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3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齐鲁大地寻佛记:神通寺、灵岩寺访古

[复制链接]

521

主题

2139

帖子

669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6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6 10:4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对看展览上了瘾。客居北京的我,有太多展览可以选择,而同一个展览看过三次的,只有“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山东诸多博物馆提供的佛造像,好似在我心里种了草,我迫不及待的想去他们的家乡看看,两日的齐鲁大地寻佛记也便就此成行。第一日先去收藏北朝造像最集中的诸城博物馆和青州博物馆参观;第二日去济南周边探寻两座山东最早的佛寺,神通寺和灵岩寺。

诸城博物馆藏,残损佛头造像。本文摄影均为 张小中 图

公元400到700年,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世和隋唐盛世,已经浸润孔孟之道七八百年的齐鲁大地也迎来了一门新思想,那便是佛学。在魏晋南北朝动荡的岁月中,人们从佛教里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在隋唐的盛世凯歌中,人们雕琢塑像去期许未来。

公元351年,山东第一座佛寺神通寺在济南郊区建立;公元400多年,被誉为“海内四大名刹”的灵岩寺出现于泰山北侧;公元421年,中国第一位去印度取经的高僧法显从青岛崂山登陆回国;公元425年,青州城内的龙兴寺还叫做“佛堂”;公元618年,隋朝灭亡,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石塔四门塔刚刚建好没几年;公元657年,南平公主为故去的父皇唐太宗在济南白虎山东麓修造佛像,千佛崖初具规模。

这三百多年的光景,佛教这门外来的经被孔孟家乡的人们所接纳和传承。历经1600多年沧桑变化到今天,我还能在齐鲁大地找到什么“梵天东土,并蒂莲华”的印记呢?

诸城博物馆藏,北朝丈八佛头像。

诸城博物馆,凝固千年的微笑

诸城是山东半岛上的一座小城,可能很多人都不曾听过这个名字,但翻看诸城的图卷,它其实早已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了。中国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便出生在这里,诸城也被誉为“舜帝之都”。如果对佛像稍作了解,青州博物馆珍藏的那批龙兴寺造像你一定不会陌生,殊不知龙兴寺窖藏被发现前的七八年内,诸城地区陆续发现了几处佛造像的窖藏,揭开了北朝佛光在齐鲁大地的序幕。

我抵达诸城博物馆正值中午,南向的玻璃幕墙泛着刺眼的强光。走进一看,大门被铁将军牢牢锁住,我方知这里是有午休的。小城市其实处处都透着慵懒的生活气息,我走了10分钟找到一家餐馆,吃上一碗面。隔壁桌的大爷看我脖子上挂着相机,上来搭话。我说来诸城专门看博物馆,大爷夸我识货,他便讲起了年轻时候经历过的那些诸城大事。

1988年春,在诸城南郊小山丘上修建体育馆时,工人们无意间发现了一些石头,闻讯赶来的考古专家们断定这里是一处佛造像窖藏。在1990年前,诸城南郊及古城子村中又陆续发现几处佛造像窖藏,加上体育馆出土的200多件,这段时间诸城共发现400余件佛造像。诸城造像大多是佛和菩萨头像,还有残断体躯以及莲花座等。残断体躯分单躯、三躯、多躯等多种,内有高肉髻的佛、有头戴花冠的侍从菩萨和采带飘空的飞天乐伎等形象。这批造像制作精美、神态生动,有的端庄肃穆,有的文静清秀,有的闭目沉思,有的丰满,有的消瘦,虽然多变,但面部表情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似在对你微笑。

诸城博物馆藏,残损单躯造像。

东汉时期诸城佛教已经发展起来,诸城博物馆便存有汉代石佛像一尊。早些年在诸城青云寺遗址发现的佛青铜造像显示,到了北魏北齐时期,诸城的佛事已经十分兴盛繁荣。但好景不长,周武帝宇文岂于建德三年(公元5 74 年)正式下诏灭佛,周灭齐后,灭佛运动波及到齐地,也就是诸城和青州一带,诸城所发现的佛像窖藏应该是这次灭佛运动时匆忙所埋。转眼1400多年光景,佛像重现天日的时候,依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走进博物馆,《北朝神韵—诸城北朝佛教石雕造像艺术陈列》就设在一楼大厅最显眼的位置,从诸城境内出土的400余件佛教造像中精心挑选了68件进行展出。展厅进门便是面露笑容、法相端严而又慈善的丈八佛头像,该造像雕造于北魏晚期至东魏初年。专家根据头像的大小推算整尊佛像高达6米,是目前我国发现最大的北朝丈八佛头像。其微笑之神秘更是让人百看不厌,被称中国第一笑佛。其他佛像的神态大多含蓄又慈祥,配合着精准的灯光设计,足以让你沉醉在这凝固了1400年的微笑盛宴之中。

