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0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述铜官山的老庙和惠溪

[复制链接]

2370

主题

2565

帖子

88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 11:5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铜陵市区东南郊的高峰铜官山西北处古昔,山麓有一座保胜候庙,山下有一条惠溪河,老庙与溪水,天成仙境,相映生辉。寻索千百年时光流逝的长河,研习本土历史地理文化,传言老年的记忆犹新,印证特殊时代的饱经沧桑,追述铜矿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历程印记。
一、福地庙宇千古
方志和史料记述,南朝齐建元年间(479-482),为纪传西晋浔阳(今九江)。太守张宽,为政贤明,死后成神。选择金贵风水宝地,神奇造化的铜官山麓,始建坐北朝南的庙宇以奉祀,世称“铜官福主”。唐贞元年间(783-804),观察使裴肃平定浙东山越起义,传张神(宽)“阴有助战功”赠封游击将军。中和二年(882),其子裴休(曾任兵部侍郎、相国观察使等),奏封张宽为保胜候,即命庙名。裴休晚年(885),慕名来铜官山浏览观庙,作《铜官山保胜候庙》诗:“浔阳贤太守,遗庙古溪边。树影入流水,石门当洞天。幡花迎宝座,香案俨炉烟……”并留诗帙貯庙(后失)。五代杨吴乾贞三年(929),张宽加封公爵为保候公。
南宋绍兴九年(1139),圣赐庙额为“昭惠”。成淳八年(1272),增爵封为“灵祐王”,并因更改庙名。年代长久,多次受损,故又屡次修葺。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庙毁于兵”,邑人陈振修复为新,“殿宇邃亚,门径森矗,标以楼观,环以庑序,视旧有加。”学士卢贽书刻碑文《旧修灵祐王庙记》。
明初洪武四年(1371),“庙厄野烧”,邑人俞时“为之鼎新”,拟农历六月一日,列为神诞,有司亲癸常典。民间九月九日,为龙烛会赛神日。百年后,庙又损坏。成化九年(1473),县令欲望更新,特命耆老袁思琼及子室,复建十余年,初建正殿、东西两廊、殿门等。后续建砻石为柱碑楼,揭匾于庙门之首。绘饰梁栋,丹碧流辉。还用石砌池,用石筑台阶、平台等。呈现“规宏于昔”、“庙之完美”,壮观名扬。弘治二年(1489),铜陵教谕杨泰,曾书刻碑文《旧建灵祐王庙记》,并观赋诗。清顺治十四年(1657),于庙后建大观楼。乾隆二十年(1755),又重新修复。世传张神御灾福民。
千百年来,历代众多名人、官宦、民众等,慕名游览铜官山,观瞻古庙纳福并赋诗文缅怀。从晚清到民国,一百多年中,庙宇因战乱、山洪等历史因素,受损又失修,渐变断垣残壁。新中国成立,国家重视铜矿开采。早期参加工作的老人,忆想当年,走到俗称老庙较大的遗存现场,仍见有基石、墙根、石级、瓦片、朽梁等古迹。庙后有一座与铜官山东北端隔谷地相连的山头,海拔163米。庙与山相辅而行,相映成趣。时下山麓有老庙古址,庙有基石,原山头无名,故取称老庙基山,后又以此,行政曾起名老庙坑口、老庙基山铜矿等。老庙基山埋藏丰富的铜矿资源。考察发现有古洞痕迹,见证先人曾在上部进行开采。1953年7月,拟定老庙基山上部采用露天开采,设计日产矿量2900吨。1954年10月,进行基建剥离工程,在挖掘中,铲除古庙遗址,告别世间。到1956年9月,基本完成剥离,使铜官山露天铜矿投入生产,成为国内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机械化露天矿山。
当今,铜陵市规划兴建“大铜官山公园”,实置多条登山石阶路径,并建亭、廊等,还置椅、凳、停车场等休憩设施。目前市民勇登高山,远眺天际长江东流,近望市容壮丽景观,令人心旷神怡。公园复建保胜侯庙。实施门坊、长廊、殿堂、驿站、广场等,展示古韵神奇圣迹风貌,别有天地。让人寻思探幽,追怀福地灵气。
二、惠溪水韵流传
