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5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没有“普通话”,古人们如何互相交流呢?

[复制链接]

2139

主题

2544

帖子

80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7 12:0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有着将近上万种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中国的方言文化博大精深,甚至在一个县城内都出现了将近七八种方言。
一些方言用的语系,如闽南语系就算长居闽南地区的北方人,都听不懂,更何况从未到过南方的人。
我们不禁在想,在古代还没有发明普通话之前,古人到底用什么语言来交流?他们互相之前听得懂对方的话吗?


古代以什么话为标准?
其实在古代社会,还没有“普通话”这个概念,“普通话”是在近代汉语发展所衍生的产物。
根据史料记载,在古代人们通常将普通话称为“雅言”,雅言的制定是根据每个朝代的京城选址位置为标准的。
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时期,其中三分之二的都城都选址在河南,因此当时的雅言的主要用语即为河南话,这是以京都所选址的方向而定的,当时的朝代京城都建在河南洛阳。
我们现代所说的汉语,其实是汉朝建立之后,所建立的语言。在此之前,中国被称为华夏族。公元前七世纪,周朝迁都都洛阳,随着而改变的官方雅言就变成洛阳地区的方言。
周游列国的孔子,所用的语言,也是以河南洛阳话为主。
《论语》中明确记载道:“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虽然孔子是鲁国人,也就是如今的山东,但作为官方语言,孔子在对外讲课和周游列国时一般采用的都是河南话。


真正的文字出现,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发明了“小篆”。这时的雅言又开始变为关中话。因为秦朝的都城在如今的咸阳地区,因此官方雅言也由河南话变成关中话。
秦汉时期的雅言,大多在陕西话和河南话之间来回更换,因为到了汉朝时期,所选的都城在河南洛阳,这时的雅言又重新变成河南洛阳话。而汉朝时对于官方用语也有“正音”、“雅言”、“通语”等多种叫法。
在雅言变化的过程中,东汉末年的雅言可谓相当混乱。由于当时三国鼎立时期,随后西晋王朝统一后,建都于河南洛阳。
可随着“八王之乱”等历史事件的发展,西晋开始迁都至建康,也就是如今的南京。虽然都城是搬过来了,但想要口音的变化却不容易。
于是这些满嘴洛阳话的官员和建都说着吴语的南京人经过磨合之后,形成了另一种雅言——吴音


公元五世纪,隋朝开始建立,这时的隋朝所选的都城在长安,这时的官方用语以雅音为主。随后唐朝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汉音。直到宋朝时期,在唐朝的汉音上又发展为“正音”
雅言在中原地区来回变换的局面自从元朝建立之后就彻底改变。元朝属于蒙古人,其官方用语也变成蒙古语。虽然当时建都的地址选在北京,但从下打到说着蒙古语的元朝人所用的语音依旧没变。
明朝的建立是建立在元朝末期的战乱年代而起,当时的北京的人口总量少,在古代,人口少就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于是明朝政府不得已将原本生活在南京的几十万人口调到北京。这批人所用的雅言就是南京话,他们将南京话带到了北京,由此全国各地都在将南京话作为官话使用。
明末清初之际,虽然当时以东北满族为主,但当时大部分百姓都以南京话为主要交流方式。直到雍正时期,专门设立的正音馆。其目的正是为了推广以被北京当地的官话为主,叫做北京官话。
北京官话的组成集合了南京话、北平话以及满族语三种元素,最终形成了清朝后期一直沿用至今的北京官话。现代人所说的普通话,其原型正是来自于清朝末期所形成的北京官话。


