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5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承六百年的“非遗”: “此曲应从天上来”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984

帖子

330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3 01:5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太和清音老艺人在表演
  清音图

  太和清音,以其幽雅、清丽、动听的唱腔和特有的旋律,曾在民间盛极一时,经历代文人雅士发展逐成一稀有剧种。上世纪50年代末,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听到此曲后高兴地说:“此曲应从天上来。”而在去年安徽省文旅厅公布的100家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省级非遗项目“太和清音”所在的太和县清音协会名列其中;创作的清音曲目《百年华诞颂党恩》更是在去年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期间唱响省城。

  引起反响为哪般

  在去年由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省曲艺家协会承办的“说唱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安徽省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中,由省级非遗项目“太和清音”代表性传承人于飞演唱的曲目《百年华诞颂党恩》前期经过省专家的认真评比和精心挑选,荣幸参加了本次展演。由坠胡、三弦、大阮、木鱼、古筝、琵琶作为伴奏,婉转悠扬的曲调,清丽雅致的唱腔让省城的观众听得如醉如痴,自发地鼓起掌来,好评如潮。

  太和清音是怎样的曲艺节目,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还要从太和清音的起源说起。

  我们知道,皖北有条颍河,古称颍水,它作为淮河最大的支流,为沿岸的阜阳市太和县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太和,不仅有太和花挑、旱船、狮子灯和太和唢呐等民间技艺,还有传承了600余年的太和清音。但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稀有地方剧种,清音的起源也有些扑朔迷离。

  据史料记载,关于清音的起源,唯一有文字记载的只有玄坛法师(又称清坛法师)《筝普》的两个序,一为元末明初颍州西乡通镇店庄从善,二为清同治十二年阜阳县龙王堂秀才张彦之。大概内容是说,槐树店(今阜阳市颍州区大田集)的玄坛法师出身于高门府第,也曾经当过官,后见官场腐败,于是弃官归野,削发为僧。玄坛法师是位喜欢音乐的人,并且擅长琴筝,出家后朝夕青灯相伴,抓筝弹琴,自娱自乐。因所弹之曲清雅,所吟之调柔和,遂被后人命名为“清音”。当然也有一说清音乃是清代八旗子弟自娱自乐之曲。有北京清曲、扬州清曲等。

  可能是因为清音由僧人所创、所唱,民众总把它当成和尚之曲、庙堂之乐,不肯学唱,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反正,清音真正走向民间,被大众接受还是到了明成化年间。据说,明成化年间一个塾师在玄坛法师所在的寺院听到清音的唱腔与筝琴的旋律,觉得优美动人。他刻苦学习,终于能哼会唱,然后又教会别人。从此清音从寺院传到民间。到清乾隆嘉庆年间才由阜阳传及颍上、太和、寿县、亳州以及河南沈丘、鹿邑、新蔡一带,并逐渐成为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农民阶层缓解压力、自娱自乐的福音。

  兴衰背后有故事

  明清时期,清音在太和可谓盛极一时。当时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清音会”遍布太和各乡镇,平时约定十天半月一会,每逢婚寿、开业等喜事再集中演唱。演唱多在客厅或庭院中,演唱者围桌而坐,边弹边唱,自娱自乐。由此可见,清音在民间日益大众化和本土化,逐渐自成一派,发展成熟。《清音小史》中记载的当时一名秀才所描绘的繁荣景象应是最好的写照,“清音当日尽风流,传入民间数百秋。世泰年丰多乐事,夜深灯火唱追舟”。

  正因为清音演唱者不像其他艺人那样受人鄙视,而是事主对清音艺人礼敬有加。这也使得清音在太和得以长足发展,由堂会小曲发展成为单一剧种,终于在1958年有了全国唯一的清音剧团。张洪奎老人是太和清音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记忆中,有两件事让他终生难忘。

  1959年,张洪奎已是太和清音剧团主要演员,初冬的一天下午,清音剧团突然接到地委通知,必须立即赶到阜阳为中央首长演出(事后方知是省委书记曾希圣陪同当时的邓子恢副总理来阜阳视察)。一辆大卡车天黑时分才把剧团拉到了阜阳。原计划清音戏演出两折后阜阳县曲剧团再演出《三哭殿》一折。清音戏演完后,演员正准备卸妆吃饭,又接到通知说不要卸妆,因为曲剧演完后首长还要再听一出清音。曲剧演完后,清音演员又演了一折。时间已近深夜,邓副总理观看演出后非常高兴,与演员们一一握手合影留念。

  1960年春末夏初,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阜阳视察工作,地区急调正在颍上演出的太和清音剧团到阜阳为董老演出。董必武了解了太和清音后,很是称赞,“此曲应从天上来。”但好景不长,受三年“自然灾害”等的影响,清音戏剧团最终解散,演员也各奔东西。

  一晃又是二十余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太和县文化馆成立了业余清音小组,排练《秋江》、《怀念周总理》等剧目,在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但这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可持续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太和清音举步维艰。改革开放的大潮好像把它湮没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文化需求多元化,作为太和戏曲代表的清音戏不再是人们文化娱乐的日常选择。业余清音小组因此名存实亡,停止了一切排练和演出活动,太和清音也从此销声匿迹。

  太和清音的旋律再次归来,已是2006年了。这年秋天,经太和县委和十多位清音老艺人的不懈努力,太和清音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批准,县政府也建立了“太和清音”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这一濒临灭绝的地方戏古老剧种,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

  新老传承发新枝

  和大部分的“非遗”传承一样,传承人老化、经费匮乏、市场黯淡等,是摆在太和清音面前的问题。保护传承这一地方戏曲的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不过,随着太和清音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批后,有关方面加强了对其保护和利用。

  前些年,太和清音在太和第二高级职业学校正式开班授课,通过现场表演教学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曲谱与唱腔以及表演艺术等非遗技艺;而太和二职高也挂牌为“太和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清音传承基地”;目前,太和清音拥有省级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各2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位,是太和清音活态传承的中坚力量。特别是近些年组织精心编排的太和清音曲目先后参加安徽省文化惠民演出,安徽省“群星奖”优秀节目展演、安徽省第八届曲艺“牡丹奖”金奖展演、(山西长治)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展演、(上海)长三角优秀曲目展演等。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清音当日尽风流,传入民间数百秋。世泰年丰多乐事,夜深灯火唱追舟。”太和县清音戏六百多年的发展史好像在向后代诉说:传统文化必须经过历史的积淀方能展现出其精华本色,我们应该让有价值的文化不再消失。当太和清音这一稀有地方剧种只有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关注,只有通过新老传承者的共同努力创作与演出,方能获得一个好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0 15:44 , Processed in 0.24597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