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4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父吴清源——拜师、遑论、得缘、布局

[复制链接]

353

主题

415

帖子

159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3 11:2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江芮围棋,作者:江铸久

拜师

1993年12月6日,东京新宿。林海峰夫妇和日本作家江崎诚志做见证人,乃伟磕头,正式拜吴清源先生为师。

当时,九段长达五年之久的芮乃伟棋业上似乎已经穷途末路,没有了正式比赛的机会。师父吴清源距1961年车祸后淡出棋界也已经30多年了。师徒二人都像是走到了人生的歇脚处,既得幸遇见,兴冲冲摆上一盘棋,他们心里不装无常世事。

师父常说,要活到一百岁,研究21世纪的围棋。

而乃伟活在当下,更具体地说是活在棋盘上的一个人。其时,她下棋布局还不够好,眼界也无法与师父相比。但只要上了棋盘,任对面坐谁她也六亲不认,只认棋。当时,世界棋坛高奖金棋战不断,正是林海峰、武宫正树、赵治勋、小林光一、王立诚、依田纪基、曹薰铉、李昌镐、聂卫平各路英雄逐鹿厮杀的战国时代。师徒二人钻研大赛对局,常常因为乃伟先研究过,或在现场看过复盘,再同师父摆棋时招法会快些,争执不下,师父一时也说服不了乃伟。但只要乃伟再去,师父必定想出了更好的办法在等她。

师父是恰好看中了乃伟的执拗。

2000年后,乃伟在韩国开始重新比赛下棋。记得当时与号称“世界第一人”的李昌镐对局,她用师父教的“尖冲无忧角”胜了对方。韩国棋界称此为“明知不利,仍然不负师命的‘气合’”下法。重返赛场,从徐奉洙、刘昌赫、李昌镐、曹薰铉、赵治勋、小林觉到聂卫平,乃伟一路认棋不认人地杀将过去。遇有采访,她总说这个布局同师父摆过,那一招单关角外靠是师父教过的。韩国棋界或多或少不太认同乃伟的说法,认为是她自身实力强,对师父,是因为尊重和自谦。

我知道乃伟说的是真话。吴清源之前和之后的芮乃伟,是两回事。



师徒二人结缘之后,凡有机会对局,不管是研究会还是正式比赛,乃伟常常采用师父传授、研究,甚至是研究未有结论的方法去下布局。这不是刻意,而是长期学习之后的一种本能。

1994年,我加入他们师徒的研究会,时常看着师徒二人一摆棋四五个小时,途中师母会送点心咖啡和茶。如果不提醒,师父看不到它们。当时我30出头,正是身心俱佳之时,常常摆到中途人就觉得疲惫,点心咖啡茶统统来一遍,再去洗手间洗把脸,回来看他们师徒,岿然不知外物。所以我也常常说,人要见世面。如果不是亲身体验师父的专注,我还一直觉得自己就是喜欢用功、能用功的一类人。

一直到现在,每年寒暑假,江芮围棋班的孩子们来集训,家长们会说江老师记忆力太好,还能记这么多孩子的棋谱。我就会很感慨,同当年看师父摆棋比起来,用脑力不及十分之一。


遑论

对于很多专业棋手来说,吴清源是一座无法抵达的山。

在我学棋的漫长岁月里,吴清源老师就好像是来自很远地方的——比方说云端的高手。上世纪70年代,吴老师的定式举要、黑布局、白布局、序盘作战,十番棋棋谱,感觉学都学不够,遑论其他。1978年进入国家队,不顺时我就会想,如果吴老师是天才的话,说明自己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好气馁。

又有时成绩还可以,顺的时候,就会想既然学棋用功是必要的,有高手带、向高手学是必要的,那么当年在没有高手的北平城,吴老师是如何炼成高手的?没有高手对练,十二三岁的孩子是怎么一出来就把中国许多高手比下去的?按照我的学棋经验,就靠当时国内的学棋环境和水平,是不可能的事。

直接用天才来归纳当然对,但不够,也无趣。就像吴老师下十番棋时期,如日中天不难理解。能发明新布局的人,他跨步的速度常人自然无法追赶,也所以才会更好奇,天才会有多努力,用什么方法努力。

不认识,甚至到认识吴老师的时年里,我一直怀揣着这些问题,每每想起来就要琢磨。大约这就是我终将得以认识吴老师的因由,这是后话。在这之前,穷尽想象,都会觉得能和吴清源学棋,是痴儿说梦。



