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5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它是民国版“深圳”,20年时间成为安徽第二大城市

[复制链接]

2370

主题

2565

帖子

88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1:4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安徽
曾有这样一座城市

它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
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集镇
一跃成为安徽第二大城市

超越安庆、芜湖、合肥
成为安徽省第一个省辖市
甚至数次充当安徽省会

创造这个
增长纪录的主角便是

有着“珍珠城”美誉的

蚌埠

蚌埠究竟拥有怎样的魔力
创造了民国版的“深圳速度”?

究竟是什么缔造出
蚌埠曾经无与伦比的辉煌?
默默无闻的淮河岸边小集镇

蚌埠这片土地
历史悠久
人文璀璨

曾经历淮河无数次的变迁
曾见证大禹会诸侯于涂山
曾承受南北势力的混战厮杀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
尽管蚌埠周边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
但今蚌埠市区所在地
却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集镇

明初
朱元璋在其家乡置中都城
并改中立府为凤阳府
改临淮县为凤阳县
此时
今蚌埠市区西部属怀远县
东部属风阳县
蚌埠不过是凤阳府的一个边陲乡镇

清光绪《风阳府志》载:
“蚌埠集,在 (凤阳)县西北五十里。”

▼ 民国时期凤阳地图


清朝时期
蚌埠为“私盐集散地”
就此形成繁荣的集镇
渡口也相应增多
当时的集址在今淮河南
时人称为“老蚌埠”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
凤阳县在此设蚌埠镇

清中叶以后
蚌埠形成了一条50米长的老大街
这是蚌埠最早的一条街
街上建有魁星阁、文昌阗、东岳庙等建筑物
人口不足500人

鸦片战争后
由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自南向北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蚌埠也未能幸免

太平军、捻军与清军
在蚌埠及周边
历时十年
进行了大小一百多次战斗

刚刚因私盐而一度繁荣的
淮河南岸的大蚌埠集毁于战争
市集也迁至河北岸
形成小蚌埠

清同治二年(1863年)
蚌埠因其地处南北水路要道
为便于治安管理
凤阳、怀远、灵壁三县在这里
联合设立了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
——三县司

三县司治所就设在今小蚌埠镇
这是蚌埠有史以来最早的行政机构
也是蚌埠脱颖而出的重要里程碑

蚌埠从此脱离
凤阳、怀远、灵璧三县管辖
直属风阳府
成为当时地区军事、政治中心
就此吹响了蚌埠腾飞的前哨

津浦铁路为何选定蚌埠

|
修路前夕的蚌埠

清末
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
内外因素的刺激
促进了上海、天津、汉口等城市快速发展
它们成为中国首批近代城市

而此时的蚌埠
依然不过是淮河边的一个内陆小集镇
远远未进入近代化

光绪年间的《凤阳县志》有这样的记载:
“蚌埠集,在县西北五十里,南岸曰大蚌埠集,已
废,北岸为小蚌埠,街市界于灵璧怀远两县。”

甚至淮河北岸的小蚌埠
因地处凤阳、怀远、灵璧三县交界处
还有“鸡鸣狗叫三县听”的说法

显而易见
那时的蚌埠是
一副普通乡村集市面貌
人口规模也毫不起眼

茅屋不过数十间
唯一一条街道宽不盈丈
加之地域狭小
总户数仅500余户
人口约 4000 人
这便是那个年代蚌埠仅有的“家当”

“鸡鸣狗叫听三县”
“爆竹一声响全城”
是当时的民歌对蚌埠的真实写照

然而
这一切
都随着津浦铁路的修建、开通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蚌埠即将迎来惊人的巨变

||
津浦铁路建设

19世纪90年代
清政府为抵御外侮、发展实业
将修建铁路定为国策

津浦铁路
(今为京沪铁路一部分)
便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津浦铁路是
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北起天津
南至浦口
线路全长1009公里

▼ 津浦铁路线路图


其修建过程经历了
多次的搁置、重启、路线修改

终于在1907年
这条南北大动脉确定由天津至浦口
通过安徽省境
正式定名为“津浦铁路”

||
淮河铁路桥选址蚌埠

津浦铁路过境蚌埠
究竟是历史的必然?
还是历史的一个玩笑?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
临淮关说起

