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楼主: 文如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篇连载』 《应昌期传》——纪念应昌期诞辰一百周年

[复制链接]

2501

主题

577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85
4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22:43:55 | 只看该作者
创建“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
  应昌期六十年代翩然“下海”,从事工商,兴办实业,节节顺利,至八十年代可说是已创下一份可观产业。但俗话说:“钱多不烫手”,应昌期又何尝不了解“有钱好办事”的简单道理,但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影响他对种种事物的看法,简而言之:价值观就是一个人认为什么事物才是最值得他去全力追求的。
  应昌期有钱之后不是想买田置屋或者传给子孙,他首先想到的是年轻时曾经立下的那一个宏愿如今终于可以实现了!
  综观这几十年来他的思想脉络尤其是关于推广围棋运动的论点,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围棋源出自我中华民族,2500余年之前的各种典籍都有记载,足可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围棋已风行于全国——其所以能长久流传而不衰老,必有其“有益世道、有益教育”之功能在。
  2.我国创制围棋的历史向上推算可能已逾4000余年,其内涵极为博大精深。东汉班固所著的《弈旨》就曾有云:棋局有限而变化无穷,上有天地之像,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觉其得失,古今略备。
  围棋的外延也是没有穷尽的,佛的超然,道的虚无,儒家的济世治国,兵家的进退取予似均可在小小棋枰上显露,因此为历代文人墨客及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相传隋朝末年,群雄争霸,虬髯客意欲逐鹿中原,但在与李世民“手谈”一盘后领略到他的恢宏大度,遂领兵出海而去,由此可知围棋的魅力足可吸引和征服历代多少英雄豪杰!
  应昌期又不无骄傲地指出:围棋是迄今为止举世无双的最为完善的一种“智力竞技”。你看,国际象棋由于棋子移动方的制约,棋手在思考下一步棋时,大约只有35种合法的选择;而围棋在下第一步棋时,361点的任何一点都是合法的,而第二步则平均会有200个合法选择。如果让电脑下国际象棋,思考到第七个回合——即走14步棋时,大约有35x14种选择,即使作过删削,这种选择也还有500亿或600亿种之多——这个数字已是何等庞大惊人,但若让电脑也同样下到14步围棋,则有200”,即起码有亿亿种的选择!“l亿亿种选择”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就以曾经一举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而震惊世界的那台“深蓝,,电脑为例——据说它已经达到了每秒可分析2亿种可能性那么高的运算速度!但即使就用那么高速的“深蓝型”围棋电脑来与围棋高手对弈,它每下一子所需“想”的时间为一年半!
  美国的乔冶·约翰逊在其一篇文章中写道:“台湾的应昌期先生悬赏140万美元征求第一台击败围棋高手的电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过去十年来,电脑设计家们绞尽脑汁,的确使围棋电脑的本领有了提高。目前在美国和日本举行的国际电脑围棋年赛,冠军奖金均约为25,000美元。然而尽管这些冠军们的才技鹤立鸡群,在与学棋约一年的人比赛时仍然不堪一击。初学者便可以横扫当今所有围棋电脑,用不着有个卡斯帕罗夫。
  ‘深蓝’能够击败国际象棋冠军,靠的是基本的行棋知识加上强大无比的检索演算能力。而这排山倒海般的能量在围棋的精妙变化无穷的盘面上完全无能为力。迄今最强的电脑围棋程序之一‘多面围棋’的设计者、美国惠普电脑公司的工程师大卫·佛特兰德说:‘强力检索对围棋全无作用。你得创造出一个像人一样精明的程序来。’要使电脑下出的围棋多少像点样子,必须使其具备辨认各种微妙复杂的图形的能力以及运用自身直觉经验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人类智慧的一大特点。如果真有一天电脑能打败围棋高手,那将标志着人工智能开始成为实实在在的东西了,也将宣告又一个科技时代的到来。”。尽管美国人性格一向自由奔放,但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的确悬赏140万美金奖励能击败人类的“电脑围棋冠军”,只不过这简直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眼瞅这奖金将于2000年到期,全世界的软件设计高手们也只能徒唤奈何,只是很不好意思地“希望”这一奖项再延期一至两个世纪——虽然电脑“深蓝”早已于1997年击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然而“深蓝”要想打败围棋高手似乎还很遥远。
  应昌期并没有责怪电脑设计师无能的意思,他只是为围棋的博大精深而骄傲!
  3.尽管围棋是我国粹,但现实的情形却无法令人满意:国内棋手的水准大大落后于日本。若欲急起直追,唯一的途径就只能是将围棋从个人娱乐消遣的境界中解救出来,积极提升其功能,作为欣发幼童、青少年大专学生的智慧进而建立全民“智力体育”的广大基础,为此,围棋的推广机构就应该作出更多的努力。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以及五十年来的梦想,应昌期迫切地感到有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推广围棋运动教育机构的必要。于是捐资l亿元新台币在台北市所创建的“财团法人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于公元一九八三年的八月二十六日正式宣告成立。是日,台北市国宾大饭店的国际厅里嘉宾云集,鲜花环立。鼓乐声中,红绸飘然落地,成立典礼进入高潮。“贤者得志,泽加于民”,应昌期欣慰地笑了。
  据现任基金会秘书长姚祥义回忆,成立典礼上作为名誉董事长的“前总统”严家淦致词时语出惊人,劈头一句:“应昌期先生的成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听众热烈鼓掌以作响应,充分证明了应昌期对推广围棋的贡献。
  另外,基金会还礼聘林海峰为名誉副董事长,沈君山、萧理昌、张长卿、张子湘、陈翔文、桂良、陈润源、姚祥义、陈国兴等九位为董事,组织第一届董事会,并互推沈君山为董事长,选聘陈翔文兼秘书长,姚祥义女士为副秘书长……
  “视钱如水。”可以说,这是应昌期在推广围棋方面有如此作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还有一句常说的话是:“一亿元不算多,只要围棋教育推广得好,二亿三亿会接踵而来。”台湾知名企业家,也是海外巨富的王永庆是相当了解应昌期这种“视钱如水”的哲学的。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儿孙自有儿孙福,用不着把太多的钱留给他们。在一次聚会上,应昌期又慷慨陈词,说:“要想振兴围棋运动,一定要从小朋友着手,成立基金会的目的,在于推动青少年围棋运动。另一个目的,则在推广计点制围棋规则。”全世界所有的围棋组织,如日本棋院、韩国棋院等,都以振兴自己(本土)的围棋为着眼点。而将世界围棋的振兴作为职志的,就只有应昌期和他的基金会了,因而说他“举世无双”也好,“独一无二”也好,都不为过。以后的事实也证明,应昌期确有世界性的宏观围棋观念,格局很大。
  从1983年8月基金会成立至第三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缤纷落幕,应昌期和他的基金会做了多少事啊!   1984年,“世界青少年围棋赛”首先亮相。这是一个连续的赛事,共有12个国家与地区的22—44位小朋友参赛,而且比赛地点轮流在世界各大都市举行,每届比赛的经费为5万美元。
  尚记得“世界青少年围棋赛”的第二届在台北举行,韩国的李昌镐也来参赛。那李昌镐当年胖小子一个,输了棋还会哭鼻子呢,要应昌期拍拍哄哄的,谁能猜到人家现在已经成了世界棋坛的顶尖高手!
  第五届“世界青少年围棋赛”在巴黎举行,祖国内地第一次派出常昊和刘菁两位小棋手参赛,台北派出的小棋手是施懿辰和夏衔誉。这也可说是两岸小棋手的首度对局,意义非同小可。
  比赛结果是常昊和刘菁分获冠亚军,应昌期高兴得合不拢嘴,连言赞:“好苗子、好苗子!”如今常昊也已成为名满天下的顶尖高手了,更可见这项比赛的意义。
  十余届“世界青少年棋赛”完成了杰出少年棋士必经的洗礼过程,其意义的确非同凡响。现在我国棋坛上的常昊、刘菁、邵炜刚、罗洗河、周鹤洋、王磊、余平等名将,差不多都是从这一项世界赛脱颖而出的少年英雄。
  “世界青少年棋赛”也像高效的播种机,它将围棋的种子播向世界。记得有一届比赛捷克的选手赢了台北的施懿辰,应昌期在惊讶之余还着实有点欢喜,说:“想不到连捷克这种地方也会有围棋苗子,真希望他能成为推动捷克乃至整个欧洲的围棋火种!”
  应昌期和他的基金会一面在台北成立“神童班训练营”,训练了近500位小棋手,其中有100位以上已经升段。另一方面又替一般小朋友举办初学班、入门班以及初、中、高级班等,利用寒暑假完全免费接受训练,又不知有多少青少年进入围棋的行列!
  在祖国内地,应昌期和他的基金会也赞助了许多比赛,赠了大量的围棋和棋子,使“应氏计点制规则”逐渐深入人心。
  1998年10月,由应昌期和他的基金会捐资1.6亿元人民币建造的上海应氏围棋教育基金会大楼及世界第一所围棋学校已经结顶,主楼高19层,裙楼高8层、4层。这可以说是应昌期推广围棋往纵深发展的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世界性的创举!
  在放眼世界方面,应昌期和他的基金会在1985年首先设立“世界电脑围棋赛”,邀请了世界各地顶尖的电脑围棋高手角逐,举办地点也不惜耗费巨资,在世界各大城市巡回展开。
  1985年,人脑在9路棋盘上让8手还能战胜电脑:
  1995年,人脑在19路棋盘上让12手败给了电脑!这一事实证明,由于应昌期的推动,电脑的功能结构确有很大进步。
  真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十年的进展不可谓不大,其功劳自然当推幕后英雄应昌期。
  1990年,应昌期和他的基金会开始举办欧洲“应氏杯”围棋比赛,将中国4000年文明之火燃遍了整个欧洲大陆。从英伦三岛到阿尔卑斯山,从莱茵河到塞纳河,应昌期指挥着他的黑白之旅“长驱直入”。
  1991年,又举办了美洲“应氏杯”围棋赛。在高高耸立的纽约自由女神注视下,应昌期看着高鼻碧眼的洋妞洋小伙在中国围棋枰前伤透脑筋,他又拈着胡须笑了。
  当然,在应昌期所做的这一切中,恐怕最值得称道的,当首推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的“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1