得缘

1983年左右,吴老师的自传《以文会友》出了中文版。一口气看完,解答了一些浅表的疑问,比如知道吴老师很用功,可是我也很用功啊;又比如吴老师7岁学棋,比我还晚。

围棋在小的时候初学,没有高手带是很难进步的。

其一,靠自己打谱做死活题效率太低。

其二,对手少,比赛少,很难进步。

其三,初学阶段,靠父亲吴毅的水平提高棋艺这种说法,我是不大信的。

待到1994年与乃伟在吴老师身边,得空请教这些疑虑,答疑心切,一上来就直接问,方法不对,吴老师不太喜欢说以前的事情。总说:“21世纪的围棋等着咱们研究,您不能等,要多研究,多学(xiao)。”还是北平发音。

好在总能聊到一些从前,让吴老师突然来了兴致。比如说到从小要同两位哥哥一起背四书五经,哥哥们明显比他强。吴老师说:“那真是苦,背不出,打手心。下棋就高兴,哥哥们下不过我。”说着,笑得像个孩子。还主动伸出双手让我摸,“瞧瞧,打谱手指头都弯了。”

我赶紧接过这双改变围棋世界百年历史的手,温、润、柔软。

那近三年同哥哥们一起背诵国学的经历,不仅锻炼了记忆力,还为吴老师的国学功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7岁开始,吴清源捧着棋书夜以继日地打谱。左手捧不住就换右手,如此不知停歇的后果是,两手的中指因为长期撑着书脊,再也伸不直了,也由此锻炼成左右手均可自如摆棋的绝活。所以说,就算是天才,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从小养成的。吴老师一向体弱,那么强而持久的专注力,其实来源于自幼被强化成了本能的习惯。

中国围棋史上棋书极少,竞技围棋之后,因为缺乏正规的比赛,棋谱书就更少,很多棋手只能自己印制棋书。没有了学习的环境,竞技的质量自然也就更弱。时局之下,父亲吴毅又怎么能给吴清源备下如此之多、之珍贵,以至于能将其中指打弯的棋书呢?



布局

吴清源家族在福州是望族。爷爷吴维贞经营盐业创下了很大基业,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上世纪初,20岁的吴毅自费留学日本。两年的留学生涯让吴毅痴迷上了围棋,有空就往方円社跑。方円社是第十八世本因坊村濑秀甫创立的围棋研究会。吴毅在那里跟中川龟三郎学习棋艺,一盘棋要付2元的指导费。当时,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大约是40元,这笔不菲的学棋费用对于吴家来说是奢侈的,要向当家的哥哥吴继篯额外申请。

方円社作为日本棋院的前身,在大小棋社遍地的日本,被棋手们视为围棋圣地。一名初学者一开始就跑到方円社学棋,是许多日本围棋神童都没有的缘分,如果不是留学生,又肯花银子的话,职业高手会不会和他下指导棋是问题,方円社收不收他也是问题。

应该是受父亲维贞公艺术修为的影响,吴毅学棋之初,出于本能的反应,他直奔最好的地方,找最好的人。至于学业、回国后如何谋生、他人如何看待,他全不在乎,也顾不上了。就这样,吴毅在日本一头扎进中国文脉里重要的一支,围棋。就连翻看方円社主编的棋谱《敲玉馀韵》,发现与他父亲的诗选《韵学备参》书名中有一字相同,都令他暗暗开心。

然而,一年多时间的苦心潜学之后,吴毅幡然醒悟,成为职业棋手,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可能了。围棋对于人的脑力体力要求太高,好棋士无一不是从小开始。

得遇围棋的时间太晚。在这痛苦又清醒的一击之后,吴毅带着自己学棋的全套棋书,毅然回国。也许是爱之切痛之深,之后的七八年间他再不摸棋,直到吴清源7岁。一开始,他教三个孩子象棋和军棋,男孩们很快就觉得没意思,于是,最难的智力游戏围棋也就顺势上场了。就这样,并无特殊的因由,也无跌宕的背景,仅是父亲一念之间,吴清源得遇围棋。只是这一念,天命也许铺陈了三代。

天才故事的开篇,就是吴清源很快杀败了他的哥哥,以及他的父亲。欣喜若狂的吴毅带着吴清源遍访北平名师,同时立刻开始从方円社再次订日本棋书。

此时,日本围棋如樱花般正盛,命运要开始重新布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8 00:15 , Processed in 0.2534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