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41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申君黄歇:楚国最后的政治强人之一

[复制链接]

1761

主题

2034

帖子

719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2:3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君子之一,以其聪明才智辅佐考烈王25年,经略淮南、开发吴地,一生兢兢业业,卓有建树。在他辅政期间,奋力捍卫楚国的尊严,为楚国的历史天空留下最后一抹亮色。他的封地由淮南而到吴地,成为淮南与长三角地区密切联系的历史纽带。春申君长眠于淮南,他的墓园成为蔡楚文明的一个显著文化符号。人们缅怀春申君,说他是楚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政治强人,同时也为他的生不逢时而唏嘘不已。特别是他最终为小人所算计,国之栋梁却为国贼所戕害,实在是一个天大的玩笑。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也是由不得人们精妙设计的,一代政治强人春申君黄歇以悲剧形式走完人生,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一、楚国的兴衰与黄歇的出仕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战事不息,纷争不断。周天子的日渐式微,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令有实力的诸侯国都明目张胆地产生了取而代之的野心。秦、楚、燕、齐、赵、魏、韩,经过一轮轮的火拼,幸存下来的都不是善茬,国力虽有强弱,政治野心都一样存在。而在这所有的诸侯国中,握有一手好牌的却是楚国。楚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地处荆蛮之地,民风向来强悍,最早不服宗周的辖制,中原问鼎的也是楚国。在周天子所分封的诸侯国中,秦、齐、燕本为天子宗室,爵位为“公”,通过非正常手段而三家分晋的韩、赵、魏,周天子赐爵为“侯”,仅仅是因为楚为蛮夷,周天子勉强给了个“子”的爵号,在周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制中,楚的封爵无疑是最低,体现了周天子对楚的蔑视。

  对此,日渐强大的楚国很不服气,对周天子也是时而臣服,时而叛衅,以至于周天子多次兴兵问罪。最为著名的是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962年),天子亲自率领大军伐楚,与楚军决战汉水。信心满满的周昭王本以为天子声威足以震慑不听话的蛮夷,不料楚人完全不给面子,声势浩大的周天子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结果周师全军覆没,周昭王姬瑕本人也命丧汉水。楚武王熊通深为国大爵小而难以于诸侯并列为耻,直接向周天子提出不满,要求提高封爵,遭到拒绝后,便兴兵灭掉随国等汉水流域的一些姬姓小国,自称楚王。楚文王即位后,把都城从丹阳(今湖北秭归)迁至郢(今湖北荆州),楚国周边小国尽成附庸,楚国的势力向北发展到淮河流域,与中原诸侯的争夺也激烈起来。

  周襄王十九年(楚成王三十九年,公元前633年),楚国兴兵攻打宋国,引起中原国家的极度不安。宋国是周天子的三恪之一,为殷商后嗣的封国,向来受周天子的礼遇。楚成王选择宋国下手,是向姬姓诸侯国的示威。所谓“三恪”,指的是周天子分封诸侯时,为前朝虞舜、夏、殷商分封的国家,以“继绝祀”。虞舜后裔封陈国,夏后裔封杞国,商后裔封宋国。宋国无力抵挡楚国的进攻,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即公子重耳,春秋五霸之一,在诸侯中颇有号召力。在晋文公的主持下,中原诸侯国暂时捐弃前嫌,围绕对宋国的援助,晋国与齐国结成诸侯联盟以抗衡楚国。周襄王二十年(楚成王四十年,公元前632年)春,楚成王与晋文公的大军在成濮遭遇,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晋文公“先礼后兵”,兑现了当年流亡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