主题

577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85
4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22:43:33 | 只看该作者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十几年的努力,同样精妙绝伦的“应氏棋罐”一代代问世了。1994年笔者在上海采访应昌期,老先生领我们进入书房,请大家一一观赏他的“作品”,还亲自表演这种棋罐怎么能保证装入的棋子正好不多不少,是180子;比赛时又怎么能将黑白子自动顶出。至于那些棋罐的型号,还分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1991年问世的命名为“9186型”,纪念“九·一八事变”发生60周年;1992年制作的为"7755”型,纪念“七七事变"55周年;1994年改进型的六角形棋罐最为玲珑剔透,其型号定为“JWl00'’,自然是为了纪念中日甲午战争发生100周年了。
  但应昌期并不因此而满足,他还在不断的探索改进中,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据应昌期六弟、现负责宁波慈城应氏棋具有限公司的应昌明回忆,他们生产的“9186E"型棋罐有点小毛病,应昌期发现后大为生气。那时他已病重,但仍然不放过,发火,骂:“不对,这公司不用办了!”
  “我被逼得走投无路。”应昌明回忆说,“于是潜心钻研,继续改进,直到大哥满意为止。”
  于此同时,应昌期所创见、发明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旁的不说,单在围棋领域,就还有旋转型棋几、书桌型棋桌、量斗棋具以及电子计时器等等,无一不是费尽心机。用之于围棋比赛的,则又有延时罚点、黑子贴还8点及品位棋士局差制度、胜负符号等等,处处可见他的细腻巧思,令人口服心服。就说“黑子贴还8点”吧,喜欢围棋的人都知道,一般下棋,总是执黑子的一方赢棋的概率大,尤其是职业棋手,几乎是执黑必赢无疑。所以比赛前总要慎重其事举行一个“猜子”仪式,碰运气猜到黑子,那赢棋的希望就明显较大。   体育竞技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公平竞争,像这样的未赛即定“胜负”的着法怎么行呢?所以后来又规定了执黑者让对方三目半、四目半直到五目,然而还是执黑一方赢棋的概率大。
  所以在应氏棋规中,应昌期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黑子贴还8点”(七目半)的规定。没想到规定一宣布就遭到很多人反对。
  应昌期办事总有高人一筹之处。你不信吗?你反对吗?好,我先找点根据给你看——于是自己出钱,专门找人统计正式棋赛中黑、白双方胜负情况。
  “贴目目数问题只要统计10000局以上黑白胜率,就有科学的答案,至少为六目半。如果贴五目半黑方胜率在54%以上,还是显示黑方有利。”这是应昌期的原话,是在他人统计了一万盘棋后得出的结论。
  紧接着就到了1988年的8月,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风光开幕了,赛前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这个“黑棋贴还8点”!
  到底合不合理?计点新棋规能否通过考验?
  一切关心计点规则的人几乎都为应昌期捏着一把汗,只有应昌期本人稳坐中军帐——对这一规定的作出,他有充分的把握。
  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当年的赛场,看看那些棋手们对“黑棋贴还8点”的心态,有些事还是挺有意思,也颇耐人寻味的。
  记得预赛尚未结束,吴凇笙持黑子一点败给赵治勋,比赛现场立即发出一阵议论:若按旧制(比目法或数子法),吴凇笙可赢一目半,如今竟因采用新棋规而遭致败续,更何况输者是华人棋手呢!
  除了中国棋友之外,一些日本记者也大发牢骚,批评黑棋贴还8点之“不合理”。这一姿态很为中国棋友赞赏,于是啧啧之声更其高昂,反倒站立一旁的韩国记者保持沉默——因为他们的赵治勋借8点之赐而赢了第一局嘛!
  其实冷静分析,吴淞笙这一局之败并非新棋规“有缺失”所致。因为黑方局势可以说是从头领先到最后,只是在官子阶段失误两手,让对手便宜了两点官子而反胜为败的。特别到了终盘阶段,赵已读秒很久,而吴淞笙却尚剩40余分钟,他完全可以好整以暇地去外面逛一逛,让头脑清醒一下再回去接着下,赢回这盘棋的。
  吴淞笙自己事后也说,他原本设计了黑盘面胜8点,并可收后以一点获胜来印证新棋规之优点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后来却鬼使神差连看错两手,从而“让煮熟的鸭子飞了”,真是可叹。
  应昌期事后分析,吴淞笙输棋的确可惜,但不能说明计点黑贴8点不堪负担,如果黑棋面胜了四五点而全力追赶不上,才能说明贴点的负担超重了。
  再往后,出现了林海峰国手黑子一点胜桥本昌二的战绩,证实了黑贴8点并不过分,也并非不合理。
  预赛结束,战绩公布,持黑在本届预赛的8局中,获胜5局,获胜率达八分之五,相当合理。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在这8局的对弈猜子中,猜中的人大多选择了白子,但也有刘小光及武宫正树两位,猜中了却仍旧选择黑子——只可惜都输了。这也相对证明了黑贴8点的合理性。
  刘小光怎么说呢?他说他选择黑子,是认为贴8点也可以下的,尤其是可以考验一下自己,下更好的棋!
  日本武宫正树的说法别具一格。他说他喜欢尝试新的东西,看看黑贴8点可不可行?武官的胸襟博得了许多中国棋迷的好感,他们认为武官的宇宙流的确气派非凡,虽然最后输了,却并非贴8点的“罪过”。
  看着这一切,应昌期拈须而笑——一切都没有超出他的构想,新棋规通过考验!
  说起应昌期的这一本围棋棋规,还有几段佳话不能不提。
  其一是日本有位知名围棋专栏作家名唤胜本哲洲的,也是一位热心研究围棋规则的人士,有一年专程来台北拜访应昌期,谈计点制规则。在应昌期心目中,推广围棋新规则向来是头等大事,所以胜本哲洲一到,他即下达了不准任何事打扰的命令,关起门来,从上午9时一直谈到晚上11时,足足谈了14个小时,还意兴遄飞,犹不觉累。
  后来日本职业棋手工藤纪夫九段、泉谷先生以及日本围棋杂志的记者酒卷忠雄、村上明先生等也想来看看什么是“计点填满法”,应昌期又放下一切正事,专门带着这批日本客人去了垦丁,足不出户的为他们上了两天课,应昌期亲自向吴大国手详细说明他所发明的这一围棋新规则。晚上应公子明皓在圆山饭店设宴,请吴清源先生品尝海鲜。当吃到螃蟹那一道大菜时,要使用钳子夹开壳,吴清源先生举钳笑说:“嘿,劫分争搅要比吃螃蟹简单多啦!”引得满座的人皆笑,其中笑得最开心的,要数应昌期。
  其二是八十年代中期有一位旅居香港的宁波人,名唤孔庆隆的,也是一位围棋迷,且一直在与祖国内地做生意,时任广州政协委员。1986年的世界青少年围棋比赛在香港举行,孔庆隆前来观阵,与主办者应昌期邂逅相识。转眼到了春节,孔庆隆居家无事,便与应昌期通电话探讨棋艺。应昌期将自己研究的围棋棋规传真给他,嘱其“阅览雅正”。孔庆隆本身棋艺精湛,又有很好的国文底于,文笔更好;应昌期的规则是以文言写成的,他拿到后大喜过望,天天废寝忘食的钻研探究,很快读通了,一有所得便打长途电话到台北,与应昌期交流心得,往往是电话一打便是一两个小时,捂得耳朵都热烘烘的了。
  打完电话再看,仔细揣摸半小时一小时后,又有所悟,赶紧再拨电话。这边应昌期如遇知音,一接老友的电话好不高兴,好像什么事情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似的,只管与远隔重洋的孔庆隆嘀嘀咕咕没完没了地讲电话。可以说,这一年过年都是在与孔庆隆讲电话中度过的,事后还直说:今年的春节过得最快
  一个春节年假过去,孔庆隆像是真正弄懂了,于是又兴冲冲打电话到台北,建议应昌期说:“应先生啊,你的规则是再好不过,但用文言写总是个问题,人家看不懂啊,我看干脆由我来替你改成白话得了,可以吗?”应昌期快活地答:“那还有什么话讲,你只管改写好了!”
  孔庆隆果不食言,很快以白话写了一遍应氏计点制围棋规则,然后整理打字,寄到台北。谁知过了几个月,他又一个电话打到台北,说:“应先生啊,我琢磨半天还是你的文言文好,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你的简洁和紧凑的,所以不改了,就这么以文言文出版吧!”
  应昌期闻言又欣慰地笑了,在心底将孔庆隆引为少有的几位晚年知音之一,并慎重嘱托孔庆隆为自己正式出版的《应氏棋规》作序,孔庆隆也果然践约,写出了一篇文笔优美、棋艺到位的序文。孔序中有专门一节谈到《应氏棋规》的简约和精到,云:
  应氏棋规的另一成功特色是采用了“棋规格言”32字。应先生在年
  青时曾先后化去十年光阴研究汉字拼音。所以不但在学术研究上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汉文字的驾驭上具有深厚的功底。他在规则研
  究过程中每有新的结论或定义都爱以四字格言形式表达之。一方面比
  较为大家喜见乐阂,另一方面格言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易学易记、便
  于传播。我自一九九O年深秋才开始问津棋规,初以为‘应氏棋规’的
  理论规模已具,应该著眼如何普及,曾利用养病时间试将规则写得通
  俗些。但后来觉得无论如何写法,都没有办法把格言也去译成噜嗦的
  口语,于是便放弃初念。之后知道应先生写规则本文限在1000字以
  下,原来用的是‘优选法’。又发觉他在运用规则上最常见的‘穷’字上,
  创造新术语的‘双熟子、孪熟子、劫子、越环禁搅’等等,都是非常认真,
  到了千锤百炼的地步,又几乎密切结合到规则,每追一步便立刻修改
  格言,更认识到,应先生务实和不间断改进的科学态度。”
  这是1994年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1

