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40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冷兵器时代,正规军队对乌合之众有多大优势?英国女王有话说

[复制链接]

1761

主题

2034

帖子

719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7 13:5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微漫烟叶
说到英国女王布狄卡,喜好历史的一般知道她是不列颠历史上最出名的悲剧女王之一,LSP则明白二次元中白皙丰满的红发女王有多么诱人。不过今天我们不走肾,而是从她的视角,窥探当时的罗马军队究竟是怎样一支劲旅。以及原始部落体系下的动员兵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古典军队有多么大的劣势。

▲fate里的布狄卡


战争机器下的不列颠

公元43年,在罗马帝国第四任皇帝克劳狄的一声令下,数万大军直扑与高卢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之前的凯撒曾在98年前跨过海峡,对不列颠南部沿岸进行过两次不成功的征服行动。但这一次罗马人只经历了不大的几次战役,便将不列颠东南部尽数收入囊中,组建了帝国的新行省。

▲罗马大军入侵不列颠


在这座孤悬海外又充满了野性的岛屿,罗马人驻扎了4个军团和约70支大队级别的辅助部队,总计约5万余人。不熟悉罗马军事史的话,可能认为5万余人不过尔尔,但请记住:他们全部都是需要连续服役超过20年的脱产职业士兵,他们在不执行收税、护卫以及作战等任务时,基本都在军营里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他们每日风雨无阻的进行武器使用和马匹骑乘等基本功训练,每月要进行3次往返29.6公里野外拉练以适应当地环境。在此之外,他们还会定期还会组织负重越野、实战对抗演习等加强项目。专业又高强度的训练让他们获得了犹太作者约瑟夫的至高评价:“对他们(罗马人)而言,军事训练即是不流血的实战,实战不过是伴随流血的训练而已。”

▲高强度的训练是罗马军团20年服役生涯中的日常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罗马军团的士兵通过训练习得的本领,也需要坚甲利刃才能发挥出来。罗马统帅们非常重视维护和调整士兵的装备:卡米卢斯为战胜高卢人,为军队普及铁盔;马略为更好地发挥重标枪的阻碍作用,亲自指导改造,将两个铁钉之一改成木楔;哈德良在巡视全国军队时,亲自改良装备并补足库存。除了统帅的关注,罗马军队日常的质量把控也非常严格,采购装备时会仔细验收,将不合格的产品直接退回,因此在公元132年犹太战争时,起义军就利用向罗马人提供不合格产品,而悄悄的获得武器。这在考古中亦得到了印证,罗马人不但通过淬火提高优秀钢质武器和锁甲的强度,还广泛用冷锻法来加强青铜、低碳钢制品的硬度,以至于在不列颠这种偏远地区的要塞中也能找出一顶硬度达325hv的冷锻钢盔。

所以军团士兵们大多穿戴金属盔甲,步兵持刃长40-50cm的短剑、配备方形大盾,携带轻重两根标枪,骑兵穿戴盔甲的同时,手持椭圆长盾和刃长60-70cm的长剑,配备3根标枪和一柄3-4米的长矛。辅助军中,除投石手、骑射手等轻装部队外,也基本穿戴盔甲,配备剑、矛和盾牌,就连有些弓箭手都拥有盔甲。

▲克里特弓箭手(左)与叙利亚弓箭手(右)是罗马军队里非常有名的射手


通过对罗马军队武器装备的了解,我们便能一窥其注重综合打击的战术风格:面对距离较远的目标,罗马辅助军中的弓箭手、投石手将会射出漫天的矢石予以压制,他们通常来自叙利亚、巴利阿里等盛产射手的地区,操使着复合弓和投石索,能在百米范围进行覆盖射击,而其长期的军事训练,亦能让其在数十米的范围内精确射击,足以让企图通过远程打击进行消耗的敌人饱尝苦头;若你不愿成为矢石的靶子而冲至阵前10-20米,就得面临罗马最具特色的武器——重型标枪(pilum)的沉重打击了,这是一种重达1.28kg的重型武器,在木杆前段,用楔子或铁钉连接着铁质细长杆,长杆顶部则是钢制的棱形或有倒钩的矛头。这种标枪一旦扎中目标,将会因自身重量和冲击力导致楔子损坏以及细铁杆弯曲,从而朝向地面悬挂。棱形和倒钩则使得标枪很难拔出来,最终大大阻碍目标的行动。

典型的情况是,盾牌扎上标枪以后会变得不便使用,持有者往往只能丢弃盾牌;在失去掩护后进入肉搏阶段时,一面面长约1米,宽约83厘米,厚5毫米,镶嵌金属包边和盾帽的盾牌又会成为你难以逾越的障碍,而躲在盾牌后面的短剑,将如蝎子尾一样出其不意的向你猛刺,哪怕拥挤到长矛施展不开的环境它也是一样灵活;在你想要消耗对方体力从而找出对手破绽时,就会惊讶的发现他们可以熟练的使用轮替战术将疲劳、受伤者换到后排。可以说,在你冲向罗马人的每个阶段中,你都将面对他们各式各样的打击,娴熟的配合和经过战争检验的精妙战术无疑是每个罗马敌人的噩梦。

