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8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埃德蒙顿挖龙记

[复制链接]

132

主题

150

帖子

65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22: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恐龙学界的每一处化石点都有化石猎人永不言败的搜寻,更有不同化石机构之间针锋相对、暗流涌动的争夺战。但埃德蒙顿化石点却充满执着、善念和科学的最佳契合,可谓经典。


埃德蒙顿挖龙记
撰文、摄影丨邢立达
河狸先生带来的城市
在币值五分的加元硬币上,有一面镌刻着本地的特有动物。它们孜孜不倦地啃倒成片的大树,截断水流形成小水坝,最后建造出数十亩的水库,这就是自然界著名的“水坝工程师”——河狸先生。在水坝形成过程中,鱼群游来了,水鸟飞来了,一个小自然生态就此成形,更有甚者,一个未来的人类都市也在此起步。早在17世纪,恰是这些河狸先生吸引了成群结队的欧洲探险家和商人来到北美大陆。当时的欧洲,河狸的皮毛代表着时尚尊贵,大凡有点儿身份的人都想弄一顶河狸皮做的帽子戴戴。就在欧洲的河狸被猎杀得几近绝迹之时,美洲出产河狸的消息传了过来,点燃了冒险家大发横财的希望之火。


■ 埃德蒙顿城远眺,她是阿尔伯塔省的文化、政府和教育中心,有着北美最大的室内购物中心——西部购物中心。
起初是加拿大西北公司(North West Company)在距美加边界560公里处的北萨斯喀砌温河的河岸上建立了控制北方的堡垒与驿站,以保护河狸等皮草贸易。同时,加拿大最古老的公司——哈德孙海湾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也在附近设立了一个与之竞争的据点。这就是埃德蒙顿市的雏形,一个北美大陆上最靠北的大城市从此起步了。
如今的埃德蒙顿市早已脱胎换骨,成为阿尔伯塔省省会。它更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石油城市之一。在20世纪40年代,石油的发现给埃德蒙顿带来了滚滚的财源,使其从一个农产品集散地一跃成为加拿大富庶地区之一。此外,埃德蒙顿还是有名的“庆典之城”,每年至少有约30个不同的节庆,这估计是略显偏僻的地理位置激发了当地的人们自娱自乐的创造力和乐观精神。
莫先生踏雪寻龙
埃德蒙顿市的阿尔伯塔大学成立于1908年,是加拿大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而本校的古生物专业更是驰名加国,位列北美前茅。但象牙塔中的古生物学者们却从没想到,他们环球猎龙近百年,自己的老巢其实根本就是一座建在恐龙背上的城市。
揭开这个秘密的是一位业余化石猎人——丹奈克·莫德岑斯吉(Danek Mozdzenski)。这位莫先生首次接触化石只有两岁。那年,波兰籍的父亲常带着他和另外两个孩子去埃德蒙顿郊外,在环绕城市的森林里,发掘北萨斯喀彻温河的自然历史。有一次他们找到了木化石。“父亲给我看木化石,那东西能保存下来真的很棒,看起来是那么永恒且完美。木头上保留了木细胞和年轮结构,上面带着艳丽的颜色。想象一下,一样原本易腐、易碎的东西能完整地保存千百万年,想想就觉得奇妙。”


■ 这个挖掘点已经暴露出大量骨骼,它们的主人属于埃德蒙顿龙。专家在骨床上作业,很像电影《侏罗纪公园》片头的那个场面。


■ 导师和专业技师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化石,并把每一块化石都登记入册。
从此,莫先生开始对化石情有独钟。10岁的时候,他已成为一名知识相当丰富的业余古生物学爱好者。到了上世纪80年代,莫先生来到埃德蒙顿西南边界不远的白泥溪(Whitemud Creek)流域挖掘。这个区域的年代是晚白垩世,地质上属于埃德蒙顿群马蹄谷组(Horseshoe Canyon Formation),埃德蒙顿群的厚度达400米,而马蹄谷组就占据了其中的2/3以上。莫先生几乎一有空暇就到白泥山谷搜寻。他不断发现一些化石碎块,但期望中的大发现却一直没有出现,这个困局直到1988年的冬天才有了突破。
加拿大的冬天是漫长的,往往从11月就开始下雪,到次年4月甚至5月冰雪才消融。在长达半年的寒冷日子里常常是冰雪交加,一夜之间可降雪两三米厚。所以,这种天气绝非寻找化石的好日子。故事就发生在这年深冬的一个礼拜天。此前已经几个星期没能出去寻找化石,莫先生再也按捺不住了。后来,他回忆说:“那天天气阴沉,我和妻子贝克尔(Dallas Becker)及外甥女哈钦森(Mia Hutchinson)一道去探寻。路面都已结冰,但由于河岸陡峭,雪花很难附着,所以还有地表露在外面。不一会儿,我就看到一块发黄的的异常物体。我径直向它走去,天哪!那竟然是鸭嘴龙的尾巴!一条保存完整的尾巴化石!我的经验告诉自己,这里还将会有一副完整的骨骼。因为一旦你发现关节相连的化石,那发现整副骨骼的运气就会来了!”