主题

577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85
4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22:43:02 | 只看该作者
应氏棋规
  应昌期平生自谓贡献有二:前十年研究汉字拼音(即用英文字母拼写中文),曾编定"SYDX'’国语电码字典用于银行电汇业务,效率大增,因而受到“老总统”蒋介石接见;后二十年经潜心研究发明“计点制填满法”新围棋规则,达到了“绝无判例”、“几无和棋”的目标,成了“迄今为止最合理、完备,符合时代需求的围棋规则。”⑦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11月初版、1997年2月第6次印刷的《围棋词典》中对这一棋规的释义为:
  应氏围棋规则也称“计点制围棋规则”。通行于我国台湾的围棋
  规则。由应昌期制定。条款较多,被归纳为“气尽提取,变穷劫禁、子空
  皆地、填满计点”四项十六字。具体内容与当前国际通行的竞赛规定不
  尽相同,主要差异有:(1)棋子可下入禁着点,即允许自杀着手。(2)规
  定在比赛中,黑方先行须贴白方八点(目),比当前流行的“大贴目”多
  贴两目半。(3)比赛时间可以延长,但读秒超时,须按规定增加额外贴
  点(目),超时愈长,则贴点(目)愈多。(4)计算胜负J采用填满法。
  如果读完本书,或仔细研究过1996版的《应氏棋规》,就会知道这一辞条大有修订的必要了。
  中国是围棋的故乡,围棋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应昌期平生爱读历史书,因此逢人必说:我国创制围棋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了,不信你去查查,2500年前的古籍,如《论语》、如《孟子》、如《左传》,部部都存有关于围棋与国手的记载,说明围棋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已相当盛行了。
  公元八世纪,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将围棋带到日本,这才让日本有了围棋。
  但应昌期屈指一算:从日本人吉备真备将围棋带出国门至今,1200年过去了,围棋为什么还不能达到国际象棋的普及程度呢?
  国际象棋占领世界棋坛只用了100年的时间,相比之下,围棋走向世界的速度实在是太慢太慢了。
  原因何在呢?
  ’
  应昌期苦苦思索着,忽然眼前一亮,他悟到了:是围棋没有一个完善的、统一的书面规则!
  众所周知,围棋的胜负决定于对局双方占空间的多少,多则胜,少则败。但同样一局棋,计算这个“多”与“少”的办法却可能有以下两种:
  l、日本的比目法,已流行1200余年。
  2、中国的单方数子法,崛起于明朝,已流行500余年(当然若加上后来应昌期发明的、已流行了24年的“计点制填满法”,则应是三种)。
  而且再深究下去,应昌期还发现了一个更为奇特的现象:4000余年来,下围棋的双方除了心领神会的口传规则外,再也拿不出一本可作判定胜负的书面规则来,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49年的10月,日本棋院正式颁布《围棋规约》,而这本规则的出现却是基于这样一种尴尬局面:
  1948年,吴清源与岩本熏下10番棋,其中的一局发生了判例纠纷:x
  如上图所示,终局时,岩本熏不肯在A提或B粘,理由是他的劫材多,不补一手可多一目地。这怎么办呢?最后日本棋院仿照当时围棋最高权威21世纪本因坊秀哉名人在世时“劫多一方可以不补”的说法,判定:“黑不必补,白一目或二目胜。”
  裁判虽然这样作出了,但日本专业棋士却从此多了一块心病,生怕日后比赛遇到同样判例,如果相差一目,胜负颠倒怎么办?因此一致要求搞一个书面规则出来,《围棋规约》应运而生。
  但有了这个书面规则,是否天下就从此太平了呢?也不见得。
  1959年,吴清源与高川格三番棋的第二局又出现了纠纷:
  如图示,终局时,高川格要吴清源按(围棋规约)之第四条,在A位加补一手。吴清源则认为补不补由对局者决定,规约怎么可以硬性规定要补一手呢?双方僵持了好几个月,最后吴清源先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勉强同意补一手,从而以他半目负而告败北(不补他可以半目胜,补则以半目负)。于是吴清源在含冤告败之后,强烈要求日本棋院修改规约,以臻完善。   想到这里,应昌期不禁为吴清源大国手扼腕叹息。他想,棋规怎么可以含糊“软弱”到如此地步,碰到判例要任人捏弄呢?在他想来,围棋的棋规必须完善到像如来佛的手掌,不管你孙悟空(棋艺)翻什么样的跟斗,我都可以将它包容在手掌(棋规)里,作出令人心悦诚服的解释和裁判。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自1973年开始,他一头扎进了研究围棋规则这一深不可测的“规则世界”,潜心研究撰写起来。
  无独有偶,也是应昌期的好友,时任台湾《围棋》杂志总编辑的沙济王官先生(宁波人)也在大力提议改革围棋规则,力主废弃“比目”旧制,先后写了6篇论文,详述改革新意。这家《围棋》杂志也是由应昌期资助协办的,所以沙氏的论文他每篇都看,看后觉得很有道理,因而常与沙氏沟通。谁料天不假年,沙氏(其时也是应昌期属下,在台银担任科长)在一场偶然的车祸中丧生,自此只剩应昌期一人特立独行,担当规则改革的大任。
  他这人的个性就是这样,什么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必定将它做好。改革围棋规则一开始,他便是全身心的投入:20余年时间,在家,在办公室,一有空就想,想到什么点子就写下来。那时他已是离开银行界投身实业了,人家谋划生意上的事,他却常想围棋规则。他那张阔大的办公桌上什么都没有,居中的抽屉里放的是方格稿纸和各种颜色的铅笔,蓝笔写,红笔改。1989年返台前曾有一段时间在他儿子应明皓美国的寓所小住,应明皓发现他父亲一早起来便坐到他的书房中去写写弄弄,就问:“阿爸,你这么辛苦在写什么呢?是不是又在搞什么公司的企划书啊?”应昌期笑笑说:“公司企划还用我写啊,告诉你,我在写一部具有创时代意义的大文章呢,回去就要叫办公室秘书打字的。”
  台北利华羊毛工业公司的办公室里有一位女职员,会中文打字,应昌期的围棋规则都是她打的。边写边改边打,一步步完善。也不知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应昌期向她致谢,说:“真抱歉,让你一遍遍的打这个规则。”不料那女职员语出惊人,笑着说:“董事长,没关系的,反正我替你打第一稿时刚结婚,现在儿子都比我高了。”一句话说得应昌期也不禁开怀大笑。
  就这样,应昌期一坐二十年,真正是“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地潜心钻研,终于发明了精妙绝伦的“应氏计点制围棋规则”。若用这个规则回过头来再裁判吴清源当年与岩本熏和高川格的两局纠纷棋,则吴清源的“冤案”可以完全得以昭雪!
  也就是说,应氏规则的妙处正是在于不仅完全适合现代竞技,而且由于计点制规则的精准合理,着重数理逻辑,因此完全能达到“绝无判例,几无和棋”的境界!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发生在第二届“应氏怀”围棋锦标赛期间的一段小插曲:为了证明应氏规则无可挑剔的权威性,比赛期间除原设的高达40万美金的冠军奖外,另外还特意设立了一项也可说是空前绝后的“判例奖”,即谁能下出一局无法用应氏规则判定胜负的棋局,谁就可独得5万美元奖金!
  结果不言而喻,谁都有希望争得冠军奖,却无希望去拿这判例奖!
  说起应昌期研究围棋规则的这一段非凡岁月,他身边的人尤其体味深刻。
  姚祥义就曾说:“董事长一心扑在围棋规则上,其企业管理方式变成了平常充分授权,他自己完全由公司报表的数字中来了解营运状况,却多半能掌握问题,及时根治弊端,也就是围棋所说的‘综观全局’吧。”   前益华公司董事长袁忠渭则直言:“应昌期的事业是围棋,其他的只能算是职业。”
  袁和应昌期是相交三十余年的老友,宁波老乡,也一直是应昌期倡导围棋的好搭档,他的这一评语可谓鞭辟入里。
  应昌期的“计点填满法”本身就是一部煌煌巨著,因而要在这有限的篇幅里穷尽奥妙,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就只能是聊作介绍了。
  可以说,应氏棋规将所有的内容都集中浓缩在以下的四字歌诀(四字真言)中了,道是:
  乎分虚实  气尽提取  变穷打劫  子空皆地
  除穷任挥  气定死活  劫分争搅  填满计点
  “气尽提取、全同禁著、子空皆地、填满计点”曾是应昌期钻研规则改革最初5年所得出的得意结果,前两项针对著法,后两项是指“算法”。两者看似无关,但其实互为因果,牵动存废。以“著法”而言,二劫、四劫、长生劫、循环劫造成棋形循环,这种循环必然导致“无胜负”的判例发生,所以应昌期采纳了当时自美国回来的沈君山教授的建议,以“全同禁著”——即“禁止全局同形不得再现”来解决多手劫形因循环劫产生的无胜负判例。再说“算法”:以前的“比目法”采“以目为地”导致无法“提证死活”,只好硬将“盘角曲四”棋形判死,以及终局补整、不提三目、万年劫局终要粘等判例。应氏棋规在把地域定义改成“子空皆地”以后,全数自然消失了。又中国的“数子法”虽可配合“子空皆地”概念,可惜单方数子不仅费时,且编排计算间会破坏棋形疆界,难以复查,所以也不是正式比赛时的理想算法。
  那究竟怎么办呢?应昌期绞尽脑汁,颠倒思量,终于悟出了以“固定棋子”填入验证地域的妙法来作计算。它不仅不会破坏棋局最终形状,而且胜负图形一目了然,连稚龄幼童都能看出谁胜谁败——这便是应昌期发明的“填满计点”的崭新算法。
  四大要诀言简意赅,似已大功告成。应昌期兴奋之余,立即整理成文并广印成册,其大小颇似出国护照,分送世界各地征求意见。不久收到美国威廉曼氏的复函,说“气尽提取”当然,“子空皆地”绝对必要,但“全同禁著”却理论有误——因为全同禁著下犹有“颠倒死活”甚至“死活难辨”的棋形在。随信还附来美国JamesDavies先生所作的五路小棋盘图例,以作佐证。应昌期捆读后如梦初醒,知道自己研制的棋规确有不完善之处,于是再度潜心钻研,废寝忘食地精心设计量斗棋具以符合填满计点的需要,并且彻底放弃“全同禁著”,另求真理。
  但世事纷繁,人世驳杂。这厢应昌期为新棋规的进一步完善宵旰勤劳,精益求精,另一边却有人在那里冷嘲热讽,说应氏棋规“翻复无常,朝令夕改”者有之,斥应氏棋规“化简求繁,不知变通”者也有之。好在应昌期毕竟是一位干大事业的骁将,别看他脾气耿介,但在认识问题上却抱定了与美国科学家约翰·皮尔斯一样的观点,即要更多地去发现自己的无知,极力避免终极智慧,将错误或不足作为起点。所以他可以对这些一概一笑置之不以为然,自己只顾朝认准的目标勇往直前地做下去。
从1983年至1988年的五年间,应昌期倾掷新台币一亿元成立了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将围棋定位为教育工具,并开始全力培育青少年棋手。1984年举办世界青少年围棋赛,并在香港会见了中国围棋协会会长陈祖德,确立了1988年轰动世界的“应氏杯”围棋锦标赛的举办。忙是真忙,但他对围棋规则的修订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日以继夜地冥思苦索,最后终于让他想出了以‘‘劫分争搅”来全面取代“全同禁著”的高招——原来聪明过人的应昌期发现了“三劫”、“四劫”虽都是棋形一再循环,但性质却并不相同的事实。也就是说,三劫为双方气点无法平衡,故非“争”劫以定死活不可,而四劫原本气点平衡,应属“变活”,“提劫”不过是输方藉“劫”搅局的结果,所以“提劫,,为‘‘搅”而非‘‘争”,与中国象棋的“长提”或“长将”有点雷同。这一发现,无疑使问题柳暗花明迎刃而解。
  以上便是应昌期发明完善“计点填满法”的大致经过。当然,若以为应昌期搞这本围棋规则仅仅是“案头作业”,那就大谬不然了。实际情形是,他除了“长期分析比较同时代各种棋规,旁及欧美日本棋规专家论说的研究总结,之外,“还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客观条件,如间歇和经常性的比赛、定期刊物、不定期的访问和来访、座谈会或研讨会,交流有关规则的意见和情况”,并最终“吸收养分、补充资料、改进不足、自我完善”才最后取得如此完美的结果,有关题外的那些文章,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陆续述及。
  美国的威廉姆·迈恩先生(MR.WILLIAMP.MANN)评介“应氏棋规”,说:“填满计点’算法精妙绝伦,但黑白子数必须各180子,绝对无法办到。”为了这句话,应昌期在研究围棋规则的后十几年中,又同时沉浸到了围棋棋具的研制之中。
  是啊,怎样才能保证黑白子数正好各180颗呢?这就要同时发明一种“超圾棋罐”,让棋子一把撸进去不多不少正好装满180颗——为了达到这个设计,应昌期开动脑筋,亲自动手设计,仅钢模就先后做了35副,合计钢模总重量达数公吨。每副钢模造价达l万美元之巨!别人批评他不务正业,他说:“做生意如果部署好了,下面的人会去做,但设计模具谁能帮我?”姚祥义回忆那一段岁月,至今心里仍难平静,说老板那时候真像疯了一般,大家都认为这太难了,做不到了。他不服输,仍然坚持做。有时叫我上街去买几个大萝卜来,用小刀挖空,做模具的样子。后来又发现一种雪茄空罐的形状很有模拟的价值,于是就拼命抽雪茄,以便用这种空雪茄罐来担当改制棋罐模型的构思……。
  看他这副废寝忘食的样子,有好多人劝他:“你这又何必呢,好好老板不当,有钱又不会花,却这样自讨苦吃!”
  应昌期笑答:“是。我是在自讨苦吃,干脆,以后将我名字‘应昌期’改成‘讨苦吃’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1

