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7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围棋与儒道文化有什么关联?

[复制链接]

2480

主题

574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5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8 16:4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道两家思想,于中国文化而言,仿佛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祖先智慧的结晶,自然也浸润其中。
可以说,道文化的精神在围棋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围棋就被印上了儒家烙印,并在后世的演进发展中不断强化。 关于围棋的起源,目前可找到的最早典籍资料是战国时期的《世本》。《世本》一书,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其内容主要记载了黄帝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作等。
△定窑围棋子·北宋
《世本・作篇》里提到了围棋的起源:「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按照《世本》的说法,上古时期五帝中的尧帝发明了围棋,他的儿子丹朱擅长围棋。不过,《世本》原书早已失传,我们现在见到的是后人的辑本,各种不同的辑本中也不是都有这 8 个字。有人认为,这 8 个字或是根据《博物志》杜撰的。
关于起源,后世的各类围棋史著作引用次数最多的,是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博物志》里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或云」也就是说,有人认为围棋的发明者是尧,但也有人认为是舜。
△马融《围棋赋》·刊刻于元刻本《玄玄棋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几乎当下的所有围棋史都是这么说的。不过,我们真去查找一下《博物志》就会发现,现存的《博物志》里根本没有这条记载。这是因为,我们今天见到的《博物志》已非当年张华的原本。东晋王嘉《拾遗记》中说,《博物志》一书原有400卷,晋武帝令张华删订为 10 卷。尽管这种说法目前没有得到佐证,但《隋书・经籍志》杂家类著录本书时即为 10 卷。
也就是说,我们所见的《博物志》里的这段文字实际上是手材料。不过,引用过这段文的古代典籍很多,如《古今事文类聚》和宋代江少虞的《事实类苑》,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明代陈士元的《论语类考》也都引用过前半句。这基本可以断定,虽然今本上没有这段文字,但还是较为可信的。
尧也好,舜也罢,都是儒家推崇的圣人。将发明权冠于圣人头上,也足见古人对围棋的重视。不过,魏晋之前,在人们的观念中,围棋还游戏,是「小道」。《孟子》中即言:「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而这种游戏得以发扬光大、地位提升,一方面得益于围棋自身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后世文人赋予它浓厚的人文内涵。在后人的不断附会下,围棋的儒家特征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经世致用,是儒家重要的处世原则。儒家思想从产生时,就十分强调入世,强调物尽其用,所谓「修齐治平」是也。孔子就说过:「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觉得,葫芦如果只能悬挂观赏是无用。
《易经》「井」卦爻辞也「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之语。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己全洁用而不见用。」 在儒家看来,空怀节义与才能而不见用,是失败的人生。王粲在《登楼赋》中就曾感慨于自己才华的埋没:「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要让围棋发扬光大,使其与主流的儒家思想「嫁接」,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怎样体现围棋的实用价值,是后世围棋传承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元代虞集在为《玄玄棋经》作序时即指出:「自古圣人制器,精义入神,各以致用,非有无益之习也。」可见,有用,是围棋体现儒家思想的最直接的方式。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擅长围棋的杜陵人杜夫子「为天下第一」,有人讥笑他下棋浪费时间,他的回答是「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教。」
撰文 | 刘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7 07:29 , Processed in 0.2761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