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3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柏郢:一座古村寨 一首沧桑歌

[复制链接]

2152

主题

2267

帖子

763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00:2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村民耿国珍向记者讲述挖到手榴弹的情形。


  忆仇巷


西小桥


 石屋


 石头墙



开栏的话

  淮水汤汤,源远流长;荆涂巍巍,嵯峨耸立。蚌埠素有“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山水城市”之美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座山川,一条河流,一个村落,一段遗迹,都可能蕴藏着令人感叹的人文故事。这些故事,犹如珍珠,散落在淮畔大地,需要一根绳线,将其串起,以成其美。即日起,本报开设“蚌埠人文地理”栏目,记录淮畔地理风貌,发掘蚌埠人文故事,寻找历史文化符号,搜救地方文化遗存,反映时代沧桑变迁,敬请关注。

  走进黄柏郢,抚摸石墙,徘徊石巷,窥临石井,漫步石桥,历史的沧桑和爱恨情仇涌上心头,让人想起戴望舒的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历史赋予这座古村寨以荣光,也留下了血与火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石房、石墙、石巷、石井、石桥、石寨……都是满满的历史记忆。


石头寨:承载历史的荣耀

  从市区驾车到黄柏郢村,大约40分钟。再往南即是淮南上窑地界。在今天看,地理位置并不优越,但在以前,这里是交通要道,从古寨的南大门出去,可到上窑,从古寨的北大门出去,可到马城、怀远、蚌埠。

  “这里就是黄柏郢,过去的老房子大都废弃了,城墙也倒塌了不少,但遗迹都还在,你们四周转一转,老寨的样子还能体会得到。”在村寨东大门遗址附近,记者遇到年逾80岁的周家纺老人。谈及村寨的石头,他指着自家的石头房说,这间房子已有几十年历史,正是以前仿照古村寨风格建造,结实可靠、冬暖夏凉,至今仍然居住。

  经周老这么一说,记者发现,村里除了倾圮的古寨遗迹,的确还有不少用石料修筑的民房,相比新式的钢筋水泥房屋,多了一份古朴和厚重感,成为村落的一大特色。石头,于当地人来说,不单是便于取材建房的优质材料,更是勾起人们追忆村寨往昔的历史载体。

  史书记载,黄柏郢最早可追溯至六百年前。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下令,从山西、山东和江浙等地,向淮河流域移民。黄、柏两姓举族迁居此地,建村落户、繁衍生息,遂起村名小黄庄、小柏庄。到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盗匪聚集,占山为王、骚扰百姓,黄、柏两庄屡遭洗劫,苦不堪言。

  崇祯年间,被封为“靖南伯”的明总兵黄得功,出身农家、情系百姓,率部驻扎于此,追剿流寇、捕杀盗匪,保两村百姓平安。黄、柏两姓民众缅怀黄伯,把其军队屯住过的黄、柏两庄,改名为“黄伯营”,后因流传中讹误,久而久之,村名变成了“黄柏郢”。

  现在的黄柏郢古寨,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由老寨主周汝理牵头设计,组织村民就地取材,农闲时采石筑寨,牛车拉运、人抬肩挑,历时三载筑成。村寨依山川形式,三面临涧溪,唯北面挖壕沟为护,东西长198米,南北宽168.5米,寨墙周长750余米,南北两处设正门,东西为偏门,正门外有吊桥,晨开夜闭,南北走向的主街,与东西向的两条街巷交会,将全寨分为六个块状居民区,常住人家百余户,至今仍为皖北地区保存最好的古圩寨。



忆仇巷:血与泪的控诉

  从如今的黄柏郢村委会往西走几十米,便可看见一条小巷,两边石墙石屋,间或可见一段倒塌破败的石墙,向人昭示着沉重的历史。

  这就是忆仇巷。忆仇巷原名北大巷,巷口即是村寨的东大门,因为82年前的那场屠杀,这条巷子改名忆仇巷。

  “老乡你好,了解当年那段历史吗?”一番询问下来,我们发现,每位村民对82年前那场惨剧记忆犹新,俨然成为全村人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