  城濮之战使晋国声威大震,楚国则不得不敛其锋芒,多年不犯中原。晋文公凭借此战的胜利奠定了霸业基础。

  而此时,楚成王并未放弃图强霸业,当北上受挫之后,就转而向东扩展。楚穆王继位后,继续向东扩展的国策,沿长江、淮水东下,翻越大别山屏障,向江淮间进军。而江淮间的淮夷诸国相对弱小,面对浩浩荡荡的楚国大军,无力抵抗。周襄王三十年(楚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楚国大军席卷而至,先后占领六、蓼、舒、巢等国,江淮西部尽为楚国所有。楚国的大规模扩张,也引起了地处江南的吴国的警惕。庄王时(公元前513年即位),楚国势力达到巅峰,屡次问鼎中原,把势力发展到了黄河流域,并且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令尹孙叔敖命人建造芍陂(即今安丰塘)水利工程,促进了淮南地区经济的发展。随后,崛起的吴国越过长江,加入到了与楚争夺江淮的行列。江淮一带成为吴楚两国反复争夺的地盘。而楚庄王之后,楚国长期的内乱也给了吴国以得手的机会,楚国不仅在江淮间的争夺中丧师失地,连郢都也被吴国攻破。而吴国不过是盛极一时,取代吴国成为江南霸主的越国,悉心经营的是水畔泽国,很快就放弃了经略江淮。楚国虽然日渐强大,但秦国雄视天下、气吞八方的态势已经形成。在与强大秦国的对垒中,楚国屡处下风,向东发展便成为它的出路。当楚国再一次挥师东进的时候,江淮之间如探囊取物。周贞定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46年),与吴国联姻的下蔡,因为吴国早已没落而被楚惠王轻松拿下,整个江淮尽为楚地。

  楚怀王时期(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楚国已经占有两淮与吴、越。其疆域已由江汉平原一带,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河和长江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然而,楚怀王昏庸误国,对内任用奸佞小人,对外屡屡误判局势,在纷纭复杂的诸侯合纵连横中,满足于表面的风光而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坐大秦国的同时,自己也沦为秦惠文王的阶下囚。楚顷襄王在国力日下的情况下,毫无建树。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大破楚军,攻下楚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这是楚国都城第二次被攻破,也是楚国第一次被动迁都。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考烈王熊完在风雨飘摇中继位。此时的楚国已经江河日下,不复往日。考烈王任用春申君黄歇为令尹,以图延续国祚,东山再起。黄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全新的身份走上历史舞台。

  黄歇入仕是在顷襄王时期。《史记》称他“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黄歇入仕之前,像当时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一样,并非蜗居一隅,而是游历各地,广结名士,增广见闻,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期有所作为。黄歇在游学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声望,楚国王室开始关注,并委以重任。黄歇奉顷襄王派遣出使秦国,开始了他危机四伏却又屡有建树的非凡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1

主题

2034

帖子

719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2:32:46 | 只看该作者

 二、春申君黄歇的主要建树

  黄歇的政治人生是从秦国开始的,终其一生,他都是为存楚抗秦而孜孜以求,负重忍辱,巧妙利用各种政治力量,对外与强大的秦国周旋,对内则极力化解矛盾,为楚国的生存积蓄力量。他的一生有四大功绩载入史册:说秦存楚、冒死救主、相楚为国、迁都寿春。

首先,说秦存楚居功至伟

  黄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之日,便是楚国厄运将至之时。此时的秦昭王傲视群雄,屡屡兴兵中原,白起大军所向披靡,韩魏两国因华阳之败而先后臣服于秦,秦昭王已命白起整饰军队,联合韩、魏大军西向伐楚。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歇到达咸阳,顾不得鞍马劳顿,直奔秦王宫觐见秦昭王,奉表陈情。

  黄歇不愧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甫一出道就初露峥嵘。他谙熟中原诸国情形,对各国之间相互关系掌握得十分透彻,利用秦昭王生性多疑的个性,充分发挥其辩才,以先入为主的逻辑思路对天下大势进行有选择的分析判断。黄歇认为,秦、楚两强相争,真正得利的是韩、魏、齐等中原诸国;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亲疏来看,中原诸国由于饱受秦国的战争威胁,向来视秦国为仇敌,而楚国则不然,因为长期的姻亲关系与秦国关系和睦;中原诸国因为无力抗衡秦国而臣服于秦,实属不得已,一旦得到机会必会东山再起;秦国如果进攻楚国,必然遭到楚国民众的强烈反感,再树一个强敌;最关键的问题是:秦国联合韩魏进攻楚国所能达到的结果不过是“弱楚”,弱楚并不能使秦国得到好处,真正受益的还是中原诸国,而与楚国结盟更符合秦国利益。

  秦昭王最后采纳了黄歇的主张,命白起停止对楚国用兵,而且遣使携重礼到楚国结盟,并对韩魏两国予以斥责。黄歇出使归来,受到楚国上下的一致礼遇。黄歇受此礼遇也是有理由的,不费一兵一卒使楚国得以保全,他为楚国立下的岂止是汗马功劳。

