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22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光绪皇帝死亡之谜

[复制链接]

152

主题

163

帖子

62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3 23:5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外国人拍摄的光绪帝出殡行列,由于他的继任宣统皇帝溥仪后来成为一名公民,他也成为空前绝后曾被外国人拍到葬礼的中国皇帝
一次,和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先生谈甲午战争,他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两国当时君主的个性,可能也对战争的结局有所影响,而这一点,从他们儿时的玩具似也可看出一二。
日本当时的天皇睦仁,年号明治,领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在他去世后日本朝野曾举行过追思活动,当时展出了其幼年时使用过的玩具。这箱玩具包括玩偶、挂图等,皆颇为整齐完好,总的来说倒也正常。
而清朝方面的光绪皇帝也有一箱玩具得以保存下来,其中绒猩猩的毛全被拔光,布偶狮子的眼睛也被拽掉,似乎显示这位皇帝在幼年便有些性情急躁,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而为光绪保留了这箱玩具的,竟然是慈禧太后,这就更令人忍不住唏嘘不已——不想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关系,还有这样一个侧面。
清德宗光绪,是这个王朝倒数第二位皇帝,目击了王朝走向崩溃的整个过程。他的整个执政生涯,始终在慈禧太后的阴影笼罩之下。这位被光绪皇帝尊称为“皇爸爸”的姨母是晚清实际的掌权者,从垂帘听政到囚禁瀛台,在政治层面,光绪与慈禧的博弈在后期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1908年11月14日,光绪“驾崩”,年三十七岁,第二天,慈禧也鹤驾西归,结束了她对中国将近五十年的统治。
▲ 慈禧与光绪
这张图片上的光绪,实际上是一幅画像。这位皇帝由于慈禧的压制和淡化,至今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相貌。除了一张1901年回鸾时从侧上方拍摄到的照片以外,所有今天传世的所谓这位皇帝的照片都查无实据或被证明是他人冒充。这位被慈禧遮蔽的皇帝,可以被称为清朝后期颇为神秘的天子。
说光绪神秘,是因为在他身上有着颇多不解之谜。其中十分为人们所瞩目的,便是这位皇帝的死亡。光绪与慈禧年龄相差三十六岁,却几乎在同时死亡。由于光绪与慈禧的尖锐矛盾,坊间一直流传着光绪皇帝是慈禧所害的流言。
这一观点与当时太医院的纪录显然是不吻合的,按照太医们的脉案,光绪属于久病不起,终于正常死亡,其间有一个病重到死亡的过程。与慈禧之死时间接近则纯属巧合。但从逻辑上说,反常即妖,这样的巧合在宫廷背景下,几乎可以肯定必有文章。
可是,光绪的脉案言之凿凿,多名太医的记录都说光绪是自然病死的。
1908年三月,御医曹元恒在脉案中写道,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十分严重,在治疗上不论是寒凉药还是温燥药都不能用,处于无药可用的严重局面。五月初十日光绪的脉案中,御医陈秉钧写道“调理多时,全无寸效”。
他死前三日的脉案分别为“中气虚损,不能承领上下,以致上而逆满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通体为之困乏矣”,“目睑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最后一天脉息“若有若无,目直视,唇反鼻搧,阳散阴涸之象”,傍晚死去。
那么,说光绪帝之死背后有文章,难道这些脉案都不可信吗?
要确认这一点,首先要确定清末太医院的脉案,是不是可靠。确切地说,当时给这位皇帝的脉案早已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可称“政治脉案”了。有太医记载当时给光绪帝的诊脉。去之前先是慈禧召见,略为说了两句,老佛爷便道皇上肾不好,说完目光炯炯瞪着太医。
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那就肾不好吧,不然以老佛爷的性子,太医的心肝脾肺都不会太好的。
谁知随后太医院里便闹起来,说皇上来过,看了枸杞里面有生虫子的,便大发雷霆,说难怪朕的病治不好,都是太医院不尽心,恐怕要见见血才行。
大家吓得叩头请罪。皇上昂然而去,临走忽然在这位即将诊脉的太医面前停一停,说了一句朕肝不舒服。
这是怎么回事儿?
有明白人给解释了——太后和皇上闹得不可开交呢。太后说皇上肾不好,为什么肾不好?荒淫呗。有了这个借口,可以提废皇帝换人的事儿。但是外面也有不少人支持皇上,皇上说肝不好,为什么肝不好?气的!以此可以向外界传信号说太后欺凌天子。
问题是太医怎么办?
