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千年前中国人就会玩交叉火力?石峁古城城墙马面大揭密

[复制链接]

346

主题

407

帖子

157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1 01:0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所说的马面不是阴曹地府的牛头马面,而是指中国古代城防中的“马面”,即突出于城墙外侧的高台设施。

在古代,设计城防时,会根据单兵弓弩的有效射程(百步、约150米),每四五十步就修建一个高台(以便形成交叉火力)。因为其形状跟马脸很像,所以称为马面。

马面最主要的功能是消除城墙防守死角。因为一般的城墙都是一条直线,守军受到角度限制,对突进到城墙脚下的敌人无法实施有效打击。两个马面之间则可以形成交叉火力降低防守死角,还可以增加防御面积以及加固城墙墙体,可谓一举三得。所以,在中国古代城防中,马面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建筑。

在以前的研究中,有很多学者根据《墨子》中的记载,认为马面出现于战国时代,可伴随着考古发现这一观点被慢慢推翻。陕西神木石峁古城的发掘更是将中国马面的历史提到了四千年前。目前在石峁古城发现的马面数量一共为十一座,大都集中在城东门附近。

其根据建筑位置不同,梳理之下可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比较普遍的,直接修建在城墙外侧凸出的马面,用来形成交叉火力,攻击靠近城墙的敌人;第二种是修建在城门两侧,用来配合门楼和城门防守人员,对进入门洞的敌人进行打击,这种马面也被称为敌台或墩台;第三种是修建在城池四角拐弯处的高台,用来消除城墙四角的防御死角,所以又被称为角台。其实马面、墩台和角台形状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由于防守位置不同,所以防守功能也各不相同。

在石峁古城发现的第一种马面一共有七座,分布在城东门南北两侧的城墙上。其中北侧城墙三座,被考古人员标号为一、二、三号马面,南侧城墙有四座,被编号为四、五、六、七号马面。一号马面实在2013年被发现发掘的,保存较好,形状呈南北向长方形高台,长约十二米、宽约七米、残高3.5米。一号马面采用的是内部夯土版筑成型,外部石块包砌的方法修建。一号马面向北约三十五米就是二号马面,二号马面的损坏程度较为严重,仅能看出方形轮廓。二号马面再往北一百米就是三号马面,三号马面发现了整齐的石块砌筑墙面。二号与三号之间间隔距离较长,中间可能还有其他马面没被发现。四号马面在南侧城墙上,不过与二号一样损坏严重,只能辨认出方形轮廓,而四、五、六、七号马面之间的间隔距离非常规律,都是四十米左右。

第二种城门旁马面一共发现两座,就是城东门南北两侧的墩台,被称为南墩台和北墩台。这两座墩台对称修建、形状相似,都是长方形的高台,但现存实物有些许损坏。南、北墩台与其他马面一样都是内部夯土版筑成型、外部石块包砌的修建方式。此外,在正面一侧又加筑了一层厚约1.3~2.5米的石质护墙。其中南墩台顶部长约二十一米,宽约十四米,高约5.6米;北墩台长约二十米,宽约十六米,高约6.7米。

石峁发现的第三种马面“角台”跟墩台一样,也是两座。这两座角台位于城东门南侧城墙的转角处,自北向南被考古人员编号为一、二号角台。一号角台也是在2013年被发掘的,位于南墩台和四号马面之间的位置,整体结构为南窄北宽的梯形,建造工艺一样是内部夯土版筑、外部石块包砌。角台北边长约十七米,其余各边长约十四米,残高为四米。二号角台位于七号马面南侧,齐整的石墙墙身极易辨别,二号角台比一号角台略大,顶宽为二十米,呈方形。

目前看来,石峁古城是中国新石器时期龙山时代所发现的马面数量最多、形态最成熟、分布最规律、建造技术最先进的古城,对于中国古代城防马面的发源和演变都有着重要意义。

石峁古城作为目前为止所以发现的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晚期的最大古城,其先进的城防设计和石砌材质表明了这一地区战争频繁、斗争激烈。城内祭祀坑出土的具有夏家店人特征的头骨,似乎表明了石峁与北方内蒙古一带文明的战争关系。所以石峁古城的修建与当时政治、军事以及战争的规模和性质都息息相关。后来在考古中人们也陆续以石峁古城为中心,在周围发现了大大小小近千座中小型遗址聚落,形成了以石峁古城为中心,由中小型聚落为结构组成的邦国社会。这也反映了中国早期城池不是正常经济发展下的产物,而是在激烈斗争中催化出的应急产物。

马面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来源在其他新石器时代的古城中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距今4800~5300年前的河南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古城,其形状平面近圆形,在北城门东西两侧的位置各修筑一座略微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高台,可以看出是为了加强城门防守而修建的。它们可能是城阙的原始形态,同时因为凸出城墙外侧,具有马面的部分特征和功能,因此西山古城的城台或许对后世马面存在直接影响。

总的来说。虽然中原地区仰韶晚期的西山古城三角形、正方形城台与龙山文化晚期具有防御功能、突出墙体的半圆形城台之间,没发现有证据表明跟石峁马面之间存在演化关系,却从侧面证明了史前中国人修建马面类防御设施时,对形制的选择过程。虽然如此,但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遗址中那些可能起到了后世马面作用的城台建筑,依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马面。

有意思的是,虽然在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发现了大量的龙山时期古城,但均未发现有明确的马面设施,唯独石峁古城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这可能是由于石峁古城地区复杂的社会格局以及当地各文化族群对资源控制、争夺的剧烈程度。与石峁相距不远、年代略晚的夏家店下层人群对城防设施的设计和修筑就明显弱于石峁人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6 00:13 , Processed in 0.2548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