  其次,冒死救主情义备至

  所谓秦楚结盟也是有条件的,秦国要求楚国太子入质于秦,作为结盟的保证。既然太子入秦为人质,顷襄王便派黄歇以楚国使臣的身份陪同太子熊完一起入秦,对太子加以辅佐照应。

  春申君在秦国审时度势,游走于王公重臣之间,与秦重臣范雎保持友好关系。这一入质便是十五年。周赧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太子完作为人质留在秦国,心中自然焦虑。春申君黄歇更是着急,为此多方游说范雎,陈述楚王重病缠身,万一不治而亡,太子远在秦国,楚人必然另立国君。太子熊完居秦十多年,对秦国有感情,不如立即遣归,继承王位,保持对秦的友好。万一太子不归,楚国另立国君,必然对秦无益。然而,老谋深算的秦昭王另有所图,只同意春申君先回楚国探视楚王疾病,太子熊完仍然不能脱身。

  局势难测,黄歇看透了秦王的用意:假如顷襄王病故,楚国另立新君,秦昭王便可以以送太子归国就位的名义兵伐楚国,楚国不堪一击,势必国破,割地不说,新君必将受到秦国的进一步要胁。一旦太子回到楚国正常即位,这场危机才能化解。黄歇不过是楚国使臣,虽然看透秦昭王的阴谋,但要破解这一阴谋并不容易。紧急关头,只有铤而走险:既然秦昭王同意自己回国探视,何不利用这个机会与太子易服,从而金蝉脱壳呢?黄歇立即行动起来,经过一番谋划,大大方方地进宫与秦昭王辞行,然后与太子易服,让太子乘坐使者的车马混出秦国,自己则留在秦国善后。

  等到太子回到楚国以后,春申君黄歇又大摇大摆来到秦宫,见到昭王以实相告。秦昭王大怒:自己的如意算盘居然让黄歇识破,是可忍孰不可忍!秦昭王命黄歇自裁谢罪,范雎的一番说辞让秦昭王改变了主意。他说:“黄歇身为人臣,冒死追随其主多年,楚太子即位,必然重用黄歇。大王杀之无益,不如不治其罪而让其归国,以此与楚修好关系。”黄歇所经营的人脉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秦昭王盛怒之后,觉得杀了黄歇也于事无补,不如卖个人情给他,最后让黄歇回到楚国。

  黄歇与秦昭王的斗法,最后以黄歇棋高一着而胜,楚国再一次免去兵燹之灾。

  第三,相楚为国殚精竭虑

  周赧王五十二年(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继位,是为考烈王。春申君辅佐多年,备受考烈王倚重,封黄歇为令尹,号春申君,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名,后世称其“战国四君子”。

  战国四君子的出现,是诸侯王权衰落的象征。《史记》称他们“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春申君黄歇辅国持权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考烈王生性怯懦,入秦为人质的十五年备受压抑,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无心国政,所有大政方针,悉数交给春申君打理。因此,春申君是楚国真正的当家人。

  春申君也没有辜负考烈王所托,治国理政不敢怠慢。周赧王五十五年(楚考烈王四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兴兵攻打赵国,双方在长平对垒,赵国名将廉颇深知秦将白起及其所部极具战斗力,对秦兵的一次次佯动不予理睬,采取坚城固守之策,秦兵一时难以取胜。年轻的赵孝成王以为廉颇惧战,一次次派人责备廉颇,要他主动出击,廉颇不予理会。廉颇的本意是,待秦兵久攻不克而兵士疲惫之际,再率有生力量出击,一鼓可胜。秦国劳师以远,经不起长时间的对峙,为求速胜,采用离间计,赵孝成王果然上当,夺了廉颇的兵权,以纸上谈兵的赵括取而代之。赵括年轻气盛,轻敌冒进,落入秦兵布下的圈套,兵败身死,赵国四十五万兵士殒命长平,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赵国面临灭顶之灾,平原君赵胜向春申君求援。黄歇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率兵往救,解除邯郸之围。长平之战后,廉颇出逃魏国,赵孝成王为自己的过失深感后悔,有意派人迎廉颇回归,但为奸人所算计,留下“一饭三遗矢”的谗言,廉颇报国无门。得知此事,黄歇派人把廉颇请到楚国委以重任,并终老于淮南。