▲要应对罗马军团的打击可不容易


当然,使用武器的始终是人,尤其古代人的作用是大大超过武器的,而在军人之中,又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说,足见指挥人员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罗马人在当时的欧洲可谓独步众邦。

在罗马军队中,每80-100名步兵就有一名百夫长指挥,它是军队的支柱,在士兵中选拔而出,往往有着极高的军事经验和战斗技巧。在骑兵中,则每30人就有一名军官负责指挥。拥有众多高质量的军官,无疑为实现复杂战术、临场应变和良好的执行命令打下了基础。但光有这些低级军官还不够,罗马军队中扁平化的指挥架构充分发挥了各级军官的能力,在罗马军队中,任何军官都可以担负起指挥作战的任务,哪怕是财务官也不例外,中高级军官中,往往有不少是从百夫长提拔而来的,而首席和首列百夫长们也可以参与高级军官的军事会议,提供来自基层的宝贵经验,传递上下之间的重要信息。

由此,我们便能看到小克拉苏不需要凯撒的授意,即调动预备队顶住了日耳曼人的攻势最终取得大胜;前三头内战中,两位凯撒麾下的百夫长,在无人授意的情况下主动重组了溃军,从而扭转了战局的经典战例。

▲百夫长可以说是罗马军队的支柱


面对如此恐怖的战争机器,不列颠人却表示不服,那些没有在一开始臣服罗马的部族不断骚扰与罗马结盟的不列颠部落,在被罗马军队教训以后仍未偃旗息鼓,甚至曾是罗马盟友的伊凯尼人也加入了反抗的队伍。即便罗马人一次次的击败反抗的不列颠人,依旧有源源不断的后继者扑上来,导致直到罗马征服不列颠后的第18个年头,征服战争依旧没有结束。不列颠人还曾全歼过两支罗马辅助步兵大队,被打残了8个军团百人队。而在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不列颠人将迎来决定未来数百年命运的战争。

▲不愿屈服的不列颠凯尔特人


布狄卡的崛起

公元61年,伊凯尼人国王普拉苏塔古斯驾崩,在经历了造反失败的惨痛教训后,他想要弥合与罗马人的关系,使自己的国民和家人免遭厄运,便在遗嘱中将罗马皇帝尼禄与自己的两个女儿共同指定为王国继承人。但这样的做法罗马军队并不买账,或出于贪婪,或出于憎恨之前的背叛,又或者二者兼有之,百夫长及士兵们仍将他们视作敌人,劫掠了王室和贵族的财产,鞭笞了王后布狄卡,还奸污了两位公主,最后把这个可怜的王国划成了行省。

▲布狄卡的遭遇迫使她拿起武器反抗


罗马人的倒行逆施成功激起了反抗,不但伊凯尼人揭竿而起,还联合了特利诺班提等诸多部落。起义军发誓要将罗马人赶下海,他们将首要目标定在了科尔切斯特附近的罗马老兵殖民地,因为这些退伍老兵无情的剥削着当地人,更是安插到特利诺班提人首都附近的一根钉子,而且缺乏城墙和工事的保护,拔除它不但可以报仇雪恨,而且可行性极高。

▲通常老兵殖民城有良好的防护,不过这次显然疏于防范


形势对罗马人来说岌岌可危,罗马的4个军团分散在各处,其中第十四军团全员、第二十军团分遣队追随着总督苏埃托尼乌斯向西北挺近,进攻莫纳岛的敌人,只有第九军团驻扎在林肯,距离不远。虽然殖民地感觉到了不对劲,立刻派遣使者请求援军,但皇帝的代理官仅仅派来了200人,不出意外殖民地很快就沦陷了,仅有神殿里残余的士兵稍稍抵抗了两天。第九军团长官闻讯派遣一支规模约两千人的部队前往驰援,但大大低估敌人规模和速度的结果便是被全歼了步兵,仅有骑兵逃出生天。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不列颠总督苏埃托尼乌斯正率军返回,听到起义的消息后马不停蹄的向伦狄尼乌姆城(也就是后来的伦敦)推进,并成功穿过敌军的阻拦抵达了这个繁盛的商业中心。

