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9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养活了安徽?

[复制链接]

2370

主题

2565

帖子

88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00:1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挨过饿吗?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饥饿这个词,好像很远,又并不算远。

曾经的农业生产方式。


1978年冬夜,18位小岗农民冒着杀头危险“单干”,只为一口饱饭,距今41年;1993年,粮票在我省退出流通,宣告粮食短缺时代结束,距今26年;2001年,国家废止粮油关系,粮油供应与户籍脱钩,距今18年。
饱食,并非天经地义
你的三餐无忧,是因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是70年来代代安徽农人辛苦耕耘的结果。
从639万吨到4000多万吨,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粮食丰收了。


让“耕者有其田”,山河变模样
翻开史书,千年以来,与耕地最亲近的人却长期吃不饱饭。
电影《1942》,以冷峻的镜头再现了河南大饥荒。电影里,花枝疼爱自己的孩子,甘愿被卖换粮食养活他们。她说:
“就算饿死也别卖孩子了。”
这只是国人漫长饥饿史的一个缩影。吃饱才有尊严。从旧世界走来的人们,最紧要的事,莫过吃饭。

1958年,丰收的喜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和全国一样,先后实施“土地改革”、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合作社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这样的背景下,安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建国初期前20年,安徽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639.0万吨增长到1969年的933.0万吨。
粮食增产,还与这一时期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的竣工密不可分。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1年毛泽东号召。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安徽自力更生,开展了一系列改变农业落后条件、“大打农业翻身仗”的群众运动。全省兴建了梅山、佛子岭等10个大型水库和4000多个中小型水库,还兴建了淠史杭等大型灌区。
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当时我省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泽被后世,年复一年浇灌千里沃野,守卫“饱餐的美好愿望”。

水利兴修工地现场。


今天,我们有了各种现代化的大型机械,中国在世界上有着“基建狂魔”的称号,建造大型水库、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都不在话下。但在那个时代,条件很艰苦,基本都是用最原始的工具,肩挑人扛,硬是如蚂蚁搬家,改变了山河面貌。为了子孙后代踏踏实实“吃上饱饭”,那个时代的安徽人愿意下苦功夫、笨功夫、硬功夫,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大坝,还有一份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庄稼人的血性
如果说,“我想吃饱饭”是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真心话”。
1978年,那18个鲜红的手印,就是属于安徽人的“大冒险”。

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摁下“红手印”。


修水坝、犁田种地的苦和累,一再证明了安徽人的能吃苦。“大包干”豁出去的,是庄稼人的血性,是安徽的敢为天下先。
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人民生活严重困难,因此省委作出把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耕种,谁种谁收、不向农民收统购粮的决策。
“借地种粮”的政策唤起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引发一些地区包产到组、包干到户行动。凤阳小岗村在此之列。
关延珠、严立富、严立华……后来,这18个名字被载入史册,这段故事被顺口溜记下——“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多年后,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41年后,“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回忆起这段往事,记忆犹新:当年自家分到了30多亩地,昼夜干,忙的时候一天有两顿饭都在田里吃。1979年庄稼大丰收,干了1年,够吃5年。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意味着什么?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
在此之前,农业实行的是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经营管理体制,农民在大公社吃“大锅饭”“挣工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原来“工分制”调整为按劳分配,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79年安徽粮食产量1609.5万吨,比上年增长8.6%。

九十年代,粮食定购合同。




小岗人用18个红手印开启了农村改革。1982年,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


终结“皇粮国税”
春秋时期叫“初税亩”、汉代叫“租赋”、唐朝称“租庸调”,自古至今,农业税在华夏大地上一直延续。
背上玉米、稻谷,跟着父辈去缴“公粮”,也是不少85后乃至90后的共同记忆。
1999年,全省农民每年人均负担高达270多元。繁重的税收消磨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包干”释放的增产动力消耗殆尽。2000年前后耕地抛荒剧增。
2001年,税费制度改革,应时而生。被称为1949年以来继土地革命、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之后的“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

2003年6月,蒙城县农民展示“明白袋”。


于安徽而言,很多人的了解停留在:2000年安徽被定为唯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份,并比2006年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提前一年。
却不知,这次改革也起源于安徽,且是自发性的,发生在皖北平原的一个小镇上。
1992年12月,涡阳县新兴镇人民政府发布了一条布告:新兴镇农民从1993年起每亩承包地全年只需上交30元,不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向农民摊派或增加提留款。
布告一出,得到了乡亲们的拍手叫好,也拉开了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序幕。
今天,时任镇党委书记的刘兴杰回忆此事,依然难掩兴奋,“1993年午收,主动交钱的农民排起了长队,有的一次把一年的都交齐了。在此之前,镇里搞‘会战’天天上门催,扒房牵牛,也难收齐。”

1992年,新兴镇发布的布告。


发端于涡阳县新兴镇,经安徽试点,农村税费改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续26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
不仅不用交钱,种地的农户还可以领到钱。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在逐步取消农业税的同时,国家确立对农民“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2004年,全省同比增产粮食100多亿斤,增幅高达23%以上,增产油料10亿斤。
政策给力,让抛荒的地重新长出了粮。200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7948.19万亩,到了2009年,猛增到9908.35万亩。