  1938年初,蚌埠、怀远相继沦陷,日军在通衢要道上窑镇、新城口设立据点。2月17日,日军在行军中与抗日武装红枪会遭遇,双方混战互有伤亡。上窑日军从据点发现,红枪会有伤员进入黄柏郢,认定该村是红枪会的大本营。第二天上午,日军倾巢出动,偷袭黄柏郢村。进村之后,他们不管男女老少,见人就杀、无恶不作,后把未及逃脱的200多名村民驱赶到北大巷,用机枪疯狂扫射屠杀。是日午后,日军又派骑兵再次来袭。一日之内,日军两次屠村,杀死无辜村民307人,其中6户人家被杀绝,史称“黄柏郢惨案”,而当年日寇集中屠杀村民的“北大巷”从此改名为“忆仇巷”。

  “当时,鬼子把俺们赶到巷子里,两头架着机枪对着扫射,俺额头上伤疤就是子弹擦边打伤的。”89岁的周传六是那场屠杀的幸存者,事发时才7岁。他回忆说,当天母亲带着他和哥、姐躲在北门一户农家屋里,后来不幸被日军发现,“三间屋子的妇女小孩,全被撵到了北大巷,俺额头被子弹擦伤后,鲜血直流,母亲就紧紧捂住伤口,不叫俺哭。”尽管时隔大半辈子,回忆起当年的事,他仍激动不已、多次哽咽。屠杀当天,他永远失去了姐姐、哥哥,自己则侥幸捡回一条命。

  如今,沉痛的往事虽已远去,但忆仇巷的遗迹依然提醒着世人。直到今天,人们还能从圩寨的断壁残垣中发现历史的遗物。采访中,一位名叫耿国珍的妇女说,前段时间,她和老伴还曾在忆仇巷的废弃石房里挖出一枚手榴弹,“本以为是个秤砣,后来警察说是没把的炸弹,可吓了我们一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村党支部书记周辉介绍,为不忘日寇暴行,黄柏郢行政村后来设立了“黄柏郢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专门展示和介绍与这段历史有关图片和记录等,缅怀死去的同胞,激励后人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新风貌:古村寨焕发新活力

  古寨、石桥、老树、清泉、碑刻、历史传说……走进黄柏郢村,置身幽幽的乡间小巷,与石墙灰瓦同道,与古树老枝伴影,饱受城市喧嚣感染而浮躁的心,倏然间得到由衷的慰藉。

  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文化积淀,还有保留相对完整的古寨遗迹,黄柏郢村借此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无论是斑驳的石墙,还是坍塌的老房,抑或是村民居住的石头房,甚至是寨圩外的石桥、古井,都有各自的文化底蕴和传说故事。

  记者看到,村民老宅的门楣上都雕刻着精美的文字,与古朴敦厚的石墙形成了和谐的对比,不远处几位村民围坐在大树下乘凉聊天,让人感受到这里最朴实的民俗风情,更有种穿越到过去的错觉。

  继续向西而行,不知不觉就走出了圩寨,一座青石板桥映入眼帘。这看似不起眼石桥竟有160余年的历史,是古村寨人西出新城口村或农忙、赶集的便桥,也被唤作“西小桥”。关于这座桥的诞生,还牵扯到当地一位壮汉的故事。

  相传,村里有个周姓壮汉,身长六尺,顿餐斗米,力大无穷。某年盛夏,他从怀远县城步行回黄柏郢,途中口渴难耐,在马城白衣庵遇一姑娘打水,于是上前施礼求水,错称对方为大嫂,遭到女子拒绝。一气之下,他扭动虎腰,把三四百斤的石井圈拽起,一胳膊带到了三里之外。某年,村里组织修建西小桥,建好桥墩后,就差青石板桥面,但每条石板重达800斤,众人皆无能为力。听闻此事后,周壮汉挺身而出,跳入溪水,让人把石板挪到肩上,只听“嗨”的一声,将青石板稳稳地放在墩上,石板桥这才最终修成。

  其实,村里流传的相关传说和故事还有很多。近年来,黄柏郢村利用古村寨遗迹优势,着力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在不断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大力宣传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发展富有石屋特色的民宿旅游,并结合抗日史实兴建了纪念馆,力求把当地打造成为我市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休闲旅游文化景点,让昔日古村寨老树发新芽、焕发新活力。(陈计洋 贾铁成 文/图)

来源:淮河晨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4 16:48 , Processed in 0.2277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