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1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眉山三苏祠:异禀多才

[复制链接]

2480

主题

574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5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0:5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眉山苏氏的历史谱系,苏洵在《嘉祐集》卷十三《族谱后录》中说:“苏氏之先,出于高阳。”而后他一路讲下来,之后谈到了唐代的苏味道:“其后至唐武后之世有味道者。味道圣历初为凤阁侍郎,以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苏氏。故眉之苏皆宗益州长史味道;赵郡之苏,皆宗并州刺史章;扶风之苏,皆宗平陵侯建;河南河内之苏,皆宗司寇忿生。而凡苏氏皆宗昆吾樊,昆吾樊宗祝融吴回。盖自昆吾樊至司寇忿生,自司寇忿生至平陵侯建,自平陵侯建至并州刺史章,自并州刺史章至益州长史味道,自益州长史味道至吾之高祖,其间世次皆不可纪。”

苏洵说,苏味道的祖籍原本在赵郡,他在唐武则天时期被贬为眉州刺史。之后又转任翼州刺史,然苏味道未成行而去世,他有一个儿子定居在了眉山,此人就成为了眉山苏氏之始迁祖。但是,从苏味道到苏洵的高祖之间经历了多少世,每一世分别为哪一位,因为族谱失载,苏洵称他也难以讲述清楚。


高速路眉山出口
从苏味道的儿子定居眉山后的两百多年,其后世有位叫苏泾者,此为眉山苏氏族谱中能连续记载的第一人,苏洵在《族谱后录》的下篇中谈到苏泾之子苏釿,苏釿就是苏洵的高祖,他有五个儿子,苏洵的曾祖是苏泾第五子,名苏祜。苏祜有六个儿子,其中一子名苏杲,其即苏洵的祖父。

关于苏杲的情况,苏洵在《族谱后录》下篇中引用其父苏序的所言:“吾父杲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间之人无亲疏,皆爱敬之。娶朱氏,夫人事上甚孝谨而御下甚严。”


景区平面图
苏序说他父亲乐善好施,对父母极其孝顺,兄弟之间也很有爱,他对朋友很讲信用。从这些行为来看,苏杲完全符合儒家所讲求的各种美德。即便如此,苏杲并不迂腐,苏序又说道:“善治生,有余财。时蜀新破,其达官争弃其田宅以入觐。吾父独不肯取,曰:‘吾恐累吾子。’终其身,田不满二顷,屋弊陋不葺也。好施舆,曰:‘多财而不施,吾恐他人谋我。然施而使人知之,人将以我为好名。’是以施而尤恶使人知之。”

苏杲善于理财,但他不是守财奴,家有余财随即散尽,他不想给子孙留下坐享其成的财产。并且他认为乐善好施必有好报,但是他又认为做好事想留好名乃是一种不纯粹的做法,所以他喜欢悄悄地帮助他人。


代言人
苏杲的儿子苏序继承了父亲的美德,他同样喜欢乐善好施,苏洵在《族谱后录》中谈及其父时说:“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

苏序在年少之时父亲就去世了,可能是这个原因,虽然他继承了父亲为善的一面,然却不喜好读书,到其晚年突然喜欢作诗,他颇有诗才,几十年的时间写了几千篇诗作。其所写内容关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苏洵也承认其父所作之诗艺术成就一般,然其诗作却能表达出父亲的人生观。宋李廌在《济南先生诗友谈记》中引用了苏轼评论他祖父的一段话:

甚英伟,才气过人,虽不甚读书,而气量甚伟。顷年在乡里郊居,陸田不多,惟种粟,及以稻易粟,大仓储之,人莫晓其意。储之累年,凡至三四千石。会眉州大饥,太傅公即出所储,首族人,次外姻,次佃户,乡曲之贫者,次第与之,皆无凶岁之患。或曰:“公何必粟也?”“惟栗性坚能久,故可广储以待匮尔。”又绕宅皆种芋魁,所收极多,即及时多盖薪刍。野民乏食时,即用大甑蒸之,罗置门外,恣人取食之,赖以无饥焉。


