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0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杭州,一座浸润着宋式美学的“水城”

[复制链接]

1646

主题

2349

帖子

795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9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30 10:1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代文人白居易有言:“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杭州山水诗禅茶,所遇皆风雅,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为杭州留下了数不尽的著名诗词。水是杭州的文化之源,江河湖溪等水体如灵动的生命线,贯通了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血脉。
杭州因水而名,诗意栖居的西湖与野趣盎然的西溪,是杭州独特的城市风致,也是两张互为表里的宋韵文化名片。
西湖,生活与情怀合一
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边的一个与海相连的海湾。当时耸立在南北两向的吴山和宝石山作为环抱海湾的两个岬角,在海水的冲刷下不断延伸,最终将这个浅海湾截断成一个内湖,这就是最初的西湖。
西湖全景
摄影:肖奕叁
西湖的山水风貌变迁
隋唐时期,是杭州西湖得以从一个普通湖泊转向景观湖泊的肇始。
隋炀帝主持修建江南运河,将杭州纳入了帝国的交通网络 ,这座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城市从此异军突起,迅速成为江南名城,“珍异所聚、商贾并凑”。安史之乱后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大幅南移,杭州经济实力日益雄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站在映波桥上,向东可见“雷峰夕照”,
向西则是“花港观鱼”
摄影:胡思源
城市积聚了大量政治与工程人才,白居易、苏轼两大 “顶流”文人先后出任杭州的地方主官,在极大程度上奠立了西湖的治理传统和审美意识,为“一湖两堤三岛”的经典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士大夫与市民共同的审美注释,共同改写了西湖的命运。
三潭印月,位于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的小瀛洲上,
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 。
第五套人民币一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即取景于此
潟湖的沼泽化“魔咒”
如今的西湖在景观上高度契合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中“天人合一 ”的思想,但作为地质学上的潟湖,西湖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沼泽化的“魔咒”之下,“天人合一”曾是遥不可及的城市理想。
此去经年,西湖还是那个西湖,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江南密集的植被、潮湿多雨的气候,以及三面云山的褶皱山系,都保证了西湖湖水的丰沛,也滋养了杭州这座城市。但随着隋朝在凤凰山侧修建州城,人口日益繁盛,泥沙淤积、占湖为田的现象增多,西湖日渐壅塞。
据文献记载,对西湖大规模的治理始于唐代。唐代名臣李泌、白居易和宋代苏轼都是杭州水利史上的著名功臣。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展示南宋官窑内涵、特色;
反映宋宫廷文化、社会习俗的关系
李泌在出任杭州刺史期间修建了“钱塘六井”,成为城市扩张的重要动力来源;白居易在《钱塘湖石记》中点名西湖在农业灌溉、防洪抗旱方面的重要价值,在钱塘门外的西湖东北岸上修建白公堤;苏轼在主持疏浚西湖期间将湖中淤泥填为一条划分湖面的南北向长堤,并营建了被后世视为“三潭”的三座石塔。
经过他们的疏浚与退耕还湖,西湖泄蓄并举,不仅对地方农业大有裨益,也令这一湖碧水,逐渐显露出了风光旖旎之态。
仙灵儒雅的两宋气韵
西湖山水,有着浸润了历史文化的“自然人文之美”。如今,西湖声名在外,四季游人如织。西湖山水与堤岛、桥涵、亭台、楼阁等交融渗透,人文荟萃,淬炼出灼灼光华的宋韵文化。
霁虹桥俯瞰
摄影:唐思远 等
西湖山水强调平远、深远的山水美学意境,和近、中、远景透视关系的层次。“三面云山,中涵碧水”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有大大小小的桥梁百余座,这些桥形态多样、历史悠久,好一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相比与断桥、长桥、西泠桥等,霁虹桥布局舒展开敞,远远看去如一条长龙卧于浴鹄湾的湖面之上,大有“亭台水榭绿长廊”的意境,是人少幽静的浴鹄湾中最吸引人的景点。
位于旧名赵公堤的金沙堤中段的玉带桥上建有四角方亭。天气晴朗时,桥身倒映在湖水中,青瓦红柱,形态轻盈,如一道彩虹,因此得名“玉带晴虹”。

桥身三洞,状如带环的“玉带桥”,将金沙堤与苏堤相连接

西湖不仅有画桥烟柳,更有花事缤纷。春桃 、夏荷、秋桂、冬梅,都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中的四季特色植物。江南特色的茶叶、茶花、樱花、桑树等,展现出精雅、秀丽的西湖植物景观。
深受人们喜爱的龙井茶也生发于西湖群山之中。这里峰峦起伏、溪流涓涓 、气候宜人。造就了茶树生长所需要的“天时地利”。
山中的龙井茶园
摄影:刘炜敏
深究龙井茶的来历,绕不过宋代赵抃与辩才在龙井寺外以泉水点茶的故事。这种执剑归来共烹茶的清旷,成为西湖龙井茶一举成为绿茶第一的内在逻辑——在哪喝、和谁一起喝,远比喝什么、怎么喝,更为重要。
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在这里构筑了一个奇妙的文化世界,让这方山水充满了他们的哲思、美学见解和精神风尚。两宋文化中的文明元素和内在精神,在这里凝聚为一个时代的独特气质和情怀。
景观湖泊的水利民生
西湖的美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多依靠人力创造。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西湖并不仅仅是一处人文景观,她在城市供水 、灌溉、交通等领域,同样发挥着无形的影响力。

