靠近北墙,测量夯层11-12cm,推测城墙应是宋城。
12:13,考察队驱车继续取002县道沿茹河河谷西行。车窗外偶见对岸有石窟挂壁。12:50,到达镇原县城。安史之乱以后,固原一带陷蕃,迁原州于此。在县城用午餐,吃平凉羊肉。李老师、鲁老师在隔壁用汉餐。
13:34,乘车前往镇原县博物馆参观,正值午休闭馆。13:50,馆长来开门并引导考察队入馆参观。与之前的市县博物馆一样,镇原县博的一些重量级文物也被征调至北京,陈列在国家博物馆的“丝路孔道”展览上,与考察队擦身而过,譬如“秦二十六年铜诏板”实物。庙渠乡老虎嘴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常山下层文化,遗址出土可连接的套水管引人注目。《西禅院记碑》出土于彭阳古城,其正面为北宋开宝五年宁州丰义县《重修西禅院记》,背面为《周显德二年五月六日存留禅院记》。碑文显示彭阳古城在后周至北宋初年为丰义县所在,城中建有西禅院。背面碑文列举功德主人名,多有带安、史等粟特胡姓者,对研究唐宋之间陇东地区胡人动向极具价值。可惜博物馆将石碑背面对墙陈列,令考察队员想尽办法不得视其全貌。
14:40,考察队离开镇原县,从茹河谷地南下翻越黄土塬,前往泾河谷地。先取S303省道向东南,再改走003乡道南下。乡道在黄土塬之间蜿蜒上下,车窗外是夏至日的濛濛烟雨,视线里只剩下一条前路。经046县道、042县道后,到达位于泾河谷地中的平凉市泾川县。
15:25,到达泾川县博物馆,雨不停歇。博物馆的重头展览是东厅的大云寺窖藏佛像展览。据讲解员介绍,2012-2013年间,在泾川县大云寺遗址先后发现两处佛像窖藏坑,出土大量佛陀、菩萨石雕,雕像皆面部朝西排放,均有破损。韦正老师指出,这应是该寺收藏历代毁坏佛、菩萨像(包括三武一宗灭佛活动所毁雕像),在宋代统一埋藏。窖藏坑附近出土的大中祥符六年龙兴寺地宫铭文砖亦可印证这一判断。韦老师从北周、隋、唐佛教造像的风格讲起,以展厅陈列的文物为实例,对佛像进行断代,并品评佛像的工艺。其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引导考察队员参观库房,特意展示了新近征集的对宋代泾原路职官研究颇具价值的《宋会仙亭记》碑,并赠送馆藏图录。
16:47,考察队在雨中驱车前往王母宫山,考察王母宫石窟。王母宫山正位于泾河支流汭河汇入泾河之处。王母宫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初年,是陇东地区年代最早的石窟寺。洞口较狭窄,正壁有近代雕佛像一尊,考察队从左侧进回廊进入内室,洞天大开。内室空间高大,为中心柱塔庙结构,中心柱前壁砌为前室后壁,雕像已不存。可见中心柱两侧、后壁与内室墙壁皆分三层开龛造像。据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穹顶和上层的龛都在1920年代海原大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本次考察只能在地面瞻仰最下层龛。韦正老师指出,此窟非常重要,堪称“小云冈”,是云冈模式向西传播的实例。观其规模,即使置于云冈的石窟群中也属体量较大的洞窟。考察队重点考察中心柱南面龛。其下层龛塑释迦、多宝二佛对坐像,反映了法华信仰法华经变和交脚弥勒是云冈石窟中最常见的造像题材。韦老师顺次解说该龛的其它细节。龛顶门楣共有两层7(9)佛,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七佛信仰。龛底左下角有力士托举形象,应是中亚希腊化地区的文化因素,演化自希腊柱。出石窟后,考察队转往石窟旁陈列室参观北魏永平三年《南石窟寺之碑》、北宋天圣三年《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以及元代八思巴文《镇海寺之碑》等石碑文物。
