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677|回复: 0

过去合肥最早醒来的是哪条街?

[复制链接]

2379

主题

2559

帖子

850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507
发表于 2017-10-7 02: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安徽工行 于 2017-10-7 02:17 编辑

假如你要是问一位老人家,过去合肥哪条街巷醒来得最早?他一定回答是草市街。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雄鸡一跃跳到茅屋顶,使劲地抖一抖火红的鸡冠,昂首挺胸,一声长鸣,将整个一条街吵闹得沸腾起来。

“我的双手哟,正在捆柴草,天上的星星,咋出的这么早……”这是在参加安徽省民俗学会举办的一次采风活动时,大蜀山下的一位老大爷张贤德对我唱起的民谣,当年,他每天天不亮就要用架子车拉着稻草,顶着满天的星星,沿着那条细长的蜀山路,来到安徽省博物馆旁边的草市街。

蜀山路其实就是今天的长江西路,那时可没有现在这么繁华。本来就车少人稀的道路上,凌晨时分更是只有上城做买卖的农村人和下夜班的工人。远远望去,一束束手电筒的光柱摇晃着,给静谧的夜空增加了几多生机。

进入环城西路,从安徽省公安总队门前拐向省博物馆东北的一条小巷,那就是合肥市卖柴草的地方之一——草市街。

张大爷说,草市街顾名思义就是一条因为柴草市场而得名。解放前的合肥人家根本就离不开柴草,穷人家用茅草盖房。那时,大蜀山也不像今天这么郁郁葱葱,漫山遍野都是茅草,草深处,甚至没过人头,躲在草丛中,外面人根本发现不了。

草市街的居民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两旁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用茅草盖的。张大爷流露出神秘的表情:“你们可不要小瞧用我们大蜀山的茅草盖的房,那可是典型的冬暖夏凉,而且使用时间长,十年都不需要翻盖。”

那些大户人家主要是买稻草,每年入冬之前,他们的管家就会出现在草市街上,用手里的长杆烟袋拨拉几下草堆,抽出一根用牙齿咬一下,然后和卖草人讨价还价,讲定价格以后就让卖草人挑到大宅门里。因为大户人家买稻草主要是用于铺床,而且家大业大人口多,往往一买就是好几挑的。前面戴着瓜皮帽、穿着长马褂的管家背着手优哉游哉,后面的几副稻草挑子跟在,也算是深秋庐州城的一道风景。

对于用稻草铺床这样的事,现在的年轻读者可能不了解,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许多人家冬天睡的都还是稻草垫的床。

那时冷空气下来之前,卖草人或挑着担子,或推着板车,挨家挨户地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一些人家也会到草市街那样的专业市场溜达,看上了就会让送到家。女主人早早地把床上的旧稻草拿下来,待稻草到家,几张床都铺上新稻草,上面压上一床被絮,罩上一床被单。晚上睡在洋溢着稻草香味的床上,听着蓬松的稻草发出嘶嘶响声,那一夜,据说孩子都不会尿床了。

张大爷所在的井岗镇,解放前属于合肥西乡。那时他还小,经常随着父亲去大蜀山下割茅草,然后拉到草市街卖,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来合肥,主要的活动范围都还是局限于草市街附近。

他记忆里的草市街极窄,宽只有五米,南边是府学,西边后来盖上了安徽省博物馆,南边直通后大街。那里虽然居住的大都是普通人家,但却是闹市区,旁边不远处就是城隍庙,前边是合肥县衙,距离横街更是咫尺之遥。

一些老合肥对横街印象深刻,横街头、衙门口过去就是闹市的代名词。挨着的草市街当然也不会寂寞,周边聚集了大大小小的茶馆酒肆,更多的是小吃铺,做买卖的,打官司的,逛街的,累了,渴了,饿了,就在街边坐下歇歇脚,要上一大碗大叶粗茶,买一个烧饼,垫吧垫吧能管好一阵子。

草市街的位置应该是南起安徽省博物馆,北至霍邱路。因为隐藏在居民区里面,新中国成立以后,那里的草市渐渐消失,去那里的人不多,即使是老合肥,许多人对那里都没有什么印象了。1986年拓宽蒙城路的时候,草市街被拆除,这个名字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说起过去合肥城里的草市,牛耘先生说,其实不止一处。比如四湾巷里的木器市场,北门一带的居民喜欢在那里买稻草;还有西门外二里街,那里过去是著名的牛市,但四周的农民也在那里卖稻草,一方面作为牛饲料,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合肥市民到那里买稻草铺床,因为那里的稻草价钱要稍微比草市街的便宜。

老合肥陈频回忆说,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草市与合肥市民的关系,几乎可以与菜市同日而语。他记忆里的卖草人主要以肩挑为主,“高高的两个草垛,被麻绳捆成四方或椭圆,长长的扁担桥梁一般的连接着,穿着单衣薄裳的农民,用肩膀把它担成了弯弓。匆匆的脚步,踩着扁担富有节奏感的吱溜吱溜声响,极有生气。”

草市上除了买稻草和茅草以外,还有卖柴禾的,周边的农民把树枝折成长短大致一样,粗一点的用斧头劈成片柴,再用绳子捆成一捆,卖的时候要用扁担两人担起,用大杆秤称斤两。至于秫秫秸、芝麻秆、黄豆秧等,也是被合肥人家买去当柴禾烧的。早市去那里,草市街两旁色彩缤纷,青的是松枝,黄的是稻草,褐的是茅草。卖草人守着草堆,不时地招呼路过的人看看,并承诺可以送到家去。

家住对面金巷里的夏奇安先生说,他孩提时代去段家祠堂西边的菜地玩,最喜欢穿过的就是草市街。当年附近有一个幼儿园,里面都是干部家的孩子。每次经过那里的时候,他都要向里面多看几眼,尽管用今天的眼光看,那所幼儿园实在简陋,就是几件小平房,还是一半土坯一半砖头盖的。可在1949年的时候,普通人家的孩子那里听说过幼儿园呀,更不要说进去上学了。

夏奇安先生还记得草市街南头有一家杂货店,里面卖些日常用品,门口摆着两口水缸,里面分别盛着酱油和醋,上面用一块木板盖着。有人来打酱油、醋,老板就用漏斗插进玻璃瓶口,用提子从缸里舀酱油、醋倒进漏斗里。他就无数次被妈妈喊着:“炒菜没有酱油了,赶快去草市街打酱油!”

草市街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柴禾板车突然多了起来。原因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让农民兄弟减轻负担,农村里普遍提倡使用板车,当地叫架子车。

草市街停泊架子车上驮着的柴禾往往前一天就拉来了,常常不能及时卖掉。于是夜幕降临的时候,结伴卖柴禾的农民们就将两辆架子车的车把相对着,上面搭张麻袋挡露水,下面铺床被子睡觉。

有一次,妈妈带着夏奇安走亲戚,好晚才回家。经过草市街的时候,看见架子车底下打着呼噜的农民,心中居然莫名其妙地涌出一阵羡慕,好想钻到架子车底下,美美地和那些卖柴禾的一起睡上一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3-29 00:47 , Processed in 0.3599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