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0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七:黄山市歙县昌溪老街

[复制链接]

2157

主题

2273

帖子

76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4 02:1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昌源河发生出一条昌溪老街

  走进安徽,徜徉在都会与乡村的深处,会每每感触感染到历史与今世的交融和积淀,尤其那一座座古镇、一条条老街,以及深巷人家的熟手在行艺、老物件,无不承载着悠悠的汗青记忆,诉说着无数的动人故事。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之际,中安在线推出“行走安徽老街”系列摄影报道,汇合展示老街场景及生活在老街人们的质朴、勤恳、幸福、欢腾、自大。

  本期,我们带您走进黄山市歙县昌溪老街。

  昌溪,始建于唐朝,南宋畴昔称为“沧溪”,后改为“昌溪”,位于歙县境内,座落在千岛湖的源流昌源河所流经的皖南山间盆地。据资料显露,从昌溪古街走出去的贩子、社会名流司空见惯,其主要代表为国子监吴天金、吴鸿元,登仕佐郎吴象嵩,兵部六品吴鸿亮,户部九品吴鸿宾,徽商巨贾吴钧胜,国画巨匠吴寿仙、吴淑娟、吴皖生,书法大师吴进贤、吴清望,经学巨匠吴承仕,武术巨匠吴志青,民间艺人吴叶根,大律师吴迪贤等。

  

  悬挂于太湖祠的“第一世家”是由朱元璋御笔题写的额匾,此乃昌溪吴姓最大色泽。

  

  “第一世家”内景。

  

  紧挨“太湖商店”的墙面镶嵌着“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进步”的口号。

  拍摄手记:

  每次启航去老街,常常先猜测它的名字,最后不禁暗自佩服前人的智慧。我走过的许多老街,大都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这些名字或被寄予一个美好的愿望,或依据其地理风貌予以文学或艺术加工,鲜活的名字一旦闪亮登场便传播千古。

  好比昌溪老街,便是一个典范。有诗为证:“蝶飞千山村吉祥,船行万里人安然。燕舞碧空志千里,昌溪小儿万代昌。”昌溪,起初称沧溪,后因吴姓人大量搬家于此,得以更名,寄渴望小儿安身立命,永享安康。

  我去昌溪老街,经验过两个季节,冰冷和炎热。冷雨打湿伞,一会就潮了鞋。冰冷冰凉的,独一的办法即是背着拍照包往里走,忘我拍摄到身子发热。我想我不是不冷,而是昌溪太迷人,让我分了神。天气渐晚,歇下来喝口热水,山里的冷马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这冷,之前是友爱的,而而今,也算是另一种和睦――提示我该歇歇了。

  可我身上穿的厚衣服,比古时许多了吧。曾经,他们怎样面临这样一个阴冷的雨季呢?顺江而下,冷风吹过木筏或小舟,他们是不是披着蓑衣,搓手御寒。当河上点点灯火摇动着万千寂寥,幸有远处孤灯的呼应与陪伴,赶路人兴许不会那么寂寞,内心也会擦过一丝温暖吧。

  再去昌溪,已是奇热无比的时节。蓝世界,即便身穿防晒服,头戴遮阳帽,火辣辣的太阳仍是让人睁不开眼。或许是被热的,河水死一般寂寥。换作曾经的年华,如果有一叶小舟,我该怎么去山外让另一片天空辽阔我的心?

  

  公支祠祠前的木牌坊(四柱三楼)堪称中华一绝。据了解,当初建此木牌楼长达12年。

  

  公支祠第二进的额枋上挂有“七叶衍祥” 匾额,此匾为咸丰帝嘉赏昌溪吴怡园七代五世同堂的眷属而御赐。“七叶衍祥”的由来与清朝首倡敬老有关。

  

  写有“民兵之家”的古修建。

  两个时空的穿越,让一段想象天马行空。切近昌溪,对幸福有了另一番注解与感悟。

  有些路,只有本身量力而行去闯,才会在心底留下深入感受。比如此次,本身绕过弯弯山路时,很难想象古人是怎样一山又一山,一程又一程。尽管再苦再累,那些日子他们不也挺过来了吗?时候真是治愈一切困苦和伤痛的良药。

  去昌溪老街,要抗尘走俗。这深山里的老街严严实实地被青山和白云环抱。水清可见底,古建筑鳞次栉比,我如同步入世外桃源般激动不已。

  你看,各人习惯坐在街巷门口摇着扇子,相互晤面总会酬酢,长此以往,邻里关系就融洽了。天没黑,山里人就端起了饭碗,成群结队坐在邻居家门前扒几口饭,家长里短,天一黑就各回各家。次日,天麻麻亮,勤奋的一天又入手了。

  捉摸不透的是这里的气候。适才还阳光辉煌,不知何时小雨淅淅沥沥。细雨绵绵中,深山里的主场都给了那些古建筑。它们数百年沉静无言,而今仍然低调地与青山融为一体,不声张,不浮夸,它们就在那边,让心绪稳固,也让时间永恒。(徽镜映像事情室记者 陈群)

  

  直径离别为2.4尺、2.3 尺、2.2尺的三个井围,除了利便群众担水,又为消防应急水源。

  

  宋代茶室酒楼古修建

  

  古今修建交相照映,融为一体

  

  雨中的昌溪居民

  

  夕阳西下,居民齐聚九子巷口谈天

  

  72岁的吴叶来17岁随父习技术,图中他编织的是本地传统妆奁三件套:篮子、火桶,簸篮

  

  巷口缝补衣物的住民,时而笑声阵阵

  

  晚饭是香的,笑容是甜的

  

  55岁的吴文英从祖母手中学得传统手艺,每到远足旺季,油撸粉果求过于供

  

  吴顺利带着孙子走过雨中的冷巷

  

  雨中的昌溪夜色

  

  今日昌溪莺啼燕语,恍若世外桃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4 07:05 , Processed in 0.2148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