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89|回复: 0

八十多年前的安徽旧影,摄影师镜头下的平民生活,写满了岁月沧桑

[复制链接]

1610

主题

2310

帖子

778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782
发表于 2022-8-27 10: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组拍摄于1939年的安徽各地的历史生活老照片,真实记录了昔日安徽滁州、蚌埠、砀山等地的珍贵历史景观风貌和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景象。
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正值日寇侵占安徽百姓惨遭蹂躏之时。一张张久远的历史旧影里,是斑驳街道沧桑阡陌真实的见证。时光飞逝,八十多年的岁月变迁,昔日的光景早已经改变了模样,这些留在记忆里的往事,成为当地不可磨灭的历史。


图为1939年的滁县(滁州)百姓。滁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因滁河而得名,数千年来,滁州依滁河而生,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的“鱼米之乡”。


图为昔日的滁州街道集市景象,道路两边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貌。
滁州古为吴头楚尾,六朝时为京畿之地,吴风楚韵,人杰地灵,这里自古就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和“形兼吴楚、气越淮扬”之誉。


图为1930年代末的滁州街头的儿童。
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人才辈出,先后孕育了三国名将鲁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朝开国元勋徐达,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儒林外史》作者、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清代全椒吴氏“一门两鼎甲、三代六进士”等诸多历史名人。


图为三十年代末的滁州文峰塔。文峰塔位于昔日文德桥的北侧,系明万历年间郡守丁士奇捐俸集资建造。塔旁为两层木制文昌阁,后来成为鸿逵书院,文峰塔原为七层六角楼阁砖木结构,塔门西向,塔底须弥座,塔顶置汉白玉锥形塔刹,文峰塔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现已恢复重建。


图为昔日滁州县城郊外的乡野风貌,蜿蜒曲折的小河上,一座古桥横架南北。


图为站在城外远眺滁州古城的历史景象。


图为1939年的蚌埠古城青年街的街头景象。蚌埠,别称珠城,据有关史料记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素有“珍珠城”的美誉和“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蚌埠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中华文字起源的源头之一——双墩文化。


图片为1939年的蚌埠旧影。1911年津浦铁路蚌埠淮河桥和蚌埠火车站建成,交通便利使这里商业更加繁荣,以火车站为中心的淮河南岸逐渐成为蚌埠最繁华的地区。


图片为1939年的蚌埠百姓。除了陆上铁路交通,这里更是水路运输的重要集散地,淮河之上往来船舶密集,很多船家就生活在船上。


图为1939年蚌埠街头的当地百姓。上世纪的蚌埠因有二马路而被称为“小上海”。


图片为1939年拍摄的蚌埠城内正在排队等待打水的百姓。


图为1939年的砀山县西门城墙和城外的护城河,河里有几个正在戏水的孩子。
砀山古称下邑,历史悠久,秦设三十六郡,砀居其一。“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砀山以盛产酥梨闻名于世,素有“梨都”之称。


图为1939年砀山的市井百姓。
依据1921年测绘的《砀山县城厢图》可知,砀山古城天圆地方,城是方的,护城河是圆的,极具特色。


图为1939年砀山县百姓正在重建战争损毁的砖砌民居。
据民国八年《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中的砀山县实业视察报告记载,砀山县境,郊坰平旷,四望弥弥,面山滨河,古今要隘。
需要说明的是,本组照片原为黑白影像资料,拓古传今经过后期人工智能修复上色处理,以期为您呈现一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再现当时的沧桑风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3-29 13:57 , Processed in 1.0078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