等到诊脉的时候,太医说了——回皇上,您是脾有点儿小问题……
▲ 光绪脉案
这太医,算是又聪明又胆大的。可是由此可见,太医院的脉案,也是尽信不如不信了。
自从光绪死后,百年来一直有人试图追寻此事的真相。他们发现,光绪去世前不久,曾有法国医生为他做过体检,结论是这位皇帝除了肾略有问题外,并无大碍。还有民国一份期刊记载某太医回忆光绪去世前三天诊脉时,光绪喊叫肚子疼。
这些记录不能不令人起疑,但是也不能说都是可靠的证据。比如民国时候的期刊便是。当时的媒体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经常编造新闻而不以为耻,以致后人看来全无信用,能有三四分真实便是好的。
直到2008年,“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发布研究报告,称医学专家们通过现代检测设备,使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光绪皇帝的头发,遗骨,衣服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的结论是光绪皇帝的头发等处砷含量极高,应该是死于砒霜中毒——这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最多的毒物。
这一消息当时引发渲染大波,但很快便有人提出,这一结论未必真正科学。提出这一观点的相关人士指出,法国皇帝拿破仑也曾因为遗留头发中被鉴定出超标5-33倍的砷,而被怀疑为砒霜中毒死亡,但此后对其死因一直存在质疑。最新的结果是,医学界提出其头发中的砷可能来自外界环境而不是被人投毒造成。
▲ 既然拿破仑死后头发上可能沾染外界的砷,光绪皇帝为什么不可能?
甚至有人提出,问题可能出在光绪帝陵寝内部,是那里的环境和出土时的污染导致其遗骸砷浓度过高。
这一说法倒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因为我认识的一位媒体界前辈,正好是光绪遗骸出土的见证者。当时真的存在砷污染的可能性吗?光绪帝陵开启时,又是怎样一副景象呢?
这位媒体界前辈便是原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国际合作部主任西冰先生。当向他提出这一疑问的时候,西冰先生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给我们描述了当时参加开掘光绪陵墓的情景,这应该也是我们第一次得知这次考古发掘的神秘细节。
▲ 光绪帝葬于崇陵,地点在河北易县金龙峪清西陵境内
作为一个弱势皇帝,光绪生前并没有修建自己的陵寝。在他去世之后,才于1909年开始在清西陵为其择地营建陵墓,是为清崇陵。这一陵寝在1912年方才完工,此时民国已经替代了清王朝。按照清帝退位协定,民国政府有责任协助完成光绪的葬仪,并在1913年与逊清小朝廷共同葬光绪帝于崇陵。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光绪却是在一个共和政府的主持下得到安葬的。
不幸的是,仅仅二十六年后,光绪的这座陵寝便被盗掘,遭洗劫一空。因此,西冰先生1980年参加的对光绪崇陵的考古发掘,在今天而言,属于典型的抢救性发掘。
为什么会选择在1980年对光绪的陵寝进行这次发掘呢?
西冰先生作为当事人回答了这个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的问题。原来,发掘光绪陵的起因,竟然是工作人员在同属清西陵的泰陵上发现了盗洞。
泰陵,是清雍正帝的皇陵,也是清西陵最大的陵寝,位于崇陵西南约四公里处。1980年春,清西陵文物保管所所长陈宝蓉在巡逻时于泰陵月牙城琉璃影壁右前方发现一个盗洞,怀疑泰陵地宫被盗,于是通过管理处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因此批准河北方面对泰陵进行发掘的申请(《关于抢救挖掘泰陵地宫的申请》)。4月8日,河北省,保定市和易县文物局联合开始泰陵发掘,但实际发掘中发现盗洞只深入到地下两米左右便消失了——这是一个没能打穿地宫,失败的盗洞。同时专家鉴定这一盗洞并非近日形成,应该是建国前盗贼所为,所以泰陵既没有被盗迹象,暂时也没有被盗危险。
▲ 泰陵可能是目前清帝陵中保存文物最多,最有开掘价值的陵寝了