古街牌坊
苏轼也说祖父虽不喜读书,但气量过人,最令苏轼佩服之处,乃是其祖父懂得未雨绸缪。苏序在自家的田地里种了许多粟,他还用稻米跟别人换粟,同时建起大仓库来储藏粟。乡人不知道他这么做的目的,苏序储存多年,竟然存下了三四千石的粟,后来赶上眉州发生了大饥荒,苏序拿出其所储藏的粟,分别送给族人亲戚以及佃户和乡亲们,使得这些人在饥荒之年没有饿死。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储藏这么多的粟来备荒,苏序解释说只有粟米耐储存,时间长了也不会发生霉变。他大量地储存粟,就是为了救荒之用。同时苏序还在住宅的周围种植了许多的芋魁,苏序把芋魁收藏起来,等到寒冬时用蒸笼把芋魁蒸熟,而后摆在家门外让人随便取食。


纱縠行街上的招幌
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名苏澹,早逝,事迹无闻,次子名苏涣,三子为苏洵。苏涣在仁宗天圣二年考中进士,此乃眉山苏氏在宋代出的第一位进士,他的功成名就在当时的四川引起不小的轰动。曾巩在《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中说:

蜀自五代之乱,学者衰少,又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君独教其于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


麻将入门
此乃曾巩为苏序所作墓志铭,曾巩认为苏涣有此成就乃是苏序教育的结果,苏涣考取功名,所有四川人都以之为荣。自此之后,四川当地风气大变,有很多人开始刻苦学习以谋得功名,仅眉山一地就出了上千名好学之人。曾巩认为这都是受苏涣的影响。

可能是受其父之影响,苏洵在年轻时也不喜好读书,他在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中自称:“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网上购票
苏洵在25岁时突然喜欢上了读书,但他第一次应乡试却不幸落第,此事对他有很大刺激,他认为之前的所学只是浪费功夫,于是重新研读儒家经典,他非常喜欢读韩愈的文章。欧阳修在《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中说他:“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故得之精。”

苏洵自此之后闭门读书,他下了五六年的功夫,在此期间只是读书绝不作文,直到有一天,他认为读懂了文章之法,于是下笔千言立就。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厚积薄发。


正门对面的三苏纪念馆
当时苏洵娶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为妻,程夫人知书达礼,在教育子女方面付出了不少的辛劳,她与苏洵成婚后先生的两个女儿都夭折了。这种情况不免令苏洵心中有急,后来他偶得一画像,方得两位名扬天下的儿子,苏洵在《题张仙画像》中写道:

洵尝于天圣庚午重九日至玉局观无碍子卦肆中见一画像,笔法清奇,云:乃张仙也,有祷必应。因解玉环易之。洵尝无嗣,每旦露香以告,逮数年乃得轼,又得辙,性皆嗜书。乃知真人急于接物,而无碍于之言不安矣。


文保牌
某天,苏洵到眉山城中玉局观道院去游览,观内有位叫无碍子的道士开了个卦摊,摊上挂着一幅画像,无碍子告诉苏洵说画像上的人是张仙,供奉张仙会有求必应。此画不免让苏洵心动,于是他就拿身上佩戴的玉环换回了这幅张仙像。

此后的数年,苏洵每天早晨都在张仙像前上香祷告,而后程夫人就生了苏轼,之后又生下了苏辙。兄弟二人都喜读书,这令苏洵十分高兴,他把功劳归在了张仙头上。


三苏祠入口
其实在苏轼出生之前,程夫人已经生了个男孩,可惜这位长男不久就夭折了。转年,程夫人又生一女儿,此女就是后来嫁于程之才的八娘。在八娘之后生出的儿子方是苏轼和苏辙。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他出生在眉山县苏氏纱縠行故里。民国版《眉山县志》卷五载:“刘鸿典记云:眉城纱縠行有三苏祠,旧相传为三苏故宅,而州西七十里有拨股祠,亦相传为三苏故宅。说者谓三苏父子皆生于拨股祠,既乃迁于纱縠行,理合然也。”


疫情管控
由此可知,苏轼在眉山至少有两个故居,其中之一在纱縠行,此处有三苏祠,历史传说三苏祠就是根据三苏故宅改建而成,这里就是苏轼的出生地。


黄葛树
2021年5月11日,我乘阿忠之车从成都前往眉山县,今日天有薄云,闷热感颇强,很担心下雨。到达眉山时渐渐有了凉风,驶入眉山城区后,密密的楼房,拥挤的街道又让人感到一身的燥热。跟着导航来到了三苏祠停车场,竟然占上了最后一个车位,瞬间感到燥热全无。


讲解
走出停车场,前面是长长的商品街,这已然是国内旅游景点的标配。每个店铺门前挂着的一排排的招晃倒是增添了不少热闹氛围。步行街的入口有一尊东坡像,后面的文字则是“共享宜居宜游示范城”的标语,用古人形象倒是不用付代言费,真是省钱的好办法。


