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168|回复: 0

这条大鱼不简单——大青花鱼,潜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复制链接]

724

主题

876

帖子

304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43
发表于 2022-12-2 10: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潜艇自20世纪初诞生至今已走过1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发挥了巨大作用,自身也经历了许多改变。从“霍兰-6”号、XXI型、“鹦鹉螺”号到“台风”级,留下了一座座令人仰望的丰碑。

如今的大多数潜艇,尤其是核潜艇都身材修长体型流线。艇首圆圆像纺锤,艇身到处是曲线,艇尾尖尖从中向后逐渐变细,像一滴拉长的水滴。又或是增加一些梯形上层建筑和平行 中体 ,变成了流行的“雪茄型”。

划时代的“霍兰6号”

但一二战时期的潜艇不是这样的,它们艇首上翘有舷弧,艉部扁平,螺旋桨在方向舵前方,艏艉有浮力水舱,从侧面看很像一艘水面战舰。这样的外形适合水面航行,可以减小兴波阻力,提高水面操纵性,水面航速十几节,水下航速才四到五节。

德国早期U型艇,像船一样的常规线型

其实早期潜艇也尝试过流线外形,为了提高水下航速,人们把艇身设计成纺锤形以减小阻力。

但是当时技术有限,很难解决潜艇水下 操纵 问题。再加上军事思想跟不上技术发展,人们还没意识到潜艇的真正威力,只把它当成水面舰艇的辅助舰只,当作“能潜水的鱼雷艇”使用。

1878年的“里苏甘”2号纺锤体潜艇

因此各国工程师都努力提高潜艇水面性能,大部分时间都在水面航行,直到作战时才潜入水下,一直到二战中后期都是如此。

但是到1943年情况改变了,随着盟军反潜力量迅速提高,曾经嚣张疯狂的德国“狼群”成了砧板上的鱼肉,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

曾经畅通无阻的水面现在成了修罗场,潜艇不得不越来越多地躲在水下潜伏。德国因此加紧了以水下航行为主的潜艇研制,由此诞生了XXI型、XXIII型等真正意义上的“潜艇”鼻祖。

XXI型,真正的“潜艇”

二战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各国对潜艇水下航行性能展开了大规模研究。1948年美国海军潜艇作战部队副司令莫姆森少将提议建造一艘具有最佳水下性能的新型潜艇,军方高层随后让海军舰船局开展相关研究。

设计师们进行了大量水动力学研究,在大卫·泰勒试验水池做了大量实验,终于找到水下高航速阻力最小的艇体线型——水滴形。这就是“大青花鱼”号潜艇诞生的开端。

1952年3月“大青花鱼”号(AGSS-569)潜艇在新罕布什尔州朴次茅斯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1953年8月下水,成为至关重要的水下实验平台。

1953年,大青花鱼号

它是第一艘采用水滴型外壳的潜艇,全长62.2米,宽8.2米,吃水5.6米,标准排水量1242吨,水下排水量1837吨。艇体采用双壳体结构,所有横截面都近似圆形,耐压壳体由刚研制成功的HY-80低碳高强度钢制成。

“大青花鱼”号服役后美军就迫不及待地开展实验,先后分5个阶段测试了多种科目,对潜艇内外进行了多次改装。

1954年开始第一阶段实验,测试了对称回转体艇体外形、HY-80高强度钢性能、多用途天线以及一种类似飞机操纵杆式的操纵方式。

实验结果证明新型高强度钢在潜艇上完全适用,没有任何不良后果,后来和多用途天线一起在新潜艇上大量推广。

1955年12月“大青花鱼”号经历第一改装,螺旋桨被挪到所有舵面后方, 艉 升降舵与方向舵呈十字形布置,与之前桨在舵前的布置方式区别很大。

1956年第二阶段实验中,这种新布置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今天常见的潜艇艉部模样。

常见的十字型艉舵

这次实验还测试了数字式多波束扫描声呐,能探测到水下各方向的微弱声波信号,后来发展成先进的BQR系列声呐系统。

1959年第三阶段实验,这次“大青花鱼”号安装了一副X形艉舵。

实验证明这种艉舵有许多优点,但考虑到安全性和可靠性美国海军最后没有采用。而瑞典、荷兰等国却从中获得启发,改进后安装到自家的常规动力潜艇上,发展出一种时髦的 艉 舵方案。

大青花鱼的X型舵

为了进行水下高速回转实验,设计人员在指挥台围壳后方安装了一个被称为“脊舵”的操纵面,像鱼的背鳍一样可以摆动,希望通过它增强平衡,防止潜艇在水下急转弯时翻滚。

艇体后部还安装一圈下潜制动装置,指挥台围壳后方安装了一具B-47轰炸机的减速伞,以帮助潜艇水下减速,将艇艏向上提拉起来。但这些方式都不太理想,最简单有效的还是通过 艏艉 升降舵使潜艇上浮。

实验还测试了新型主/被动声呐和拖曳声呐基阵,装备到后来的核潜艇上使用。

1965年,“大青花鱼”号进入第四阶段实验,海军在艇内加装了高容量银锌电池,推进电机功率提升到7500轴马力,单螺旋桨换成了双反转螺旋桨。由于缺少银,海军甚至还从铸币厂借了不少银锭,也不知道后来还了没有。

实验中,“大青花鱼”号在水下一口气飚到33节,创造了常规动力潜艇水下航速最高纪录。设计人员还测试了两种不同长度的主轴,研究了螺旋桨与艇体的纵向距离对推进效率的影响。

1968年“大青花鱼”号又在朴次茅斯进行两次改装,包括推进系统与新型电子设备,并在第五阶段实验中进行了大量测试。但这次测试结果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直到今天也没有解密。

经过五个阶段的实验测试,美军从中获得了大量珍贵数据,为后来核潜艇的发展奠定了 坚实 基础。

苏联“阿尔法”级水滴型外形

海军本打算进行第六阶段试验,但由于缺少经费而搁浅。“大青花鱼”号也设备老化需要检修,主机也损坏了,军方只能暂时将它封存起来。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大青花鱼”号的这些实验对后世潜艇产生了深远影响,水滴型艇体与核动力的完美组合将核潜艇推上恐怖大亨的榜首。

美国在它的基础上建造了水滴型的“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水下高速核潜艇舰队。

“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

如果说“鹦鹉螺”号开创了核动力潜艇的广阔天地,那么“大青花鱼”号就是水下高速时代的推动者,它以划时代的意义被人们称为潜艇发展史的里程碑。

“大青花鱼”号封存了好多年,一直到1972年才正式退役。美国海军将它改建成博物馆,停放在出生地朴次茅斯供人们参观,以纪念这艘在潜艇发展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潜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3-29 22:57 , Processed in 5.1691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