  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6年),春申君兴兵灭掉鲁国,改为兰陵郡,以荀卿为兰陵令。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楚顷襄王当政,与秦、赵、魏、韩、燕等国共同攻打齐国,夺取淮北十二县。灭鲁是楚国又一次北向用兵,楚国不仅巩固了淮北十二县,又把楚国的势力推进到黄河流域,一时重现中兴之象。淮南地区为春申君封地,淮北十二县本是齐国领土,属于膏腴之地,考烈王把它封给春申君作为封地(采邑),并把采邑的中心放在淮南,以为春申君祝寿的名义,改故州来、下蔡的都城为“寿春”。春申君作为楚国令尹,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楚国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经过十五年的经营,黄歇把淮南地区连同淮北十二县封地归还国家,在此设立郡县,加强管理,自己的采邑改封江东吴地。春申君进而开发吴墟,发展经济,为楚国营造最后的基业。因为春申君的关系,淮南与江东吴地(今长三角腹地)早在两千多年便有着割舍不下的联系。

  第四,迁都寿春最后抗争

  楚国失去郢都之后,曾三度迁都均为避开秦国的锋锐。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再度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都城郢都,焚毁楚国先王墓地夷陵。楚顷襄王的军队溃散,不能再应战,退往东北固守陈城(今河南淮阳),并将都城迁到陈城。

  秦国本打算一鼓作气,继续攻打楚国,由于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放弃伐楚的计划,为楚国争取了十几年的和平。顷襄王收拾兵力,恢复了长江流域的城池,暂时稳住了阵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此时的楚国东向立足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东迁为的是避开秦国,也是为了经营江淮之间。从楚国迁都巨阳来看,春申君灭鲁国是一次有目的的战略转移。但春申君只是把巨阳作为暂时的都城,几乎是在迁都巨阳之时,便开始在寿春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毕竟,春申君熟悉寿春,这里的城市基础、地理环境、人口资源、交通条件都更适合建都。

  楚迁都事实上就是迁国。与蔡国君臣的仓惶出逃不同,楚人迁国经过了周密的准备。史料记载,楚都寿春有金城、相国城之别,金城为考烈王城,相国城为春申君所居,加上贵族所居,寿春城规模庞大。从考古发现来看,楚都寿春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都城有很细致的功能分区,宫殿与国库、匠作等都相对集中。如此作派绝非仓促可成。一方面,寿春经历了淮夷人、蔡国以及春申君黄歇的长期经营,一直是淮南名城,这是基础所在。另一方面,楚国人在与强秦对垒之时已经为迁都做好了准备,依照都城的要求对宫殿建筑、仓储区、匠作区等提前进行了建造。

  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寿春营建基本就绪,楚国正式迁都寿春,改寿春为郢(今安徽寿县)。一时间贵族士卿、将佐军吏、工商庶民纷至沓来,寿春很快成为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都会。而国宝重器、金玉珠宝、甲车武器、日用器皿乃至文赋书简、工匠技艺等楚文化的精华也全部集中到淮南地区。春申君主持迁都寿春,旨在以江淮地区作为依托与秦国继续抗衡。就在迁都寿春这一年,中原诸国以春申君黄歇为纵长,组成抗秦联合大军,直逼函谷关。无奈诸侯国力日蹙,再难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函谷关一败,秦国独霸天下已成历史必然,黄歇独木难支,也再难有所建树。从考烈王迁都,寿春历经考烈王、幽王、哀王、负刍,前后十八年光景。随着春申君黄歇的被杀,楚国栋梁不存,李园之徒当道,国祚不存已经不再意外。十八年中,楚国进行了顽强的最后抗争,终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兵60万灭楚,俘负刍,楚国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1

主题

2034

帖子

719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2:33:05 | 只看该作者

  三、春申君黄歇的悲剧结局

  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时的聪明睿智,令人拍案叫绝;处理国政的干练,利用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不逊于当世的政治人物,与“战国四君子”中的另外三人相比更为出色;春申君对淮南地区、江东吴墟的开发,也是卓有建树。然而身处乱世,最终难有更大作为。