因为在十三陵定陵开掘工作中曾出现部分出土文物无法良好保存的技术问题,周恩来总理曾亲自下达命令,停止对帝王陵的挖掘。在这样的情况下,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先生力主暂停对泰陵的发掘。这一主张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副局长孙仙逸陪同夏鼐先生来到清西陵,制止了对泰陵的继续发掘,并下令将盗洞回填。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是,对于很有期待的河北文物部门来说,无疑是有些失望的。
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国家文物局在叫停泰陵发掘的同时,给了河北方面一个安慰奖——如果清西陵有已被盗掘的陵寝,可以进行发掘,以抢救残存的文物。
清西陵中,唯一确定被盗的,便是光绪帝的崇陵。
7月,河北省文物部门下达了对崇陵进行发掘考古的命令。考虑到开掘的工作量,除了文物局的人员以外,还有解放军部队派人参加了考古。西冰先生当时是作为河北电视台的见习记者参加工作的,他给负责拍摄发掘考古记录片的摄影师田荣林担任助手。总的来说,感觉当时考古的工作比较薄弱,文物局来了两名工作人员,也带着相机,但因为经费微薄,拍摄一批照片后便无以为继了。推测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按照当时的规定,三百年以内的不算文物,加上此处曾经被盗,残存文物可能不多,因此对光绪崇陵的开掘重视程度并不太高。
▲ 珍妃墓和瑾妃墓
西冰先生到达现场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崇陵外有两个蒸笼笼屉状的墓葬,向周围人询问,才知道那原来是珍妃和瑾妃的两座墓。尽管光绪一生可能唯一钟爱过的女人便是珍妃,但是按照礼制,他下葬时还是只能和慈禧的侄女,他并不喜欢的隆裕皇后葬在一起,而珍妃只能葬在门外面,如此不由自主,让人对这位皇帝只能叹息。
陵寝内部,只见杂草丛生,各处建筑虽然不足百年,却已经破败不堪。这次发掘也有维修的任务,西冰先生看到两个工人推来一辆手推车,抬起灵前的铜制香炉,哐地一声丢了进去,准备推走修缮。
这样做很正常,三百年内的,不算文物嘛。
当天便开始工作,除了文物局的两个工作人员以外,还有工兵和一名军医在场。这位军医在此后的考古中充当了法医的角色,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实际上,此前文物部门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查,确定盗洞可以通入地宫,也检验了地宫内的基本情况,证实光绪帝后的棺椁确实都遭到了盗掘。
他们首先来到了盗洞的前方。这个盗洞的位置在琉璃影壁的前方,说明盗墓贼十分有经验。正常情况下琉璃影壁后面地下,便是将棺材运进地宫的墓道。
“到现场非常重要,看过盗洞的情况,我们基本能还原出到底是什么人盗的光绪陵了。”西冰先生说。
是这样的吗?我记得网上对光绪陵被盗的因果有一些描述。大体是这样说的:“1938年秋,一股不明身份的军人窜进崇陵,他们从方城月牙城罩壁前撬开墁地的砖石,凿开地下城砖,掘一深洞,透过月牙石影壁下的土层再往上翻挖,便进入了地宫的隧道券。这些人对崇陵的结构很熟悉,盗掘起来亦很内行。他们不像孙殿英那样,遇到石门和阻碍用炸药硬崩,而是用松杆木片拨开各道石门的自来石,进入金券……有人听说,这伙人把盗来的金银珠玉器皿文物卖给了京西八国教会,换得了五百套棉军装。”
“这应该只是谣传。”西冰先生说,“没有什么军队的事儿,应该是一个小孩儿盗了光绪的墓,只有这孩子一个人下了地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163

帖子

62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2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4 00:00:1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能盗了一座皇陵,听来令人惊奇,但并不是奇闻。崇陵的内部并不大,尤其是随葬品集中的地宫,有价值的东西都在光绪和隆裕两副棺椁之中,其实总量并不大,一个人完全可以完成盗墓的工作。
▲ 世界七大奇迹中的阿尔忒弥斯神庙,也是被一个叫做希罗斯特图斯的家伙一夜之间给烧毁的,可见一个人要是搞建设不见得能做多少事情,要是搞破坏那可就不好说了
但为什么推论是一个孩童所为呢?