17:55左右考察队到达位于泾河北岸的南石窟寺。其主石窟主室的形制和造像题材与北石窟类似,同为大型佛殿窟,在正壁和两侧壁前塑七佛立佛像,在前壁入口两侧塑对称交脚弥勒菩萨像。
18:15出发去平凉。上312国道沿泾河河谷西行。泾河河谷远较茹河河谷宽阔平坦,从泾川到平凉一路,沃野千里,而夏至日的雨一刻未停。
同日,李零、王睿、任超一行先至宁县石家遗址考古队住址观摩库房中的出土文物,王永安介绍了遗址发掘的基本情况。
中午到达正宁县博物馆,馆长刘小枫介绍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祭祀对象要册湫的方位、相关遗物和尚存的祭祀情况。要册湫在正宁县东南湫头乡,附近曾出土宋宣和三年《重修孚泽庙碑》,现藏正宁县博物馆。碑文云:“县之部有镇,曰要册,镇有庙,曰孚泽,为昭祐显圣王之祠。”所谓“昭祐显圣王”,亦“齐天圣烈显应盖国大帝黑池龙王”。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尚有四川、贵州等地的乡民前来祭祀,奉上猪头等祭品,并摘取要册湫周围松树上的松针带回乡里。在博物馆用餐后参观了博物馆所藏的碑刻和博物馆的历史陈列。
在大雨中赴要册湫进行实地考察,立于塬上,沟底即为要册湫但只可见到浓荫遮蔽。几欲下到沟底以探究竟,无奈雨大路滑而作罢。李零老师则是二至而未得一观。一行转赴罗川镇参观。
大雨中于22:30抵达考察队所下榻宾馆,入住。
2019. 06. 22
阴有小雨。8:35,考察队出发前往崆峒山景区,8:55分到达。为节省时间,全体队员仅在景区外下车远眺崆峒山。随后雨势渐大,考察队乘车取G22青兰高速穿崆峒山,前往宁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从崆峒山收费站上高速,途经崆峒山隧道,在沿川子收费站下高速,进入泾源界。泾源县是泾河河源所在,地在六盘山东侧,是固原南下进入关中的咽喉之地。10:05,考察队到达位于泾源县果家山秦回中宫遗址。遗址位于县城东1公里处,在泾河支流香水河北岸的台地,俯瞰河谷。当地文物工作者扼要介绍了遗址的情况。遗址出土大型夔凤纹瓦,与陕西临潼秦皇陵等地出土夔凤纹瓦片相似。遗址还出土排水管等建筑构件,显示当地曾有大型地面建筑。李孝聪老师关心遗址是否发掘出柱础。目前尚无。李孝聪老师指出,回中宫即秦始皇取道泾源巡游陇西、北地时驻跸中途的行宫;回中宫南临的河谷应当就是当时所取的御道回中道所经之地。香水河河谷至今仍是泾源县南下的交通干道。当地高速公路基建对遗址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公路正穿过了遗址。李零老师提示,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除保存在当地文管所外,尚有一部分收入河北工业大学建筑博物馆。考察过程中细雨霏霏,气温低至13度。遗址面积广大,植被茂盛、地面泥泞湿滑,考察队出于安全和时间考虑,没有进入遗址中做进一步考察。如李零老师所言,此行只能凭空瞻仰这座属于秦皇汉武的行宫遗址。