惠溪(河)源自铜官山中峰北麓惠泉。《诗经》:“终温且惠”,仁慈恩惠。”《荀子·天道》:“以惠天下”。铜官山北部,毗连众多山脉,整个山系环合的地域,范围广阔。山峦起伏,拥有众多的山谷溪流,聚集同一山坳中的长条型低洼带,其上与惠泉水汇合,自然形成河道,世称惠溪。流程始铜官山北麓的古庙后惠泉,沿山谷弯曲顺流。自老庙基山与小铜官山的谷地,到平顶山与笔架山(古称石耳山)之间,转向西北丘陵地,经杨家山西麓,金口岭东麓,鹞山东麓,吴家冲东等,到下游辽阔的油榨滩沼泽地(芦苇塘湖),至古矾港注入长江。历史见证,自惠泉绕山流淌十多里的惠溪,造福一世。
明清《铜陵县志》记述,有文字阐释惠溪,境之图中绘有河道标志。相关文献表述,元代前的汉唐宋时期,惠溪宽而深,水质清而明,水量充沛,流势通畅,为长江一条支流。元代大德三年(1299),著名学者诗人、池州齐山书院山长(校长)贡奎,乘船游览铜陵,赋诗《铜官山》:“棹此一叶舟,观山复观水;得山可栖身,得水可洗耳。”上源铜官山,下至长江,绕山流淌十多里的惠溪,独特生态环境,航运水道优越。历史记事,为促进汉唐宋铜采冶业的发展和兴盛,为保障人员来往、物资贸易运输;还为农田灌溉,生活饮水等,提供便捷。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惠溪上游地域,铜官山的西北面,耸立相连的八座高低不等的山脉,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尤其铜储量颇多。史料和考古记述,早于商周时期,初兴铜矿采冶活动,战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创制青铜器物。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6),为加强中央对产铜的监控,在此地设立全国唯一的机构“铜官”,主管铜采冶铸事宜。邑人认定山系中最高峰,原称即山改名铜官山,传至今日。先人进行采矿冶业,为矿石搬运方便,选用就近在惠溪岸边,于一带多地设置炉群冶炼,又可取溪水冷却,生产铜块。直至南宋渐变衰落。但在上中游岸边,存世古人遗留的炼渣在罗家村,沉酣千百年,被人遗忘。1983年,铜陵文物普查,引起社会关注。后经国家、省市及院校专家考古验证,发现6处炼铜渣,范围较广,堆积量约20万吨,确认为汉唐炼铜渣。2009年夏,在古惠溪边,拆除平房,建“民悦大兴城”楼房时,又发现汉唐时期铜冶遗址,见有渣块、炉基石、炼炉残迹、鼓风管残片、陶瓷片等。考古专家多次惊叹称赞“太珍贵!”“中国之最”。历史证实,古代铜官山下的惠溪上中游地区,铜矿采冶业兴盛,生产规模宏大,先进技术水平,成为重要的铜采冶产业基地。铜官山地区所产的铜矿石、铜锭(块),装船由惠溪经长江运往梅根冶或所指定之地。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秋,亲临炼铜场地,咏诗赞扬。
惠溪流域,生态良好,山清水秀,植被富饶,水道方便。昔日,外地多为江北人南下,选择落脚好地方。先后在惠溪两岸并临山麓境地安居,繁衍生息,渐次形成以家族姓氏为主而起村名。到清末民国时期,惠溪上游段,即老庙旧址下的山地,置有吴家村。相隔较近的笔架山(古石耳山)中部南面的葛藤湾处,置有潘家村。向下的平顶山临惠溪的丘陵坡地,置有罗家村,今宝山农贸市场地,昔有罗氏祠堂,后毁。惠溪中游地域,主要是杨家村,范围较大,村民较多。下游主要是吴家冲的沼泽滩地,后垦田为鲁家圩西区。惠溪上中游地域的村民,选用临近溪水的平坦或低洼地,垦田耕种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并建菜地,还饲养家禽等,另外利用几个水塘养殖鱼虾等,一度为江南水乡美丽之地。
千百年来,多次的暴雨山洪、土石砂泥流入惠溪,遭受水患,造成河床增高。到民国时期,惠溪存世,水清流势良好,宽4-6米,深2-3米同,水量时大时小,但仍充沛,还见有鱼虾戏水。常年为农田、菜地灌溉,村民饮水等,起着重要作用。
三、惠溪变迁沧桑