主题

577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85
4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22:42:36 | 只看该作者
性情中人
  周至柔为浙江临海人,毕业于保定军校八期,与陈诚是同学兼“盟兄弟”,后至黄埔军校任兵器教官,属黄埔系,曾任由蒋介石担任校长的中央航空学校教育长。1936年任航空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出任空军总司令。到台湾后,仍任“空军总司令”,并兼任“参谋总长”。1952年国民党七大时当选为“中常委”……这样的一位“军政要人”还一直担任着“中国围棋社”后来又改为“中国围棋会”的会长一职,在军人中乃属围棋高手,而且成为应昌期家“五窗填满斋”中的常客,也着实“难能可贵”了。
  应昌期的中国围棋会总干事前后当了21年,一直与周至柔这位会长配合默契,相处也是不错的。不料到了1972年,中国围棋会发生创会以来的最大风暴,起因仅是一桩不大的人事任命,周、应两位在一次会上严重失和。本来,就像开头介绍的,周至柔这样一位权倾一时的要员完全可以“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谁知碰到像应昌期这样的一位硬汉,他是认理不认人的,据说在会上,应昌期对着周至柔一连说了三个“你有什么了不起”,这就彻底激怒了周至柔。他一怒之下先发布命令,革去应昌期总干事一职,然后自己再向理事会请辞会长一职(也颇有风格、倔得可爱),“一时之间棋界双龙头挂冠,棋坛震动。”
  还有一位曹圣芬,曾任“中央日报”社长,本身爱好围棋,曾获日本棋院颁赠荣誉四段,更乐于推广围棋。这种习性自然与应昌期之间契闷在心,两人于共同创办新闻棋赛中也是合作愉快的,但曹又一向支持周至柔,应、周失和,自然累及曹圣芬,偏偏这人又是快人快语,曾说过应氏计点制规则太过复杂、难以学习、难以推广之类的话,也自然引起应昌期不快。
  真是“合为围棋,分也为围棋”,双方都是性情中人,尤其应昌期那种宁折不弯的倔脾气,在围棋事业方面出力出钱,不计功利,不计成败,更是张扬得非常充分。这之后,又有一件堪称“惊天动地”的“取消段位”事件,也很能说明应昌期的这种个性。
  台湾中山大学有位名叫杨泰雄的教授爱好围棋,当年曾以业余三段资格打入“国手赛”。
  按当时规定,围棋赛的选手每赛一局有1000元新台币的对局费(奖金)可拿——在那年月,1000元也不无小补。
  但比赛开始后应昌期觉得这项规定有不合理之处。他的看法是:这1000元对局费应该是为职业棋士而设的,业余棋士不能拿,拿了就丧失了业余资格——业余棋士只能享受200元车马费。
  杨泰雄则认为比赛都已经开始了,中途怎么能改规约?为了抗议改对局费为车马费的新规定,他有一盘棋只下了30余手便投降,接着一盘又只下了40余手就弃子,明显有违体育比赛奋战夺标的精神。
  对这种消极对抗的做法应昌期极为反感,他认为一个段位棋士只下了30余手就任意投降便“失去了段位棋士的精神”并“惊天动地地决定取消杨泰雄段位,创造了世界围棋史上首宗取消段位事件,在“国内”棋坛引发轩然大波,喧哗十余年而未平息。”⑤因为确实也有人只从文字上言,认为杨亦有部分理由。
  一个人的段位能否取消?应昌期此举的确引起了棋坛内外的极大震动。赞成者认为段位证书应如驾驶执照,一个司机严重违反交通规则,驾照自然就得吊销,怨不得应昌期。相反意见则认为段位证书就如毕业文凭,是一种学历证明,持有者即使在社会上杀人坐牢,毕业证书也不会被取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87年,台湾又成立了一个“中华围棋协会”,也开始颁发段位证书,而且正是由那位被应昌期吊销了段位证书的杨泰雄出任该协会的首任秘书长。这有点像是要与应昌期作对,从而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当然应昌期是决不会因此而不热心推广围棋的,正如他之所说:“只要是对的,该做的,就算有人反对我,我也一定会去做。”
  此后又发生的一件事好像正是为了印证应昌期这一席斩钉截铁的话——
  那是1989年的春节,有消息传入应昌期耳中:有职业棋士就在中国围棋会附设的棋社内搓麻将。   应昌期视围棋为生命,历来重视棋品,主张棋品高于棋艺,坚持“有品棋自高”的观点。在他亲撰的《应氏棋规》第一章第一条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
  棋艺简称“艺”,棋品简称“品””……
  棋艺乃熟能生巧之功夫,棋品乃人品哲理之化境,因人而异。一代
  围棋宗师除“超高”之棋艺外,兼具非常人所能及之“无上”棋品,才能
  有此成就。仅有棋艺而缺棋品,则难以大器晚成。
  春节期间,一般人打几圈小麻将娱乐一番,听过也就算了,但应昌期无法忍受。他是那样的一个坚持原则的性情中人,何况他还要固守他的精神家园,只要他认为对的就一定坚持到底,决不妥协。真是“爱之也深责之也严”,盛怒之下的他迅即采取“霹雳手段”,全面停办品位赛和三大棋赛,断绝职业棋士经济来源(品位赛本是职业棋士的重要收入之一)并彻查此事。
  枰上风云40年,应昌期所遇大大小小事件和冲突自然还不止这一些,因此也有人批评应昌期“刚愎自用、跋扈专制”。究竟怎么看待呢?曾采访围棋新闻十余年,与应昌期相知甚深的台湾“中央日报”记者马西屏曾对此谈过三点“感想”,援引如下:
  笔者采访围棋新闻逾十年,很多人曾以对应氏的评价相询,应氏对台湾围棋的贡献以及功过是非,自有中国围棋史给予公评。
  不过以笔者与应氏多年接触,有三点感想必须一提,第一是世界各国皆重棋艺,只要棋艺上高人一等就成宠儿。但是应氏与众不同,他重棋品超于棋艺,因此他对下棋者的品格和行为非常重视,他坚持有品棋自高,无品还下什么棋?这种讲求棋品的作风,很容易引发冲突。第二是他具有创新的精神,总不愿落入日本式的窠臼,要走出自己的道路。于是他打破诸多传统的方式。这种“突破”的作风,自然会引起不同意见的反弹。第三,应氏做事方式是勇往直前式,他最不喜欢瞻前顾后,认为会因此迟疑犹豫,最后一事无成。所以只要他做了决定,就勇往直前,常因此被误为“独裁”。
  “有品棋自高,无品还下什么棋?”说得好!我们常常称赞应昌期“贡献围棋,超越围棋”,对前者,不会有什么疑问;对后者,则需要认真想一想,他“超越”了什么?我以为竭力主张“棋品高于棋艺”,关键时刻不怕得罪人,奋起保卫这一精神家园的,正是超越了围棋、超越了常规意义上的输赢、利益、名誉观念的一种表现。
  曾经读到王小妮的一篇文章,说某人与一个6岁的孩子下围棋,只下了十几手,孩子急叫着跑到卫生间去。那人算过盘面,发觉自己身处险境,就偷偷地调换了一个子。孩子回来说这里错了!那人咬死不认。孩子只好接着布子。“当时我在场,我把一切都看见了,孩子的嘀嘀咕咕和大人的不动声色。当时,太阳也在,风里的树影也在,人文历史都在,我为成年人而悲哀。
  必须说的是,类似这种偷偷“换子”舞弊的人着实不少,而且活得很好,结婚生子,升官,上围棋初段,还一次次地在宾馆酒家大宴宾朋。