10:20,考察队出发前往固原市隆德县。考察队乘车取道G22青兰高速,翻越六盘山。青兰高速上打通六盘山隧道,今日已无需六盘越岭。六盘山山体宽厚,汽车正常行驶10余分钟方开出隧道。六盘山西侧阴云笼罩,但尚无风雨。出六盘山后,便进入隆德县境内。隆德县城为宋笼竿城故地。北宋初年,名将曹彬之子曹玮总领泾原路军事兼知渭州(平凉),收降陇山(六盘山)一带蕃部,将宋朝的军事势力向六盘山以西扩张,并建笼竿城。该城建成后,不仅是宋方在陇山以西的主要军事政治据点之一,也成为其与蕃部贸易交流的重要口岸。考察队经过一番取舍,决定先前往好水川宋夏古战场遗址考察。取道青兰高速西行,再取202省道北上驶往西吉县兴隆镇。到兴隆镇东南单家集村向东取乡间小路好兴公路东行,一路坑洼泥泞。12:45,到达陈田玉村,即宋夏古战场遗址之一。上世纪70年代,当地平整农田时出土大量带有刀伤箭痕的人马尸骨遗骸,被认为是宋夏好水川之战的古战场。如今河谷中种满玉米,一望无边。田间隐隐有一条清流,载不动水道中的生活垃圾,这或是当年的好水?经过土地平整、垦殖,古战场遗址早已面目全非。此时天空放晴,战云尽散,村里有钟声响起。邓小南老师、刘未老师等都对传世文献所记夏军以信鸽设伏的细节产生质疑。尚平等学者依据兴隆镇、陈田玉村及该村所在的今好水川河谷所发现的大量人骨、马骨、箭头等遗物及其分布状况,结合文献记载,推测宋方首先在今兴隆镇附近遭到伏击,而后向东沿今好水川河谷逃亡,沿途持续承受夏军的追击(参见尚平:《宋夏好水川战场位置再探》,《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9期)。鲁西奇老师结合当地山川形势,认为这一判断还可以再斟酌。
考察队就近在兴隆镇街边饭店用午餐。14:52,出发前往羊牧隆城遗址。其地在兴隆镇火家集村,今称火家集古城。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依邪没笼川筑城,取其蕃语地名作羊牧隆城,属渭州。据当代学者研究,“羊牧隆”即“黑水”之意。仁宗庆历三年(1043)分渭州笼竿城置德顺军,羊牧隆城更名隆德寨,隶德顺军下。金改德顺军为州,隆德寨为县。元迁隆德县于笼竿城,即今隆德县所在,羊牧隆城渐废。古城东依葫芦河,西望葫芦河支流滥泥河,今日火家集村就分布在羊牧隆古城址东部沿葫芦河一线。考察队从古城北墙外玉米田进入古城址,踏查北城墙。北城墙保存较完整,城墙中段外侧有一方形耳城。城内外都已开为梯田,向东可望见葫芦河河道,向西可望见滥泥河谷,亦密布农田。
16:10,出发前往固原市。考察队乘车取S202省道北走,并入G309国道向西吉县偏城乡方向行进。沿途黄土原上可见保存较好的方形戍堡,李孝聪老师提示此应是清末镇压回民起义时所建戍堡。17:20到达偏城乡偏城村。偏城古城位于村中,依山而建,应为北宋怀远寨。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镇戎军筑赤藁城,取名怀远寨。后隶属德顺军,是德顺军与镇戎军之间的重镇。怀远寨依山而建,形制呈三角型。这一形态在现存西北宋代寨堡中相当常见,两道城墙自河谷沿山体向上修筑,并于山顶汇合;第三道城墙则往往顺河谷展开,共同围住城寨。考察队沿东城墙上山,踏查古城遗址,并一览关山形势。
偏城怀远寨航拍1
偏城怀远寨航拍2
18:10,结束对古城的踏查,取309国道,乘车前往固原市。18:40到达固原市内用晚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0

主题

2113

帖子

657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579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4:23:02 | 只看该作者
2019. 06. 23