第一进正堂
沿步行街走出两百余米,路边看到不少的麻将店,二十年前我到成都寻访时,看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摆在人行便道的麻将摊,那时还没有禁鸣的规定,刺耳的喇叭声丝毫不影响打麻将人的专注,这份定力着实让人佩服。此程看到的打麻将者仍然很多,但基本改在了屋内,似乎也少了些烟火气。


文献一家
从门牌上看到这条街至今仍叫纱縠行,看到此名颇有亲切之感,三苏祠就处在纱縠行的中段。在此处买票必须报身份证号,我跟阿忠索要时,他问我里面是什么教,我向他解释这里不是教,只是古代名人的旧居。阿忠是马尔康人,他是藏族,有自己的信仰,他听闻我的解释之后同意与我一同入内。


祭三苏文
入口处仍需扫健康码戴口罩,刚一入院就看到了成队的游客,虽然五一长假已过,但这里仍然挡不住人们的旅游热情,于此看到一队穿着统一汉服的小学生,他们整齐地排着队听导游的讲解。我跟随此队蹭听了几分钟,感觉那位导游颇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三苏的历史地位,只是她的所讲把很多史料搞混了。好在小学生们并不计较这些,他们瞪大眼睛望着导游,听得很入神,以至于让我有一种想去纠正导游口误的冲动。


苏洵像
大门的右侧有一棵古树,树下一块随形石上刻着“眉山第一树”,游客们排队在这里拍照,我也凑近端详,介绍牌上称这叫黄葛树,树龄已超过一千年。如此说来,三苏居住于此时,此树已存在,于是我不能免俗地站在树下请阿忠拍照一张我与此树的合影。我摸索着树身时,想象着东坡在此树下玩耍时的情形。


苏轼像
东坡是否喜欢黄葛树我不确定,按照他在一首诗题中的所言:“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东坡喜欢种松树,他自称亲手种过的松树达数万棵之多。这个数量有些惊人,但他在多首诗中谈到幼年时种松之事,然我在三苏祠内转了一大圈,未能找到他所种的松树。


苏辙像
进门后的第一进房屋应当是前厅,前厅内侧悬挂有“文献一家”匾。第二进院落则为三苏祠,祠内有三尊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分居两侧。里面的介绍牌讲述着三苏的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0

主题

574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57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0:55:1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苏轼幼年读书时的情形,他在《众妙堂记》中称:“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予幼时亦与焉。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从之三年。”

庆历三年,东坡8岁时,其父把他送到天庆观北极院拜张易简为师,当时在此读书的学生有上百人之多,但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只有两个,一是苏轼二是陈太初。陈太初后来成了道士,故人们不知道他有怎样高的文采。关于他的情况,苏轼在《东坡志林》卷二中称:

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予稍长,学日益,遂第进士制策,而太初乃为郡小吏。其后予谪居黄州,有眉山道士陆惟忠自蜀来,云:“有得道者曰陈太初。”问其详,则吾与同学者也。前年,惟忠又见予于惠州,云:“太初已尸解矣。蜀人吴师道为汉州太守,太初往客焉。正岁旦日,见师道,求衣食钱物,且告别。持所得尽与市人贫者,反坐于戟门下,遂寂。师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卒骂曰:‘何物道士,使我正旦舁死人!’太初微笑开目曰:‘不复烦汝。’步自戟门至金雁桥下,趺坐而逝。焚之,举城人见烟焰上眇眇焉有一陈道人也。”


西花园
陈太初虽然很有才气,可惜运气不佳,只做过小吏,后来一心修道,之后尸解飞升了。想来东坡也很惋惜这位年幼时的同窗。如果陈太初在文学方面下更大功夫,说不定后世就会总结出唐宋九大家了。

东坡在跟张易简学习时,偶然读到了石介所写之诗,由此而立下大志,他在《范文正公文集叙中讲到了这件事:“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水榭
当时有人从东京汴梁带来了石介所作《庆历圣德诗》给张易简观览,苏轼在旁偷窥他记忆力极强,看了一遍就记住了内容,而后向老师请教此诗中所歌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老师告诉他小孩子不用懂得这个,但苏轼却说这样的贤人怎么能不去了解他们呢?老师对他的回答暗暗称奇,于是向他介绍诗中所写人物的成就,同时点明其中的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乃是当时的人杰。苏轼牢记了这些人的名字,并且以他们为效仿对象。此四位人杰除范仲淹外,后来都与东坡的生平发生了密切关系。