  但这种人如落到应昌期手里,肯定就只能落个取消段位的下场。
   不是吗?
  王国维曰:“有境界自成高格。”应昌期所拼死坚持的,正是这一点。
  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一文中说到辛弃疾:“稼轩是极有性情人,学稼轩者,胸中须先具一段真气奇气……”
  说得对极了。今人看应昌期,若只知他爱棋懂棋而不知他还是“极有性情人”,就无法走近应昌期。此后应昌期在推广围棋上的作为,也证明了他胸中确实具有古人的那一种“真气”和“奇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1

主题

577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85
4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22:42:15 | 只看该作者
倡导新闻棋赛
  应昌期担任围棋会总干事后肩上的担子重了,如何振兴围棋的思考也便更加深入。除了办《围棋》杂志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推动围棋呢?这时候他想起了一件往事。这便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还是他在上海当银行练习生的时候,吴清源在日本围棋界的名声早已如日中天,与木谷实等一流高手的实践棋谱逐日刊登在日本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报刊上,影响很大。还是少年的应昌期偶然见到,大为新鲜,认为这真是激活棋坛的一大妙着,便立即投书上海《新闻报》,建议他们开设围棋专栏,刊登棋谱,吸引读者。《新闻报》的主笔大约觉得应昌期言之有理,果然复函赞同办理。《新闻报》上的围棋专栏如期刊出,曾经成为上海滩上的一件新鲜事。
  那末,在今天,我们是否也能借无远弗届的媒体传播力量来营造具有轰动效应的软环境,从而逐步吸引、增加围棋人口,让具四千年文化积累的这一博大精深的国粹——围棋——深入人心呢?肯定也是行的。于是他便积极奔走筹划起来。1951年的“中央日报”“新闻棋赛”可说是开了先河,此后的“青少年围棋赛”也同样借助了媒体的推动。这之后最值得一提的便是1977年的第一届职业新闻棋赛“名人赛”。据马西屏报导:此举系由张建藩先生促成——张时任新生报副总经理,为推广报份吸收围棋人口,他找到了应昌期。此事在应昌期心中早已酝酿多时,所以一口答应并承诺负担全部经费。为了将棋赛办得更有“轰动效应”,他又将大国手吴清源请到了台北,并安排他下了一盘指导棋。
  这一下可不得了,赛场观战者爆满,门外道路为之阻塞,一会儿有人打电话找应昌期:
  “你是应昌期吗?”
  “是。”
  “你是王八蛋吗?”
  “是应昌期。你为什么骂我?”
  “因为人太多,我看不到吴大国手下棋,着急呀!不骂你骂谁?”
  应昌期放下电话笑了,这说明棋赛的确办得很成功。
  连锁效应很快来了。一天,台湾《自立晚报》董事、味全食品公司董事长黄烈火兴冲冲地找到应昌期,说他愿意出资举办新闻棋赛。太好了,这还有什么说的,应昌期马上找到报纸的发行人吴三连(曾任台北市长)。吴老先生自然也是明白人,说:“想当年日本《读卖新闻》的红火,还不就是靠的吴清源吗?”于是,又一场新闻棋赛在媒体热闹的炒作中隆重开幕了。
  台湾《联合报》发行人王惕吾老先生与应昌期私交甚笃,所以应昌期每次遇到王惕老,总要故意嘀咕几句:
  “唉,你们这么大的民营报纸,也不办个新闻棋赛之类的热闹热闹,推广围棋。”
  说的次数多了,王惕老真还听进去了,到了1979年,他主动派人找到应昌期,说:“我们双方合作办个‘棋王赛’如何?经费各出一半。’’
  应昌期自然高兴,这便是一直办到1989年,累计达十一届之多的《联合报》系《民生报》棋王赛。
  围棋是一种锻炼智慧的教育,推广这项活动应从儿童时代开始,这可以说是应昌期毕生的主张。所以在他所举办的各类棋赛中,青少年赛尤为瞩目。
  第一届“青少年围棋赛”于1965年9月28日揭幕,由“中央日报”与“中国围棋会”联合举办,但经费是由应昌期负担的,因为其时他已投身实业,所创办的利华羊毛工业公司等已有能力赞助围棋赛事。第一届“青少年围棋赛”开发了一位真正称得上“娃娃棋手”的好苗子王铭琬(现为旅日九段棋士),据说那年他才3岁出头,还需妈眯抱着登场哩!
  另外张吕祥、陈国兴、曹泽霖等人也在本届赛事中得以崭露头角。
  这次比赛还特别安排了示范表演,应昌期对陈雪屏,程天放对曹圣芬,第二天下午应昌期还作了4个小时的讲棋——这可以说是应昌期首次在新闻棋赛中讲棋,自是意兴遄飞,何况正当壮年。那一年他四十九岁。在连续举办了十一届的青少年赛中,第二届特别值得一提,因为在这一届应昌期发现了后来被誉为“林海峰第二”的王立诚(现为旅日九段棋士,近年锋芒已露),而且这一届也首度有外国人参赛。
  那是尚在读幼儿园的五岁半的日本人冈本幸三,在他母亲冈本伸子的带领下来到台北参赛。结果虽然是“超级大败”,盘面输了135目,但他母亲冈本伸子的出现却“震”了一下台湾棋坛,因她是日本业余三段,曾获日本第一届业余女子本因坊,如今携子出征,自然气度非凡,令人瞩目,以致令应昌期在会场上也忍不住向她请教了一盘,结果是应昌期持黑棋不计点而败。
  按应昌期争强好胜的个性这一败可能会使他十分懊丧的,但当时的事实证明不仅没有使他不高兴,反而乐得呵呵大笑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在这一届青少年赛中,让他发现了林海峰第二——这便是年仅8岁的王立诚(福州籍台湾人)。“两年多后,王立诚赴日,应先生补助他相当数目的资金,在民国五十年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④还有一位好苗子是15岁的林文伯。在新闻棋赛和青少年围棋赛都已走入正常运作时,应昌期又感觉这其中好像少了一个环节。
  是什么呢?
  这便是大专院校的在校生。
  这批大专青年学生知识水准较高,又很活跃,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应该专为他们设立一个赛事。
  于是应昌期又与张建藩磋商,决定由《新生报》、中国围棋会、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联合推出“大专杯围棋赛”。
  1975年,“大专杯围棋赛”正式启动,立即成为大专院校最重要的围棋赛事,至1994年喊停,正好办了二十届,同样推出了一大批围棋好手。
  应昌期心底始终有这样的一个宏愿,他期望能够在十年之后,培养出三千位以上的学生棋士,然后凭借这一批青年新锐来超越日本,从而为深爱的祖国赢回围棋王国的宝座。一生缘结围棋,有深意存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1

