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460|回复: 0

我和书店

[复制链接]

2452

主题

567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392
发表于 2018-9-13 09: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0年前,包括新华书店在内的范巷口的四大建筑,可是合肥七八十年代的标志性建筑。

  儿时,我的那个村子是“李府”的“仓房”(即粮仓)所在地,有着几百间闲置的大瓦房。解放前后曾有安徽大学、皖北文化干校、省第一康复医院第五所等单位在那里呆过。一个小小的村落,居然曾有三家“省直机关”在那里呆了好几年,自然就把文化的种子也带给了我这个幼稚的少年。从儿时起,我即对文学、绘画、书法产生了兴趣。父亲去世时,我才八九岁。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和妹妹,生活自是更加艰难了。于是,我只得在小学尚未念完就到合肥当了学徒。但是,我的作家梦没有断。于是,拼命地看书,买书。

  至今仍然保存的,是1955年在合肥新华书店买的几本文学书。一本是1月5日买的小说《老高头》,写朝鲜战场的,1700元旧币,即1角7分钱,在我那饥饿的日子里,可以买两斤大米的;另一本是《我要读书》,600元,即6分钱,3月17日购于合肥新华书店。那时我还在乡下读五年级,三个月里居然能两次上合肥城,居然能两次进新华书店买了两本文学书,而且在巅沛流离中居然保存了近55年,不能不说我与书籍、我与书店的情缘之深厚。

  那时的合肥新华书店在淮河路与宿州路之间的古楼桥上,座西朝东,三小间门面。当学徒后,不说天天来这里,但星期天是必来的,站着,或坐在水泥地上,看书。进厂两年中,我居然没置一床被褥,宁愿挨冻,钱大都买书了。

  从1956年起,合肥市在范巷口盖四座对称的五层高楼。那真是了不得的工程。百货大楼是那年12月动工,1959年9月25日竣工开业。但我们文学爱好者瞩目的,则是新华书店大楼。我那时参加了市文化馆的文艺活动,是馆里创作组的成员,相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青年加入作家协会那般自豪而又激动。毕竟也是涉足文化部门了,多少也能听到厂里一般学徒工听不到的文化消息了。比如当时就听说,在建中的合肥新华书店,在全国排名第四位!对合肥来说,对我们合肥人来说,在当时都是件十分令我们兴奋的事!合肥有一座全国第四的大楼!而且在新华书店大楼尚未竣工时,我们就去参观过了!

  1957年11月22日,安徽省戏剧艺术展览会在合肥新华书店开幕。这个展览会是省话剧团、省庐剧团、省黄梅戏剧团、省歌舞团、省群艺馆、省艺校和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联合举办的。书店主体工程竣工,但尚未落成交付,而且许多脚手架尚未拆除,上面还往下淋着水,搁现在是断然不可在里面搞什么展览的。那会儿人们的文化生活极少,因此这个展览会成了省城人的一个好去处。人们排着长队从东边的小侧门(后来封堵住了)进去参观,出来了,都说好看。展览中有些属于幕后的道具,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则是十分神秘的。比如打雷,仅仅是一块三合板,放在麦克风前闪动几下,那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来,就是雷声。那时《天仙配》已经红遍全国,董永在剧中的那把伞也拿出来展览,比生活中的雨伞要长得多,也大得多。我们文化馆创作小组的辅导员董泗珠先生是省剧目室的,这个展览他们是主办单位之一,董老师领着我们创作小组的全体成员参观了这个展览,不仅不要排长队,而且董老师还亲自给我们讲解,有些道具他还拿在手里向我们展示,我们还能时不时地享受一点小特权,亲手触摸一下普通观众不敢摸、也摸不着的道具,心中觉着很“得”。

  新的新华书店开张后,原先的古楼书店就改成了古旧书店了。我往那里跑得多,旧书便宜。按现在“京片子”的话说,是便宜得“多了去了”!我在那里淘了不少宝。而今保存完好的有:1947年东北书店印行的、周扬主编的《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第一辑;读者书店印行的“十月文艺丛刊第一辑”《朝着毛泽东鲁迅指示的方向前进》,封面是毛泽东和鲁迅并肩的木刻画;1936年茅盾先生主编的《中国的一日》,这应该是一部比较珍贵的书了;最早的一本,则是北京未名社发行、台静农编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1926年版,这本毛边书已八九十岁了。

  我很看重书店的“印行”两个字。书店不仅可以卖书,而且可以“印书”呵!多好。

  新的新华书店开张后,一二三楼营业。但是我却开始往四楼跑了。书店一楼的门口挂了个牌子:合肥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就在西边四楼楼梯口的一个小房间里。编辑刘德合,高高的,黑黑的,人很忠厚。我那时虽然只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但是已经发表小说诗歌,而且还发表了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电影文学剧本了,我就想和刘德合套套近乎,说不定出本小册子,一不小心就真地成“作家”了!在我印象中,合肥人民出版社还出过(应该是翻印)一本长诗《向秀丽》,作者李士非。1983年我和李士非访问北大荒时,由于我俩都偏胖,长得有点相近,甘肃作协主席高平便拿我俩开涮,说我俩是“南洋烟草公司的老大、老二”。后来士非送我诗集,即以老大、老二相称。士非当年年轻,以几个通宵写就了这部曾传颂一时的英雄史诗。

  可惜刘德合、李士非都已作古了。

  顺便说一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除去省文化局属下有一个安徽人民出版社外,安徽省文联还拥有一个安徽文艺出版社!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令文联人高兴的一个出版单位!试想倘若省文联至今仍然有这个出版单位的话,咱们的《文艺百家》还要到别的出版社去申请书号吗?在粉碎“四人帮”后,省文联也曾有恢复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念头和努力,但未果。

  再后来,书店去得少了。一些热门的书,必有盗版。盗版书不合法,但买的人合算,就像仍然在古旧书店那种感觉一样,并无一种支持了违法者的负罪感。

  最近一次跑新华书店跑得多的,是两年前。混了半辈子,终于出了一本装帧像模像样的《文坛半世纪》。一般出本书,报上也就三五百字的“豆腐干”消息,感谢《新安晚报》的厚爱,给了个通栏黑体大标题,说这本书是《安徽文坛的“清明上河图”》,这样,也就有不少朋友问这本书在哪里能买到。

  于是,我也就“假马十七的”(不知合肥人为何把“假模假式”用了这样一句土语)跑新华书店收款处问:“请问有某某书吗?”于是营业员在电脑上一查,“还没到。”市文化系统一位朋友章岚几次问这本书,我说我送你一本,他说他一定要去买。买到以后他又打电话告诉我,说书摆的位置不是很显眼,要我和书店说一说。我后来也到书店看了一眼,想到它能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心足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19 07:34 , Processed in 0.2323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