荔枝树根
我沿着游览路线的左路前行,前去参观了这里的花园,眼前的这个花园面积不小,有假山有池塘,苏轼在《异鹊》一诗中写道: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


镇馆之宝
而今的三苏祠面积早已超过了五亩,想来是后人出于对三苏的崇敬之情,予以扩建而成。如今在池塘边建起了长长的回廊,回廊正中有一小亭,里面陈列着一个大大的根雕,旁边介绍牌上称“镇馆之宝大揭秘,苏轼与荔枝树的那些事”。旁边还有一个介绍牌,上称熙宁元年,苏轼33岁时,在居父丧期间,曾与三老游,苏轼将要离开眉山时,在家中手植一棵荔枝树,他当时与三老约定树长成后他就返回眉山,但遗憾的是,自此离去后,他再没有回到过眉山。苏轼在《寄蔡子华》诗中写道: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但是眼前见到的这棵巨大的树桩是不是所手植那棵的树根呢?介绍牌上没说,我想既然这是三苏祠的镇馆之宝,定然有所依据。


苏氏古井


井口
由此亭穿入中轴线,在一个院落里看到了苏宅古井,井的周围有护栏,我探身向内看,不足两米处就看到了水面,只是井壁上长满了青苔,看来已经不允许游客取用。介绍牌上说此井井水甘冽,孕育了三苏父子,所以被誉之为圣水。


介绍牌


黄荆树


黄荆叶
介绍牌上还说旁边的黄荆树传说是苏洵手栽,而今那棵黄荆树仅剩了两米多高的树桩,树桩干枯已久,为了能够让其继续挺立,维护者在树洞内填满了化学树脂。在树桩的后侧又长起了几根幼苗,不知是否是该树的子孙。我仔细观察了黄荆树的叶片,感觉其外观与北方所见有差异,不清楚苏洵所种是否为特殊品种。


匾额


启贤堂外观
古井后方乃是启贤堂,里面正中的位置供奉着苏味道的塑像,左右两侧则为苏氏子孙画像,可见当地人仍把苏味道视之为眉山苏氏之祖。苏味道塑像两侧排列着上百个木主,这些均为眉山苏氏后人。


苏味道像


苏氏子孙


牌位
启贤堂内还有几个玻璃柜,里面陈列着眉山苏氏族谱的不同版本,其中有几种我未见过,很想取出翻阅,但祠堂内不断有游客出入,让我没机会下手打开玻璃柜一看。


族谱
转到启贤堂的背面,这里有一方池塘,池塘的后墙上悬匾“木假山堂”,下面有黑色的树根,看上去果然像一座假山。当年苏洵家里藏有此物,为此他写过一首《木假山记》,苏洵称他十分喜爱此木假山,因为这座假山所表现出的风骨使得他“吁其可敬也夫!”


木假山堂
苏洵后来把木假山带到了开封,梅尧臣得见此物,为此他还写过一首名为《木假山》的诗,苏轼读到后写了首《次韵梅二丈圣俞木假山》与之唱和。可见这座木假山是苏氏父子传家宝。然眼前所见的这一座,乃是道光十二年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送给三苏祠的,为此李梦莲还写过一首诗:

我闻眉山有苏老,珍爱木山如爱宝。
此山如得老泉看,胜他渤海看三岛。
回首便将山拂拭,百夫辇致苏堂侧。
当时坡颍有精神,要对峨眉争秀特。


东坡雕像
眼前所见的这座木假山是否为李梦莲所赠之物,我未看到说明牌,但隔着池塘眺望,感觉那木假山表面的包浆已有些年份。


来凤轩
木假山堂旁边有一组建筑,此乃来凤轩,此处又名南轩,乃是苏氏兄弟的读书处。而今来凤轩成为了三苏祠的售书处,但在正前方有苏氏兄弟蜡像,二人一坐一站,正在探讨学问。这两尊蜡像都长了胡子,旁边的说明牌 称苏轼14岁时在此作《却鼠刀铭》,苏辙10岁时作《南轩记》。这个年龄长胡子有些早,更何况孔凡礼在《苏轼年谱》中把《却鼠刀铭》列在了苏轼11岁时所撰。


