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前芝】 近日,对于中印两军在边界地区对峙一事,台湾一些媒体通过社交媒体向印度喊话表示“支持”。印度媒体也不甘寂寞,主流媒体《今日印度》最近一期杂志封面上的中国板块图中,不见了西藏和台湾,可谓“处心积虑”。甚至有印度学者搬出1942年蒋介石访问印度一事,想借此说明双方关系“源远流长”。殊不知,当年蒋“委员长”访问印度,可谓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其访问成果可用“失败”来形容。 一、奔着协调英印矛盾去的 蒋介石去印度干什么,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背景。 1942年初,由印度国大党领导的、以独立和解放为目的的“不合作运动”正在印度各地如火如荼开展,印度民间反英情绪高涨。而英国驻印总督林里资哥对“不合作运动”采取的措施就是镇压。因此,英、印关系极为紧张。 刚刚在珍珠港大获全胜的日本趁机宣称“把英、美赶出亚洲”、“亚洲是亚洲人的”。此举尽管为国大党领导人所拒绝,却引来印度国大党前主席鲍斯等一批人的认同,他们策划成立了“自由印度政府”,暗中与日本人接洽。如果日军进入印度,失去印度人民支持的英军必将一溃千里,印度将有可能与日本结盟,这对同盟国将是重大打击,中国将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协调好英印矛盾,拉拢和争取印度,使其站在同盟国一边,或者至少不倒向日本,成为蒋此行的重要目的。 另一方面,作为同样受西方列强欺辱多年的国家,中国对当时正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印度抱以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如果能从印度独立运动中获得经验,那对抗战中的中国以及战后彻底摆脱西方列强控制,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故而蒋介石在行前的日记写道:“此时访印,可为战后我对英外交奠立根据地也”。 再者,蒋还想劝说英国放弃在印度的殖民政策,藉此提高中国在处理亚洲事务中的国际地位,增强他在亚洲各国领导人中的影响力。蒋在行前曾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致函,请美国人出面劝说英国等在东方享受殖民利益的国家,“依《大西洋宪章》的精神,作政治上改变,此对联合作战将有极大贡献。不然,如果敌方为本身目的,挑拨当地人民,则随战争之进展与时俱增”。 带着看起来很美的想法,1942年2月4日,蒋介石夫妇协同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英国驻华大使卡尔以及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丹尼斯,由重庆飞经加尔各答于9日抵达新德里,开启对印度的访问之旅。 二、英国人不买账 踌躇满志的蒋委员长很快就认识到: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对于印度独立运动,英国人其实不希望中国过多参与。启程前,英国通过驻华大使卡尔向蒋提出四条注意事项:一是蒋介石保守访问秘密,于离印时发表一则消息以促进印度对于共同抗敌的全面合作;二是希望蒋介石致甘地、尼赫鲁各一电,要他们前往新德里相见;三是印度总督希望蒋介石在会晤甘地、尼赫鲁之前先行拜访蒋介石;四是希望蒋介石能接见印度回教领袖真纳。 蒋则提出不同要求:希望前往甘地故乡、同时也是印度国大党大本营的瓦尔达访问;安排入住一般平民旅社,而不入住印度总督的豪华官邸;印度总督欢迎排场,越简单朴素越好。双方还没有就些分歧进行很好地磋商和解决,蒋介石就启程了。 2月9日,蒋介石一行抵达新德里,英属印度当局给予了高规格接待。印度总督与蒋介石举行了闭门会谈。林里资哥并没有在会谈中劝阻蒋介石去瓦尔达会晤甘地。会谈结束后,他求见宋美龄,希望她转告蒋介石:英国政府将无法同意中国的贵宾们前往甘地的故乡,因为此举将会让全英上下感到极端尴尬和难堪。宋美龄当即表示谅解。与此同时,蒋也收到了丘吉尔的一封私人信函,信中提出“我们内阁认为尊意此时前往瓦尔达访问甘地,可能妨碍我们动员全印对日作战之愿望”,劝阻蒋以中英战时合作关系的大局为重,不要去会见甘地。蒋当即回信表示同意。 蒋介石在与林里资哥会谈时,坦言英国对于“广大的、有历史精神和潜伏力量的民族,一定要从速赋予实权,采取切实的方法,使其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如果英国能够以美国对待菲律宾来对待印度,那么“同盟国无论对德、对日作战,印度一定可以作我们同盟国胜利的基本力量之一”,明确要求英国政府立即给印度人民自由,建立自治政府。 这一劝告为英印当局断然拒绝,他们本来想让蒋来劝说印度国内各党派支持英国对德、日作战,却不料蒋却为印度独立当起了说客。他们一边以印度国内教派矛盾为借口,认为给印度以自治领地位,“目下尚非其时”,同时毫不客气地指出:“阁下此来有如审判官地位,将判断是否曲直,并且是袒护国民大会的,那末将使我十分感觉困难,这种印象决不利于联合作战之努力。”双方不欢而散。此后双方又就印度独立问题进行多次讨论,但由于出发点差异太大,始终没能就这个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