阴,16度。8:35,出发前往朝那湫。朝那湫地在原州区东南,当地俗称“东海子”,地图标作马场水库。先取道S101省道南行,在开城镇三十里铺村转入乡间柏油路东行,翻山后到达东马场村,趋近位于山间的朝那湫。此段道路泥泞崎岖,中巴车行驶艰难。李零老师等先行乘小车前往海子东南的凉马台遗址考察,其他队员在海子北岸考察。秦昭襄王灭义渠戎,置北地郡,其下有朝那县,今地在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西北距离朝那湫约11公里。“朝那”当为秦统治之前这一地区的戎人地名。朝那湫为秦国(朝)最重要的祭祀场所之一,当地出土《诅楚文》,可将最早的官方祭祀活动定在战国时代。马孟龙老师推测,朝那湫可能原是义渠戎的重要的祭祀场所,秦人颇敬畏戎狄之神,在征服此地后继承当地传统,使朝那湫成为古雍州地区最重要的祭祀场所。今日朝那湫水位低浅,当地政府在其东南修有水坝,防止其水位进一步降低。但在古代,其水位应远高于今日,在水资源匮乏的黄土高原西部山地,曾是较为罕见的庞大水体。李孝聪老师提示周围山腰上的水蚀痕迹应即过去水平线之所在。考察队员沿北岸步行至凉马台遗址。遗址在湫池东南岸的台地上,出土大量建筑材料和汉代陶片、宋代瓷片等遗物,被认为是祭祀遗址。李零老师指出,朝那湫在秦代是与江、河、汉并列的水祭祀对象,地位极其重要。宋代在当地出土“诅楚文”刻石,证明当地是秦国开展国家祭祀活动的场所之一。对高山湫池的祭祀活动是六盘山一带的传统风俗,至今仍存。称“朝那湫”的湫池不止此一处。平凉市庄浪县六盘山中的“朝那湫”亦号称为历史上的“朝那湫”。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庄浪的“朝那湫”同样为高山湖泊,水体面积更大,但本地曾在2007年出土宋代的残碑碎片,其上刻有“〔朝〕那之湫”字样,或可确定本地即为历史上的朝那湫。遗址现场已被当地农民重新平整土地,开垦为梯田,面貌全非。
10:51,考察队出发前往彭阳古城。汽车沿狭窄泥泞的小路小心翼翼地驶出朝那湫外围湿地,盘过山塬,重返S101省道继续南行,再向东进入青彭公路,与彭青高速平行往东,沿途多处路段在施工维修。11:52,考察队进入彭阳县古城镇,为秦、汉朝那县城之所在。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收复吐蕃所占唐原州地(固原),于至道三年在当地设镇戎军,在汉朝那县故地置东山寨。宋《东山寨修城记》碑即出土于此,原碑今藏固原博物馆,彭阳县博物馆亦有拓片展出。考察队首先停车于古城镇卫生院。大院沿用一段古城墙作西院墙,此即宋东山寨之西墙。其后,考察队乘车前往北城墙遗迹。北墙正在青彭公路的北侧,残墙一段被当地政府包砖装修,上书“皇甫谧故里”金字。最后,前往南墙遗址。南墙残留部分已经被当地民居院落包围分割,考察队只能隔门观望。据李零老师介绍,他在2009年考察此段城墙时,尚可看到当地居民依城墙打窑洞比邻而居的情景,各户窑洞的烟囱在城墙上并排冒出。10年之后,城墙已经隐没在现代民居院落中。
12:33,考察队出发前往彭阳县城。13:00,到达彭阳宾馆,用午餐。14:03,前往彭阳县博物馆。韦正老师因为行程原因,独自前往固原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大楼崭新气派,其中的展品和布展水平绝不逊于其外表,在全国县级博物馆中亦属第一梯队。考察队重点参观历史展厅。彭阳县城始建于宋夏战争期间,为北宋镇戎军下彭阳城,与位于彭阳县境内的东山寨(彭阳古城)、平安寨(城阳古城)等构成北宋在茹河谷道的防御体系。彭阳在明代起撤县制,直到1983年才恢复。彭阳县发现许多重要的上古时代考古遗址,引起考察队极大关注。