西冰先生不但推论进入墓室的是一个孩子,而且推断实施盗墓的是父子二人。他说经过对崇陵的实地勘察,发现盗墓贼应该对陵墓很有了解。那个盗洞是在琉璃影壁前,拆掉地面的覆砖后向下打的,如果就此转向墓道方向,必然会碰到护卫陵墓的金刚墙。
这是明清陵寝中墓道尽头设置的一道防护墙。只是一般的墙是向上砌的,而金刚墙是向地下砌的。这道墙十分坚固,所用材料酷似耐火砖而且多层重叠。泰陵的盗贼便是打到了金刚墙无法穿入而告失败。
而盗崇陵的贼将盗洞一直向下,直挖到金刚墙以下才打出横洞,越过金刚墙后再向上挖进入墓道,整个盗洞的形状如同“U”字。墓道内原有填塞的一些砖石,盗贼将其移出后沿墓道前进,以盗墓专用的拐钉钥匙连续打开几扇石门,进入地宫后完成了洗劫。
有人怀疑盗墓者可能是参与过修筑崇陵或者埋葬光绪仪式的,这种怀疑有一定道理。
然而,那个盗洞又十分狭小,成年人很难进入。西冰先生因此想起一个盗墓的“潜规则”来。据说,盗墓者本无道德可言,所以他们之间很难相互取信,故其团伙通常由亲族组成,尤其是父子最佳。
下墓时则以儿子在下,父亲在上。这是因为世间儿子杀父亲的并非罕见,而父亲杀儿子的几乎没有,便无虞上面的人拿到宝物后将下面的人埋在墓里了。
当然,盗洞狭小,也说明其工作量不大,两人完成盗墓足矣。与孙殿英盗东陵动辄使用炸药硬来相比,崇陵的盗墓贼明显效率要高得多。
那么,会不会是一个身材瘦小的成年人所为呢?
西冰先生认为不像。在光绪的椁上,发现了许多横七竖八,十分混乱的斧痕。但贼花了很大力气也没能把棺盖打开,最后不得不在棺材的侧面砍开一洞实施盗窃(估计是将光绪棺内随葬品送回的时候得到指点,盗隆裕棺椁时窃贼成功地打开了棺盖)。由此可见,盗墓的设计和盗洞的挖掘显得颇为老辣,但进入墓室后盗墓贼的行为却显得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还体现在地宫中盗墓进行得并不彻底,以至于仍留下了若干宝物,使崇陵考古不至空手而归,这绝不像一个老练的贼人所为。
由此,西冰先生推测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贼和一个接受过耳提面命却缺乏实践的小贼共同完成的盗墓,两人很可能是父子。只是根据当地文献记载,他们的盗墓发生在1938年前后,想要证实这个推测,看来是不大可能了。
▲ 因盗洞太窄小,抢救发掘时将整个墓道全部打开,才满足了考古工作的要求。据说工兵的手段比较“粗暴”,所以打开墓道时连墓室顶部的汉白玉构件都被震落下来了
打开墓道后,由于几道石门已被盗墓者打开,工作人员便直入墓室,开始考古发掘。西冰先生等也携带摄影器材,跟随进行摄影。他们电视台使用的是一台六毫米摄影机,以及一台长城牌135相机,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携带了一台海鸥120双镜头照相机。故此,开掘崇陵的工作尽管短暂,却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影像资料。
无论盗墓者为谁,他们留下的现场让人感到恐怖而凄凉。进入地宫墓室后,人们首先看到的,便是已经被揭盖的棺材里,化作骷髅的隆裕皇后仰面向天,两只黑洞般的眼睛直直望向上方,仿佛在控诉着不甘和愤怒。由于盗洞破坏了墓室的密封,地宫中十分潮湿,充满了泥泞,顶部还在滴水。虽然时值盛夏,墓中却满是阴森。显然,不清除墓室中的积水,考古工作是无法进行的。
怎样完成这一工作呢?工作人员看到电视台的设备灵机一动。当时为了拍摄开挖光绪墓的纪录片,河北电视台配置了一辆发电车和四部强力照明灯,在场的考古工作者发现这种照明灯瓦数大,打开后热力强劲,于是与电视台商量是否可以利用照明灯将墓室“烤”干?
不能不说这是个奇思妙想,但却是个有效的奇思妙想。经过几个小时的“烘烤”,被盗的崇陵地宫终于现出了本来面貌。
在地宫中,有两具比邻而置的棺椁,经过检查,棺椁都上过十道漆。每具棺椁的棺床四角各有一个石台,棺椁放在上面,与地面有一定距离。这两具棺椁,左侧的是光绪的,右侧的是隆裕的。既然崇陵是光绪皇帝的陵寝,大家关注的首先便是光绪帝的棺椁。在棺椁侧面左下方有一个砍开的破洞,人们注意到在破洞的外面,地面上有一些散乱的细碎骨骼。
▲ 光绪帝棺木上盗贼破坏造成的洞穴
这是什么骨头呢?