  楚考烈王虽然贵为诸侯王,却少有英雄气概。国事悉数托付春申君,而且一直没有后嗣。一国之君没有子嗣,这是攸关国祚的大事,春申君深感忧虑,多方进献女子入宫也无济于事。考烈王十六年(公元前247年),赵国人李园携其妹入楚,打算将其妹献给楚王。后听说考烈王不育,害怕其妹无后失宠,便转过头来求见春申君,要求做春申君的门客,获得允准。

  李园谢过春申君,然后要求辞行回乡,过了很长时间才回到楚国向春申君报到。春申君问顺便问起他延期返楚的原由,李园说:“齐王派使臣纳娉我的妹妹,我因为接待齐国使者,所以回来迟了。”“答应齐国使臣了吗?”春申君问。李园回答说:“尚未答应。”于是春申君又说:“可以让我见见吗?”李园便把妹妹献给春申君。李园之妹颇有姿色,深得春申君的宠爱,不久便有身孕。

  李园是个势利小人,妹妹不过是他巧取功名的筹码。李园本来打算把妹妹送到楚王身边,只是因为怕失宠才转求春申君,得知妹妹受孕,便与其妹密谋,通过春申君将其妹转奉楚王。正在为楚王无嗣而忧虑的春申君,听到李园之妹的一番说辞,心里开始盘算。国王无嗣这是天大的事,特别是在这国运日衰的当下,必须设法解决这一难题,便同意了李园妹妹的主意,将她转奉考烈王。楚王见李氏貌美,便纳入后宫。不久,李氏为考烈王生下男丁,立为太子。母因子贵,李园也因此摇身一变,由春申君门客而成为显贵,参与国事。

  李园既无政治眼光,也无政治抱负,只知以国舅爷的身份恃宠骄横,连春申君也不放在眼里。此时,楚国已经风雨飘摇,江河日下之势不免。李园国贼之嘴脸虽然暴露无遗,由于考烈王的庇护,春申君几番呵斥却也无可奈何。此时,考烈王对李姬母子宠幸有加,对春申君也日益疏远。李园害怕春申君泄漏了太子的身世机密,暗中蓄养刺客,以伺机杀春申君灭口。李园的行径并不可能瞒过所有人的眼睛,春申君的门客朱英已经发觉李园的阴谋,并劝谏春申君注意。然而,春申君不以为然,以为李园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自己一向待他不薄,断不至于恩将仇报。一笑置之。门客朱英知道结果不妙,遂逃出楚国,投奔他乡。

  考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春申君为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而亡。得知考烈王死讯,李园知道春申君必来吊祭,安排刺客埋伏于棘门之内。春申君闻讯前来,刚入棘门,便遭刺客击杀,春申君猝不及防,一代人杰死于非命,走完了自己的悲剧人生。刺客将春申君的头颅扔在棘门之外,扬长而去。失去政治柱石的楚国,很快走向沉沦,再无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1

主题

2034

帖子

719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2:33:43 | 只看该作者

  四、春申君黄歇的历史地位

  第一,春申君黄歇不仅是楚国的干臣能吏,也是战国末期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一个政治家的养成需要独有的天赋和实践。春申君早年游学,在游学过程中对他所处的那个纷纭复杂的时代有着深入的认识,对各国的风俗民情有较多的了解,为他的无双辩才增添了更多的用武之地,这是他能够成为一个出色政治家的基础。早年的游学过程中,黄歇是以一个士子的眼光看世界格局的,入仕以后特别是长期出使秦国的经历,使他得以用更宽广的眼界看世界,在小心谨慎地维护楚国利益的同时,他可以从秦国宫廷的高度去看待世界格局。此时,大秦帝国气吞八方的势头已经形成,秦国是扰动世界格局的风暴中心。黄歇身为楚国使臣,更能冷静地看待各国之间的消长态势。一旦身居相位,他的积累、他的声望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判断与应对,都能最快地付诸实施。首先,黄歇知道以楚国的弱势地位,必须力避与秦国的正面冲突,维系楚秦之间脆弱的盟约关系。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黄歇为相之初对秦无所作为,史书只有四君子之间夸富弄权记载。秦国与赵国之间发生长平之战时,春申君也是坐壁上观,绝不主动出击,以免惹怒秦国。其次,黄歇知道不能任由秦国继续坐大,在巧妙回避与秦争锋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与中原诸侯国联合,与秦国周旋。长平之战后,赵国面临最深重的危机,当其时,平原君赵胜向春申君求援,春申君也顺水推舟,以私人之谊出兵救赵。既避开长平之战正酣时主动介入而与秦国直接摊牌,又不致让赵国彻底沦陷。这种“耍滑头”的做法在战国之际是政治家们普遍采用的手段,黄歇用起来自然是游刃有余。