时光流转,星移物换。建国伊始,惠溪上游的铜官山铜矿,中央列为全国重点产铜基地。1953年7月,拟定老庙基山矿体,负25米以上实施露天开采,征地故而搬迁吴潘两村为矿区。1954年10月,成立铜官山露天铜矿,即时进行基建剥离土石,到1956年9月,基本完成剥离总量243万立方米,主要搬运倒入惠溪上游及平顶山北坡的地区,形成长500余米,高30多米的废石场地,堆积如山。从此,惠溪上游埋没,溪水暗流。
1953年起,铜官山铜矿实施地下开采,早期开拓5米中段为运输巷道,始于选厂主井,经老庙基山、小铜官山、涝山、到宝山矿区。后期开采延深负330米。由于地下井巷和采空区甚多,地表山系溪水其中惠泉,几乎沿裂缝顺畅自然涌入地下,故铜矿在多中段设置水仓和水泵,均建排水系统。因而造成地表惠溪的水源大减,依托天然雨水汇量较少。多因素促使古惠溪的变迁,形成俗称河沟。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上中游地域的农田、水塘、多数菜地,少数村房等基本消失。相继修建道路、商店、工厂、住房、学校及公共设施。庆祝铜陵建市30周年,编印《今日铜陵》书册,插页1985年“铜陵市区平面图”中,标志古惠溪(河沟)流向,到钢铁厂东边的沼泽(湖滩)北端,改道注入黑沙河下游。
惠溪上游地域,基本成为露天矿区范围。1953年起,拟定废石场北面的山坳区,因地制宜地设置矿部机关房屋、运输道路、机汽修车间、物资仓库、辅助设施。同期沿惠溪上中游的北侧兴建宝山路,西端至跃进桥。东端矿门口设置食堂,其对面利用古惠溪,筑石坝蓄积溪水为一小水库,并置泵房,为矿山初期供水起着一定的作用,后来使用自来水,又水源枯竭而停用。随着矿山发展,统筹沿宝山路东段,于1954年起先后建造露采新村平房、单身楼2栋、俱乐部(可放电影)、职工食堂、卫生所、小学校、商务行业等。1969年,进行罗村矿体地下开采,考虑宝山路东段为陷落区,拟改道原路绕行,选河沟南边重建路段,需筑两座钢筋混凝土桥,开挖桥墩基础时,见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卵石。证实古惠溪河床宽而深的形态。1985年底,露天开采结束闭坑,原矿部地方改建啤酒厂。早先原宝山路东段的平房、矿山公益设施等,九十年代先后人均于拆除,新建住宅主要是“民悦大兴城”高楼群。2013年改扩建宝山路等,老区旧貌换新颜。
1954年5月,建成市区最早首条10公里长的铜兴路,始铜官山铜矿,至兴隆镇即扫把沟江边(今笔架山路和金山路)。途经杨家村南边,跨越河沟(古惠溪),兴建首座木质桥,四年后扩建起名跃进桥。汽车运输量的增加,1970年改建石拱桥。1992年扩建,于两边实施钢筋混凝土加宽。铜兴路几次改扩建整治良好,并更名金山路。
1957年,自跃进桥沿河沟向下,择优两侧丘地,先后兴建东边有杨家山村、爱国西村,西边有新光村、新明村等住宅平房。筑河沟为涵洞,连接两边四村,建置爱国西路、杨家山路。统筹设施学校、粮站、蔬菜店、百货公司、餐饮等商务行业。历时三十多年,成为繁华的中心街市、如今老人仍记忆犹新。1990年,修建淮河路中段,规划筹建拆除早期爱西、新光、新明三村平房和原商业设施。整治河沟,砌筑片石上铺混凝土盖板,形成暗渠。沿故道重建杨家山菜市场,周边设置商贸新街市,主要新建淮河路中段街道商业和住宅高楼群。
1962年,自跃进桥沿河沟向上,基本平行河沟和宝山路,兴建有色物资仓库,并铺设窄轨铁路专用线。在仓库向上的地境,即沿河沟,先后建有拉丝厂、电焊条厂等。仓库相隔宝山路对面为有色橡胶制品厂。1973年,又在河沟下游即沼泽地东边,兴建有色物资总库和仓库,同一铁路专用线,相通市区主干线。1990年拆除专用铁路,后建铜庄小区、“一品江山”楼群等。
1970年,跃进桥东头,铜兴路与宝山路交汇的东南三角地域,昔日是一个与惠溪相通的大水塘,周边并有水稻田。城市发展需要,实行填塘造地,兴建市郊区政府机关。二十余年后迁移。当今,重建高楼为金山广场、铜官别院。
作者:尹定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9 09:19 , Processed in 0.3279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