那名军医这时已经戴上了一副手术用的乳胶手套,准备扮演法医的角色。他看过之后判断,这是人足部的骨骼。事后人们判断,盗墓贼在打开棺椁之后,抓住光绪帝遗骸的两只脚,试图将尸体拖出棺外。然而,因为遗体已经腐朽,盗墓贼硬生生将尸体的两只脚拽了下来,也没能将其拖出来。
于是,盗贼改为自己爬入棺木,将光绪帝的尸身上随葬品取下,再将尸体翻转过来,对其背后的随葬品进行洗劫。因此,发现的光绪帝遗骸,是面朝下俯卧的。打开棺椁后看到,这位皇帝的肉身除去少量软组织已经基本腐烂殆尽,只有小腿处尚有肌肉附着,棺内遗骨周围都是烂泥似的糊状物。
由于一直有怀疑光绪帝是被人害死,此时外面有人在问:“有没有头?”在墓中的工作人员仔细观察了遗骸头部,证明其头部和颈部连接自然,并不是像某些小道消息所说,曾被刺客砍下后重新装回去的。此后的检验也证明光绪帝的遗骸上并无外伤。
棺材里有帐子,上饰经文,但皇帝的身上未见礼仪性的龙袍,不知是已被盗走还是葬仪中并不使用。光绪的衣服已经与尸身周围糊状物混为一体,在烂泥中可见属于内外衣的黄色和红色丝织品,勉强可以提取而已。这些织品提取后有些许变色(现西陵管理处据说存有出土光绪龙袍一件,与西冰先生回忆略有出入,可能是后续发现的)。
为了整理光绪帝的遗骨,那位医生半跪着一块一块将骨骼递给外面的考古人员,同时讲解“这是枕骨”,“这是尺骨”等等。军人的胆子大,他还半开玩笑地说应该将光绪帝的骨骼制作成一副人体标本,让这位据说热爱科学的皇帝最后为医学作贡献。当时工作人员打了井水,便在宝顶上清洗待整理的遗骨。
这位军医不乏勇气,然而,当把手插入那种尸身周围的烂酱糊状物,感受到那种粘粘糊糊的感觉时,这位大胆的医生还是无法忍受,被迫跑出墓室呕吐起来。
西冰先生强忍不适在地宫中坚持拍摄工作,却有一个意外的感受——这种糊状物虽然望之令人反胃,但却没有异味,这是怎么回事儿?
事后工作人员将这些糊状物从棺中铲出,晒干后进行辨认,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种糊状物并非腐烂的尸体产生,而是香木的碎屑。这应该是光绪下葬时被放在棺材里防腐和防潮所用,与其棺木曾先后停灵于西直门草厂和西陵行宫达五年之久,但其间遗体保存基本完好是吻合的。应该是从盗洞中进入的水分使这些香木屑化作了烂泥状,倒是让“法医”白白地恶心了一番。
那么,光绪帝当时的头发保存情况如何呢?
西冰先生回忆,由于当时光绪帝头部的肌肉和皮肤已经不复存在,其头发初看时仿佛一个头套,套在骷髅头上。以手触及仿佛一团,最初感觉不出何处为头何处为尾,拿出棺外整理,才能看出形状,共两段,上面还有下葬时打的节。
▲ 光绪帝遗发
由于当时设备有限,对光绪帝的遗骨和遗发无法作进一步检验,但在场工作人员都知道光绪帝是否被害而死仍是一个谜团,而这些遗蜕无疑是未来解开谜团的重要证据,故此都赞成将其有效保存,以备将来。事实证明,这个有远见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
光绪帝的棺椁内,根据记录原有一百余件随葬品,大部分被盗墓贼席卷一空。但也不是没有遗存。根据我的了解,考古工作者在光绪帝的左手中发现了下葬时握的翠环一枚。就这一点向西冰先生求证的时候,他却对此没有太深记忆,而记得当时在光绪帝的口中发现所含夜明珠一颗,其右手中握有鸡血石一枚。总之,如果是一个有经验的盗墓者,对死者双手,口中这些显而易见可能放置随葬品的地方不会放过,光绪帝手中口中的宝石宝珠没有被盗,倒是可作为盗墓者缺少经验的证明。
这枚鸡血石上面只有微微的血丝,让西冰先生感到有些困惑。他曾怀疑是不是当时流行这样的风格。但经过文物工作者鉴定,这确实只是一枚较为低档的宝石。
皇帝的随葬品难道不应该用最好的吗?怎么会用了一枚如此低档的宝石呢?根据推断,这是因为光绪下葬时清朝已经灭亡,葬仪自然也比较简单、凑合。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宠妃田妃下葬时,因为国家财政濒于破产,所用锦被也只有一面用丝绸,应该随葬的金锭银锭也被用铜铅之物代替,可见,王朝末世的光景,都是大体差不多的。
