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8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86年, 合肥上演了一场庐剧“嘉年华”

[复制链接]

2370

主题

2565

帖子

88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2 00:4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音乐会上传统庐剧表演

  说起“合肥特产”庐剧,应该多数人都不陌生。但若把庐剧与轻歌、音乐结合到一起,估计不少人会感到新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久的近40年前。但就在1986年9月,合肥举办了一场“庐剧轻歌音乐会”。这场庐剧“嘉年华”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庐剧的记忆,更因其大胆创新的节目、全新包装的形式,在社会各界引起热议。

  让庐剧与轻歌完美结合

  说到“庐剧轻歌音乐会”的举办,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庐剧的发展状况说起。

  作为合肥的地方戏,庐剧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冲击,庐剧从演出市场到运行体制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当时的形势下,庐剧将如何发展,怎样振兴?成为当时不少文化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时任合肥市文化局副局长的章岚。他根据当时庐剧发展状况,结合社会热潮,提出举办一台全新音乐会,即庐剧和当时流行的轻快歌声嫁接,戏曲与歌舞联姻,以音乐会的形式演唱庐剧,探索庐剧表现新形式,旨在拉近庐剧和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距离。

  章岚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与大力支持,并让他担任晚会总策划,负责晚会的总体构思。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半年的创作和筹备,由市歌舞团和市庐剧团的艺术家们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排练,这台全新打造的“庐剧轻歌音乐会”于1986年9月12日至16日在安徽大剧院隆重上演。

  据档案记载,这台音乐会的最大特点是创新,不拘一格、求新变异、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不仅有庐剧经典唱段,也有用庐剧元素创作的庐歌,并以独唱、合唱、表演唱、爵士鼓打唱、吉他弹唱等多样化的演出形式集中展现庐剧艺术精华。比如,男中音胡永平演唱的《接电话》是根据庐剧“小丑调”改编的,妙趣横生,充分展示了男中音浑厚幽默的魅力;通俗歌手任天鸣演唱的《甜甜的草莓果》是根据“老生调”改编的,歌曲一反苍凉的老生调,而用一位妩媚的少女甜美的浅唱低吟,别有情趣。另外爵士鼓打唱《生活是一首歌》,在流行歌曲的节奏中依然可以品出庐剧的韵味。女高音柯明玉演唱的《钗头凤》,陈讯、徐世银的二重唱《我的城市月亮多》等曲目都是根据庐剧元素改编的,使庐剧变了老调,添了新声。

  这台音乐会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节目的编排上,还体现在舞台设计等多个方面。为了使音乐会更具现代气息。舞台设计成一个大的钢琴模样,拥有三个表演区,这更利于舞台节目表现;而且第一次利用宽银幕进行展示,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新颖的技术。

  创新的同时做好传承

  为了让音乐会更加精彩纷呈,组委会还邀请了当时国内著名歌星胡松华、张暴默、沈小岑等人加盟音乐会,并且让他们也“创新”地唱起了庐剧。

  据档案记载,以一曲《大篷车》闻名的二炮文工团演员张暴默,唱起庐剧《打樱桃》也有滋有味;到过二十多个国家、四十多个民族区的胡松华拿着歌片,动情地唱起了刚学会还背不下词的庐剧《淝河哟,淝河》,表达他们对地方戏曲的钟情,对合肥的喜爱,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这些曲子都是本地作曲家按照庐剧元素重新编写的。当时正走红的通俗歌手沈小岑演唱的庐歌《卖苋菜》,既轻松明快又节奏极强,引起观众共鸣。

  应该说,在近40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这种创新还是很少见的。当然这台音乐会在创新的同时,也没忘传承,传统并没有丢弃,经典得到充分展现。庐剧演员胡拥军和歌剧演员程晓晶表演庐剧经典《讨学钱》、庐剧演员表演的《王婆骂鸡》、庐剧老艺术家王华玲演唱的《观画》等都借助了新的配器、伴舞,分别用管弦乐队、电声乐队、民乐队伴奏,让观众赏心悦目。另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创新而获得成功的新唱腔也是晚会的一大亮点,如上世纪50年代在合肥广为流传的庐剧《十八相送》,在表现样式上增加一对现代情侣和古代的梁祝同台交叉演唱,传统韵味,时代节奏,别开生面,别有情趣,观众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庐剧“嘉年华”的轰动效应

  “庐剧轻歌音乐会”在安徽大剧院推出后,开演五天,爆满十一场,原本计划一天一场,后来加演到一天三场,这才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即使音乐会的票价不低,也未能阻挡住观众的热情,尤其是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观众。可以说是一场庐剧的“嘉年华”。

  这种轰动效应不仅在合肥,而且波及全国。央视春晚总导演邓在军得到消息,亲自率领团队专程来合肥观看,并对音乐会进行了极高的评价;著名作家吴祖光和艺术家新凤霞夫妇专门为音乐会画了一幅画《锦绣前程》;以长诗《小草》闻名的著名诗人雷抒雁专门为晚会创作了《卖苋菜》等数首歌词。

  音乐会轰动安徽剧坛,安徽电视台进行了实况转播,安徽广播电台连续三次播放实况,安徽日报等报刊更是连续多日开辟多个专版发表相关文章……这些在安徽艺术文化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音乐会立足民族传统,追寻时代脉搏,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探求庐剧音乐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是值得赞许的。”“这台音乐会,给我们的音乐舞台,给古老的庐剧地方戏,首次带来一股强刺激。它所造成的冲击波至今未平,观众街谈巷议。这正是它的胜利”……包括原省文联副主席那沙、著名作家白榕、著名作曲家谢国华等多位名家纷纷高度评价这场音乐会。

  的确,“庐剧轻歌音乐会”既有庐剧味,又有江淮情;既有传统根,又有时代魂。民族要复兴,文化要繁荣,关键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样的文艺作品才有生命力、号召力。(程堂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9 10:22 , Processed in 0.2527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