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桐城人文:在上海的近世桐城名流

[复制链接]

2480

主题

574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5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8 00:2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上海的近世桐城名流,据我所知,有吴芝瑛、方令孺、刘棣怀、马茂元等四位先生。下面,我就简要地分别写一写他们当时在上海的情况。
吴芝瑛,字紫英,号万柳夫人。生于1868年,另一说她生于1867年,我取第一说,卒于1933年,享年66岁。原桐城县浮山鞠隐山庄人,今属枞阳县。吴家世代书香,吴汝纶是她的堂叔,此人是桐城派晚期著名学者,桐城中学创始人。吴芝瑛的父亲叫吴宝三,字康之,号菊隐,做过山东郓城知县。其母张氏。
吴芝瑛自幼生活在文学艺术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良好的家学熏陶,再加上她十分聪慧,又特别爱好读书,因此,她进步很快。她阅尽了家中富有的藏书,从小就跟父亲学习书法和填词作诗,她又天资过人,就这样,她还在闺阁中时,就在家乡享有“书法、文章、诗词三绝”的美誉。
1904年仲冬,吴芝瑛力劝丈夫廉泉不要再屈事清廷,廉泉遂以病由,辞去度支部郎中之职,和吴芝瑛南下,在上海曹家渡建造了小万柳堂,开始过隐居生活。度支部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财政部,郎中相当于副部长。
吴芝瑛是秋谨的好友。1906年秋,秋瑾第二次从日本回国,决定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吴芝瑛全力为她筹措资金,并给报社租赁了社址。《中国女报》第一期于1906年12月1日问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轰动了女界,打动了妇女们求解放的心。由于经费困难,吴芝瑛就设家宴,遍邀上海名媛闺秀,一为庆祝《中国女报》诞生,二为该报募捐筹款。有些人当场摘下首饰相帮,但也有些人怕今后受到牵连,便以手头吃紧为由搪塞,分毫不捐。秋瑾的另一位叫徐自华的女友变卖了部分家产,赶到上海,把钱捐给了《中国女报》,使《中国女报》才得以刊出了第二期。吴芝瑛、秋瑾、徐自华就此成了美名传扬申城的“三姊妹”。
秋瑾在办报的同时,又同陈伯平一道在暗室试制炸药,准备武装起义。因配方有误而发生了爆炸,两人均受伤。吴芝瑛及时赶到,从后门把他们送进了医院,逃脱了当地警察的追捕,并把秋瑾接到自己家中养伤。
秋瑾被清廷杀害后,吴芝瑛冒着杀头之险,在杭州寻地安葬了秋瑾。清廷派人铲平了秋瑾的坟头。是时,清廷正在大肆搜捕秋瑾余党。吴芝瑛便拜托可靠亲友,偷偷将秋瑾墓碑运回上海她家的小万柳堂,并建了一座上下两层的纪念亭,她亲笔题写为“悲秋阁”。阁成后,作诗告慰亡灵。其诗云:“不幸傅奇演碧血,居然埋骨有青山。南湖新筑悲秋阁,风雨英灵倘一还。”
方令孺,生于1897年,病逝于1976年9月30日,享年虚龄80岁。她是我国现代女诗人、散文家、现代文学教授。方令孺是桐城派作家方宗诚后裔,世居桐城县城勺园。
方令孺出生在一个诗书礼仪传家的官宦之家。其祖父方宗诚做过官。其父亲方守敦是书法家和诗人。但他一贯为人清高,终生不仕。方令孺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大家庭里,长期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这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由重庆迁回上海,方令孺随校至沪,继续在中文系担任教授,她深受学生喜欢。来到上海后,她一如既往地支持民主与进步的斗争,与上海的一些进步教授携起手来,共同发表宣言,积极投身于“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行列,有效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受到广大市民和师生的尊敬。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方令孺兴奋不已,她感到中国人民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她高兴之余,浮想联翩,欣然命笔写下了《解放前后的一夕》、《一封家书》等散文,发表在上海报纸上,引起了上海广大市民和政府的关注。1950年,她被选为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后来,由于她参政和不断地赴多地参观学习,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创作热情也由此更加激发出来,她的创作路子也迅速拓宽。这样一来,在上海解放后的七年中,方令孺创作了很多很多富有真实情感的诗文,她的创作生涯进入到第二个活跃时期,一个更好更高更富有文学成果的时期。
