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之时,美国和蒋介石的战略目标是抢占平津、控制华北、进军东北。企图消灭东北我军,独占东北。 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审时度势,及时制定了党对东北的方针政策,组建了专门的领导机构。194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了,彭真任书记,并从华北、华中抽调了配备一百个团的干部进入东北。 当其时先后到达东北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有20人,占中央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他们中有李富春、罗荣桓、李立三、蔡畅等。 还到了四位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们是: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 当时号称两万干部十万大军进入东北,实为11万人。 林彪就是在这时被毛主席亲自点将进入东北的。 1945年10月16日,毛主席和党中央电示彭真告知:已“会林彪急至沈阳助你指挥作战”。 很明确,初到东北时,林彪是彭真的手下,归其指挥。 林彪、彭真与刘亚楼
1945年10月中旬,林彪抵达沈阳。10月31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正式成立,林彪出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委。 1945年11月24日,中央通知东北局:国民党可能派兵袭击沈阳,我军准备在沈阳城与敌人展开巷战。为此,东北局的每个干部都发了步枪、手枪和手榴弹。 次日,林彪两次建议东北局和自治军总部移到海龙,部队绝大部分撤离城市,准备建立以延吉、临江、通化为中心的根据地。 彭真则坚持留在沈阳做最坏的准备。 最后,林彪发火道:谁想占沈阳谁占,我可要把部队撤走了。 林彪放弃了与国民党军队在沈阳决战的计划,主动采纳了黄克诚的意见,即放弃城市,到远离大城市和铁路线的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也就是回到了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套路上去。 而彭真则缺少建立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的经验,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央最初任命彭真的优越性与合理性正慢慢丧失。因为那些富有建立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经验的同志,在东北局又占有大多数,与居于领导地位的彭真在想法上以及做法上都有距离。 毛主席与彭真在天安门城楼上
林彪对彭真的不服气摆在明面上了,双方分歧的核心是:彭真称遵照中央的指示,占领大城市以利将来的谈判达到和平。林彪则称遵照中央的指示,工作重点在于建立根据地,准备长期斗争。 1946年1月初,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彭真为总政委,林彪仍为总司令。 东北形势后来发展得毫无和平可言,必须以战争解决,所以林彪的意见自然就占了上风。 有问题,就得动班子。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向东北局发出由刘少奇起草、经毛主席修改的关于东北局主要领导干部重新分工的决定电报:“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五人组成东北局常委……” 当时仅是中央委员的林彪当上了东北局第一把手,他的副职中有三名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彭真、高岗。 另一名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此时也在东北,任合江省(今在黑龙江省的一部分)省委书记,也是林彪的手下。 林彪的军事才华很快就展现出来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收复城镇11座,挫败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削弱了其机动兵力,迫使其在东北战场由攻势转为守势,为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林彪在部署作战计划
对于中央为什么改任林彪为东北局书记,毛主席1949年3月13日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一番话可以作为解释:“东北局领导下的工作很有成绩。吃了苦,走了路,东北全部到手,很庆幸。七大以后,全党全军,用脚走到东北,大约半年到7个月的时间,有偏差,我们开头也不了解。山海关、锦州守了两星期,消灭敌人在锦州与沈阳间,也是这么希望的。后来林彪说不行,无枪、无粮、无政权、无经费、无鞋,老百姓正统观念。于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这是陈(云)、高(岗)、洛(甫)的主张。中央接受了,指示他们执行了,集中起来,胜利了。彭真的错误,舍不得大城市,那是不对的。不要说路线错误,因为时间不长。中央指示后,没有坚持,但工作不能了,要调动。”(刘继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