  第二,春申君黄歇具有战略眼光与思路。在楚国的生存困境中,他不是被动应付,胸中经营着一盘大棋。楚国迁都陈郢之时,长江上中游郡县几乎全部为秦国所夺,虽然利用两国的盟约关系,勉力收复了部分郡县,实际上无力固守,经略江淮腹地成为唯一选择。如何经略江淮?春申君利用封地在淮南,对江淮地区地理、人文、物产等情况熟悉,他在经营自己封地的同时,也在思考更大的棋局,就是经略江淮。第一步,迁建都城。楚国第三座都城陈郢位于淮河上游,地近中原,但汉江流域被秦国占据之后,楚国都城受到秦国的严重威胁,不利于楚国的稳定。春申君迁都巨阳,避开秦国的咄咄逼人之势,同时选定国都为寿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如前文所述,楚都寿春城遗址考古证明,楚人进行过大规模营建,功能分区明显,说明楚国不是仓促间迁都。此时,楚国的疆域仍然是很大的,具有城市基础,且兼有交通便利以及山河屏障的寿春,的确是都城的首选地。当然,寿春是春申君黄的采邑,情感因素也不能排除。

  第二步,进占黄淮。春申君经营自己的采邑寿春以及淮北十二县十五年,保有这片膏腴之地足以支撑楚国经济民生。不仅如此,春申君灭鲁,进一步扩大了楚国在黄淮的国土。此时的楚国南到长江,中有淮河,北至黄河,仍然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仍有与秦国较量的资本。而且,楚国东迁后与中原诸侯国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便于相互支援。各国虽有矛盾,但面对共同的强敌秦国,紧要关头联合抗敌是唯一的选择。

  第三步,开拓江东。春申君把自己的封地从淮河流域移至江东吴墟,在此用心开发,也是为楚国寻求最后的战略支撑。有人认为春申君此举是畏秦避敌,是怯懦的表现。但笔者认为,春申君名为相国,实为楚王的现实地位,决定了他没有远遁自保的动机,也没有现实可能。他对江东的开发是实实在在的,其深刻的用意不言自明:狡兔尚且三窟,为了楚国的生存,开发江东是现实选择。

  第三,春申君黄歇一生忧国,始终如一。春申君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楚国已经风雨飘摇。由于国君缺少政治智慧和魄力,在面对危机时常常进退失据,春申君成功地化解了一次次危难,与楚国共进退,共存亡。担任令尹之后,兢兢业业,楚国一度呈现出中兴之象,在战国末期各国日渐没落的大背景下,是难得一见的亮色。春申君的作为,令中原诸侯国佩服,所以在秦国威胁日益迫近的情况下,推选春申君为纵长,主持抗敌大局。函谷关诸侯兴兵抗秦以失败告终,成为诸侯联合抗秦的绝响,带有很强的悲壮色彩。楚国是这次会盟的组织者,春申君黄歇以其行动撕毁了与秦国的盟约,成为秦国打击的首选,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但楚国以及中原诸侯国的沉沦是历史的必然,不是一个政治强人所能挽回的。

  春申君黄歇献李姬(李园之妹)给考烈王,更是忧国的具体表现。楚国没落日甚一日,国君没有子嗣,不啻是雪上加霜,春申君为此想尽了办法均不能奏效,最后把怀有身孕的李姬献给考烈王,此举并不光明正大,甚至有人称之为窃国。但是,联系春申君的一贯作为,他对考烈王并无不尊,对国家的命运深为忧虑。如果国祚无人继承,楚国势必瓦解。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政治家,楚国的最终命运如何,他心知肚明,为子孙前途计,门客朱英的选择最为合适。事实上,从司马迁开始,负责任的史学家从无春申君窃国之议。历代政治家与史学家对春申君的才能一直予以充分肯定,对他的结局则是抱有深切的同情。

  宋代的著名学者许衡说:“战国之四君,其可称者唯一春申耳。至如孟尝、平原、信陵三子,乃尸位素餐者也。”堪称经典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4-26 08:26 , Processed in 0.2283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