临淮关
位于蚌埠以东二十多公里
古称濠州
历史通衢要地
是安徽省四大历史名镇之一
▼ 临淮关古镇航拍,来源@中安在线


清同治四年(1865)
清政府在淮河水面
上设关卡收税

由于有淮河的舟楫之便、鱼盐之利
临淮关商旅往来
逐渐发展成为商船云集的大码头

清末民初
临淮关的人口已达到两万

▼ 濠河与淮河交汇处的千年古镇临淮关,来源@中安在线


而此时的蚌埠
却是人口不过4000多人的小集镇

因此
津浦铁路淮河铁路桥桥址
首选临淮关

1909年
英国总工程师德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
亲往临淮关实地勘测

发现这一带地势低洼
每逢夏季淮河涨水之时
大水会漫过铁轨
影响铁路安全
因而否定了在临淮关建桥的设想

德纪经过调查、比较
发现临淮关上游的蚌埠
“其地地势较高,虽河水甚深,
工作较难,而河身恰系石底,建桥易于巩固”
因此
从千年大计考虑
确定改在蚌埠建设铁路桥

历史似乎给临淮关开了一个玩笑
但却给了蚌埠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1909年11月
淮河铁路桥在蚌埠正式开建

▼ 蚌埠淮河铁路桥


|||
蚌埠站的设立

铁路桥的修建
仅仅只是蚌埠成为交通枢纽的第一步

蚌埠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
终于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
▼ 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仪式


蚌埠地处浦口到徐州的中点
不管南北哪头发车
当晚只能到达蚌埠
火车都需要在这里加水加煤
旅客在这里住宿休息
这样
蚌埠自然地形成了“宿站”

因此
1911年淮河铁路大桥竣工后
津浦铁路局遂正式设立蚌埠车站

▼ 津浦铁路蚌埠站内


津浦铁路如何改变蚌埠

经过四年多的建设
1912年11月
津浦铁路全线贯通

这是蚌埠城市发展史上
具有里程碑式的日子
从此开启了狂风骤雨式的高速发展

|
皖北货物集散中心

20世纪初的中国
铁路依然还是个新兴交通工具

但由于铁路速度快、载货量大、
里程少、稳定性强、性价比高等优势
对传统的水运形成碾压式的竞争态势

因而津浦铁路的通车
迅速改变了淮河货物运输方向

▼ 淮河铁路桥建桥烈士纪念塔


安徽北部和涡河、
颍水、淮河上游这一带商货
向来通过淮河经临淮关
出清江浦
(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顺运河而下抵达扬州

津浦铁路通车后
船只航行到蚌埠
即舍舟登陆
改由津浦铁路南运到浦口
然后南往无锡、上海
北至济南、天津等地
▼ 远观淮河铁路桥
横屏观看


正是由于货物运输线路的改变
使处于津浦铁路和淮河交会点的蚌埠
中转南北货物的区位优势变得十分突出

加之1941年水蚌铁路通车
并在蚌埠与津浦铁路交汇
更夯实了蚌埠交通枢纽地位

蚌埠进而迅速、彻底的取代临淮关
成为皖北最大的货物集散中心

||
皖北航运中心

津浦铁路通车后
淮河客货运输需求大增

不久
轮船运输公司相继建立
蚌埠港的客货运航线也在增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
先后开辟客货兼营的航线7条
航线里程1084公里

▼ 淮河运输船只


由此
蚌埠港的客货航线
可达淮河各支流
与皖北各县相通
还可以远伸到江苏、河南、江西、山东等省

▼ 蚌埠淮河港货物运输


皖北、豫东各地的货物
从72道支流汇于淮河
再云集蚌埠

蚌埠港日吞吐量
最高可达5000吨

蚌埠就此彻底取代正阳关
成为皖北航运中心

▼ 民国时期蚌埠交通区位示意图


|||
皖北商业中心

皖北货物集散中心
及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
极大地促进了蚌埠商业的发展

1924年蚌埠开埠

此后苏、浙、津、沪商者纷至沓来
外国资本也接踵而至
美、英、德等国商人陆续在蚌埠分别开设了
美孚洋行、德土古煤油公司、
亚细亚石油公司及烟草公司等企业
▼ 蚌埠城市建成区已呈现较大的规模