光绪的崇陵,在清帝各陵中不算突出,但据说其发掘中有一个重大发现——该陵的金井没有被盗。所谓金井,据说是为清代帝王陵选址时所开,开掘后便不允许见日星月三光。其位置应该在棺椁的下方,一些小说中还有大臣下金井勘查吉壤之类的情节。在帝王下葬时会先用各种珍宝填满金井。由于清东陵各处金井在被盗时均被洗劫一空,所以这些传说无法证实。然而,盗崇陵的贼由于缺乏经验,竟然没有发现金井,才给了我们了解金井中到底会随葬什么的机会。
向西冰先生询问金井的情况,他告诉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其实,金井并不是真正的井,它只是浅浅的一个窝,如同开凿在地面的一个佛龛而已,上面还有一个带兽头的盖子。金井如此简陋并非因为崇陵处于末世建得勉强,东陵各陵墓的金井大小也是这样的,可见是固定的规制。
那么,金井里面有什么呢?
▲ 金井中保存的怀表
当时参加发掘的陈宝蓉先生回忆:
“金井内发现的保定子母铁球和玉石球,对于研究保定铁球的发展过程提供了很重要的历史实物。五块亨得利怀表更有研究价值,其中一块小小的金壳珐琅表上,表盘周围镶有米珠一百七十八颗,至今无一破损或脱落,可见当时工艺水平之高超;表壳上是金丝珐琅组成的图案,五彩缠枝莲和繁茂的绿叶连接在一起,三只彩凤展翅腾空,首尾相顾。大片彩蝶于花丛中追逐起舞,异常精美。估计这块表可能是在亨得利定做的或者是亨得利进贡给光绪皇帝的,而凡是进贡品或皇帝的定做品,都是单独设计,专门制作,数量不会多,质量也一定是上乘的。常言说,物以稀为贵,那么这块表就无法估价了。金井里还发现有玉别字、白玉立人、翠玉八宝、雕花白玉石等文物,也极为珍贵。”
光绪皇帝据说生前喜欢自己动手修理钟表,而且发现的玉器也多有把摩痕迹,看来,金井中放置的多半应该是主人生前珍爱之物。
金井固然让人惊异,西冰先生回忆当时还有更令人惊奇的发现。
清理完光绪的棺椁后,便开始清理隆裕的棺椁。隆裕的棺盖和椁盖都被打开,这种“大揭盖”下的盗墓往往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文物了,所以最初工作人员并未太加重视,只准备将隆裕皇后的尸骨取出进行清洗和整理。
隆裕皇后的遗体腐朽程度比光绪更高,此时只剩白骨。取遗骨的工作仍然是由那位法医执行。工作本来一切顺利,但就在他动手将这位皇后的骨盆取出的一瞬间,隆裕的遗骨下方忽然发出了一道白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163

帖子

62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2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1-4 00:00:53 | 只看该作者
在取出隆裕遗骸的时候出现“白光一闪”的异象,并非西冰先生夸张,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吓了一跳。经过检查,发现在隆裕遗骨的腰间系有一个黄绸袋,此袋已经破裂,内有各类大小宝石,珍珠一百多颗。
这个袋子本来被隆裕的遗骨挡住,遗骨取出时,由于当时为了拍摄工作人员在墓中打着照明灯,照在珠宝上反光一片,故此出现“白光一闪”的情景。这袋珠宝可算这次考古发掘的一大发现。
▲ 崇陵抢救性发掘地宫实景,左侧有洞的为光绪棺椁,右侧敞开的是隆裕的棺椁
推测盗贼是先试图打开光绪的棺盖,不得要领后只得退而求其次,凿开一洞盗取棺内随葬品。这是个消耗时间也消耗精力的事情。西陵毕竟是有人看守的,他们不敢在地宫中停留太久,这样耗时间会很麻烦。
于是,可能由于外面老贼的指点,入地宫的贼突然开了窍,比较顺利地打开了隆裕的棺椁——为何估计只是受到指点而不是有经验的老贼也钻进地宫了呢?