■ 导师和专业技师在挖掘现场认真的搜寻化石。
果然,莫先生又在附近发现了鸭嘴龙的脊椎骨、阿尔伯塔龙的牙齿等化石。莫先生坚信自己已经发现了令古生物学家期待的东西。第二天,他联系了皇家泰瑞尔博物馆(Royal Tyrrell Museum)的柯里馆长(Dr. Philip J. Currie)。该馆位于德兰赫勒市,是全加最大的恐龙博物馆。柯里对他的发现很感兴趣,同意派人去鉴定化石。次年,莫先生带着博物馆的小型队伍做了简单的挖掘,虽有发现,但并不夺目。而且,随着恐龙博物馆对外合作的增多,在随后的15年里,此地无人问津,这让莫先生非常失望。
15年后,两件事情的发生终于让此地备受世人关注。首先是著名慈善家麦克塔格特(Sandy A. Mactaggart)先生买下了白泥溪化石点一带的土地赠予阿尔伯塔大学,以供研究与教学用。二是柯里被挖角到阿尔伯塔大学任教,这位全球最权威的恐龙学者之一,更是经验丰富的恐龙猎人,终于有时间来关注自己家门口的化石点了。
柯里教授手把手教你挖恐龙
莫先生发现的化石点如今被命名为丹奈克骨床,地质年代距今7000万年前。作为冬季入学的古生物博士研究生,导师柯里安排我协助他带领一小队生物系、地质系本科生以及志愿者,在暑假学习正规的古生物挖掘过程。我虽然在中国也有很长时间的挖掘经验,但欧美的规范挖掘流程还是第一次全程接触。
首先,我们要收集采集地点的文献资料,熟悉前人的研究成果,充分了解采集地点的地质、古生物方面的情况,这个功课一定要做得扎实。接着给皮卡车加满油,背上小背囊,装上野外笔记本、照相机、GPS、地图、地质图、指南针,戴上护目镜和手套,还有粗挖掘用的十字镐、铁锤、凿子、Estwing专业地质锤(分为尖头与平头),细挖掘用的毛刷、镘刀(分为尖头与平头)、牙科剔针、Vinac(一种保护剂)、吸管等,然后出发吧!
通往化石点的小路平时被封闭,埃德蒙顿市政钉上了机动车禁止通行、狗须拴控的牌子。但最醒目的还是那麦克塔格特禁猎区的大字招牌,这是为了向出大价钱买地的麦先生致敬。托麦先生的福,此地的动物也一片安乐。在我们挖掘的时候,不断有河狸、麝鼠、松鼠、大雁、绿头鸭前来探班。