各种新式工业
如电灯厂、碾米厂、
面粉厂、火柴厂、榨油厂
也雨后春笋般出现

蚌埠
顺理成章地
成为皖北商业中心

||||
安徽金融中心

在成为皖北商业中心后
至1934年
蚌埠的注册商户已有4443户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

1914年元月
中国银行蚌埠汇兑所在蚌埠开业
这是蚌埠的第一家银行

此后国内外大量的
银行、钱庄在蚌埠开设网点

1920年安徽省银行总行在蚌埠设立
蚌埠俨然已成为安徽省金融中心

1941年
近2.7平方公里的市区里
有60多家金融机构
其密集程度在中国堪称罕见

|||||
安徽临时省会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不久即进入北洋政府时期

随着津浦铁路的通车
蚌埠因“绾津浦,带长淮,
为南北之咽喉,政治军事之重地”
而成为北洋各路军阀必争之地

军事位置决定了
其政治的重要性

1913年
倪嗣冲被任命为安徽都督
他看中了蚌埠管控南北的独特优势
开始在蚌埠治理安徽
建设安徽都督府
和皖北镇守使署衙
此时距离津浦铁路通车仅一年时间
▼ 纪念币头像为倪嗣冲


从此
蚌埠不仅是皖北水陆交通中心
还是安徽北方的军事重镇和政治中心

尽管当时的安庆
名义上还是安徽的省会
但年轻的蚌埠开始了
对安庆传统政治地位的挑战

此后
1926年、1929年
蚌埠又两次短暂地成为安徽省府所在地

由于
“蚌埠总是经常驻有重兵,
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地位,
却可与省会相提并论”
人们称蚌埠为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
乃至国民政府前期
安徽省的“ 临时省会”

1937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
全面对日抗战正式爆发
由于敌我实力悬殊
华北、华东等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38年
蚌埠沦陷
▼ 蚌埠沦陷时期图


然而
沦陷期的蚌埠
却开始了另一段奇特的历史

▼ 蚌埠沦陷期,日本旗帜清晰可见


1938年10月
倪道烺在蚌埠成立
“安徽省维新政府”
就此蚌埠正式成为伪安徽省省会

1940年3月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
在南京正式成立
与此同时
“安徽省维新政府”
改设为汪伪的“安徽省国民政府”
蚌埠依然为伪省会

▼ 已被破坏的淮河铁路桥


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蚌埠作为日伪汉奸的
伪“安徽省政府”驻地长达 7 年之久

伪政府之所以
将安徽省省会放在蚌埠
正是看中了蚌埠在交通和军事上的地位

而蚌埠较为良好的工商业基础
也为其提供了维持政权稳定的物质保障

|||||
人口爆炸式增长

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
商业贸易的繁荣
军事、政治因素的刺激
都极大地促进了蚌埠人口大幅成长
蚌埠由此开始人口爆炸式地增长

1908年
淮河铁路桥修建前
蚌埠集镇
不过500余户、4000多人的规模

1909年
淮河铁路桥开建
由此拉开了蚌埠人口暴增的序幕

2 万多名建桥民工和一千多名技工
成为蚌埠第一批外来人口

津浦铁路全线贯通
蚌埠开埠
成为皖北货物集散中心、
皖北航运中心、
皖北商业中心
以及临时省会的地位

这一系列利好因素
吸引了沿淮一带农民
云集了大批军队
山东、河北、河南及江苏、浙江等地商人
也愈发看重这个新崛起的商埠
移居于蚌埠经商

1928年
蚌埠人口增长至8万

1936年抗战前夕
蚌埠人口达到了11万

1938年蚌埠沦陷后
人口锐减
后逐渐恢复

1946年
抗战胜利后
大批外逃人口返回
另有外地人口迁入
蚌埠人口达到22万人

▼ 蚌埠街道


1949年解放前夕
蚌埠人口达到民国时期的巅峰
--23万人

民国时期
中国依然处于
从农业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时期
农业始终是社会主要产业
这进而限制了人员的流动
近代城市数量寥寥无几
更遑论人口动辄20万以上的城市
有知名学者
对清末民初的城市划分为三个等级:
1-3 万人为小城市
3-7 万人为中等城市
7万人以上为大城市