在盗墓案件中,这样“大揭盖”形式的盗窃,一般是比较彻底的,但隆裕棺中莫名其妙地保留了这一袋珠宝,说明并非有经验的老贼所为。估计盗隆裕棺椁依然是那个瘦小的贼人所为,经过在地宫中长时间的作业,他的体能耗尽,又急于迅速离去,故此才出现了这么大的失误。
这些珠宝中,最主要的是一百六七十颗珍珠,不过珍珠都比较小,多是“米粒之珠”,对比慈禧棺中随葬品的丰厚,这也说明了隆裕死去时逊清皇室的窘迫。
崇陵被盗时西陵地区已经处在兵荒马乱之中,没有如东陵盗案后那样对帝后尸骨进行重新收敛,也是其残存随葬品得以留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崇陵的抢救性发掘,主要工作是在一天之内完成的,从对周边的清理来看,似不应该有外界的砷对光绪遗物,遗骨造成污染。否则以工作人员所见,应该是各种物品均被污染,毒物的存留在发现物品上会比较平均。
然而,后期检验证明,只有在几处地方发现有毒物的聚集,包括光绪帝的发辫、肩胛骨、胸骨,以及相邻位置的服装上。
▲ 用于检验的光绪发辫
这只能解释为毒物集中于这几个区域,并且由于遗骸的腐朽解体而从体内渗出,污染其周围服装。对于考古工作者而言,幸运的是光绪帝尸身内所藏毒物为砷,也就是砒霜,它属于一种无机毒物,因此比较稳定,不会如同有机毒物那样随时间而分解变性。
不过,从此后的鉴定结果来看,最初试图通过光绪帝头发的含毒情况鉴定其死亡原因,多少有些误入歧途。推测这是根据拿破仑死亡后检验头发发现砷超标的经验做出的检验。
砷中毒通过检验头发发现线索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是慢性中毒,随着毒物积累,死者头发中会有超标的砷元素保留,但如果是急性中毒,毒物多半来不及进入头发,是难以检验出结果来的。
从目前种种涉及光绪帝死亡的记载来看,这位皇帝如果是被毒死,其直接导火索应该是慈禧病重。慈禧一旦死去,按照正常程序应是光绪重新掌权,以两人之间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光绪必会对慈禧做出种种否定,戊戌变法等事业可能翻案,这是慈禧所不能容忍的。
慈禧病重的时间不长,在死亡前半个月还到万牲园游玩,故此她如果决心毒杀光绪,也是短时间内实施的,光绪帝的死亡应该属于急性中毒。对他的头发进行检验,正常情况下不应该有太多的意义。
然而,对光绪帝头发的检验,偏偏验出了超出正常情况两百至三百倍的砷毒含量,成为他是被毒死的重要证据。
由于这一点与常识不符,故此有些历史学者对检验的结果存在疑问。这可能也是对光绪帝遗物遗骨的检验持续数年之久的原因。
但是,如果仔细阅读检验报告,会发现这应该是一个科学的结论。光绪帝是被毒死的根本证据,并不在对其头发的检验,而在于对其骨骼和衣服残片的检验。
在光绪遗骨中检验出了高超标的砷,与其胃部越接近的骨骼,含砷越高。尽管经过了清洗,但其胸骨,胸腹部衣物等处检验出的残存砷总量达到210毫克,已经超过人的致死剂量。考虑到这只是百年后的遗存,光绪帝遗体内含砷的总量当在十倍以上!