■ 埃德蒙顿龙的肠骨化石,大致相当于人类的腰部。


■ 埃德蒙顿龙的背椎化石,高高的突起是神经棘。


■ 为了保护化石,科学家正在给背椎化石包裹上石膏包。
化石挖掘最令公众好奇的可能要属“为什么是这里”,乍一想也很奇妙。单说1988年,莫先生发现几块骨头之后,他该如何确立骨床的挖掘范围?这可归功于对地质学的成功运用。化石猎人会根据化石产出的层位,在可能延伸的方向深挖探槽,这并非为了采集化石,而是就此来确定未来可能挖掘的区域。该骨床目前预计约长65米,宽7米,这样的范围并不算太大,相比之下,国内的自贡、诸城等地的范围可能达上千平方米。
有趣的是,此地的挖掘并非闷头往前直线挖掘,而是选择在不同点往下挖掘。这样可以更有的放矢地了解骨床中化石的丰度。今年也是如此,我们从2009年的化石坑往远处发展,所以前几天都忙于清除化石层上方的覆土。加拿大深入人心的环保意识在挖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倾倒废土和清除覆土上方,甚至运送废土路线上的本地植物都被移植到河岸,入侵物种则被消灭掉。
从覆土往下挖掘,路过植物根系的地盘,就到达厚1米左右的砾石层,此时已经有零星化石的出现。在清理时,我意外地被一小块亮晶晶的化石晃了眼睛,竟是肉食龙的小牙齿!晃眼是化石的珐琅质(牙冠表层的硬组织,十分坚硬,洛氏硬度仅次于钻石)在作怪。“从形态上属于阿尔伯塔龙,可能是颊边上的替换齿。”柯里告诉我,辨别肉食龙牙齿的要点,在于其弯刀形的外形,以及边缘密布的锯齿。肉食龙的发现为大伙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 复原技师正在为埃德蒙顿龙安装头骨。
当恐龙化石开始逐渐暴露在地面之后,我们首先要根据埋藏位置判断一下,看看眼前的化石究竟是局部的几块碎渣子还是完整骨骼的冰山一角。确定目标后就开始清理化石周围的浮土,待到清理到化石附近的时候,我们会全体卧倒,“五体投地”,借助毛刷、剔针来小心翼翼接近化石,同时不断用一种叫Vinac的保护剂浇洒在化石上,防止化石崩裂。
进入化石层之后,最开始会有椎体的集中发现。鸭嘴龙类的椎体很有意思,很像个烟灰缸,圆圆的,带有些内凹。这些椎体并没有保存神经弓、神经棘,甚至连小小前关节突都没有。“这是因为骨骼被水流冲动,不断与砾石相互撞击,突出的结构都被击毁。”柯里为大伙解释。从第10天开始,在化石点边缘一处碎骨骼集中的区域,我一口气就挖出四五个前关节突。而在同时作业的另一个化石坑,椎体则相对完整。
等化石群暴露到一定规模之后,挖掘告一段落,则需要用网格板绘制埋藏图,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化石被定位,划出轮廓,指明具体骨骼、编号。小件化石编号后便可以取出,简单清扫之后,用记号笔在化石上写下编号。大件化石就要用麻布片与石膏把化石包裹起来,称为“皮劳克”。“皮劳克”能很好地保护化石,让化石安全抵达大学的化石修理室。而余下的工作就托付给化石修理室的化石刀客们。我们看到的那些精美的恐龙化石全赖刀客的精细修理。修理后的化石就交给古生物学家研究,很快就与世人见面了。


■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修化石,入门级别的修理用的多是牙科工具。
幸福暴龙齐聚首
丹奈克骨床目前已经发现了至少包括暴龙类的阿尔伯塔龙、驰龙类的蜥鸟盗龙和鸭嘴龙类的埃德蒙顿龙、栉龙。其中的阿尔伯塔龙属于早期暴龙类,比我们熟悉的暴龙早800万年就横行于天下。它的成年个体体长9米,少数能达11米,体重约3吨。作为大型掠食性恐龙,阿尔伯塔龙处于当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它双足行走,用粗壮的尾部保持头部及身躯的平衡,并顶着长达1米的脑袋,超过60颗香蕉形大牙,以及只有两根手指的小型前肢。
目前已有超过30块的阿尔伯塔龙化石被发现,其中仅在干岛骨床就同时发现了22块阿尔伯塔龙化石!该骨床的这群阿尔伯塔龙中,1只非常年老,8只成年个体,7只亚成年个体,剩下6只幼年个体。柯里据此推测它们为群体活动,并会合作捕猎。有趣的是,亚成年的阿尔伯塔龙的脚部比例与似鸟龙类相近,后者则是跑得最快的恐龙,时速高达60公里。可见年轻的阿尔伯塔龙可能比它们的猎物跑得更快,或者一样快。成年阿尔伯塔龙受体重的牵绊,速度会下降到25~30公里/每小时。柯里认为亚成年个体的生活方式可能与成年个体不同,并占据成年阿尔伯塔龙与小型兽脚类恐龙之间的生态位。他甚至推论:年轻的恐龙群驱赶猎物以供成年的恐龙猎食!幼年科莫多龙也有类似的生活方式,科莫多龙的幼体在成为岛上的优势掠食者前都是食虫性。但是由于化石纪录提供的资料有限,这个假说还难以证实。


