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楚汉相争地留下的史前城址——垓下遗址

[复制链接]

2640

主题

3015

帖子

971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2 00:5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到“垓下”,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发生在2200多年前的那场楚汉对决,遭遇四面楚歌的楚霸王项羽,留下了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剧故事。
  △航拍
  说到垓下,它不仅有2200多年前的楚汉相争故事,还是大汶口文化城址,称垓下遗址。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县城东25公里,濠城镇政府北约900米,南距S329省道约1公里。北侧紧依沱河,沱河流至遗址处由西南北折绕行遗址北侧向东南折去,垓下遗址处在沱河的河湾地带。东临五河,北靠灵璧,东北与泗县接壤,是四个县交汇地区,素有“鸡鸣听三县”之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介绍说,垓下遗址大汶口文化城址的发现,佐证了淮河流域人类文明的起源,填补了淮河流域无史前城址的空白,是安徽史前考古的一个重大突破。
  垓下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首次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该史前城址废弃后,因深埋于地下而不为人所知,一直到秦代,此地设置了“垓下聚”,后又因楚汉“垓下之战”而闻名于世。自2007年以来,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与山东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开展了四个年度的考古发掘。由于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及科研价值,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以及入围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我国早期城市的起源、发展、演变轨迹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宝贵资料。
  △发掘场景
  公元前202年,10万楚军兵败给了60余万的汉军,被围于垓下。晚上听见四面传来楚歌,楚军将士误以为汉军已渡江,楚国已亡,士气顿时崩溃。项羽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告别虞姬后,项羽率少数骑兵突围至长江北岸乌江边,自刎而死。四年的楚汉相争,最终在垓下一战落下帷幕,作为胜利者的刘邦由此建立了汉王朝,中华民族又一次实现了自东周以来第二次的民族大统一。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介绍说,正因为上演了这样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战役,“垓下”得以深深留存在我们的民族记忆里。
  这场战役演绎出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十面埋伏”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传说,至今为人们所乐道。通过文献考证和考古发现,可以确定当时的垓下古战场在安徽灵璧县、固镇县、泗县一带方圆达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垓下遗址实际是整个垓下古战场遗址的一部分,其与项羽军的密切联系是值得肯定的。楚军失利,“项王军壁垓下”,“壁”是营墙、壁垒的意思,说明项羽失利后应该是退入一座临时营造或是现有的城垒中固守。通过目前的考古发现应该可以知道,垓下城址在汉代前,其城墙保存高度仍达3米,且城外濠沟依旧宽深,是该区域可以选择的最佳防守据点。考古学家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的地层中,发现了非常多的石镞和铜镞,也显示出这座城址与战争的紧密联系。此城址长期以来一直被老百姓称作“霸王城”,亦不失为一旁证。
  根据古今学者的记载和论述,垓下城址还是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汉代洨城故址所在地。汉初吕后专政,大封吕氏,其侄吕产被封为洨侯,建国于洨河。后吕产被改封吕王、梁王,洨国不复存在,更为洨县。洨城的名称几经周折,后被误读成“濠城”,这才有了如今垓下遗址所在的濠城镇。
  △基槽房址
  垓下遗址呈现为高出外侧地面2米的不甚规则的圆角长方形台地,根据勘探,台地周缘残存土筑城墙,城墙外侧平坦低地为濠沟。东、西、南、北四墙长度分别约410米、480米、280米、340米,城圈总长1510米,城内面积约15万平方米,城外有一周护城濠,濠沟宽15-20米。在城址北半部发现了夯土台基、房址、墓葬、红烧土遗迹、灰坑、灰沟、窑址及大型水槽等遗迹。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介绍说:
  考古发掘在垓下古城址内和城外濠沟内均发现有厚厚的汉代堆积,还发现了汉代的筒瓦、板瓦、“千秋万岁”瓦当、陶豆、陶排水管、铜盆、铁削、铁香炉、铜镜、铜箭镞、五铢钱、半两钱等非常丰富的文物,说明汉代时期城址确实延续使用过。但遗憾的是,考古发掘没有发现宏伟的汉代城墙,仅是在新石器时代城墙上局部发现了疑似汉代增筑的部分,洨城内衙署、庭院等大型建筑基址也有待后续考古发掘继续的进一步研究。
  △箭头
  △陶鬶
  △瓦当
  城址东、北城墙的解剖发掘,确认城墙的始建年代和主要使用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墙生土起建,用土逐层堆筑而成。东城墙新石器时代部分底宽24.7、顶宽4、残高3.2米,墙体中发现有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剧烈地震造成的地层断裂、错位现象。北城墙保存略差,城墙残高约2米,基宽约22.5米,顶部残宽约7米。两处城墙外均有濠沟,濠沟为大汶口文化晚期挖建,汉代仍延用。北城墙西段顶部发现一组大汶口文化晚末期排房,由5间连间房屋和1间独立的附属性房屋组成,残存墙基和残破地面。房屋制作考究,红烧土墙壁,残存的屋内地面、墙壁均抹有白灰。
  △城墙内明显的土层错位
  △城墙顶上的排房全貌,镜向北
  城内流行筑台基居住的形式,勘探在城址北部就发现黄土台基10余处,有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堆积最厚处约1.8米。这种高台式建筑风格为研究皖北及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居住形态的特征及演变提供了重要数据。发掘还发现了大汶口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的单间房址,有浅地穴式,也有带墙基槽的地面式类型。
  △半地穴房址
  城内北部发现一批墓葬,东-西向成排分布,多有生土二层台,皆有棺,部分墓葬二层台上盖有椁板。为探讨垓下遗址的功能分区及聚落演变以及皖北和江淮地区史前时期葬制、葬俗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西北区墓葬组
  历经五千年风雨的垓下遗址仍高高耸立在沱河岸边,向后人讲述曾经的过往,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谜团。散尽烽火的故事被重新打捞,数千年前古城再现风华,等待着今天的我们去发掘、去破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9 13:38 , Processed in 0.2588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