此时的苏埃托尼乌斯面临着一个难题:若他坚守此地,可以依托城市确保安全并获得充足的补给,但这也意味着分散四处的其他军队将很可能被各个击破,尤其是第九和第二十军团均不满员,前者刚被消灭了近三分之一的力量,后者至少有一千人在自己手里。而他要出击的话,兵力有限无法兼顾,等于把这个基地拱手送人。在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苏埃托尼乌斯最终决定兵行险着,不顾城内居民的哀求,带走了所有兵力,意图与第2军团汇合把起义消灭在萌芽。他的这一举动果然令伦狄尼乌姆城和维路拉米乌姆城(今奥尔本斯附近)沦于起义军之手,并被对方进行报复与劫掠,造成了至少7000名罗马人及其盟友的死亡。

▲派去支援的第九军团部队损失非常惨重


决战惠特灵大道

同时,苏埃托尼乌斯带着一万名士兵,沿着今天的惠特灵大道,向西北方的南威尔士靠拢,同时派遣使者通知驻扎在那里的第二军团,要求立刻带领部队与自己汇合。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军团的营帅并不打算遵守这项命令,因为一旦他带着军队撤离,就意味着军团基地很可能遭到西路里斯人的报复,届时罗马对当地的控制权将立刻土崩瓦解,于他决定按兵不动。而此时布狄卡正集结了一支超过8万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扫荡惠灵顿大道,与苏埃托尼乌斯迎面撞上,一场决定不列颠自由的大战拉开了序幕。

▲红色线条就是著名的惠特灵大道


双方决战的地点至今是迷,只知道在这条大道中部的某个隘口处,罗马人占据了地利,背向隘口列阵,但只有区区一万人。布狄卡知道第九军团遭到了猛烈打击,第二军团目前按兵不动,便想着凭借优势兵力吃掉这一支孤军,便摆开阵势准备决战。苏埃托尼乌斯的布阵一反传统,为尽可能的弥补人数劣势,拉长阵线长度,他没有构建三条阵线,而是将步兵一字排开,步兵阵线的中间是军团,他们的两侧是轻重辅助步兵,步兵阵线的两翼则陈列着全部骑兵。布狄卡则依照传统,在重步兵阵线的前方布置轻步兵,并混合战车,全军的两侧布下所有骑兵。

▲通常罗马军队会布置出三条战线


随着双方列阵完毕,指挥官们不约而同地发出进攻的信号,两军听令开始缓慢的推进,直到距离抵达标枪的射程,此时罗马军团瞅准时机投掷标枪,拔出短剑,以密集楔形阵冲了出去,两侧的重装辅助步兵和所有骑兵也有样学样发动楔阵反冲击。不列颠人也不甘示弱,战车与骑兵呼啸而出,甩开步兵径直奔向罗马人的阵线。军团的密集阵列成功阻挡了战车的攻势,双方骑兵之间陷入了缠斗,而那些面对辅助步兵的战车则成功的冲垮了对方。但是战车转向不便,罗马辅助军亦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车的冲击未能决定性的冲垮辅助军,更没有造成沉重的伤亡,身穿盔甲的弓箭手们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迅速重组、发起反击,很快,呼啸的箭矢就将战车一一消灭。

▲不列颠人使用的战车


然而胜利的天平此刻依旧摇摆不定,很快不列颠轻步兵们就跟了上来与罗马弓箭手激情对射,但他们无力阻挡军团的推进,被击穿了阵线。不列颠重步兵们稍后赶来,成功利用数量优势包围了军团步兵,击垮了弓箭手等轻装辅助部队,将整支罗马军队分割成了三大块包围起来,准备各个击破。但胜负也在此时开始渐出分晓,罗马军队失去了友军和统帅的消息,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抵抗,而是依旧保持高昂的斗志与敌人殊死搏斗。好勇斗狠却缺乏组织的蛮族没有罗马人的优质装备和过硬的搏斗技巧,更没有精细的战术配合与铁一般的纪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蛮族士兵的体力渐渐不支,伤亡逐渐扩大,军心便开始动摇,而罗马军队则依旧熟练的砍杀着这些不专业的士兵,于是蛮族大军瞬间土崩瓦解,罗马人乘胜追击,击破蛮族的车营,将里面的人不分老幼妇孺统统屠杀殆尽,并追击溃兵到树林中,斩杀俘获大量敌人。

塔西佗夸张的说不列颠人阵亡达8万人之多,而罗马人仅仅付出400人的代价便赢下了决定性的胜利。布狄卡在战场中逃出生天,却没能逃过香消玉殒的命运,很快,红发女王死亡的消息传遍了不列颠,一说是病死,一说是服毒自杀,究竟真相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不列颠独立自由的希望已随着她的葬礼而消逝,此战之后再无反抗力量组织起来,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也将长达三百多年。

▲罗马军团在百夫长的组织下高效的进行反击


这样的结局可谓预料之外,情理之中,在对方适应的战场上面对如此恐怖的战争机器,一群乌合之众大败亏输不足为奇,不过布狄卡没有上帝视角,恐怕她想破脑袋也不会明白,如此巨大的数量优势,自己为何会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9 20:42 , Processed in 0.2232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