1956年,方令孺在上海因品行端正、成就卓著和对党的忠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方令孺更加重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发愤读书,勤奋写作。她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与深深的爱心。巴金先生在《随想录•怀念方令孺大姐》一文中写道:“我对她的了解是逐渐加深的。但有一点我的看法始终不变,她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被巴金先生肯定为善良者,足见方令孺是一个真正的善良的人。“善良优于伟大”。也正因为方令孺真的善良,所以她才能写出许许多多的好作品来,才能深得广大读者和人民群众的尊敬和喜爱。
刘棣怀,号昌华,是桐城派四祖之一刘大櫆的孙子,祖籍桐城,今枞阳县寿龙山人。他生于1897年,卒于1979年,享年83岁。他是我国围棋界一代名宿。
1945年,抗战胜利后,刘棣怀在外长期飘泊后,重现在上海街头。但上海的棋友不少已过早谢世于战火。
1949年5月,上海回到了人民的怀抱,祖国百废待兴。此时,刘棣怀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颗被人遗忘的散落棋子,竟能得到日理万机的陈毅市长的关注与青睐。当陈毅得知当年威镇上海的“刘大将”,如今穷困潦倒、失业在家时,心情很是沉重。他立即派秘书送去救济款,让他聊补无米之炊。又亲自推荐刘棣怀为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
1952年3月,刘棣怀家小院门口,缓缓驶来了一辆草绿色的吉普车,给刘棣怀送来了陈毅市长的请柬。刘棣怀接过请柬后,老泪纵横,激动不已。当他乘车来到陈毅家中时,只见棋界耆宿杨寿生已在此就座,两人握手寒喧。席间,陈毅市长频频举杯向二老敬酒,不吝称赞刘、杨两人是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围棋国手,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陈毅说:“你们二老是围棋界国宝,希望你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振兴上海乃至全中国围棋事业作出贡献。”刘、杨二老点头应承了下来。
在陈毅市长的鼓励下,刘棣怀热烈搏动那颗尘封的心。三个月后,他拉开了上海首届围棋友谊赛。经过一番拼搏与过关斩将,刘棣怀获得第二名。
1957年8月,上海举行第二届围棋比赛,共有80人参加。刘棣怀夺得冠军。接着,刘棣怀代表上海参加全国围棋友谊赛,屈居第三名,但他没有灰心。1958年4月,刘棣怀蟾联上海围棋冠军。当年11月,刘棣怀代表上海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围棋友谊赛,以七胜一负的优异成绩夺得冠军。1959年,围棋被列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比赛项目之一。刘棣怀以63岁高齢参赛,荣登全国首届围棋冠军宝座。这次运动会后,刘棣怀当选为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并被聘为《围棋》杂志副主编。与此同时,他在上海积极培训青少年围棋棋手。
1960年,在陈毅副总理的倡导下,中日之间架起了围棋友好交流的桥梁。当年6月,日本围棋代表团首次访华,中国棋手中,唯有刘棣怀比赛成绩优异,受到日本友人的敬重,并受邀访问日本。回国后,刘棣怀集中精力主编《围棋》月刋,指导围棋集训队,为培养中国围棋新人而发挥余热。
马茂元,字懋园。他是清史馆总纂马其昶的长孙。马茂元小时候就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作。他在桐城中学读书毕业后,就奔赴江苏无锡,报考了国学专修学校,一举考中。他在无锡读书时,诗文得当地名士首肯,故而名震一校,很多同学愿与他交朋友。抗战时期,马茂元随老师朋友辗转多地,后奉母回归桐城。在此期间,他发愤攻读桐城派诗文,学问大有长进。抗战胜利后,他与友人在上海谈古论今。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马茂元执教上海师范学院(后改名上海师范大学)。期间,他撰写了很多文章,在中国学界享有盛誉。在教学中,也成就斐然,深受全校师生的敬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6 07:39 , Processed in 0.2174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