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装剧的谋士如神一般存在,而历史上的谋士,为何大多都默默无闻

[复制链接]

266

主题

340

帖子

13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16 00:3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博陵清河
在古代背景下的文艺作品中,有一类群体显得锋芒毕露、光彩照人。他们总能在众人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甚至濒临绝境时,总能灵光一闪、运用高超的智商和情商找出解决办法,他们当中极个别的人甚至能预测未来、呼风唤雨。没错,这一群体就是谋士。
一提起谋士,我们脑海中立马就会涌现出一系列鼎鼎大名的人物,例如姜尚、管仲、范蠡、张仪、苏秦、张良、诸葛亮、徐茂公、刘伯温等等,在文艺作品的渲染下,他们成为了无所不能的代名词,是历史的操控者,拥有改变时局、左右发展的能力。然而,抛开文艺作品,历史上真实的谋士,其地位究竟如何?真的那样高大上吗?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上图_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
谋士,顾名思义,就是依靠自己的智慧,为掌权者提供计谋,出谋划策的一类人,在古代还有门客、军师、幕僚等称呼。谋士这个词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换了名号,比如某某顾问。西周时分封制、宗法制的等级结构是这样规定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作为最低一级的贵族,在战乱分裂的年代会选择出卖自己的谋略,靠脑子和嘴皮子吃饭,可以冠作谋士称呼的起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普遍兴起了养士之风,比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孟尝君、齐国的孟尝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其手下豢养的门客都在千人以上),谋士这一群体的数量开始变得庞大起来,而且历朝历代从未断绝,清朝地方官员旁边的师爷可算作古代最后一批谋士了。


上图_ 战国的门客
谋士群体如此庞大,然而真正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谋士实在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这是为什么呢?


  • 第一,谋士有级别。



在古代,为了集思广益,上至君王、军队统帅,下至地方官员都拥有自己的谋士。一般的地方官员自己本身就很难对国家大政、历史潮流产生影响,更别提手下的谋士了,他们往往没有特别出众的才能,即使是有也很难有施展的空间,他们更多的是以幕僚的身份在地方官员身边建言,一般都没有官职,甚至为混口饭吃挣扎在社会的边缘。
因此,只有顶级的谋士,在辅佐君王以及大规模军队的统帅时,将自己的谋略建议充分展现出来,才有可能在生前获得地位,死后青史留名。


上图_ 三国最为人熟知的谋士 诸葛亮


  • 第二,谋士离不开伯乐。



由于顶级谋士的计谋跟建议的的确确会对战争胜败乃至天下格局产生影响,因此这些顶级谋士往往被拔高的神乎其神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是,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却耐人寻味——谋士这么聪明,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为何不自己当决策者,甚至当皇帝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谋士一方面很难拥有决策者的资源,另一方面不愿或者不敢承担决策者失败后的风险。在乱世中,真正要争夺天下的人必须拥有争夺天下的资源(地盘、队伍、钱财、威望、资历等等),而谋士作为读书人,其早年一直都在埋头苦读(否则也具备不了可以左右天下的才华),即使其聪明绝顶、料事如神也很难有时间、有机会去拉拢和掌握这些资源,故而只能找一个现成的主公去发挥才干;


上图_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年—前195年)
另外,只要是争夺天下的决策者就必须要承担乱臣贼子的骂名以及失败以后身死国灭的下场,精明的谋士们要么清高不愿承担骂名,要么就是在进行风险投资,等主公身死国灭之后有保全自己的余地。这就和创业或者打工一样,自己创业当老板,收益和风险一样高,打工则相对好很多。
举例来说,《史记》就曾经记载,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抗秦朝时,其后来的丞相萧何担心起义失败后会株连家人就主动放弃做领袖,转而拥戴了“光脚不怕穿鞋”的刘邦。
然而,正是由于谋士自己不做主公,他们也就失去了主动改变自己的机会,才华的施展、地位的高低等等完全取决于辅佐的主公如果他们投靠的是一个有雄才大略,又善于听取他人建议的伯乐,那谋士们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进而功成名就;如果效忠的人是个阴险狡诈、嫉贤妒能或者刚愎自用、不听劝谏的的人,那么谋士们的结局往往是极其悲惨的。例如,项羽的谋士范增,袁绍的谋士田丰、沮授等等。


上图_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


  • 第三,谋士的权力有限。



正是由于谋士的地位成败完全取决于主公的赏识,因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谋士所拥有的权力都很小,没有决策权、只有建议权。虽然平时的地位看起来较高,比较受人尊重。但一旦到了关键时刻,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就毫无用处,即使采纳了实施者也不是他自己,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动动嘴皮子的权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然,谋士也有分工,偏重于军事谋划方面的一般担任军师,在武将身边出谋划策,权力小的可怜;偏重于行政后勤方面的谋士,坐镇大后方,权力相对较高。
例如,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刘邦虽然对他极其尊重,言听计从,但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独当一面、领兵打仗的机会。与长期执掌军队、百战百胜的韩信和坐镇大后方,代替刘邦长期管理巴蜀、汉中、关中等汉军大后方的萧何相比,张良根本就对刘邦没有任何威胁,这也是他从来都没有被猜忌、被打压的根本原因,但后世更多地是认为张良神机妙算、用智慧保全了自己。
元末明初的著名谋士刘伯温也是长期遭受朱元璋的猜忌打压,从来没有真正进入权力的核心层面,结局更是死的不明不白,跟民间传说中“前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奇军师形象明显不一致。


上图_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
从历史上真实的谋士境遇来看,真正像文艺作品中那样高大上的谋士可谓凤毛麟角,而且几乎全部都集中在改朝换代的大变动时代,因为谋士终究也是人,他们只是顺应历史大潮流的其中的一员,过分的神话和拔高都是不符合常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7 23:10 , Processed in 0.3256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