■ 阿尔伯塔龙的骨骼化石,它脚下正踏着一件鸭嘴龙类的遗骸。
小型的肉食性恐龙则是土狼般大小的蜥鸟盗龙,其身长约1.8米。如同其他的驰龙类恐龙,蜥鸟盗龙的第II趾拥有长、弯曲、镰刀状的“杀手爪”。蜥鸟盗龙的食性断然是肉食性,但具体的食谱与生活方式我们则所知有限。“多年前,我曾经在风神翼龙(翼龙类)的骨骼化石里发现了一枚嵌入的蜥鸟盗龙牙齿,这表明蜥鸟盗龙的食谱也包括翼龙的尸体呢!”柯里介绍说。
作为阿尔伯塔龙和蜥鸟盗龙的猎物,埃德蒙顿龙体长达13米,体重约4吨,是最大的鸭嘴龙类之一。同其他鸭嘴龙类一样,埃德蒙顿龙的头部前部平坦、宽广,喙部就像鸭子的嘴。它只有上颌骨与齿骨具有牙齿,每6颗牙齿构成一个齿系,每块上颌骨有51~53列齿系,每块齿骨则有48~49列齿系,掐指一算,这种恐龙至少有1272颗牙齿!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更夸张的个体可能有牙齿2000颗。
埃德蒙顿龙可能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恐龙,北至阿拉斯加州,南到科罗拉多州,其中包含北极区。学者提出这种恐龙可能具有迁徙过冬的习性,数量可达数万只。它们可能会以2~10公里的时速迁徙2600公里的路程。


■ 在埃德蒙顿,曾经生活着一群群鸭嘴龙,除了大型的阿尔伯塔龙,还有一些小型的肉食性恐龙与鸭嘴龙为邻。
目前,至少有两件埃德蒙顿龙化石显示被肉食性恐龙咬过。第一件标本第13~17枚尾椎的神经棘有着明显的牙齿痕迹,这次撕咬造成其中一个神经棘断裂,而其他神经棘弯曲。而从该化石的发现地区来判断,该地区的唯一大型肉食性动物就是暴龙。骨骼显示了这个伤口正在痊愈,并有感染过的迹象,这表明这只埃德蒙顿龙在事后仍然继续生存。另一件标本的下颌发现了小型肉食性恐龙的齿痕,其中部分已经初步痊愈。学者认为曾有小恐龙攻击埃德蒙顿龙的喉咙,这只埃德蒙顿龙虽然在攻击中存活下来,但不久后便很可能由于这个伤口感染而死亡。
在15天的挖掘中,我们从丹奈克骨床发掘了3~4只不同大小的埃德蒙顿龙,它们的遗骸横七竖八地交杂在一起,其中还夹杂着另外一些栉龙的骨骼。栉龙是埃德蒙顿龙的邻居,它同样属于鸭嘴龙类,体长9.8米以上,脑袋长约1米,体重约1.9吨。其显眼的特征是头颅后方有着长约15厘米的尖状脊冠,这个奇怪的构造有着多种解释。最初的研究者布朗认为,这个脊冠与变色龙的头饰相似,可以提供肌肉附着;道森认为,这可用于性别的识别;霍普森进一步提出,脊冠除了起同类之间视觉识别的作用之外,还可以当作共鸣器使用,理由是其鼻孔上方可能有坑坑洼洼的皮肤皱褶。


■ 皇家泰勒博物馆中的阿尔伯塔龙骨骼装架,它正气势汹汹的追捕一只小恐龙。
这两种鸭嘴龙类此前也曾在著名的德兰赫勒恶地(也位于阿尔伯塔省、距美国蒙大拿州边界约322公里处,同样有近百年的恐龙挖掘历史)发现过。此前学者们认为,埃德蒙顿龙生存于接近岸边的环境,而栉龙则生存于较内陆的环境,所以通常不会在一个地点同时发现埃德蒙顿龙与栉龙的化石。但丹奈克骨床的新发现表明,这两种食草动物竟然在同一时间一起生活过。这下阿尔伯塔龙就有福了,这样它就不用因为天天只有埃德蒙顿龙佐餐而倍感腻味了。“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们会一直细致地挖掘丹奈克骨床,力求揭开这几种恐龙之间的更多联系。”柯里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8 23:43 , Processed in 0.2418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