主题

577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85
4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22:41:55 | 只看该作者
担任台北市中国围棋会总干事
  1952年,“中国围棋会”在台北复会,周至柔将军出任会长,陈雪屏和林伯寿任副会长,白崇禧任监察人,应昌期则担任了围棋会的总干事。
  作为复会庆典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邀请旅日的围棋大国手吴清源来台北。
  吴清源名泉,为福州人,幼年从父亲学弈,10岁已达当时名手汪云峰让二子的水平。1927年与日本井上孝平对局,由旅华日人山崎有民将对局绝录转寄给日本名将濑越宪作。1929年日本棋院授予三段,1932年升五段。1933年和木谷实共同创造了势力、速度为主的“新布局”。同年9月,在和本因坊秀哉名人对局时采用了“三三·星·天元”的新颖布局,轰动棋坛。1939年升七段。至此与日本一流棋手进行“十番棋”、“六番棋”、“三番棋”对局,其中“十番棋”战绩最为突出,自1939年至1955年,对木谷实、雁舍准一、桥本字太郎、岩本熏、藤泽库之助、坂田荣男、本因坊秀哉等名将的“十番棋”,获得全胜,名声大噪,被公认为“棋界第一人”,“大国手”。
  应昌期将棋手聚会的地点安排在台北市中心衡阳街的中山堂。原本寂静的中山堂那一天真正是人山人海,会下棋的不会下棋的一齐闻讯赶来。应昌棋好不高兴,作为围棋会总干事的他忙碌地张罗着,生怕出什么意外。不一会大国手吴清源到达,中山堂更是人头攒拥,一齐翘首仰望,希望一睹大国手的风采。一位中国人在日本成为大国手,这确实令国人备感光荣。   但令应昌期高兴的事还不至此,因为正是在那一天,他安排让10岁、祖籍宁波镇海的林海峰和大国手吴清源下了历史性的一盘,从而让一颗围棋新星冉冉升起,而且很快就成了一颗耀眼夺目的天王巨星!
  事情还得从一年前的一次新闻棋赛说起。
  1951年11月11日,后来被称为“新闻界办棋赛的滥觞”的“中央日报围棋赛”在台北隆重揭幕。
  当时的赛务由中国围棋社处理,事先成立了赛务评判委员会,由棋社代会长周至柔将军(时任台“参谋总长”)担任主任委员
  应昌期是这个委员会的委员,且实际主持评判工作。
  这也是应昌期首次担任新闻棋赛的裁判,内心的兴奋和喜悦自不待言。
  但此次赛事的最大收获却是让应昌期首次见到了9岁的林海峰和14岁的蔡登阁。
  林海峰是宁波籍的台中人,仔细算起来比自己儿子明皓只大1岁,但在围棋方面所呈现的光芒令他油然想起自己幼年在慈城的经历,自然惊喜不已并“当场就与林海峰较量了一盘。”“这是开启两人相交知心四十五年的第一盘棋,应先生伸手一试,惊为天才!”
  事隔一年,如今又有这么好的机会降临,爱才惜才的应昌期岂肯放过!他及早将林海峰从台中接到台北让小海峰就住在他自己的家中,又引见给围棋大国手吴清源,并安排大国手与小林海峰对弈一盘——吴清源让三子,林海峰居然应对自如!这不禁也让吴清源大喜过望,连声赞叹:“少年英才,少年英才,有希望!有希望!”
  这一说正说中了应昌期的心思,而会长周至柔将军也同样慧眼识英雄,特别指示要全力栽培林海峰这位极为难得的好苗子。但旅日学棋首先需要大笔资金,应昌期自此开始积极筹备。
  3年后,林海峰赴日深造。应昌期又特别嘱托吴清源为林海峰物色一位顶尖高手作他的指导老师。
  据台北著名媒体记者马西屏撰文称:“当年林海峰赴日前夕,曾向应昌期行拜师之礼,以示感激。林海峰常说,他能到日本习棋,最感激周至柔将军,还有就是应昌期先生。”
  10年后,林海峰果然不负众望,在日本成名,尤其是1966年之后,他屡屡夺得“名人赛”、“本因坊”及“王座赛”冠军,真正是光芒万丈,举世瞩目。
  正是由于周、应两人的伯乐识人,才有了后来“波澜壮阔、出娇龙起风云的‘竹(日本人大竹英雄)林(中国人林海峰)时代’”!
  可以说,这也是应昌期一生中最为得意的几件事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1