2013年在古城镇发现的打石沟遗址面积大、规格高,属于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类型,年代在前2000年前后,与中原夏朝一致。在姚河塬西周遗址发现大型西周墓葬,出土有车马器,反映了西周文化在当地的存在。春秋战国时代陇东地区为西戎领地,彭阳地区为义渠戎之地,当地出土的带有北方游牧系统特征的青铜器多属于西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是古城镇王大户墓葬,出土有大量青铜器,其中的青铜柄铁剑引人注目。春秋时秦穆公威服西戎,战国时昭襄王攻灭义渠戎,将彭阳一带纳入版图。姚河塬附近的小河湾遗址是宁夏地区首次发现的较大规模的秦汉聚落遗址,年代从战国秦直到汉初,出土了反映秦文化特征的器物。遗址出陶文作“咸东里贾”。李零老师指出,陶文反映工匠为出身咸阳东里的贾姓某人,该聚落的修建工程由秦朝中央派工匠实施。刻有“〔朝〕那之湫”的北宋残碑碎片亦在馆中陈列,并配有模拟秦人祭祀朝那湫的场景。茹河谷道在西汉时已是东西交通的重要道路,彭阳县则地当其要冲。西汉末班彪曾从关中出发,取茹河谷道到达固原地区,留《北征赋》传世。考察队员在博物馆复原茹河谷道的模型上梳理了本次考察的行程。鲁西奇老师指出,由于泾河河谷道路上存在弹筝峡(今三川口)等险隘关口,部分路段人马通行实际相当困难,而与之平行的茹河河谷虽然河谷不如前者开阔,但地势相对较缓、道路更为平易,其在历史时期的地位值得学界进一步关注。古城镇出土了大量汉代文物,包括国家一级文物朝那铭文青铜鼎(“朝那鼎”,藏于固原市博物馆)和错金银铜羊(藏于宁夏省博物馆)。“朝那鼎”的出土印证了古城镇应为汉朝那县故地。博物馆则展出了当地出土的大型陶水槽、水管、瓦片、瓦当等汉代遗物,为汉朝那县的大型建筑材料。宋夏战争期间,北宋在汉朝那县故地修东山寨,在今彭阳县城依山筑彭阳城,在其东筑平安寨。馆藏《董怀睿墓志碑》于1986年出土于古城镇,保留了北宋东山寨当地居民董怀睿的生平信息。他青壮年时期往返四川从事贸易,宋神宗元丰年间以民间人士的身份承担了一部分宋军粮草辎重供应运输的任务。邓小南老师指出,过往宋史学界对于西北地区的研究集中在宋夏战争和宋朝军事制度,而对于当地的社会层面关注不够。对这类材料的收集和整合将拓宽宋代西北地区研究的维度。宋镇戎军入金后升为州,东山寨为县,彭阳城变为堡。彭阳县罗洼乡张湾村发掘出金代仿木构砖砌墓一座,墓室内壁墓砖上雕有各色人、兽、花鸟形象,丰富多彩;其中一块雕有人鱼形象,较为罕见,可能存在西夏因素。
15:45,考察队出发前往战国秦长城遗址,李零、王睿二位老师则前往姚河塬遗址考察。
固原市境内保存秦长城为战国时代秦昭襄王所修长城。在彭阳县博物馆馆长杨宁国的引导下,考察队参观了保存相对完整的党岔烽火台至张沟塞城障一线遗址。秦长城遗址晚近曾因道路建设遭到较大破坏,今日乡道的部分路段就筑于长城之上。考察队现场踏查党岔烽火台一带长城遗址。此段长城虽被乡道穿过,但整体保存完整,沿山岭逶迤远去至视野之外。现存遗址仍可辨别障墙、长城墩和墙外烽火台三种结构。李孝聪老师提示,在秦长城以北,有一线烽火台系统,构成预警体系。长城墩是长城上的主要防御设施,其作用类似于明长城的骑墙敌台。考察队乘车沿306乡道南行,前往张沟圈城障。此段乡道即筑在长城故址上,沿途偶见城墩残迹立于路旁。城障位于东南、正北走向两段城墙夹角处,是依长城障墙在长城内侧建造的小城。城障南临深谷,杨馆长认为此城障的作用应是守护谷中水源。