普通话=官话?普通话的起源在哪?
关于官话,就是所指的官方用语,从历史文献中推断出起源于战国时期。齐恒公时期的张仪来往六国之间,其目的是游说六国的诸侯能够一同合作;另外加上当时不少政治家吴起、孙武等能够直接和他国进行谈判,我们不能看出,在当时中原地区直至关中地区,所用的官方语言都是统一的。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话主要的原型主要以北方口音为准。这是由于当时王朝的定都选址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地区。除了明朝以南京为都城之外,大部分朝代的都城都选在北方地区。官话在明朝时期的演变,也可以看做是从南向北的整体统一过程。
虽然建都在南京,但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在《洪武正云》中明确规定,官话应当以北京话为标准,由此可见,北方话是官话的主要原型。
清朝建立后所用的官话同样延续这样的思路。作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代表,清朝时期的官话大部分所用的也是北方语系。直到雍正时期,出现了“官民上下语言不通”的情况后,朝廷的政令在民间无法很好的执行和推广,雍正才开始真正将普通话纳入全民学习的范围。十七世纪初期,雍正下令在广东、福建等南方语系下的地区,必须学习普通话。
雍正时期不仅在福建各大学院设立普通话的培训课程,还对官员进行严格的培训,要求他们必须使用普通话,在当时,不懂官话是无法参加考试的。


可这项政令随着乾隆的“乡音依旧”的乾隆执政后,就逐渐没落了。在此期间,福建专门用来教授普通话的正音书院被撤下来,而当时参加考试的秀才们也不用说官话,普通话的推广似乎在乾隆皇帝眼里无关紧要。
即便如此,民间一直延续下来的以普通话为官话的观念一直存在。作为满族后来的清朝,他们大可沿用自己的满族语,可为了大一统的国家局面,他们宁愿放弃熟悉的语言,而采用以北方为主的普通话,这其实是以国家统一的层面上综合考虑得出的做法。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的意思正是对普通话的描述。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学好普通话,就算无法考取功名进入朝廷,依旧能够以书信的方式与官员或知识分子交流。
官话的用处正是让素未见面的两人通过语言、文字的交流,就能达成信息的沟通。
官话的出现,极大促使了当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对仕途的渴望,影响我国将近两千年的科举制度,正是在官话的推广下才得以顺利进行。
从更长远的意义来看,正是由于官话的推广,唐朝时期的开明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历朝历代的精神、文化也正是在官话的助推下,才能得以推广。


普通话“最佳推广大使”——雍正皇帝
要说普通话的最佳推广大使非雍正帝莫属,这位富有激情的皇帝对于普通话的推广可谓尽心尽力。他曾不止一次抱怨过,每次上朝时碰到闽南、广东地区的官员说话时,双方语言根本无法沟通,很多时候需要另外一名翻译才能完成对话。
雍正想,上朝时期已经如此,如果真的要派官员到这些地区任职,那可如何是好。
也正是因为雍正帝对于国家政策上考虑,于是开始了全国性质的学习官话热潮。不仅天天上朝的官员要学,就连整日扎在田地里的百姓也要学。
特别对于福建、广东地区的官员来说,官话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还专门在设立了正音书院,从北方地区抽调出官话教授专门教授官话。不仅大人要学,小孩如果以后想参加科举考试,同样要学习官话。
官话的推广还有特定的客观因素。从康熙时期颁布的《圣谕》其主旨是教导当地百姓如何做良民。到了雍正时期,居然将这篇东西扩展到上万字的《圣谕广训》,这还不算完,雍正要求官员必须每月至少两次在公共场合向百姓宣读讲解。
关于朝廷官员的任职,朝廷规定清朝时期的官员不能在本省当官,因此在当时的清朝社会形态下,所有的官员的都是外地人,因此方言就无法进行,逼着他们一定要用普通话,也就是清朝所说的官话。久而久之,百姓们也开始听得懂官话。
官话的形成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努力之后,直到清朝末期,官话成为中国社会上十分普遍的语言。


结语
在各个朝代的发展中,虽然出现了不少官话标准,但朝廷对于百姓学官话这件事似乎并不严苛,当时只是对官员的要求高一些。
可到了清朝雍正时期的,对于普通话的学习如此严格和全面,算是从秦朝以来普及度最高的一次正音活动。
回过头来看,正是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才能让信息的交流更加方便通畅,社会的发展才能有效提高效率。当人们处于同一片语言环境下时,彼此间的交流才会没有障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21 04:43 , Processed in 0.2693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