来观轩内景
按照苏籀在《栾城遗言》的所言:“东坡幼年作《却鼠刀铭》。公(指苏辙)作《缸砚赋》。曾祖称之,命佳纸修写,装饰钉于所居壁上。”如今在墙壁上没有看到东坡所作的这篇铭,东坡在此铭中解释了他用此刀驱鼠的过程。用刀来打老鼠,这需要把手臂练得十分敏捷,真可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想来东坡在幼年时也是位快刀手。然而宋彭乘在《续墨客挥犀》中却说:“苏子瞻有却鼠刀,云得之于野老,匣藏之,用时但焚香,置净几上,即一室内无鼠。”看来东坡所得的那把却鼠刀不是用来挥刀斩老鼠,而是将其供在条几上焚香祈祷,就能把老鼠吓跑了。


来凤轩今日为书店
当年苏洵在家乡时除了让孩子出外读书,他也亲自教授,《侯鲭录》载:“东坡年十余岁,在乡里,见老苏诵欧公《谢宣召赴学士院仍谢对衣金带并马表》。老苏令坡拟之,其间有‘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老苏喜曰:‘此子他日当自用之。’”

苏洵命苏轼模仿欧阳修的文章,苏轼所写诗句受到父亲的夸赞,苏洵认为此子今后必成大器,苏洵同时教导儿子们要多读书。苏辙在《藏书室记》中写道:“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产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


披风榭
苏洵努力读书,对理财之事不感兴趣,家中有房有田无衣食之忧,他就把剩余资金用在购书方面,当时的藏书已有数千卷之多,他从中挑出有用之书,尤其是儒家经典,让两个儿子仔细研读,所以兄弟二人能有那么高的成就,除了天资高迈之外,这也与父亲的教导有重要关系。

庆历五年春,苏洵到外地去旅游,他先游览了四川境内的岷山和峨嵋山,之后又来到东京汴梁,于此参加科考,然不幸落第。为此,苏洵又游览了河南的嵩山、陕西的华山等名胜,直到他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方匆匆赶回家乡。苏洵回到眉山后拿出一部分精力指导两个儿子学习,同时为二子起了正式的名和字。对苏轼、苏辙名称的含义,苏洵在其所作《名二子说》中给出的解释是: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说车轮、辐条、车盖和车厢底部等部位都有横木,它们对车的结构起到重要作用,唯有车厢前的那根叫“轼”的横木好像没有什么作用。虽然如此,如果去掉轼,就感觉这辆车不完整了。所以,苏轼啊,我最担心你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华而不懂得掩饰。

关于苏辙之名的意思,苏洵接着说道:所有的车从路上走过时,都会留下痕迹,这就是辙。但是讲到车的功劳时,似乎与车辙不相关。如果车倒了马死了,灾祸也殃及不到车辙。所以说车辙关于处在祸福之间。所以我觉得苏辙你能免去灾祸。

可见老苏很了解两个儿子的性格,也知道他们很有才华,他担心才华过于外露,会引起他人的嫉妒,他通过给两个儿子起名,来收敛他们的性情。可惜二子才气太大,不久就脱颖而出,成为了天下人嫉妒的对象。


东园入口
来凤轩左侧有一长榭,沿此前行,顶头位置有一独立的院落名东园。介绍牌上说东园原本是清代眉州试院,2006年于此重建了晚香堂,因为明代学者陈继儒收集整理出版了苏轼墨迹《晚香堂帖》而得名。


晚香堂


现为办公用
进入此园,该园面积很大,坐北朝南为两层仿古建筑晚香堂。走入其中看帖石,没想到里面成了办公区域,立即退出。晚香堂门前有一块三百平米大小的空地,今日阳光甚好,一只橘猫在那里悠闲地舔毛,我站在它身旁向四周探望,看到东园左侧是长长的碑廊,右侧则为几座仿古碑亭。这里的刻石大多为新作,还有一些相关部门收集来的古刻石,有墓志铭、碑碣等,内容与东坡无关。


悠闲的橘猫
沿着碑廊一一看过,总体感觉这些复制的东坡书法刻石制作得颇为用心,基本体现了原石的风韵。只是未能找到《天石砚铭》,东坡在此铭中写道: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碑廊
看来东坡的童年如那只橘猫般自由自在,在他12岁的某天,他在纱縠行的家院里与一帮小朋友挖坑玩,无意中从土中挖出一块奇石。该石材质细腻,外形如鱼,于是他用此石制作了一方砚台。看来东坡没有对此石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因为石上没有凹槽,但老苏却从中悟出了哲理,并且认为这是文字之祥。想来东坡有那么高的文章和书法成就,恐怕也与得此石有关吧。(韦力/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7 12:11 , Processed in 0.2293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