考察队乘车前往附近的城阳乡古城,考察宋平安寨遗址。今日公路两侧,分别有两古城址南北比邻,不相连通。推测当时平安寨应为南北两城,南城临茹河河谷,北城背倚山坡。邓小南老师提示,南城南墙附近曾出土残碑,上存“平安之寨”字样,印证此城为宋平安寨故地。石碑早已不见,城中惟余残垣,斜阳洒落,壁影斑驳,偏有一片树林红艳得星星点点,原来是彭阳特产的红梅杏熟了。部分队员登上南城南墙,观察平安寨南临的茹河河谷地形。
城阳乡平安寨航拍
18:28,乘车返回固原市。途经彭阳县城,考察彭阳故城遗址。彭阳故城倚山傍河而建。其东墙沿茹河而立,南、北墙各开城门,两墙沿西侧山坡延伸会于山顶,又构成一耳城。考察队停车在宁馨花园小区北侧马路与栖凤街交叉路口,马路北侧可见一段城垣与马路平行,是为南城墙一段。栖凤街西侧山坡上可见保存完好的城墙一直延伸到山顶,是为彭阳故城现存最完整的一段城墙。该城原亦应属三角城。由于天色已晚,考察队没有踏查古城城墙,于19:00乘车返回固原市。
考察队的另一支在离开彭阳博物馆后,抵达姚河塬遗址。姚河塬位于彭阳红河流域塬地的东部,约占整个塬地的三分之一,面积60余万平方米。北以李儿河南岸塬地的断崖为界,南抵小河北岸的塬地断崖,西至一条南北向自然冲沟为界,东到塬地尽头的断崖边并部分与小河湾战国秦汉遗址相交错。经考古钻探发现有墓葬、马坑、车马坑、祭祀遗坑、铸铜作坊、制陶作坊、池渠系统、路网、壕沟等遗迹。墓葬区处于遗址的北侧,是一处居葬合一类型的遗址。现已发掘墓葬10座,可分为大、中、小3种,其中甲字形大墓2座,竖穴土坑中型墓6座,小型墓1座。甲字形墓葬斜坡墓道,其中一座墓道口有殉人。出土青铜车器有轭、衡末饰、轴、軎、毂、伏兔、泡饰等,另有玉璧、骨梳、蚌器等。中型墓葬有棺椁、腰坑殉狗,出土鼎、觯、泡等青铜器及柄形器、鱼、蝉、螳螂等玉器。小型墓仅有一棺、腰坑殉狗。
宁夏考古所的侯富任引领参观了遗址和库房,介绍了墓葬的埋藏情况和研究现状。(李零老师寄付了墓葬出土甲骨刻辞的释文)
20:30考察队全体在固原市用晚餐,餐后与宁夏考古所罗丰所长会谈。
2019. 06. 24
天气阴有雾,15度。早8:35,考察队出发前往须弥山石窟。须弥山位于固原市区西北方六盘山北段中,清水河支流寺口子河北岸。寺口子河即唐代石门水,沿石门水过石门关入原州的道路曾是唐宋时期军事交通要道。考察队驱车取道福银高速北行,在三营镇下高速西行,经过甘沟村、黄铎堡村后沿寺口子河进入须弥山谷。9:26,考察队到达须弥山景区,天空放晴,山风瑟瑟。须弥山最早的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在当地文物工作者和景区讲解员的带领下,首先考察开凿于北周的第51窟“相国寺”。该窟雕塑精美、保存较完整,是须弥山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寺之一,有“须弥之光”之称。该窟前室遗迹基本无存,主室正门向东,内部为中心柱塔庙结构,中心柱四面开龛,正面龛塑像已毁,今人置小佛像一尊供游人礼拜,其它三面龛中皆为一佛二菩萨。主室南壁开龛塑坐佛配二菩萨,西壁开龛塑三坐佛,北壁则分两层开龛,每层两龛。韦正老师指出,此窟规模宏大,规格极高,应考虑为北周皇室所开。但主室右壁两层小龛当为后代所开,说明洞窟的营造工作在北周并未完成,应考虑政治变动。中心柱上四边,塔庙窟,模仿庙。主室南北壁各开一门,通两耳室。南耳室西壁有今人复写宋人题记:绍圣四年(1097)三月二十三日收复陇干姚雄记。
