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2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长才女王贞仪:数学家,天文学家,诗人!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984

帖子

330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1:3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她是地地道道的滁州天长女孩,她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她九岁读书,写的一手好字,她不仅写诗,她还写史学评论,在她的诗歌文章中,不少是她游历的大山大河,有江南,也有塞北,小小年纪,她就研究天文学和数学,而且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
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清代史学家、文学家钱大昕在帮助大学士阮元编审《筹人传》时,看到大清朝这位才女的天文和数学论著,感叹她是东汉女学者班昭之后,一人而已。
1980年,著名画家范曾读了她的史学文章,为她挥笔创作了读史图,并吟诗四首,其中有句“三山五岳曾踏遍,胸中万卷深识广”。
2000年2月8号,北京天文台发现一颗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这颗小行星。
2016年,她入选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
2018年,她再次入选美国数学教授出版的《数学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
她就是我们天长才女——王贞仪。
王贞仪,字德卿,天长北乡沂湖、马叉河一带人,后迁居江宁,又号江宁女史、金陵女史,其先祖是苏州人,明朝洪武年间迁到天长,曾祖父王颖哲“以诗书教授与闾里”,她的祖父王者辅从小就饱读诗书,后被朝廷录用,曾做过海丰县令和宣化知府、惠州知府、钦州知府,但因秉性耿直,得罪了上层,被流放到吉林。
王贞仪的父亲王锡琛,广读诗书,但一直科举无缘,一生致力于医学,精于医术,曾撰写过《医方验抄》稿四卷,王贞仪医学是随父亲学的。王贞仪十九岁时全家迁居江宁,在她嘉庆二年的《德风亭初集》自序中落款为:金陵女史王贞仪。据《天长同治县志》人物传——王者辅中记述,现在天长这一门王氏后人都是王者辅弟弟王者相的后代。那么王贞仪究竟在天长生活过没有,答案是肯定的,王贞仪不仅在天长生活过,而且留下了不少诗歌和文章。
《德风亭初集》中有一些诗文,记录了王贞仪在天长生活的痕迹,二十八岁的王贞仪写过一首诗叫《题女中丈夫图》,其中有一段记述“余年十一侍先大母董太恭人之吉林,遂偕白鹤仙陈宛玉,吴小莲诸女士读书于卜太夫人之门,复习骑射于蒙古阿将军之夫人,十六回江南又侍大母及家严等自都中至关西又由楚之粤,十八归泗州天长旧居,十九复回金陵,二十五适外蓋,于归宣城迄今又三年矣。” 这一段话记述了王贞仪人生几个转折,对于研究王贞仪人生历程十分重要。
公元1786年,即乾隆49年,那一年十八岁的王贞仪和祖母、父亲一起游历了陕西、北京、湖北和广东一带后,回到了她的出身地——天长北乡的老家,她的不少诗文中有详细的记说。
王贞仪家在天长北乡,家里有不少田地,因为家人读书、教书、做官,祖父把这块田地让一个姓韩的老人管理,老人特别忠厚和勤奋,也是个奇人。耳闻目睹老人的品行和为人,王贞仪用优美的文字写下了这篇《韩园公传》,文章开篇写到“余家天长之旧居有园地三十亩,邻于屋之旁,园中近地西,隅拓畦隙,为茅屋七间,园以内所蓄果树、蔬菜各半之。”这是王贞仪在天长旧居的情况。由于一家人以学业为主,祖父王者辅招用一个姓韩的老人来看园子,不知其名,而称之为韩园公。他为人忠义,做事认真,韩园公九十二岁时与她家告别,后来是无疾而终。文中写道:“平日行动一切远异常人,乃甘伏处十亩之间,数椽之内竟隐其里居,名字而浮沉以没世不重,可惜与余以为其诚,非老圃者流殆隐于园者耶及。”王贞仪认为韩园公不是一个平常的人。