青州博物馆,曹衣出水的北齐风尚

距离诸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青州古城,1996年也遇到了一件大事。10月的一天早上,王师傅像往常一样,早早的来到新建中学工地,启动推土机准备开工。轰鸣的推土机好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工人们聚拢起来,用手扒开一些松动的浮土,被誉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龙兴寺窖藏,就这样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南北长 8.7米、东西宽6.8米的窖藏坑中,共发现塑像400多件,其中90%以上属于北朝时期,最早一件刻有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纪年,最晚一件刻有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纪年,年代跨度长达 500多年。

青州市博物馆藏,彩绘背屏飞天。

龙兴寺窖藏出土的大部分塑像被修复后,陈列在青州市博物馆进行展览。青州,这座千年古城,在元代之前一直都是齐鲁大地的中心城市,而“青州”这个名字更是令人咋舌。《尚书禹贡》中有“海岱惟青州”描述,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元代开始,青州的地位逐渐被济南取代,而慢慢的不为众人所知。龙兴寺窖藏的发现,无疑让青州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青州市博物馆有多牛?在中国第一次评定博物馆等级的时候,青州博物馆是唯一进入国家一级馆的县级博物馆。博物馆距离龙兴寺遗址只有几十米远,我从诸城乘坐汽车来到青州,刚一出车站,就冲上来几个司机询问我是不是要去青州博物馆?博物馆成了一座城市的门脸景点,在中国也并不多见。

博物馆门前的道路有点长,我远远的望着1980年代仿古风格的建筑,心想着马上就能看到一大群心仪已久的造像,便加快了脚步。博物馆有诸多展厅,龙兴寺造像展览位于右侧一楼。走进大厅,灰暗的灯光一下就把我拉到了看造像该有的状态,含蓄的微笑、流畅的线条、清晰可见的彩绘和灯光下耀眼的贴金,无一不在告诉我这群造像的独特和珍贵。

青州市博物馆藏,北齐彩绘佛像头部。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还有造像艺术。南北朝前期的造像秉承了士大夫“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喜好,强调骨法和气质,有厚大的背屏和左右对称的衣纹,这些特点在龙兴寺出土的几件北魏、东魏造像上可见端倪。而龙兴寺造像之所以如此知名,是在拥有一批独特的北齐造像。青州北齐佛像一改南北朝前期的风格,不再有巨大的背屏,没有厚重的衣纹,把重点放在了刻画身体的轮廓上,强调人体本身的曲线美感。龙兴寺北齐造像多穿着通肩或坦露右肩的轻薄袈裟,衣纹简洁或通体没有衣纹,透体的薄裟显露出健美的肌体。这种风格在古书上被称作“曹衣出水”,与中国其他地方的造像明显不同,而和印度秣菟罗笈多风格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这也许就是中印文化交流中再次盛开的“并蒂莲华”吧。

在参观龙兴寺造像的时候,我在想是谁、又为何把如此多的造像埋在那里呢?回到酒店立马打开电脑,翻看了一些论文资料。专家们大致提出的假设有三种,一是因“三武一宗”灭佛运动而掩埋;二是当地有埋佛习俗,部分大寺会定期做法事把残损的佛像埋葬起来;三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龙兴寺僧人为了避战乱而掩埋佛像。说来也巧,窖藏里一件刻有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的造像,把前两个假设都推翻了。这件北宋造像说明龙兴寺窖藏是北宋时期所埋,而那时候并没有灭佛运动,当地埋佛的习俗也不可能在同一地点持续500多年,唯一最大的可能就是避免战乱。也许历史上很多的谜团都因为某一个小小的巧合而揭开,假如龙兴寺窖藏中没有这尊北宋造像,中国史书上可能又多了一个未解之谜吧。

青州市博物馆藏,北齐彩绘贴金佛头。

诸城和青州两地的造像都出自窖藏,而窖藏之上是曾经的寺庙。相比诸城那些目前连名字都未知的庙宇来说,龙兴寺无疑是幸运的,哪怕800多年的辉煌顷刻间了无踪迹,至少龙兴寺以另一种形式在青州博物馆里再现出来。齐鲁大地寻佛之旅只看看博物馆,我是不满足的。我还将去探寻另外两处位于济南周边的寺庙,那里是山东佛教缘起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故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1