位于吴山之巅的城隍阁,是观赏西湖全景的最佳视角

唐代杭州的地下水大多咸苦,靠修建水管、蓄水池等引入西湖淡水入城以供生活使用;北宋熙宁年间江淮浙右大旱,唯有杭州因为仰赖西湖,得以饮用无虞,还足以“饮牛马,给沐浴”。
西湖与杭州彼此成就也彼此塑造,有情怀,也懂生活,实现了城市与自然、人与景观的和谐共生。
西溪,风雅与野趣共存
宋代柳永云:“钱塘自古繁华”。和西湖相比,西溪则低调很多,为杭州增添了几分隐逸之幽,和西湖一道共同传承着杭州深厚的历史文脉。
千百年来,西溪湿地生态活泼,景色秀美,野趣盎然。
西溪湿地休闲长廊
摄影:潘劲草
“西溪”的称谓最早约出现于唐代,到北宋才有地理志书记载。“西溪”一词最初是水名和市集名,后来又作为聚落名、路名、区域名。如今作为河流的“西溪”,习惯上将留下至松木场八字桥的河段称为沿山河,将八字桥至余杭塘河的河段称为西溪河。
从自然村落到国家湿地公园
我们现在提及西溪,通常是指湿地或片区。从古至今,西溪湿地的范围一直在变化,一度成为人口兴盛的民居村落。

香樟是杭州的市树,也是西溪湿地最具代表性的树种之一。西溪湿地深潭口的大樟树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杭州地方史研究专家林正秋教授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西溪湿地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唐时,西溪人口聚集,主要以农耕为生;至宋高宗南渡定都杭州,开辟了途经西溪的辇道,商贸、娱乐等活动也日益繁荣。
明清时期,许多文人避世而隐居其中,自然村落形成,庵寺迅速增多,这种兴盛局面持续到民国初期。此后因战乱、人口扩张等,西溪湿地日渐荒芜。
如今的西溪湿地已被录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杭州人的秘境花园
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经过近20年的保护、治理,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如今的西溪水域开阔,水草丰茂,是鸟类栖息的天堂。截至2021年,西溪湿地鸟类种数从开园时的79种增加到了196种。
西溪湿地的鸟类以留鸟为主,其次是候鸟
摄影:蒋忠来
“青云忽度西溪水,溪畔梅花从此始。”西溪自唐时起就开始种植梅花,至明清之际,西溪梅花已成盛景,与灵峰、孤山并称杭州三大赏梅胜地。
水岸起伏的坡地上,无数株梅树舒展着花枝,暗香浮动,宛然一片香雪海。
火柿节期间,可以拿上小篮子和采摘工具,
跟着农耕师傅进入柿林进行采摘
摄影:蒋忠来
渔夫是最懂这里的人。从周家村码头登摇橹船,点上一杯龙井茶,几碟茶食,划向秋雪庵。如果没有坐船游过西溪,那永远无法领会到西溪之美。
每年秋冬季节,西溪的渔民都会进行干塘捕鱼。在干塘节期间,人们穿着下水裤跟随渔夫下塘捉鱼,零距离感受渔获的喜悦
摄影:朱煜
观鸟、赏梅、摇橹、捕鱼,是打开西溪湿地的正确方式。西溪凭借独特的野趣景致,已成为杭州人心里的秘境花园。
“双西”前瞻:诗意栖居,尽善尽美
杭州西湖,是东方审美中“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经过历代现实生活与浪漫情怀的融合,西湖在空间格局上不断接近神话仙境,成为中国园林文化审美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典范部分。
乘船游览西溪是绝佳的方式,穿梭于西溪的内里深湾之间,沿途感受鸟语水韵
摄影:潘劲草
相比于盛名天下的西湖,西溪的原生态似乎鲜为人知,是杭州本地人珍藏的桃源梦。
西溪拥有多家避世度假酒店,酒店的设计遵循了湿地保护的理念,让人徜徉于西溪山水的同时,不会干扰到当地的环境。
除此之外,西溪湿地还为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很多科学、有效的模式,让西溪湿地成为世界湿地保护的典范。这种模式被《国际湿地公约》前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衷心称赞为“西溪模式”。
每逢端午,西溪周边村民会自发组织龙舟赛
摄影:仲文
“走福堤”是杭州人的一种爱好。对他们来说,走福堤,就进入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状态,再多的事在那一刻也都放下。
西湖与西溪,用水韵的动静两面,成就了杭州诗意与野趣共存的宋式美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26 23:28 , Processed in 0.21059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