王贞仪有一个堂叔叫王廷琛,字鲁献,号棣庵。生活在天长东乡,他是一位学者,犹善写诗,《扬州画舫录》开卷记有他题写《晚秋与李艾塘登平山堂题画舫录册子》诗歌一首。王贞仪的《裕圃记》写了的堂叔王棣庵与叔母何孺人,耕种二十多亩园圃,叔父把园圃起了个名字叫裕圃。王贞仪和祖母回天长老家看望叔父母时,叔母向王贞仪讲了种园子的快乐,以及为什么叫裕圃的始末,王贞仪十分敬仰羡慕,于是写了这篇《裕圃记》。王贞仪这样写道:“家从叔棣庵同叔母何孺人居天长邑之东乡里,叔少业,儒而兼习农务,以故孺人亦知耕种事,家宅之东有园圃,名曰裕。” 王贞仪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虽食一箪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侈乎口腹而心裕如也;夏一席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奢于口服,而身裕如也;颂吾书度吾诗,无求务于盘乐玩好,而志裕也”。文中王贞仪对待富裕的认识格局很大,她认为一个人的富裕不是吃喝玩乐的富足,而是自己的志向要远大。这也是她为什么要写《裕圃记》的原因。
从小在天长生活的王贞仪,十一岁时才和祖母、父亲外出塞北,十八岁又回来生活一年,可见王贞仪对她的旧居是十分有感情的,特别是她的兄弟姐妹在那里生活过,她的不少诗歌记述了她的这种情怀。在《题天长旧居藏书阁》一诗中她写道:“万卷遗先泽,牙签历世披,编摩开手眼,友尚得师资,逸种标完帙,珍藏博广知,陶匏聊复志,堪敌百城奇”。王贞仪的曾祖父是一位教书先生,家里藏书有万卷之多,每每读书如见师友,所以才能博广而深知,这一点也反映了王贞仪的家风,他的祖父、父亲,包括王贞仪本人都喜欢读书,藏书。十六岁的王贞仪和祖母从吉林回家时,带回来的是祖父遗留的七十五箱藏书。
王贞仪的诗词中不少记述了天长亲人之间的真情,特别是那种别离的忧愁。在《天长旧居别大姊即次送别原韵》:“闺中怜远别,相送感离群,故国翻如客,知心独有君,可堪经月叙,又擬隔年分,双泪尊前落,关河怅白云。”乾隆50年,即公元1787年王贞仪从天长旧居回金陵时,她的大姐生活在天长旧居,临别时写下了这首诗,在后来《寄大姊书尾作此》:“聊将尺素代抒衷,每擬传词下笔工,纸短意长书不尽,临缄依旧又勿勿。”因为和大姐不常相见,在为大姐书后题诗时,情感十分浓厚,以至于“纸短意长书不尽,临缄依旧又勿勿。”大姐与王贞仪是亲人也是诗友,更是朋友,在《怀天长女士刘湘蘅》一诗中写道:“已是十年隔,相思空尔情,豈知南北别,竟见死生盟,孤梦人千里,残秋雁一声,关河欢修阻,愁对月华明”。王贞仪专门写到了刘湘蘅、她和大姐三人的生死盟约:“已是十年隔,竟见死生盟”。王贞仪十八岁在天长居住的那一年与邻里写诗的刘湘蘅,还有王贞仪的大姐盟拜为姐妹,古人叫雁序,十年后刘湘蘅已远嫁邗江,而大姐已经去世,远在宣城的王贞仪想到天长的故人旧友,十分感慨,才有“孤梦人千里,残秋雁一声”。
王贞仪童年曾随祖父母生活,祖父一生坚持读书的习惯对她的影响特别大,祖母董氏是天长进士董之燧的后人,也善诗文,在祖母的关爱下,王贞仪九岁就学诗歌和古文,聪颖好学,十一岁时,祖父病死于吉林,祖母带着王贞仪一起奔丧塞北,王贞仪姐妹五个,为什么祖母只带她去,可见他与祖父的感情很深,这一点在她的诗歌《月下敬怀家大人》中得到了证实,诗中的“大人”是对祖父的尊称。诗中写道:“远别残冬候,思亲独倚栏,可怜衣上月,同照不同看。” 一年的冬天,王贞仪在老家的月下,想到祖父,泪水淌湿了她的衣襟,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心境。
二十五岁那年,王贞仪才与宣城的学者詹枚结婚,婚后依然潜心做学问。结婚第四年,即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冬天,二十九岁的王贞仪因病去世,在她去世前两个月的秋天,她为文集《德风亭初集》写下了自序。王贞仪虽然过早离世,但她在天文学、数学、诗词等学术上的成就十分令后世瞩目。王贞仪主要著作有:《德风亭初集》14卷(现存者为13卷)、《德风亭二集》6卷、《绣紩余笺》10卷、《星象图释》2卷、《筹算易知》2卷、《重订策算证讹》1卷、《西洋筹算》1卷、《增删女蒙拾诵》1卷、《沉疴呓语》1卷、《象数窥余》4卷、《文选(诗赋)参评》10卷。这些著作大部分已经遗失,不能不说这是一大憾事!我手中阅读的蒋氏慎修书屋校印的《金陵丛书》丁集之《德风亭初集》也只有13卷,可以说王贞仪与天长的情结远远不只是这些。
“始信鬓眉等巾帼,谁说儿女不英雄。” 这是王贞仪在《题女中丈夫图》诗中的最后一句诗,是的,她就是英雄,短短的一生,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取得了当今世界仍然认可的学术成就。正逢盛世,我们天长应该为这位学术上的英雄树碑立传,让我们的年青人以她为楷模,奋发有为,走在时代的前列,改变我们的世界,造福人类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5 00:41 , Processed in 0.2329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