主题

577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85
4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22:41:43 | 只看该作者
五窗填满斋
  围棋是应昌期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原住的台北市重庆南路前台银宿舍家中,除客厅之外他还布置了一间颇具规模的弈棋室,可同时容纳五六对人下围棋,这便是日后名闻台岛的“五窗填满斋”。在这间充满艺术趣味的“斋”中,非常合理地布置了六张棋桌,桌桌都是精致美观的镶贝壳柚木,气派非凡。平时俨如茶几,要对弈时,只需将桌面一翻便成棋盘的棋桌。棋桌的旁边又安了两个旋转抽屉,可放棋子、茶杯、烟灰缸等,极为美观方便。棋罐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门,容后细述。顺便提一句:提起应昌期,一般人都首先会想到他是商界长才,华人巨富,深爱围棋等,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他还会设计奇构妙思的东西。他对室内装修及建筑物的构思极有心得。
  而实际上这却是应昌期平时用力最勤、费时最多,也是他自己最为得意的一面。
  就从他的“五窗填满斋”的窗户来说吧,其设计的才华也堪称叫绝了:为了实用及美观,他设计的窗户从最外一层的防风木窗至其次的玻璃窗、纱窗、百叶窗、再到最里面一层的中国式纸窗,共有五层,可随着季节、气候、光线变化而随时变换。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全岛盛行叉麻将,曦哩哗啦的洗牌声和数翻算钱声日夜不绝于耳,但应昌期对此却并无兴趣,有暇邀几位棋友在弈棋室手谈品茗,“以棋会友”,便是最快乐的时光了。
  记得早年常到应家下棋的老友有陈雪屏、周至柔、程天放、程致平、李继璜、陈良、干锡来、黄水生、朱念慈等。一般是从每星期天的下午l时开始,至吃晚饭。饭后接着再战,总要到晚上10时方散。
  应昌期一向视围棋为“脑力体操”,其精妙绝伦之处是非得让每一位弈者都认真投入,绞尽脑汁慎重应对方能取胜的,所以,不论官拜部长还是学者教授,都无不在“五窗填满斋”里出过笑话。
  一手拿烟一手填子,欲放未放之间,魂飞天外,往往是香烟火烧到手指了也不觉,直到皮肉灼痛才霍然而起,连喊:“烫煞!烫煞!”   香烟火掉到裤子上也浑然不觉,所以那些棋友别看个个西服笔挺,其实裤腿上常有一个个小洞。
  最难的是应昌期夫人。往往是一室五六个人同时吞云吐雾,半天下来云遮雾罩;“战斗结束”,这些大老爷们一个个拍拍屁股走人,而她却常常得憋住一口长气冲进去开门开窗,“放风”半天才能换来个神清气爽的环境。
  最有意思的还得数棋友们的吃饭。
  应昌期的家庭棋室不仅免费向棋友们开放,而且还往往要为他们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
  晚上六点,应夫人进棋室拍拍手,说:“开饭了,开饭了,先放一放!”
  但一请二请三请,那些斗士们还目光炯炯地盯着棋盘,不肯起身。
  即使人坐到了餐桌边,心也还在棋盘上——所以他们的晚餐就像战斗在沙场上的士兵吃饭,总是速战速决,往往是最后一口饭还在嘴里嚼着,人便已踱进了棋室,去看自己的那一局棋,不知还能不能活?
  应夫人望着那一桌自己精心准备的菜肴叹气。应昌期看着既好气又好笑,后来就当着众棋友们的面作出了一个堪称“空前绝后”的约法三章:
  一、到开饭时间不管棋下到哪里,都必须离开棋室;
  二、吃饭就是吃饭,不许说棋;
  三、先吃完也不许离开餐桌,必须同步回棋室。
  如此约法三章,哈哈,饭桌上的气氛果然就好多了,饭菜也动得多了,应夫人很高兴,她的脾气好是有名的。
  现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沈君山教授是应家的常客之一,他以跑步来比喻围棋,说有人跑步是为了拿奖杯,有人跑步只为了健身,应昌期要求的则是完备的运动用品、正确的跑步姿势,成败胜员倒在其次。与应昌期交往多了,他深切感到:应昌期办事的认真忠实,在提倡围棋方面表露无遗。“下棋时最见得应昌期的真性情,落子快,但稍欠心平气和!”沈君山是快人快语的名士。
  曾任台岛“经建会”副主任委员的王昭明也是应昌期的多年好友,常与应对弈,说起来也有类似看法。他形容应昌期下棋时的气势:“大刀阔斧,雷霆万钧,谈笑风生!”同时他也发现:棋力不如应昌期的人,会受到强大的压力;相等或略胜一筹的人,往往能轻易获胜。王昭明也是一位名士,号称“福州才子”。   如果以为应昌期邀友来家中下棋仅仅是为了娱乐,那就大错特错。事实是,他无时不刻不在宣传和验证他的计点制围棋规则。应氏围棋教育基金会总干事杨佑家为1996版《应氏棋规》作序,曾谈到:“个人于1983年起开始在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服务,就近之便,有聿聆听“应氏棋规”创始人应昌期先生的谆谆垂训,对于围棋规则的演进和奥秘,可以说是由茅塞初开,进而恍然大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1

主题

577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85
4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22:41:06 | 只看该作者
传主自述:我的围棋人生
  我六岁时学会了围棋。我报名参加在宁波慈城举行的围棋比赛,参加的都是大人,只有我一个是小孩。
  比赛结果我获得冠军,我误以为围棋是这样简单的竞赛,大家都夸赞我是天才少年,自不量力当以为真。
  数日后有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当时的围棋高手,他授我六先我还一败涂地,我才知道棋力还有比我高的。我的脾气倔强,不肯轻易认输,到上海虹口的内山书店买很多围棋书,日夜研究,而棋力稍有进步,已有二三级棋力,后来迁台后取得日本棋院业余六段荣誉段位证书。
  我认为围棋是很有意义的竞赛,不但其内容,而且从黑白二种棋子在盘上展开复杂的变化,且没有严格的规则,历经四千年未见衰退,至今业已推展至全世界,逐渐普遍。
  几千年来万物千变,衣物与房屋,显有改进,因有缺点才有需要改革,万物都要进步,事实上是有了进步,但只有围棋没有改变,一直保持原状。
  每一颗子都是自由、平等,也没有象棋将卒之分,可在全局飞跃,行动客观不存在限制,实是自由、平等、民主的公平竞赛。
  不论东洋西洋,甚至言语不通以同一规则、同一观念争胜负是最大的魅力,古代中国人把围棋称为“手谈”,有道理、有意思。
  天下没有像围棋这样好的东西,我从小酷爱围棋,起因在此。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从上海到台北,创立中国围棋会,当时是民间组织,一九七二年改组为财团法人,并发行围棋杂志达三十年之久。
  从一九七四年起我着手改革规则,这就是曾在日本围棋俱乐部及棋道杂志发表多次的“计点制规则”。
  另外,我发起新闻棋赛,目前所进行的有新生报的“名人赛”、民生报的“棋王赛”及自立晚报的“国手赛”。新闻棋赛之外,也举办多次国际友谊比赛,诸多围棋活动在近三十年来有惊人之发展,我为了国内围棋之发展与普及努力不懈,但我认为还不够。
  我的年龄还不算老,自以为还有行动,但万事总要接棒长流,而决定做最后的一件大事。
  说是创立“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作为围棋工作的永久机构,以推进围棋的普及与发展。“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已于今年八月二十六日在国宾大饭店二楼举行成立大会,由前总统严家淦先生担任名誉董事长,董事长一职由清华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沈君山博士担任。
  基金会的宗旨为全国国民的围棋教育、提高棋艺,加强国际围棋交流及推行计点制规则等。
  基金会的工作范围是与政府合作在各学校进行围棋教育。发掘天才儿童、接着优秀少年棋士、强化并发展新闻棋赛及电视快棋、推行计点制规则及合乎基金会宗旨的一般事业。
  人一定要用脑筋,不用会銹,学生们单看书是没有用的。运动是不坏,但修养心身、陶冶性情,围棋的功能更大,也更有益。某一些国家把围棋并入体育科目,增进学生们的智力与体力,有益于心身锻炼,无人能予否认。教导学生们弈棋,经过报纸、电视之媒体可以大事宣传,围棋自然普及,围棋人口也会增加。当然,在短期间实现是有困难,但花费十年、二十年总有实现之一天。从小学生开始学习围棋,将来做一个堂皇的社会人士,定能贡献国家甚至全世界,学生们专于围棋,不会成为不良少年,社会也由此而安定、繁荣,也非言之过甚。
  为了发展、普及围棋,我们还需要做很多事情。第一是供应合于规格的棋盘与棋子,我二十年以来不断设计制造良质良型的棋盘、子,有讲究的围棋工具,才能保持高尚的风格,提高弈棋者的品性,也不被门外汉所指摘、误解。第二是完成计点制规则,如果没有完整精密,毫无缺点的规则,则纠纷迭起,为初学者所畏惧。我研究了十年总算完成。第三是改善对局环境,在幽美宁静的房间,适度的光线,没有高声谈话,在友谊气氛之下切磋棋艺,在这样的环境,不作宣传自然会来。使用高级棋盘棋子及完整无缺的计点制规则,在良好的环境里弈棋,各界人士对围棋定有更深的评估与认识。
  我不要名,也不要利,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做有益于发展围棋的每一件事,这是我的梦,我的一生没有虚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1

主题

577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85
3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22:35:13 | 只看该作者
        应昌期向新闻界郑重宣布: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将邀请世界最强的16位棋士参加,从中决出世界冠军,冠军独得40万美元奖金!应昌期还宣布,此项比赛将每四年举办一次,且皆在奥运年举行,所以将成为围棋界的奥林匹克赛。他特别强调:这样的比赛由发明围棋的中国人来举办,其意义非比寻常。
写应昌期,不能不写围棋
  台湾的大富豪在世界上也是数得着的。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每年都排出世界上个人或家庭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台湾人屡屡上榜。1987年10月5日出版的那一期报道,在全球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145个个人和家庭富豪中,台湾上榜的有王永庆、蔡万霖和张荣发3人,其中王永庆和蔡万霖的资产均逾20亿美元。该杂志干1988年7月7日又报道,1988年全球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个人或家族共有192名,其中,台湾的蔡万霖、王永庆、张荣发和徐有庠4人上榜。
  在台湾,与蔡万霖、王永庆、张荣发、徐有庠以及吴东进、辜振甫、蔡万才、陈由豪、吴舜文、高清愿们相比,应昌期的确不算很有钱。
  但台湾媒体却用非比寻常的语言评价他的一生:
  “应昌期一盘磅礴的人生好棋他与棋早成了生命共同体在大陆兴学故事动人他是世界棋坛无可取代的祭酒”
  “以智慧成就一生,用财富造福人群”
  “毕生致力于围棋普及化与计点制围棋规则”
  “推广围棋遗愿明确”
  “贡献围棋超越围棋”
  “综观应先生八十五年的人生棋局,布局磅礴,中盘精准,官子细腻,步步适当,是一盘行云流水的好棋。”
  应昌期自己也曾说过:“世上有钱的老板多的是,但像我这样一生缘结围棋,发明计点制规则,在全国举办三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在全世界大力推广围棋的,找不出第二人。”
  总之,写应昌期,不能不写围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1