10:10,考察队随讲解员到达105窟“桃花洞”。桃花洞是较为罕见的唐代中心柱塔庙窟,该洞窟平时不对游客展示,考察队得到难得进入考察的机会。此窟开凿于晚唐,主室向东面开门,中心柱四面开龛。正面龛主尊为倚坐佛形象,施说法印,配二菩萨。韦老师提示,倚座佛形象应是弥勒佛,反映弥勒下生信仰。南面龛雕一观音二菩萨,观音作游戏坐。韦老师指出,游戏坐观音形象出现在石窟雕像中,应为盛唐以后。当时观音两侧胁侍菩萨应为文殊和普贤,构成“三大士”。西面龛雕一佛二菩萨,佛结跏趺坐,施说法印。北面龛为一地藏二菩萨,地藏菩萨光头,游戏坐。韦老师指出,地藏信仰的流行是在唐代以降,是观世音信仰的进一步延伸。主室后壁今不存雕像或壁画,曾被开出一深洞。韦正老师指出,塔庙式石窟寺内室各部分的重要性依次为:中心柱正面、背面、内室后壁、中心柱两侧面、侧壁和前壁。根据此窟各部位的雕像题材连贯、完整,此窟后壁应当原有雕塑或壁画,应是一座开凿完成的石窟。
10:50,考察队到达圆光寺,先后参观第45、46窟,两窟均开于北周,规模、形制相似,均为覆斗顶中心柱窟。石窟内部空间远不及51窟开阔,但雕刻细致,装饰华丽,规格应当很高。第45窟精细华丽的雕刻细节引起考察队关注。中心柱佛龛四周雕刻流苏形象装饰,下部雕刻伎乐天,显示佛说法时的隆重景象。四底角雕有大象,表示驮须弥山之意。45窟东侧第46窟前壁门上有小龛雕佛与两供养人,考虑到两窟的规格,韦正老师推测此二窟可能是北周皇家开凿的二圣窟。须弥山石窟在宋以后衰落,因此石窟寺雕塑反而没有受到后代大规模的改修和破坏。李孝聪老师指出,丝绸之路东西交通的官道不取原州而改走南面的隆德,须弥山石窟可能因此衰落。
11:37,考察队到山下,远观第5窟“大佛楼”。此窟为须弥山的标志性石窟,为武后时代所开大佛窟,雕倚坐式弥勒佛一尊,高20.6米。武后时代在全国范围营建大佛像,为其登基造势,此窟应属这一时期。石窟考察队一部分队员攀登至大佛脚下近距离观察大佛雕像,另一部分队员随李孝聪老师考察附近唐石门关故地的关河形胜。马孟龙、付马下至寺口子河谷地,沿古石门水踏查经过石门关的古道。石门峡谷地势险要,仅有小路循石门水贯穿百仞崖壁间。在此置关,堪称万夫莫开。李孝聪老师指出,此地可能仅有一关隘,无法驻扎军士。驻军之地就在其东的黄铎堡古城,是为唐石门镇、宋平夏城之地。
须弥山石窟大佛楼,左侧与大佛相对的峡谷,据称即是右门关。
12:20,考察队汇合出发赴黄铎堡村,在公路旁餐厅用午餐。刘未老师放弃午餐,先行前往黄铎堡古城踏查。
13:49,考察队全体前往黄铎堡古城与刘未会合,午后天空少云,日照强烈。首先从北墙中部豁口进入古城内城东墙附近考察。古城内城为宋平夏城,为宋人在唐石门镇城基础上筑建,其中东墙夯层厚12-13cm,西墙11cm;外城为宋怀德军军城,是以平夏城为基础向东、南方向扩建而成,并升格为军一级建制。明朝利用内城东南角新修一小城,因当时守城将领黄铎之名作“黄铎堡”;地名沿用至今日,当地有黄铎堡乡、黄铎堡村。因小城城墙晚近,风化程度较轻,兀立于古城残垣之中,被当地居民称“紫禁城”。邓小南老师在宋代城垣遗址下现场讲解宋城之由来及宋夏之战的背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章楶派军出葫芦川,在石门峡江口和好水河阴用22天时间急筑平夏城、灵平砦(寨),控扼西夏沿河谷进军的道路。次年,西夏太后即携幼主亲率大军攻平夏城,围城十数日不能克,被迫撤退。宋军追亡逐北,杀敌甚众,在城北2公里村庄曾出土白骨堆,疑为宋军追杀西夏军之战场。平夏、灵平二城寨的建立,使北宋牢固地控制住镇戎军(固原)北方门户。此后,北宋在平夏城置怀德军,在固原北确立了强大的军事存在,将西夏的势力继续向北压缩。考察队随后又从外城西北角附近北城墙进入古城,此处有现代文保单位重修之城门,题“黄铎堡古城”。考察队沿北城墙西行,再沿西城墙南走,最后踏查南城墙。西墙、南墙保留有连续的马面遗迹,南墙中部保留瓮城遗迹,瓮城门向东开。
考察团在平夏古城城墙上
平夏古城航拍