主题

2139

帖子

669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69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6-6 10:50:43 | 只看该作者
在诸城和青州两座博物馆中观赏北朝佛像的时候,我时常想,这些佛像是谁造的呢?又经历了什么让它们支离破碎?当年拥有这些佛像的寺庙又会是什么样子?南北朝这样的大乱世,整个中国都在动乱中匍匐前行,齐鲁大地也不能幸免。“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犹在诗人的笔墨之下,北朝寺庙的图景应该也不逊色多少吧。战乱不断、朝代更迭,再加上“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让早期的寺庙几乎难以幸存。
济南周边隐秘于山坳中的两处大寺,难得的为我们留下了点早期佛寺的蛛丝马迹。哪怕几片残存的砖瓦柱基,都给后人凭吊提供了可以看得到的物件。青龙山麓的神通寺和泰山北麓的灵岩寺,就是我齐鲁大地寻佛记第二日的主要目的地。这两处寺庙有太多相似的命运了,它们都位于山坳中,它们都始建于东晋,它们都曾无比辉煌,也都历经磨难,如今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神通寺新建仿唐建筑(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摄影:张小中)
神通寺,左青龙右白虎的佛域净土
从济南市区去神通寺,有直达的公交线路,但旅途也颇为辛苦。走走停停的公交车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到神通寺门口,头晕目眩的我踉踉跄跄下了车,还没定好神,又被喷了一脸的汽车尾气。远望着神通寺方向,只见一群亮闪闪的仿唐建筑,我心里一惊,心想不会又是在遗址上造了一堆新建筑吧?走进才搞清楚,这是1999年在神通寺遗址前,修建的神通寺遗址博物馆。仿唐建筑看外表还算中规中矩,博物馆内用展览的形式展出了神通寺的历史沿革、出土文物,但这些几乎都没什么游客去看。复建的建筑物多数还是被用作礼佛场所,室内陈设有佛像佛具,室外还有供善男信女上香拜佛的香炉。我匆匆别过这里,沿着景区的参观指引,去往东侧的四门塔。
神通寺始建于东晋时期,原名朗公寺,是山东地区第一座佛教寺院。佛寺的创始人叫做朗公,是西域著名僧人佛图澄的高徒。朗公先后受到前秦苻坚、南燕主慕容德的推崇,甚至做了南燕的国师。得到国君支持的朗公,让朗公寺成为当时山东地区的佛教中心,寺院规模宏达,《水经注》中就有“朗居昆瑞山,大起殿舍,连楼垒阁”的记载。神通寺选址极为讲究,东侧是青龙山,西侧为白虎山,寺庙就位于两山之间的山坳中。
沿着青龙山步道继续前行,半山腰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佛塔,始建于隋代后期的四门塔。远远望着四门塔,造型并不华丽,我却能体会到这简洁中的生命力。大块青石是四门塔的主材,流畅的几何形勾勒了朴素的基调。塔刹向上逐层缩减,呈现一个宝箧印经塔的样子。四个方向各开一门,每个门内原来都有三座佛像,目前仅各剩一尊。在四门塔的考古中曾发现一个舍利石函,内有舍利。这些舍利是谁的?四门塔地基还有其他文物么?四门塔的建立又是因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恐怕需要更多的考古去发现了。
沿着山路继续上行,是刚发掘不久的神通寺遗址,登山过程中一定要回头再看看四门塔,我发现这是拍四门塔最好的角度。当我走到神通寺遗址的时候,其实没有太多东西可以看,无非一些凌乱的基础和东一块西一块的碑刻。这并不妨碍我这个思想活跃分子,调动脑细胞来幻想着神通寺曾经或许有过的辉煌。硕大的柱础上是挺拔的木柱,柱子构成的空间被木梁勾连,斗拱一层层的出挑,檩条一根根的排列,青瓦覆顶,我就这样直勾勾的盯着眼前的废墟,脑海里修造着我想象中神通寺的样子。
但话说回来,神通寺有一个特定的样子吗?历经“三武一宗”灭佛的毁坏,还有数次战乱的摧残,神通寺重建过数次,样子也有了多个版本。目前的遗址上明代碑刻最多,大概有十七块,元代和清代碑刻较少,我猜想神通寺在明代的规模应该很大吧?
遗址的北侧继续前行,有一座异常华丽的唐塔,和简洁的四门塔有着鲜明的对比,当地人叫它龙虎塔。看名字就知道了,这是青龙山和白虎山的组合体。据说龙虎塔的建造和武则天有关系,但这种说法是否是为了增加故事性而被某一时代的人臆造出来的,已无从考证。塔北还有46座宋元僧墓塔,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元代道兴禅师塔和德云禅师塔,他们都是神通寺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再往前走就是整个景区最后一处看点,山东省保存最好的唐代摩崖石刻群。丰富的题刻和历史名人的造像是我对这里最感兴趣的地方,其中10尊刻有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等年号,唐代皇室南平长公主、赵王李福、驸马刘玄意等是像主。古人把自己刻在崖壁上,与神佛同处,可能就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浪漫吧。