主题

577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685
3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22:34:33 | 只看该作者
应昌期语录
  企业家应昌期说:“我这人像一个火车头,认准了方向就轰隆隆往前开。有人放石头挡路,把石头搬掉再开。‘前面有石头挡着,这车别开了’,这种话打死我也不会说的。”
  如何排除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干扰?应昌期说:“你碰到没道理的事情就赶紧关门,不必听,也不必跟人家吵,你认为对的就只管拱着头努力去做好了。”
  谁要是向应昌期叹苦经,说某件事情难办,他会说:“这么重的飞机都能飞上天,我们铁稳站在地上,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的?”
  有人叹息“错失良机”,应昌期连忙纠正:“没这回事,机会永远在身边。”或者说:“机会怎么会失掉呢?机会是永远不断的呀,这次错过,还有无数的下次。”又说:“社会是往前发展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关于事业和人生,应昌期有绝妙比喻。他说:风和日丽是艳阳天,狂风暴雨是台风天,就算二三年不遇,四五年总会来一次,公司营运情况好的时候,要作不好打算;碰到风雨的时候,要咬紧牙关全力挺过去。没有永久的风雨,一如没有永远的风和日丽。古人说“未雨绸缪”,就是比喻事先做好迎接风雨的准备。我们小时候念朱子《治家格言》,就讲“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渴了才想到掘井,还来得及吗?
  应昌期到一家小学演讲,上台就说:“我小时常听大人教训: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想你们大人不努力,叫我们小人去努力,不公平么!”台下哈哈大笑,他也跟着小朋友笑,等笑完之后他接着说:“现在想想很对,小时是得努力!”
  应昌期全身心扑在工作和研究围棋规则上,不善家事,所以说:“我最佩服的人是家里的保姆阿莲,她会炒蛋炒饭我不会。”(阿莲的炒年糕与年糕汤及一般的家常菜的确做得很好)
  应昌期常对下属员工说:“人到世上来总要留一点痕迹,而且还不能像海滨沙滩上的脚印一样,被海水一冲就无踪无影了。这样不行的,我们不能枉为一世人。”
  应昌期不同情那种遇到挫折只会喝酒浇愁的人,他说:
  “愈是困难就愈要清醒呀,哪能再喝醉酒逃避呢?”
  一个日本人问应昌期:“老先生气色这么好,可有什么养生之道?”应昌期回答:“一天抽两包烟,其它没有。”
  关于婚妪,应昌期亦有妙论:
  那是1991年4月慈城籍作家冯骥才在宁波举办“敬乡画展”,恰逢应先生也在宁波。在市展览馆,老先生十分仔细地看着、品评着,特别是当他看到那一幅冰天雪地中两只小鸟在树枝上相依相偎的画时,他的脚步停了下来,跟陪同人员说:“这幅画我买了,给4万元。”大家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多画,为啥单单挑中那一幅?”老先生风趣地回答说:“标题好,老夫老妻;内容好,经得起风霜雨雪的考验。我是过来人,经得住考验的,和太太白头偕老,相依为命,不正是这幅画的意境所在吗?”说得夫人唐平尘女士呵呵而笑,展厅里围观的众人也一齐大笑。
  有人说:“儿子是自己的好。”应昌期说:“我不这么看,人家儿子好的也很多,当然希望自己儿子好也很正常。”
  应昌期说:“发生车祸的原因多半一是车速太快二是超载。当然若是人家硬来撞你,那就没办法了。”
  应昌期的妙语常常匪夷所思。如听说有很多人想移民到夏威夷去住,说那里风景好,房子漂亮,他就说:“活人住在精致的坟墓里,有什么意思?”
  以前黄司机问应昌期:“老板,世界末日到了你准备怎么办?”应昌期答:“我跟着你跑啊,你成天念经拜佛,我不跟你跟谁?”
  棋手问应昌期:“副会长,请问你对来世有何看法?”应昌期笑着答:“我连今世都还没搞清楚,怎么看来世?”
  应昌期讲实际,不太注重名份,当年他儿子阿明考大学,录取在大同理工学院,嫌不是名校,不想去读,应昌期说:“拜托,别重考了。读大学只是一个过程嘛,你赶紧把这个过程结束掉,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比什么都好!”真是妙语。
  应昌期从不长篇大论教训人,最凶的一句话是:“奇怪不奇怪?”对方听了就赶紧离开,回去反省:老板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应昌期很重视人才的作用以及人才的培养,曾说:“铜钿要加人才才能再嫌铜钿”。又说:“花要养,人也要养,而且要慢慢养。一句话,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应昌期与家乡人谈天时又说到:常常有人要求我推荐一些人才给他们,我说我不能介绍人才,因为每个企业用人的标准不同。人不是机器,因此人才没有一定标准,得看领导者的要求——能达到你要求的,就是人才。
  杨佑家29岁辞职投奔应昌期,想当职业棋士,应昌期劝他说:“你想当职业棋士已经晚了,就算拼命努力,最多成为二流职业棋士,不如专心研究规则,这个项目虽然冷门,但是努力的话,可以成为规则九段的专家。”
  又说:“不要轻信‘专家’,凡事多研究,研究多研究深,你就是专家……”
  关于经营方略,应昌期亦有高论:“开工厂只要做到‘价廉物美’的目标,生意肯定做不光。”又说:“客户肯定会一直杀价的,我的看法是价不一定杀,但意见一定要听。”
  想当年,应昌期捐出1亿新台币在台北市成立围棋教育基金,税务部门闻讯来查,应昌期说:“我自己袋袋里摸出的钞票,你管得着?我捐钱提倡国粹推广围棋,有什么不好?”新闻记者发问:“那么多钱,为何不留着传给子孙?”应昌期答:“中国有句谚语:‘富不过三代’,子孙不能靠父辈财产过活,得靠自己打拼。”   应昌期常常感慨:“你看那些打工族,泥水木匠,12点钟吃中饭,吃饱拿块砖头当枕头就能呼呼大睡,而有钱人要吃安眠药听轻音乐才能勉强睡着。”
  应昌期一生为围棋而骄傲,忆及小时候无师自通地与学校老师对弈,说:“围棋有什么好学的?我一生都没学过。”功成名就后则说:“生意人人都会做,但真懂围棋规则的人能有几个?”   应昌期足足用了20年的时间研究新棋规,创制新棋具,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他说:“做生意我都部署好了,别人会照着去做,但设计新棋具谁能帮我想?”“我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像围棋规则这样没有人做过的工作。”又说:“我要改名字了,索性将‘应昌期’改成‘讨苦吃’算了。
  应昌期心情好时逢人必讲新棋规,有时企业高级主管求见,他也会“对牛弹琴”地对不会下棋的下属滔滔不绝地讲起棋规来,说:“有些人知道以为搞围棋规则只是我出出名,其实他们真是不知道规则的每一字一句,都是我费尽干辛万苦,一笔笔亲手磨出来的!”“你们都说我是聪明,可以发明规则和棋具,其实我是拼命努力,吃饭也想,睡觉也想……”   杨佑家回忆:应先生对规则着迷的程度,应婆婆说是“吃补药”,尽管已经70高龄,但只要是谈棋规,可以连讲四五个小时声调不灭。他常说:“一般人有了钱就涉足风月,花天酒地,我对那些东西毫无兴趣。研究规则就是我的最大兴趣,一想到规则又改好一条,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愉快。”“不过改革的事总是困难重重,围棋规则要想统一,至少还要50年,唉,我是看不到了……”,L,情不好时,他也偶而低头沉吟:“规则发明是难的,但发明成功以后要学应该很容易嘛,为什么一般人对规则都毫无兴趣呢?连林海峰碰到我一见面就说:‘应伯伯,规则要简单一点,简单一点’……”
  推行计点制围棋新棋规有阻力,应昌期说:“凡事要改革,必然会有人反对,当年日本推行贴目制不是也有少数保守棋士竭力反对吗?”
  应昌期说:有人说我开口不离围棋,的确如此,我认为围棋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比如围棋讲究“固己攻人”,所以我办实业采取“稳扎稳打”。下围棋往往是一子走错全局皆输,所以我做事主张事前全面观察,处事分轻重缓急。下围棋讲究平衡之道,落子猛会输,太保守也要输,恰到好处才行,所以不论人生,事业,一意孤行的英雄傲气最要不得。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过于计较眼前得失,退一步地广天宽,何必边角苦相争?
  一位好心的朋友劝应昌期弄一张美国绿卡,还说可以全部包办,不要应昌期操半点心,实在无法推辞的应昌期只好答应了。
  应昌期拿了美国绿卡到美国,反而感到美国移民局及海关明显歧视持绿卡的黄种人。他们随意把行李里里外外翻得一塌糊涂,而且各种问题提个没完。应昌期受此待遇,不禁怒上心头,发脾气说:“拿绿卡反而得不得尊重,还要这种东西干什么?”
  说着就将人家视之为生命的绿卡退还给美国移民局入境处的移民官。以后没有绿卡入境美国反而方便了。
  自此以后应昌期就再也没办过任何一个国家的“绿卡”。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还是做一个中国人最对自己的胃口。”
  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动乱开始之际,应昌期在杭州。看街道上挤满人群,应昌期对郝克强说:“中国不应该再出现混乱了。”又说:“中国有希望,我有信心。一百多年来,只有现在,中国是真正独立的,不受外国欺侮。”
  睽违四十年之后,应昌期来内地举办“应氏杯”围棋赛,探亲,见四处热气腾腾,老先生颇为兴奋,逢人便说:“21世纪我们中国不富强是没有天理的!”又说:“中国一定要自强,2l世纪是中国人的天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21 01:14 , Processed in 0.2599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