15:26考察队结束踏查,在南城门外公路集合,出发前往王浩堡古城。王浩堡古城被认为是宋灵平寨遗址,城墙临河,应是灵平寨所扼之好水河。考察队踏查古城西城墙遗址。刘未老师测量城墙夯层,厚处达到15-20cm,据此推测此城墙或为明代以后所筑。此时烈日炎炎,气温升至25度。
16:51考察队出发返回固原市区,前往原州区大营古城遗址。从固原市区沿309国道西行,在中河乡宁夏金磐工贸有限公司右转进入厂区,即可见到古城遗址。古城东南临大营河河道,故称大营古城,城址呈折角长方形,东城墙南段循河道走势向西偏折,城墙保存相当完整,为宁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遗址,因此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城为明代甘州群牧千户所所在,永乐年间置,为肃王府牧马地,清代弃置。瓮城夯层较厚,约15cm,城墙夯层紧实,仅7-8cm。尽管此城在宋元文献中未见明确记载,从城墙夯层厚度看其始建年代不当晚于宋代。瓮城虽然夯层较厚(这一般是夯筑年代较晚的标志),但刘未老师指出其夯层内包含宋瓦,考虑为宋城重筑。宁夏考古所固原工作站樊站长提示,城墙夯筑时应就近取用河沙,夯层中砂石颗粒明显,城墙坚固异常。邓小南老师指出,从城墙的夯筑质量和现存的防御设施看,此城最初可能为军事防御目的修建,到明代用为养马城。考察队从南城门经瓮城进入古城,沿南城墙踏查,至古城西南角台处,城墙上角台、马面保存较好。樊站长提示古城西侧有两重护城河,今已垦为田地,沟壑痕迹依稀可见。
17:34考察队返回固原市区,沿途踏查固原市内战国秦长城遗迹。考察队踏查位于原州区清河镇明庄村S101国道东北侧长城梁上一段战国秦长城遗址。此段长城遗址西南-东北走向,沿长城梁顶延伸,走势与城外河水流向平行。考察队员登上长城梁,城基保存良好,所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向南北两侧远眺,皆隐约可见长城遗址延伸到视野的尽头。宋、明两代都曾沿用此段长城作防御工事,此段城墙遗址即明朝在战国秦长城基础上增筑。
18:10今日考察结束,前往市内用晚餐。宁夏考古所罗丰所长设宴招待,考察队成员与罗所长、固原市博物馆馆长等当地文物工作者交流考察体会。
2019. 06. 25
晴。8:40在罗所长陪同下前往西北农耕博物馆暨固原市原州区博物馆考察。9:25前往固原市博物馆。馆藏金石文物中,已定为全国一级文物的北宋靖康元年铁钟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又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刊布,但是该钟保护情况欠佳,钟亭亭顶已出现破损,亭柱亦已不稳,一遇大风雨则雨水直接浇淋钟面,致使文字日益锈蚀。由于西北地区近年气候变化较为剧烈,降水显著增多,该钟及其附属保护建筑物亟待相关部门加强维护。石刻馆中若干宋元碑刻亦值得持续跟进。参观展厅后,前往博物馆库房考察新征集文物。馆方新征集隋唐墓志出土地以西安、洛阳为主,部分出自唐研究基金会罗杰伟先生捐赠;宋元明清墓志则有不少出于宁南当地者。在博物馆会议室用午餐后,11:40出发前往固原六盘山机场。考察队搭乘华夏航空G52670次航班到天津。航班原计划13:15起飞,因飞机晚到延误1小时,于16:04到达天津滨海机场。鲁西奇老师转机返回武汉,考察队其余成员搭乘中巴返回北京,考察圆满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9-28 23:26 , Processed in 0.2498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