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62|回复: 0

安徽这两处大遗址,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高光时刻”

[复制链接]

2355

主题

2550

帖子

877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71
发表于 2022-9-28 10: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居长江、淮河两条水系的凌家滩和禹会村,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安徽首推的重点遗址。距今5300年前的凌家滩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阶段代表性遗存,也是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之一,闪耀璀璨的文明之光。考古工作者确认古史传说时代“涂山之会”,“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揭开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大幕。从凌家滩到禹会村,实证文明史“高光时刻”。
  凌家滩人
  住在长江边,制玉稻花间
  秋风微凉,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水稻基地的“稻田画”迎来观赏期,巨大的玉龙图案跃然摇曳在生机勃勃的稻田里。
  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人对水稻丝毫不陌生,这是他们的食粮。
  凌家滩遗址位于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村、裕溪河中段北岸,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是一处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1985年,这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抖落时间的尘埃,展现历史的精彩。
  考古人员将发掘出土的土壤进行过水、补选,发现了碳化的种子,鉴定为水稻;对出土残碎动物骨骼进行鉴定,发现是家猪。浩荡长江流过身边,丰盈的河水将这片广阔土地滋养得生机盎然。凌家滩先民已经掌握了水稻栽种技术,发现粳稻和籼稻,饲养和捕食猪、鹿等,凭一身颇为先进的农耕技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壮大文明的爝火。
  自1987年以来,凌家滩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这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一件件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玉人、玉龙、玉鹰、玉璜、玉龟和玉版……惊艳了世人,刷新后代的历史认知。这些多彩、温润、有特殊肌理图案的美石,成为可以容纳权力、财富、审美、品格,甚至代表天地鬼神的灵物。凌家滩的玉器已经发现1000多件,制玉工艺上已形成切割、琢磨、管钻、掏膛、减地、浅浮雕等技术。凌家滩与良渚、红山被誉为我国新石器时期三大玉文化带。
  今天的人们惊叹于凌家滩高度发达的制玉技术,更应看到隐藏其后的大量远古社会生活信息:6件玉人雕刻出冠帽、装饰,表明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数量丰富的出土玉器,彰显着凌家滩人的神巫、图腾等远古崇拜的观念氛围,玉器被赋予某种神圣性;随葬玉器成为一种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高等级礼制性器物,反映了当时凌家滩的社会体系,器物初纳礼制,辅助规范等级秩序。
  2008年以后,凌家滩遗址考古工作重心从墓葬转向聚落方面。这座“城”带来诸多惊喜:这是一个有着内外两条环壕的超大型聚落。从壕沟、祭坛等大型建筑看来,先民们已经掌握了修建大型公共设施的能力,反映出有组织性的社会调度能力。
  凌家滩先民生活图景渐渐清晰:居住区有逾200平方米的建筑物,内外两条环壕堪称大型水利工程,原始宗教活动在大型祭坛举办,公共活动在红陶块广场进行。人们从事稻作农业,兼及养殖、渔猎和采集,同时从事玉石器与陶器制作、纺织等手工业生产。“开荒种地”,饲养牲畜,建设“城市”,保卫家园,享受生活、思考审美……凌家滩玉器,体现远古制造之美;拥有丰富“精神食粮”的凌家滩人,成为中华先民文明化道路上筚路蓝缕的“先行者”。
  “凌家滩作为区域核心性遗址,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中。它的年代比较早、内涵比较丰富,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目前,负责凌家滩考古发掘工作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一室副主任张小雷说,考古团队仍然在为更全面清晰地揭示遗址聚落真实形态而执着努力。
  禹会诸侯
  淮畔传古史,考古得实证
  在安徽境内,与“王朝文明”紧密关联的大遗址,是位于蚌埠的禹会村遗址。
  《左传》中提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会诸侯不是传说,蚌埠就是“禹会诸侯”之地,禹会村遗址的发现,让 《左传》里的这段话有了考古支撑。
  涂山之麓,会盟场上,用天子之礼柴祭苍天,旗幡招展。众多诸侯手持玉帛等礼器礼品朝拜大禹,在禹的号召下誓言结盟,将带来的祭品焚烧共祭,从而在各自灰坑留下不同文化的陶器。
  场景复原的依据来自考古发掘对那一场“万国大会”的确认:涂山发现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祭坛,用灰土堆筑,铺垫黄土,上覆白土。其上有1米见方的方土台;长达50米一字排开的35个柱坑,呈中轴线南北走向,正指向涂山山口。中轴线上,还有近百平方米的烧祭面。作为龙山文化类型的遗址,众多的灰坑呈现来自周边不同地区文化的器物,说明35个柱坑应是当时来会诸侯插旗的遗存。
  禹会村遗址,从七千年前的双墩文化聚落而来,又与龙山文化城址交相辉映,串起了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发展脉络。而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可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的标尺之一。
  考古专家介绍,禹会村遗址2007年发现“祭祀台”、2017年发现两段台基和若干解剖点构成了闭合的城垣,推测城址规模至少18万平方米。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内包含丰富的人类生活遗存,城址外围200万平方米范围内龙山文化遗迹散布,反映龙山时代淮河中游地区人口加速增长和集中化,这是淮河流域史前城市化的痕迹。
  禹会村遗址考古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为古史传说时代的历史学研究提供新资料和新视角。大禹治水主要是在黄、淮中下游一带。治水成功后,禹又征伐三苗。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记,彼时的三苗分布在江淮、荆州一带。当时禹墟一带所在的淮河流域以其四通八达的水系,便于交通四方;又是淮夷分布区,淮夷是分布于东南地区的东夷的一支。禹挟治服洪水和战胜三苗之威,就近北上,在此娶涂山氏女,以婚姻为纽带与东南地区广大夷人结成政治军事联盟,会盟四周方国首领,从而树威立信。省政协副主席、历史学家李修松认为,禹死后,诸侯们不去拥戴禹选定的接班人伯益,而拥戴禹子启,以至启能推翻传统的禅让制,而代之以王位世袭制,建立夏王朝。可以说,涂山之会催生了夏王朝,开启了华夏王朝时代的文明序幕。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所所长陈星灿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将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工作列入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重要支点。他希望以禹会村遗址这个淮河流域唯一的夏文化研究基地为依托,全面展开夏代早期文明研究的新篇章。
  中华文明历史进程
  从多边崛起、此起彼伏、
  交相辉映、蔚为大观的古国文明,
  走向夏商周的王朝文明,
  用了千余年时间。
  江淮大地又给后世呈现了
  哪些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继续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16 21:09 , Processed in 0.2580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