与此相对应的是光绪其他部位的骨骼和衣物中,含砷量是很低的,如足部、手部等远端骨骼含砷量基本正常。这一检验结果从法医学的角度直接指向了一个结论——光绪帝死于砷急性中毒,他的死亡应该是通过口服大量砒霜类毒物的方式造成的。
这一点,与一条野史的记载十分吻合,这是启功先生的曾祖父溥良所记录的。启功先生是书法大家,皇族后裔,其曾祖父溥良在慈禧光绪先后死去时正担任清王朝的礼部尚书。在《启功口述历史》中,他这样记录了溥良传下来的记述:
“他在任礼部尚书时正赶上西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驾崩’。作为主管礼仪、祭祀之事的最高官员,在西太后临终前要昼夜守候在她下榻的乐寿堂外。其他在京的、够级别的大臣也不例外。大臣们都惶惶不可终日,就等着屋里一哭,外边好举哀发丧。
西太后得的是痢疾,所以从病危到弥留的时间拉得比较长。候的时间一长,大臣们都有些体力不支,便纷纷坐在台阶上,哪儿哪儿都是,情景非常狼狈。
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我曾祖父看见一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
‘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的意思。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隆裕皇后也始终在慈禧这边忙活。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接着这边屋里才哭了起来,表明太后已死,整个乐寿堂跟着哭成一片,在我曾祖父参与主持下举行哀礼。
光绪帝在死之前,西太后曾亲赐他一碗‘塌喇’,确是我曾祖亲见亲问过的。这显然是一碗毒药。而那位太医院正堂姓张,后来我们家人有病还常请他来看,我们管他叫张大人。”
▲ 启功先生的说法得到了若干史学界人士的重视,杨天石先生据此考证出,那位姓张的太医名叫张仲元。据传,他在民国时期曾对人说:“据他所知,光绪之死,确系由于中毒,指授之人,即系慈禧。”
但史学界对这段描述也存在一定疑问,关键问题在于慈禧并非死于颐和园的乐寿堂,而是死于西苑仪鸾殿后殿福昌殿。仪鸾殿即今天中南海怀仁堂,这是慈禧每年越冬的住所。不过,对光绪遗骨的检验证实溥良的说法有其真实性,慈禧死亡地点的错误可能是三代口口相传后产生的失误。
这段描述更有价值的一点是,它可能解释了光绪发辫砷超标的原因。
光绪发辫中含有大量的砷,这是科学检验后获得的不争事实。但令人感到异常的是,这根发辫的含砷是不均匀的,它含砷最高的部位是中段,而不是接近于头皮的末端,如果说这些砷是通过代谢进入头发的,显然不合理。
最初的推测是光绪的发辫被压在身体下方,由于尸体腐朽,包含大量毒物的胃内容物渗出体外,浸染服装后也将旁边的发辫污染,故此出现这一发辫中部严重超标的现象。
然而,从西冰先生所述崇陵发掘情况,光绪皇帝的头发当时是“如同头套一样”散于头骨周围,而不是压在身体下方,这种描述就不十分科学了。
而结合检验结果和启功先生先人的记述,历史学者芦继兵先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光绪发辫的砷超标,源自于其中毒时的反应。很可能是光绪服用慈禧所赐有毒“塔喇”后发生了呕吐,呕吐物沾染了发辫中段,虽然他死后肯定对尸体进行了清理和擦洗,但沾附在发辫上的砷依然保存了下来,这就是其发辫不均匀砷超标的原因。
光绪帝服砒霜后发生呕吐是符合毒物学原理的。砒霜具有强刺激性,如果毒物的浓度过高,服用者会不由自主发生呕逆。
1939年,打入敌内部的我国特工詹长仁等在南京日本领事馆试图以砒霜毒杀日军将领山田乙三等,便是由于毒酒中砒霜浓度过高,造成服用的日方人员纷纷呕吐,结果只毒死两名书记官,而未能造成更大杀伤。
慈禧如欲毒死光绪,砒霜浓度自然越高越好,因此光绪服用时很有可能引发呕吐。
但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光绪对于慈禧可能毒死自己也有预感,故此在服用其送来的“塔喇”后试图将其呕吐出来避免中毒;或者在太监逼迫其服用时试图反抗,吐出了部分毒物,然而,这种反抗终究无效,光绪还是被活活毒死。
▲ 在清宫档案中,记载了一件通常被人们忽略的事情——光绪生前喜欢看书,他死亡前最后一次要来阅读的书籍,是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法律和政治图书
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联想,也许这位皇帝知道慈禧病重,已经开始考虑自己掌权后怎样使国家更快地走向近代化,故此找这些书籍来做参考。但正在读书之际,携带毒药而来的太监忽然出现……
这是一个让人充满惆怅的联想吧。
光绪的死亡原因,尽管基本已经有了结论,但有些学者认为,这仍不能被作为最后定论,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证据。作为一个神秘的皇帝,光绪到底是不是真的被慈禧毒死的,其死亡经过如何,未来也许还有新的史料提供佐证抑或颠覆。
历史的魅力,也许就在这种不确定之中。而我们所能确定的,便是在封建王朝的时代,无论光绪是怎样死的,那个时代的政治必定充满罪恶和阴谋。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20 19:42 , Processed in 0.2877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