显然
至迟到1928年
蚌埠就已经迈入大城市行列

而此时距津浦铁路全线贯通
仅过了16年的时间

1930年代中期
安徽省内人口
超出10万的城镇仅有3个
▼ 民国时期蚌埠一街道,电线杆清晰可见


芜湖17万
安庆13万
蚌埠12万

蚌埠仅次于芜湖及安庆
位居全省第3

之后凭借
交通、区位及腹地优势
蚌埠迅速超越省会安庆
成为民国时期
安徽省第二大工商业城市

短短16 年
蚌埠就完成了
从小集镇到大城市的蜕变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堪称民国版“深圳速度”

||||||
近代城市化

城市人口的膨胀
大大促进了城市建设

铁路桥的修建
带来了蚌埠第一批外来人口

为适应这些民工和技工的生活需要
蚌埠集上开办了一批
饭店、客栈、澡堂、缝衣铺、杂货店等
形成以工棚为
主体建筑群的新兴集镇
这标志着蚌埠城市建设的开始

而道路是城建的基础

市政道路

清末
蚌埠淮河南岸
仅有一条南北长不足百米的土街
当地人称为老大街

淮河北岸
小蚌埠有一条东西稍长一些的土街
称之为正街

津浦铁路通车后
市面渐成
又逐步形成
顺河街、头道街、二道街等土路

▼ 老大街(现青年街)


1929年春
蚌埠大火
几乎烧掉半个市面

大火后
对主要道路拓宽取直
并陆续形成
中荣街、太平街、中山街、
中兴街、中平街等道路

至20年代初
市区已有主要街道20多条
20年代末
在二马路(二道街改名)修建了
蚌埠历史上第一条沥青路面
▼ 民国时期蚌埠二马路


1949年底
蚌埠的城市建成区面积
达到4.7平方公里
街道数量达37条
▼ 民国时期蚌埠主要的专业市场示意图


城市化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作为安徽省最早一批
迈入城市化的城市
新事物、新潮流不断在蚌埠出现

报纸

《皖淮报》、《商务日报》、
《蚌埠日报》《皖北日报》、《红旗报》等
各类型报纸相继在蚌埠创办

图书馆

图书馆是衡量
城市近代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早在1924年
蚌埠图书社正式开放

1941年
创办了蚌埠图书馆
藏书近万册

城市公园

公园是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
民国建立后
公园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现

1929年
为纪念当年在小南山
狙击清军而牺牲的烈士
在此山建立“中山公园”
(1981年,中山公园改名为南山儿童公园)

▼ 蚌埠沦陷期的中山公园


西医院

1915年
蚌埠第一家西医院
--普济医院设立

到1947年
蚌埠共有西医院24家
诊所17家
电灯

1919年
光华电灯公司发电厂投产
蚌埠从此正式进入电灯时代
当年安装路灯18盏

至1934年
17条街道路陆续安装了路灯
线路增长至6公里
路灯增至200盏

04
蚌埠正式建市

蚌埠城市化的进程是全方位的
涉及到城市生活方方面面

▼ 蚌埠1940年~1948年城市空闻扩展示意图
横屏观看


而与此同时
原有的行政区划体制
已越来越不适应于蚌埠的快速发展
1947年1月1日
经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
蚌埠从历史上
凤阳县行政区划中独立出来
蚌埠正式建市

蚌埠也因此成为
安徽省第一座省辖城市
这又是蚌埠城市
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蚌埠的历史翻入了新的篇章

▼ 1938年安徽地图,蚌埠依然从属于凤阳县


从铁路修建前4000余人的内陆小集镇
到安徽第二大城市

从遍布茅草屋的土街道
到拥有电灯、公园、图书馆的近代化城市

从三县交界的“三不管”地带
到成为安徽省第一座省辖市

蚌埠凭借它惊人的爆发力
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民国版的“深圳速度”

如今跨入新世纪
蚌埠依然在急速发展中

未来的蚌埠
一定会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 全文完 -

【安徽探索频道】关注我~坚持每期安徽原创内容,山川湖泊&人文风情,我们带你看遍安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18 18:19 , Processed in 0.2862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