安徽人拍拍胸脯说:算我一个!
想吃饱,就得多打粮食。
长久以来追求高产都是粮食生产的最高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改革一直围绕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释放生产力。
而取消农业税后,我省开始注意力投向科技,开始了对高产长达10年的不懈追逐。

机械化作业。


2005年左右,我省将小麦、玉米和水稻分别对标河南、山东和江苏,发现产量都差了一截子。这并不意外,河南在小麦上,山东在玉米上,江苏在水稻上生产水平都杠杠的。对了对标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三大作物单产分别向三个省学习。
安徽人就是这么敢想敢干。
说到这,还有个国际背景:1998年到2003年,我国小麦处于低产期,种植面积下滑1亿亩,粮食库存量20年来最低,国际上甚至出现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议论。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安徽人出手了!
2005年,当时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赵树丛收到了一封3600字的长信,信中附有小麦高产攻关方案。信是退休教授胡承霖所写,核心观点是:我省地处南北过渡带,常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增产的最好方式就是科学栽培,提高单产。
2005年,我省启动小麦高产攻关计划。2006年小麦总产达193.4亿斤,比2005年增收31.8亿斤,到2010年,累计增产79.7亿斤,单产超全国平均水平。
秉承这个思路,我省先后启动水稻产业提升、玉米振兴计划“三大行动”。
2010年,三大行动第二轮规划启动,提出到2020年我省将在2007年产量基础上实现增产220亿斤目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
目标提前达成。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省2019年粮食总产达4054万吨,也就是810.8亿斤,总产全国第四!

沃野千里,农机穿梭。




不仅自己的饭碗不愁,现在的安徽是13个粮食主产省和6个粮食调出省份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默默做出贡献!

再回到文中“谁养活中国人”的担忧,安徽人终于有底气地拍拍胸脯说:算我一个!

满足升级的“胃”
现在,主食在膳食结构中的地位逐步下降。
甚至,人们开始变得挑剔起来。有农残吗?是有机的吗?产地在哪儿?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了吃一顿好餐,费尽心思。
舌尖之变,本质是粮食生产之变。

节约粮食已成为社会新风尚。


经过多年高歌猛进,安徽乃至全国粮食总产不断跃上新台阶,与主粮的消费升级相遇,形成了“结构性过剩。”
2015年,全省农业工作会第一次不再提粮食年度产量目标。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个新名词,啥意思?
经济发展了,普罗大众从“吃饱”开始要求“吃好”,而粮食的品质和品种还是老样子,跟不上变化。
普通人也可以要求吃得健康、安全,讲究口感和营养均衡,这是几千年来的第一次。回望中国人的饥饿历史,不胜唏嘘。

三餐无忧,才能在美丽乡村诗意栖居。


老农民遇到了新问题!咋办?
办法就是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举个例子:前不久卖完稻谷,朱中文说,他沉思了好几天。在庐江县梅山村,朱中文种了300多亩地,其中30多亩是杂交粳稻,还有200亩太湖糯稻。让他沉思的,正是这两种稻的不同际遇。
“杂交粳稻品质差,几毛钱一斤也没人要;优质太湖糯稻田头价1.52元,早被抢完了。”朱中文说,沉思的结果是,种稻不能像以前只盯着产量,更要盯着市场需要,种品质优、口感好的品种。
2016年,整个安徽的农民都在沉思,都在从追求高产的生产方式,向绿色、优质、高效转型。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种粮,不再仅仅是为了吃饱。粮食生产要立足于满足升级的“胃”,追求优质;越来越立足于服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和深加工,品种越来越细分。

稻米精加工。


这是时代出给一个粮食大省的新命题。
2018年,夏粮收购政策有两处显著变化:其一,五等和四等小麦不再纳入托市收购;其二,要求对验收发现入库粮食重金属、真菌毒素等食品安全指标超标的,不得流入口粮市场。
信号很强烈、很明显:国家支持咱老百姓吃好、吃得健康!
如果以1978年改革启动为开始,40年后,我们有了这个底气。
品质的优化令人鼓舞。2019年全省三等及以上小麦占87.2%,同比增加32.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从馒头到饼干再到方便面等等,以小麦为原料的食品不仅口感更好,而且更安全。

2018年1月12日,舒城县小学生在学校吃午餐。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解答好新的时代命题,从粮食大省向强省跨越,几千万安徽人的饭碗,才能端得更牢靠!



结语
吃饱饭,曾经是一代人集体的梦想。食物短缺的影响如此深刻,以至于我们管工作叫“找饭碗”,丢了工作,叫“丢了饭碗”。见面打招呼,也爱问上一句:
“吃了吗?”



1957年,吃饱饭的人们喜笑颜开。


如今,我们终于能有底气地回答:“吃了!吃得很饱,吃得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5-8 14:13 , Processed in 0.2299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