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节啦!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 现在的春节, 年味越来越淡了, 再也看不到过去的那种热闹与温馨场面了。 但是, 春节不管如何变化,如何过~ 都藏着中国人一份浓浓的感情, 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今日, 让我们一起回味50、60、70……年代的春节老照片, 重新拾起那个年代“春节”的记忆~
清末、民国年代 由晚清进入民国, 民间过年的习俗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最重要的活动有三方面: 一是对神祗的,包括年前送灶神,新年去寺庙烧香,接财神; 二是年终祭祖; 三是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新年期间的拜年、贺年和走亲访友。
▲ 大年初一, 家家户户,男女老少 纷纷来到寺院烧香祈福。
▲ 过年期间,大家会争相抢着来烧头柱香。 “全股香”有吉祥圆满的寓意。 香烧的越旺代表来年运势越旺。
▲ 新年祈福的法会现场。
▲ 律堂是僧徒坐禅修戒的佛堂。 人们祈愿新的一年得佛祖护佑,事事顺心如意。
▲ 民间师父们用黄土和木头塑出来的佛像。 小孩们也会双手合十,虔诚的敬拜佛祖。
▲ 新的一年结缘一串象征好运与福报的佛珠。 有了佛祖的护佑和加持来年一定平平安安,吉祥圆满!
▲ 寺院特别灵验的祈福桥。 春节前夕, 大家会请有名望的大师写下”年年如意”的吉祥祈愿牌悬挂在祈福桥上。 大人小孩都要争相站在桥上仍铜钱, 祈愿来年兴旺发达,镇压百邪。
▲ 大年初一, 不止是普通老百姓才会来寺庙烧香祈福, 达官贵族、社会名流也会虔诚的来到寺庙, 虔诚的跪拜佛祖, 祈愿来年顺顺当当、生意兴隆。
▲ 最懂感恩的孩子最有福报! 在大一点的家族, 过年当天, 家中的孩子不仅要向身前的父母叩头表达感恩, 还要虔诚的敬拜祖先。
▲ “年年糕”,年年高。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 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过年赶庙会, 人们赶庙会除了赶热闹, 还要来上一碗热腾腾的蒸年糕。 50年代
▲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 在当时,毛主席的年画特别受欢迎! 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珍藏 大家还常常齐聚观赏这些画作 毛主席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 1951年,长春的小伙子在家里写对联 当时家里稍有些文化的人,就要担此重任 全家的小孩儿都围在跟前看个不停呢
▲ 1952年,湖南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 除夕之夜,阖家团圆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大家吃年夜饭的习俗是不会变的, 媳妇、小姑子要和婆婆一起做一桌子的饭 但是当时的年夜饭可几乎是没有荤腥的
▲ 1954年,河南省唐山解家套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姑娘 正在试妈妈刚做好的新衣裳 过年的时候 什么都比不上妈妈亲手做的花棉袄
▲ 1955年,陕西一农村的跨年活动里 最出名的就是踩高跷 表演的人大部分都是青壮年 惹得老人和孩子一阵欢笑
▲ 1956年的春节,村民围坐在一起 第一次听到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 在电视诞生之前, 收音机一直都是大家娱乐消遣的活动之一
▲ 1957年,北京市宣武门外牛街的 刘奶奶在看孙女们做游戏 那个时候小孩子的娱乐项目里 没有特别华丽的玩具, 但却都特别开心
▲ 1959年,天津天后宫春节庙会的景象 逛庙会是当时特别流行的活动呢 街上往往人挤人,特别热闹 60年代
▲ 1960年,北京南苑人民公社的老太太 全都跳起来了秧歌舞 这一年以后传统民俗 都被打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 民间祭祀活动也处于隐蔽状态
▲ 1961年,江苏省南京夫子庙 花灯市场上人们在选购花灯 一派热闹的景象
▲ 1962年, 北京逛庙会的孩子们最喜欢的 就是图中的这个大串糖葫芦
▲ 1963年,在庙会上 正在进行摔跤比赛的两个孩子 每次庙会上的活动都有很多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参加
▲ 1967年,国务院提出了 “春节不放假”的政策 这个时候,各地的公社啊,工厂啊 全都组织各种活动 开创各种学习班,过“革命化的春节” 在这段时间,年味儿渐渐淡了下来
▲ 1969年1月8日 赴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在天安门宣誓 他们将在山村过“革命化春节” 70年代
▲ 到了70年代, 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物质逐渐变好~ 过年了, 一家人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 聚在影楼一起照一张合影。 小时候过年的全家福里总是透着一股喜庆劲儿, 记忆中的小时候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 春节期间, 人们依旧有着到寺庙烧香祈福的习俗~
▲ 70年代, 群众用拖拉机装扮的彩车闹春, 看起来也是喜气洋洋~
▲ 春节前夕, 理发店里想美发你得排队。 一方面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老例儿, 一方面为了讨个大“发”财源的彩,也必须从头做起。
▲ 北京农民踩高跷来迎接春节。 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 摆上茶水、点心, 年味十足~ 80年代
▲ 1983年, 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晚, 从此, 春晚成为了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形式, 成为了我们每年的年夜饭。
▲ 那个时候物品缺乏, 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做馒头、蒸豆包、年糕、, 吃年糕寓意“步步高升”, 蒸各种寓意的馒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 1985年, 骑驴逛庙会是北京白云观庙会的一绝, 备受儿童们的欢迎 ~
▲ 1985年, 在北京地坛庙会上,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 几乎每天都有特定的风俗, 而逛庙会也是北京旧时过年的主要习俗~
▲ 1985年的地坛庙会, 老北京自己的茶道——龙嘴大铜壶, 不过此时这壶沏的不是清茶, 而是面茶或莲子糊。
▲ 1985年春节, 辽宁营口农民的节目表演~ 在一个不足30平米的小屋子里, 有人手里拿着“年年有余”的吉祥鱼, 有人敲锣打鼓, 欢欢喜喜的过春节~
▲ 1980年,河南扬集的鞭炮市场~ 村里的人们都围在一起看放鞭炮, 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 其实关于爆竹的传说很多, 其中之一是:很久以前, 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 为了吓退这种猛兽, 人们便燃放鞭炮。
▲ 如今,每逢春节, 数以亿计的人们从工作地回到家乡, 就是为了跟家人吃一顿团圆饭。 图为1983年, 张海迪在山东聊城家中和父母姐妹包饺子过新年。 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 以谐音取“更岁交子”之意。 90年代
▲ 90年代的全家福~ 为了更应景,弄一根树枝, 上面绑上糖纸花儿, 花花绿绿的特别喜庆, 还要从集市上买一些假花, 放在柜子上,有过年的喜庆!
▲ 小时候在村里过年, 红红火火的挂上红灯笼, 福气满满~
▲ 90年代, 北京雍和宫~
▲ 春节期间, 人们到寺庙烧香祈福, 排队烧香的香客已经排到大门外~ 00年代
▲ 20世纪末21世纪初, 许多餐馆开始推出年夜饭订餐服务, 如今大部分家庭都选择在外面吃年夜饭~ 吃的越来越好, 但是却好像少了一点年味儿~
▲ 现在过年,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寺庙祈福, 除夕深夜的灵隐寺, 人群熙攘、香烟缭绕~
▲ 来自各地的上万香客络绎不绝地赶到寺内烧香、撞钟和祈福, 迎接猴年的到来, 并祈求新年一切顺利。 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一个故事、无限遐想…… 人生百年不过一瞬间, 再过100年, 中国的春节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无法想象, 而这百年的春节老照片必然给世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又一年春节到, 祝大家新春快乐,吉祥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