灵岩寺内建筑遗址(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摄影:张小中)
灵岩寺,泰山北麓的海内名刹
与神通寺的命运有点相似,历经“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和各种战乱的灵岩寺,早期的建筑早已无存,但灵岩寺还是多了那么一点点的运气。灵岩寺的房舍多是明清建筑,起码不需要我看着废墟脑补了。很多史料记载灵岩寺始建于东晋,比神通寺稍微晚了一些年,创建人同样是朗公。朗公在建造神通寺的同时,因为与泰山的隐士张忠交好,有“尝往来于此说法”的记载,后来朗公在此“始建精舍数十区”。灵岩寺的地理位置太好了,纹理清晰的山石、郁郁葱葱的古树环抱着灵岩寺的古建古塔,宛若一幅中国古典山水画作。我去过很多著名的寺庙,能和灵岩寺的美感比肩的寺庙凤毛麟角。早在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灵岩寺就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并称为“域内四绝”。
也许因为偏僻的缘故,来灵岩寺的游客很少。我从山门进入,环顾四周,只看到一位阿姨在清理落叶。前边几处建筑多是清代重建,新近粉刷过,色彩有点艳丽过头了。因为地质的造化,灵岩寺区域内泉眼很多,卓锡泉、袈裟泉、檀抱泉、双鹤泉、白鹤泉、飞泉、朗公泉等都是济南名泉。在汉柏东侧,有三个泉眼毗邻,古人用“五步三泉”来形容这一景象。三泉汇聚行成一个水潭,澄澈透亮。我用手点了一下水面,冰凉的触感从指尖直击脑门儿,整个人都在哆嗦中精神了起来。像镜子一般的水面也因为我的调皮,泛起了一圈圈的波纹,惊醒了藏在水底的锦鲤。
北宋时期的灵岩寺可是热闹非凡,完全不是现在这样如同隐士似的。北宋的都城在开封,从那里来灵岩寺不算麻烦。自从宋真宗来灵岩寺游玩顺带作了首诗之后,北宋的文人和政客就如同追星般也来灵岩寺游玩作诗。不完全统计,北宋有40多位诗人来过灵岩寺,一共作诗70多首,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苏澈和王安石。苏澈笔下的灵岩寺不仅景色秀丽、环境清幽,而且也是他参禅静心的绝好去处。苏澈的《题灵岩寺》碑,现在依旧珍藏在灵岩寺内,上面的字迹扔清晰可见“青山何重重, 行尽土囊底。岩高日气薄, 秀色如新洗......”。
灵岩寺在北宋时期的名气到了顶峰,这翻热闹之下,大兴土木也成了僧人和达官贵人的共识。辟支塔和千佛殿里的彩塑罗汉都是北宋时期建造,如今也都成了国之瑰宝。耗时63年才建成的辟支塔,是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为了纪念辟支佛而修建。塔身周遭雕刻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故事,从建成开始就是灵岩寺的标志,宋代曾巩曾作诗赞颂辟支塔“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千佛殿内共有40尊彩塑,其中32尊是北宋原作,8尊是明代补塑。彩塑神态各异,写实的手法中力求表达每位罗汉不同的性格特点,梁启超曾赞誉这些罗汉为“海内第一名塑”。辟支塔再往西行便是塔林,从隋唐到明清的160多座墓塔规模,毫不逊色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唐代慧崇塔单独立于塔林北侧,看着有点像一座缩小版本的四门塔。塔身的雕刻风格带有一些六朝时代的气息,也有唐代的韵味,慧崇塔就是大时代变迁中某一时刻最好的定格。
这个春风拂面的下午,我在静谧的灵岩寺中闲逛着,时而听到阵阵鸟鸣,时而丝丝花香划过鼻尖。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山门附近的桌子上提供免费的香。我拿起香,回到大雄宝殿前,在香炉中插好后许下了一个愿望,或者说是一个小小的心愿吧。如果从东晋算起,灵岩寺有一千六百多岁了,哪怕以珍贵的宋塔宋塑算起,也有一千余岁的高龄。我只愿它们继续好好的活下去,继续这样静谧和优雅,不被过多打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0 22:07 , Processed in 0.3147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